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聯合筆記/中共新局 「十四龍治水」

.中美貿易戰 恐成持久戰
.陸對台31項措施…我政府認清了嗎
.聯合筆記/中共新局 「十四龍治水」
.台灣最高學府…沒有校長
.美台教指點學術倫理 當真「受教了」
.疫苗政策 怎可朝三暮四
.願景回響/接受吧!小確幸是時代必然
.願景回響/賺那點錢…誰想結婚
.願景回響/青貧世代…認真過活





聯合筆記/中共新局 「十四龍治水」


2018-03-22 23:47 聯合報  李春
大陸全國人大會議,習近平以100%贊成率,連任大陸國家主席及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難得一臨的戊戌之年,中國果然大變。在人大會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的「小方案」後,會議閉幕次日,中共中央就公布「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大方案」。這「大方案」學問深邃,但化繁為簡,可在雲山霧水之間,看出個「十四龍治水」的新圖景。
中國歷史,如果從早年的大禹算起,一直看到後來的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上是部治水史。說來也怪,自一九九八年的江朱時代,發生那場威脅極大的長江洪災之後,過去二十年中國大陸變得有小災無大洪。反而地震多起來,不信看看前些年的地震紀錄,以及今年震到了「首都圈」。
大自然有地震,人世間還是治水。中國官場,一說就是幾套馬車,那意思是說機構重疊,有黨有政,還有政治的山頭。最典型的是胡溫年代,人稱「九龍治水」,那是九大政治局常委,各擁一攤,自成體系,最後是百病叢生。
經過洗了五年政治澡,中國的權力翻盤,由分權重回到集權,而集權的最高形式,就是剛剛來的機構改革,特別是最新鮮熱辣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內容龐大,但新鮮中的新鮮,是出現了「新八龍」。這「新八龍」,就是新設的八大國家和中央的委員會,包括「國家監察委員會」、「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中央審計委員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中央財經委員會」、「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
「新八龍」之外,還有三大「老龍」,那是仍存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中央政法委員會。這樣一來,新老相加,中共的中央級委員會有十一個。如果再擴大一點,加上大幅擴權後的中共中央老三部,即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且不計還有一些新老的「領導小組」,那就是大擴權後的新老「十四龍」了。
新老「十四龍」是在最高核心領導之下,構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要再細說一下,這一體系叫「黨國一家」的體系,加上「優化」後的人大和政協,以及弱權政府,就奔永保「江山萬年紅」的治水構想而去了。





中美貿易戰 恐成持久戰
郭永興 ∕ 臺中科技大學國貿系教授 / 聯合報
美國針對中國的「三○一條款」調查,根據媒體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可能對中國進口的六百億商品總額的一成多,徵收懲罰性關稅。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台商會不會被颱風尾掃到,值得我們關注。

依照過去的歷史,美國的最終目的並非是以三○一條款進行貿易報復,而是以三○一條款的可能報復,來逼迫貿易國退讓。

且依照川普的貿易談判風格,一如日前宣布要對所有國家進口鋼鐵與鋁,分別增加廿五%與十%的額外關稅。之後在各國反彈下,川普先宣布加拿大與墨西哥除外,之後加稅國家名單也延到四月公布,讓可能被加稅各國有機會與美進行協商。

我們看來,三○一條款的使用與川普風格類似,都是先以關稅制裁等方式施壓,來增取貿易談判空間,獲取美國貿易利益。因此對中國「三○一條款」調查結果,可能也是先擺出狠樣子來爭取談判優勢。

然而調查結果,儘管是沒有進行最終的貿易報復,但也值得台灣政府與廠商重視。

首先,往往三○一條款調查與施壓結果,會使貿易國以自我限制出口等方式,來達到美國談判目的。因此中國作為台商製造業的重要生產基地,既使最後中國沒有被美國報復,中國也可能採取出口自我限制等方式滿足美國要求。這會打亂台商生產布局。

再者,川普競選總統口號是要減少美國貿易赤字,創造國內就業。然而川普上任一年多來,去年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總額擴大了十二.一%,達到五千六百六十億美元,這是二○○八年以來的最大差距。

