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職場新地圖 解救悶勞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5046/web/

.聯合報社論/金正恩攜「非核」大禮重新擁抱北京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請換台詞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職場新地圖 解救悶勞工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職場新地圖 解救悶勞工


2018-03-29 01:5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本月初,新版勞基法通過看似讓喧騰年餘的爭議落幕,但對改善低薪環境的效益有限已是可預期的事,一如2001年後藍綠政府積極推動的各項勞動法規修改,意欲解決低薪問題般徒勞。
若不論複雜的政治因素,單就政策方向對錯與執行力高低進行評估,不難發現問題癥結就在於政府沒察覺新地圖──由網絡平台建構的市場與商業模式(Networked Marketplace Platforms)已出現,還緊抱過時、以製造業為主的舊地圖規劃勞動政策,致使政策方向屢有偏誤,低薪問題自然無法改善
平心而論,過往專家學者建議政府應鼓勵能創造高薪工作的產業發展、減少非典型就業並控制移工數量、提高最低薪資及更嚴格的勞動法規等,均屬改善低薪問題的解方,也確實讓上世紀中葉後的台灣能在多次產業轉型升級與經濟多樣化過程中,既保持了就業穩定、生產力有效提升,亦使薪資分配變得較公平,社會更為安定。
但隨著人口老化等社會結構變遷加劇,使總需求成長變得不穩,廠商遂更重視生產的效率性,如採取將技術門檻不高的例行性工作大量外包或增聘機動性雇員等作法,達到降低勞動成本的目的;再加上自動化與數位化時代相繼來臨,並催生出平台經濟模式,導致政府雖致力扶植一些高附加價值且高成長潛力的產業,也難逆轉製造業再無法大量創造就業的事實,使提高生產力帶動薪資上漲的管道,不如過往暢通。當前企業甚至可利用電腦演算法排班,讓其在符合勞動法規下,不斷極小化機動性雇員的薪酬,進而深化台灣勞動市場的低薪結構。
對此,歐萊禮(T. O’Reilly)等市場趨勢觀察家認為,透過資訊平台可提高非典型就業的供給及效率,機動性雇員也可由隸屬某特定公司且賺取微薄薪資的宿命,轉為服務多重客群的獨立合約工作者(independent contractors,或可稱自雇者),並藉由較完善的資訊平台基礎建設及相關市場機制,找回工作自主性及獲得合理的報酬。
可惜的是,這種讓勞動市場供給與需求更具有效率,符合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的作法,在當前台灣勞動法規仍對全時、部分工時工作者與自雇者等不同僱用型態有「差別待遇」,以及未建置暢通的資訊管道與平台下,反而可能加大勞動市場的扭曲。若自雇者增加或將使具有相關優勢的企業,透過監管落差套利。就像Uber這種資訊平台看似強化了從業勞工的生產力,也提供良好的客戶體驗,但其擁有的競爭優勢來自於制度的扭曲,以至於無須如傳統企業般擔起與員工分攤風險的責任如果這種扭曲被放大,更易讓社會變得無效率
若想打破這樣的扭曲,就必須在擁抱新地圖的同時,也重塑當代社會安全網。尤其是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社會安全網(含稅制、勞健保及相關補助、退休金、人口及教育政策等),均根植上個世紀中葉後的製造業經濟、中產階級經濟樣態,與被平台經濟所改寫的新商業模式地圖相扞格,造成廠商缺乏將勞工視為資產,且提升薪資與福利的誘因,也讓勞工為保有應得的社會安全網權利,被綁定在生產力與薪酬未必對等的工作上,使勞動市場充斥追求小確幸的氛圍,勞工「久悶難癒」。長久下來,勞動活力遭到嚴重扼殺,整個社會從上到下都跟不上新地圖的思路與腳步,低薪便成為難以擺脫的夢魘。
要言之,過去十幾年的台灣勞動政策,多產製於執政者對經濟環境錯誤認知下,亦無視於經濟活動與僱傭關係有不同詮釋的可能,遑論思考新地圖對勞動市場的健全發展,與揚棄以僵化的勞動法規保護「受雇者」,轉由協力打造更透明的資訊平台與完善的社會安全網,引導部分勞工轉成獨立的自雇者。因此,蔡政府若真想實現「勞工是心裡最軟一塊」的承諾,就該從打開視野,好好正視新地圖做起。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請換台詞