而中國是美國最大貿易赤字對象國,總額從前年的三千四百七十億美元上升到去年的三千七百五十二億美元。

川普如果不解決繼續增加的貿易赤字,臉上無光。加上今年底有國會改選,川普如果不拿出實際數字成果,國會選舉敗選,可能會直接連結到兩年後總統連任失敗。

最後,美國對中啟動「三○一條款」,是調查中國是否有強制美國廠商技術轉讓、或盜取美國廠商知識產權和創新科技等。在目前中國國力增強,挑戰美國霸權氣氛下,美國國民對於此議題很敏感。儘管川普民調支持度不高,但對中國三○一條款調查的民意支持卻很高。舉例來說,CNN一向修理川普不遺餘力,但是報導三○一條款調查時,卻是支持川普對中國的強硬態度,說美國大部分的貿易專家都認為中國有偷美國科技。

今年是川普任職的第二年,如果川普連任成功,他還會在位六年。也就是說,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短則兩年、長則可能維持六年。在大陸台商,必須趕快找到避險方式(例如轉移部分生產線到美國或其他國家),免得遭受池魚之殃。


 
陸對台31項措施…我政府認清了嗎
張忠本 ∕ 金融機構退休主管 (台北市/聯合報
中國大陸宣布對台卅一項措施,行政院於十六日發布「強台八大政策」因應。惟政府如無法認清兩岸經貿勢力消長之現實,客觀理性進行社會改革,所有施政都是緣木求魚,阻擋不了大陸對台磁吸效應。

卅一項措施中,有十二項即當年服貿協定內容,如今北京不計較台灣相對措施,讓利惠台,顯示沒有服貿協定對大陸沒有影響。

但是台灣沒有「服貿協定」就沒有「貨貿協定」,也就無法完成兩岸ECFA。因此台灣無法融入東亞經貿協定,南向將徒勞無功。當然更無法參與中國主導之RCEP經濟圈。

當年蔡英文當選後向張忠謀請益,張董事長說「兩岸、電力及環保」是企業投資的三大顧慮。前閣揆卻認為「兩岸不是問題,兩岸關係不好,企業也不會少投資」。蔡政府就任以來,在不承認「九二共識」現狀下,兩岸關係倒退,儘管世界景氣復甦,台灣民間企業投資率卻持續下滑,尤其僑外資更是明顯衰退。

「電力」在堅持非核家園政策下,核一廠一號機及核二廠二號機提前除役,結果備用電源不足。對缺電的應變措施是增加火力發電,兩年來台灣排碳量增加十三.五%,不僅違反「巴黎氣候協定」自主減排碳量之承諾,又因霾害造成民怨。台中興達電廠都被迫降載,電力供應更捉襟見肘,企業又如何安心投資?目前又同意核二廠二號機恢復運轉,又引發反核人士反彈。

蔡政府囿於意識形態的政策,沒有企業投資,又如何增加年輕人就業機會及加薪?即使天然獨也禁不起惠台政策的誘惑。

年金改革似有必要,但有無考慮大學教授及中高階公務員薪給,相對於近鄰國家偏低,已退休者只能無奈抱怨政府失信於民,但是青年在職者若有其他機會必然會作新的考量,何況少子化,大學招生不足,博碩士生就業機會更減少,大陸惠台措施的吸引力甚難阻絕。





台灣最高學府…沒有校長
劉容生 ∕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新北市/聯合報
三月是杜鵑花盛開的季節,椰林大道每年這個時候總是充滿了熙熙攘攘人群,其中許多是校友重遊故地,在杜鵑花爭豔、春意盎然的大道上,敬仰傅鐘的莊肅、尊嚴和獨立!今年的校園雖然杜鵑花依舊,學子們仍然匆忙地穿梭在校園內,台大到處卻充溢著一份迷茫!

這是一所沒有校長的大學、一個失落的校園、一個迷失了方向的教育系統、一個曾經是台灣最高學府,但現在卻讓千萬年輕學子迷惑、失望、甚至憤怒的校園!

為什麼開學一個多月,我們的教育部還未能完成校長聘任工作?

為什麼在廿一位遴選委員,代表校務會議、政府、學校教職員、學生及社會賢達的遴選委員會,在八位傑出的候選人中,經過幾乎整年多次的審查、討論、選舉,依法完成遴選程序推選出來的人選,無法依法順利完成聘任程序?

為什麼在許多質疑如學術倫理、獨董兼職、利益迥避、一一為相關單位澄清後,又不斷地產生似是而非的指控?而隨著每一個指控教育部又煞有其事地行文學校要求澄清?

為什麼社會大聲疾呼爭才、攬才、惜才,卻讓一位學術地位崇高的中央研究院士、台大教授,屢屢以莫須有的罪名飽受羞辱?