2018-03-28 23:5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閣揆賴清德在答覆立委質詢時說,2025年若達不到減碳目標,「當然是我負責」。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府又要蓋火力電廠,閣揆賴清德在答覆立委質詢時說,二○二五年若達不到減碳目標,「當然是我負責」。這麼空洞的台詞,真有人相信嗎?
首先,到二○二五,賴清德早就不是閣揆,連蔡英文也都卸任了;現在他大剌剌說負責,根本是空頭支票,看準不必兌現。再說,如果燃煤電廠繼續蓋,空氣品質繼續惡化,犧牲的是全民的健康和台灣的環境。屆時,賴清德就算用餘生免費行醫,甚至捐出個人財產,又能補償什麼?如果「負責」意指辭職下台,閣揆一職又值得了幾個錢?難怪網路上對此一片罵聲。
耐人尋味的,還有賴清德的話術。他高談「我負責」時,還精巧地附上一個前提:「如果可歸責於我現在決定的話」。換言之,只要上有蔡總統的決策擋著,下有台電、能源會、經濟部的「執行不力」代為受過,責任永遠到不了他身上。這句「我負責」,聽起來堅定,其實是最不負責的承諾。
賴清德原非不誠懇的官員,但久而久之,他的政治話語卻越來越顯粗糙。他先前引發議論的長照「功德說」,或稱深澳電廠為「乾淨的煤」,都是缺乏同理心與不知其詳的失言。這次他宣示「我負責」,則更是毫無誠意可言,根本是一句空心台詞。
在蔡政府硬拗的作風下,「負責」的意義每天都在貶值,因為說得太濫、而做得太爛。請賴清德修改一下台詞吧,「我負責」的話,現在沒有人相信了。





聯合報社論/金正恩攜「非核」大禮重新擁抱北京


2018-03-28 23:5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歡迎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左)。 新華社


中美貿易大戰方酣之際,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突然閃電訪問北京,雖停留不到廿四小時,卻驚動世界,也撼動美中朝三邊的權力板塊。先前金正恩利用平昌奧運達成兩韓和解,在美韓軍事演習前夕締造五月「川金會」的驚奇,這次又藉亮相北京把外界以為已在朝核危機中失去角色的中國大陸拉進全球鏡頭。金正恩操弄大國外交之微妙,令人驚嘆。
中國大陸與朝鮮融冰,其實有跡可循。本月十七日習近平連任國家主席時,金正恩便罕見地發出賀電,祝賀中國大陸在習近平領導下能有更大的成就在各國的賀電名單中,中共官方也刻意將金正恩排列在首位。這與去年十九大時習近平的冷淡態度相比,中共對北韓的態度已有明顯轉變。
金正恩上台之後,中朝關係一直貌合神離。北京除對北韓議題採取冷處理,也嚴格執行聯合國對北韓經濟制裁政策;此時,它為何突然向北韓伸出橄欖枝?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面向觀察。
首先,中共要搶在川金會前,取回朝鮮半島議題的主導權。年初至今在南韓總統文在寅的穿梭下,美朝兩國達成五月舉行領袖高層會談的決議,中共反而顯得沒有角色,這讓一向自稱對北韓擁有影響力的中國大陸相當難堪。尤其習近平剛剛連任,中共既是金氏家族唯一的國際盟友,北韓政權的存在也是中國大陸的核心利益,北京當然要軟硬兼施爭取金正恩首次出國的國事訪問,證明它對北韓的影響力仍然可觀。
其次,要藉中朝關係的改善,緩和中美貿易大戰的形勢。最近川普政府鷹派勢力抬頭,不斷把外交壓力從朝鮮問題轉向中國大陸。在川金取得直接對話的渠道後,中國大陸在朝鮮半島問題的角色逐漸被邊緣化,讓美國可以毫無顧忌地對它發動貿易戰。金正恩訪問北京,不啻證明中共重新取得朝鮮半島問題的發球權,這讓美國在貿易問題無法對它予取予求。
金正恩自二○一二年上台後,即未曾踏出國門一步,亦未依往例訪問中俄等盟國;他選在川金會之前出訪北京,當然有其精算。第一,是要爭取中國大陸的援助,以緩和其國內的經濟壓力。中朝之間畢竟有長期的傳統友誼,兩國關係一旦改善,北韓能獲得最直接的經貿援助;這點,絕非四月的「兩韓會談」,或變數仍多的五月「川金會」所能比擬。
其次,拉攏中國大陸,可以增加北韓在美朝會談的政治籌碼。金正恩上台後,北韓便一改對中國一邊倒政策,走向孤立主義。如今雖藉由南韓的穿梭,達成美朝會談的協議,但金正恩必然了解川普善變的性格並不可靠,選擇單邊押寶對北韓不利,甚至可能被出賣。因此,金正恩選在川金會前向中共示好,藉由這樣的兩手策略拉回中共的支持,也能為他爭取未來談判桌上的利益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金正恩和習近平會面時,特別提到要按照前領導人金日成、金正日的「遺訓」,「致力實現朝鮮半島的無核化」。金正恩知道,如果他在「川金會」上宣布放棄核武,一定會被國際社會認定是他「示弱」甚或「投降」;因此,他早一步選擇他認為比較可靠的盟友,在「習金會」上作出「非核」的宣示,並強調這是先祖遺訓。這項表態,是金正恩「棄核」的下台階,也是他此行送給北京的一項大禮。
金正恩利用核彈試射及靈活多變的外交手腕,將小國外交發揮到淋漓盡致,使自己出入於強權之間遊刃有餘。可見,善用巧力,螞蟻也能搬動巨象。反觀民進黨政府,在國際情勢詭譎多變之際,仍死守「維持現狀」的標準口號,使自己陷入寸步難移的死胡同,也使台灣進退失據,這是極為不智的。每逢國際情勢驟變,蔡總統總要召開國安會議因應;但沒有靈活思維的決策,如何帶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