為什麼我們強調大學自主,政黨、政治、政府都不能、不應干涉學校的治理,以維護大學的學術自由、學務自治、學事自理的崇高地位,教育部反而干涉校務發展?

為什麼四位台大前校長挺身而出、仗義直言,呼籲政府「依法行政、大學自主…,台大從來未受過這樣的糟蹋」!人民奮鬥多年,辛苦建立的民主制度,讓我們引為自傲的民主、自由、法治的台灣,我們天天告訴學生要守法自重,大人又如何對得起學生?


 



美台教指點學術倫理 當真「受教了」


2018-03-23 00:00 聯合報  劉敬宜/台大退休教授
教育部常務次政林騰蛟表示,針對台大校長遴選事件,教育部向來都是依法行政。記者林河名/攝影


台大即將於廿四日召開臨時校務會議及正式校務會議,兩會議都將討論有關台大校長遴選之爭議。巧的是,這兩天校務會議代表都收到了「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簡稱美台教)輾轉寄發的中、英文兩份資料。中文三頁主要嚴厲批判台大學術倫理委員會的「不講邏輯、虛與尾蛇、顛倒是非、指鹿為馬、只為一人的權位服務」,因此他們成立了學術倫理審查小組「代替台大」執行審查,產出了英文審查報告。
忝為台大退休教授之一,有幸看見此三份文稿(陳管手稿、張生論文與陳管研討會論文)且仔細比對過,可嚴肅認真的告訴「美台教」你錯了!陳管的論文全然來自自己一年前手稿的後續發展,而不是張生的論文!所有被懷疑抄襲的圖、表、文,均在一年前手稿內儼然早已存在,為何「美台教」不曾好奇陳管論文與手稿間關係?本人實在不明白緊咬著張生論文與管陳論文雷同處窮追猛打,而不願比對原本已經寫成的手稿,司馬昭之心啊!
另一令人不解的,是該會在報告中也評論陳管發表之論文未曾引用自己的手稿,似為不該。本人任教台大卅多年,發表論文數量也不算少,從來不知發表論文時,還應該引用自己不曾發表的手稿;事後遍問同事與國外學術界友人,沒有一位認同「美台教」論點,實在好奇「美台教」教授們是否都是這樣發表論文的?







疫苗政策 怎可朝三暮四


2018-03-23 00:28 聯合報  張裕昇/藥師(高雄市)
公費流感疫苗即將採購,政策卻轉彎。衛福部邀請專家召開會議討論,決議今年秋冬仍維持公費3價流感疫苗。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針對外界質疑今年公費流感疫苗病毒株預測失準,衛福部長陳時中一月時表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將由三價改為四價,經費將由七億元增加到十五億元不料疾管署聯席會議又推翻決定,今年公費疫苗仍維持三價疫苗。
記得去年十二月初,疾管署宣布將A型肝炎疫苗列為幼兒常規接種疫苗,今年初開始接種。僅僅一個星期,A型肝炎疫苗施打政策有變,立委要疾管署回去重新研議並暫緩實施。結果十二月底又宣布滿一歲的幼兒從今年一月起開始施打。
接連反覆無常的疫苗接種政策,讓我想起朝三暮四的故事。國家疫苗預防接種政策如此變來變去,你不擔心孩子的健康問題?民眾能否信任專家會議的結論?朝三暮四的疫苗接種政策,出於專業考量,還是另有意圖?衛服部是專業部會,決策不可違背專業,畢竟這與國民健康息息相關,希望主事者能謹記專業行事。






願景回響 ∕ 接受吧!小確幸是時代必然
陳東海 ∕ 旅日學者(日本大阪) / 聯合報
從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日前的民調看來,相較於五年前筆者將「小確幸」這個外來漢語引進台灣之時,今天對於「小確幸」的全面襲來,已相當程度地從抗拒過渡到理解。

村上春樹的「小確幸」第一次與世人見面,是在月刊《SINRA》一九九五年二月號的隨筆,後來收入一九九六年五月新潮社出版的《發現漩渦貓的方法》一書。讀者們只要翻開該書的第一一八頁就可一口氣看見三次。由於是村上的新造語,他還特地用括號附上了解釋。村上說:「為了在生活中發現個人式的『小確幸』(小,但是,確實的幸福),多多少少需要一點自制。例如,就像忍耐著作完激烈運動,一口氣喝完冰涼的啤酒後,一個人閉著眼睛發出『嗯,沒錯,就是這個』的低喃,可以說就是『小確幸』的醍醐味。」

一九九五年的日本,高度經濟成長的榮光已逝,剩下戰後經濟一邊倒所留下來的社會性負債。同一年,阪神大地震與震驚世界的歐姆真理教地鐵沙林事件又接踵而來,結果長期寄生於市場主義的社會黨村山內閣完全無力對應。理應是社會問題專家的社會黨執政也無從緩和日本的社會問題,是社會黨及日本戰後左派就此凋零的歷史性原因。

與日本相距廿年,「小確幸」在台灣全面湧現,無論如何,具有時代性意義。先不管程度上的差別,和日本社會一樣,戰後台灣也同時穿越由立憲主義、民主主義及經濟開發主義所構成的現代化隧道。只是由於隧道前與隧道後的景象實在太像,同時由於立憲主義與民主主義一旦取得,就如空氣、陽光一般,容易被民主主義所標榜的平等所淹沒,失去內在價值,成為理所當然的存在,甚至被認為是經濟發展的阻礙。受到立憲主義所保障的「國民」,也忘記了立憲主義與民主主義才是確保經濟利益的基石。

在普遍價值的大目標盡皆達成的日本與台灣,無可避免地陷入無盡的虛無。這是一種「無 有」(現代化)的滿足感,再到「有 無」(現代之後)的虛脫感的無限連鎖。所以,在高度一致的現代價值無限分化的現代之後,接受(而非贊同)「小確幸」是時代必然的歸結,沒有必要訝異,只需理解。

也就是說,在大目標與大理想幻滅,但是新秩序與新典範無從建立的「後現代」,村上春樹的「小確幸」確實是無上的解藥。否則,我們要如何面對穿越現代隧道之後的混沌與無所不在的「未完成的完成」呢?


 
願景回響 ∕ 青貧世代…認真過活
楊元輝 ∕ 公(彰化市) / 聯合報
聯合報「世代共好」講座中,我贊同厭世姬說的:年輕人要找出自己定義的成功。

我是一九五○年代晚期「嬰兒潮」,長大後和現在的青世代一般,大概都成了「溫室裡那棵自以為美的花朵」。混個大學文憑當兵退伍後,第一份工作就只能作「三溫暖」的服務生,撐不到一天就棄械投降,回家便誆父母說要考研究所,一年後自是白忙一場,只好乖乖步入職場。

在那人浮於事年代,眼高手低的我換了好幾個工作,還不知天高地厚的娶妻生子,直到老婆懷了老二,才驚覺「時不我予」。從此下定決心埋首苦讀,要拚上研究所好求教職,所幸一年後同時考取三間,並在兩年內拿到學位成了專校講師。

可嘆十五年後,受私校林立及少子化影響,我被列在「待退名單」中,四十多歲已無退路,於是戴起老花眼鏡準備跟年輕人放手一搏,苦讀兩年,終於在被資遣前夕「跳船成功」。雖然比起教職待遇偏低又需看人臉色,卻已備感欣慰,原因就像我的兩個孩子,一個在教會月入兩萬三,一個即將上線、成為前者月薪十倍的機師,但我皆引以為傲,只因處於「青貧世代」,他(她)們和老爸一樣,都能勇敢面對並認真過活。

筆者近耳順之年,談不上「功成名就」,但「徹底完成一件事」的經驗倒是不少。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格局和視野,可是「態度決定一切」,不是嗎?


 
願景回響 ∕ 賺那點錢…誰想結婚
巫秉瑋 ∕ 醫療業(嘉義市) / 聯合報
看到「世代共好」 議題後,感觸很深,我認為造成世代對立的最大因素,就是台灣的薪資停滯!

我是六年級,工作已經好久沒有調薪了,但可怕的是,物價與小孩學費一直漲!我覺得正是這個原因,造成許多「厭世代」不肯踏入結婚禮堂。他們看到五、六、七年級世代的人為了教養小孩與照顧父母,縮衣節食,自然就會視婚姻為畏途,將薪資花在自己的身上,也就是大家說的小確幸。

我覺得政府要將經濟做好,台灣才有錢途,世代也能共好。因為如果企業加薪,五、六、七年級世代的人,就不用縮衣節食來教養小孩與照顧父母,老一代也不用怕政府沒錢而縮減他們退休金,當然厭世代對未來也比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