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2251/web/
.聯合報社論/睡夢中修法,映照民進黨團的無心症
.聯合報黑白集/泱泱大黨 雞腸鳥肚
.經濟日報社論/停滯的台灣vs.成長的韓國
經濟日報社論/停滯的台灣vs.成長的韓國
2018-01-11 00:3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與韓國經濟差距持續擴大,根據環球透視(Global Insight)的估算,2017年韓國人均GDP將首度突破3萬美元,達到30,418美元,而台灣人均GDP則為24,240美元,差距超過5,000美元。韓國將是東亞繼新加坡、日本,第三個擠進3萬美元俱樂部的國家。
反觀台灣則面臨低度成長的窘境,在1992年台灣人均GDP即突破1萬美元,達到10,766美元,當時韓國尚不及8,000美元;直到1994年,韓國人均GDP才首度突破1萬美元。
不過台灣直到2011年人均GDP才突破2萬美元,達到20,949美元,GDP加倍花了近20年的時間;反觀韓國只花了12年的時間,在2006年人均GDP即突破2萬美元,達到20,693美元。而後由2萬美元成長到3萬美元,韓國也只用了11年;近年來台灣成長幾乎停滯,韓國已經遠遠地把台灣拋在後面。
在GDP總量方面,韓國早在2006即已突破1兆美元,而台灣近年來則約在5,000億美元緩慢成長,6,000億美元一直是突不破的門檻。韓國GDP總量目前大約是台灣2.6倍,預估再過三至五年,韓國GDP將是台灣的三倍。
台灣與韓國經濟實力差距擴大,各方解讀很多,但真正的關鍵在於產業政策發展方向的差異。韓國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經濟受到重創後,即選擇強化技術升級及建立品牌,並推動產業發展多元化。目前韓國在工業方面,除了資訊電子業外,在汽車、石化、機械、造船等均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而台灣則仍是以資訊電子業為產業主力,其他均不及韓國。另外在服務業方面,韓國也急起直追,在文創、教育及通訊業等發展也領先台灣。
除了多元化發展產業外,韓國產業不單純追逐成本導向,著重創造價值也是重要原因,此可由韓國品牌產品的快速成長得到驗證。以最新全球品牌排名為例,韓國共有三星、樂天及起亞躋身全球百大,其中三星更高居全球第七名,而台灣產業普遍仍以代工為主,無一上榜。
產業的多元及品牌產品的創造,也反應在台韓出口的差異。韓國出口產品項目相對於台灣更為分散,不光集中在資訊電子項目,使得韓國出口快速成長。韓國出口早在2006年即突破3,000億美元,目前已突破5,000億美元,貿易總值也超過1兆美元。而台灣近年來一直在3,000億美元浮沉,去年才再度勉強站上3,000億美元,貿易總值也只約在6,000億美元。
另外韓國推動品牌的成果,也顯現在消費性產品出口比重穩定上升,且早已超過台灣。反觀台灣仍以中間產品出口為主,消費性產品出口比重一直偏低,此種貿易模式很容易受到全球景氣的衝擊。
當然台韓出口的差距擴大,也與有無FTA加持相關。中國大陸、東協、美國及歐盟是韓國及台灣前四大出口市場,韓國是全世界唯一與上述地區FTA均已生效的國家。韓國在1998年金大中時代即決定以對外開放為主軸,所以全力建構FTA,並不會因為政權更迭而有所改變。
而台灣除了與中國大陸ECFA早收計畫涵蓋少數產品外,與其他地區均無FTA。雖然自由化的口號震天,但自由化腳步仍牛步化,推動自由化決心不夠、準備不足,更欠缺執行力。
除了產業政策推動路線差異外,韓國產業政策的落實性及一致性,也非台灣可以比擬。韓國在產業政策推動的方向上,不會因政府改變而有重大改變;而台灣只要面臨政黨輪替,甚至新內閣上任即會推出所謂嶄新的產業發展措施,在政策欠缺連貫性下,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當然韓國的高成長背後,也付出了不少代價,貧富差距的擴大所產生的社會對立,大財團的過度擴張嚴重壓縮中小企業的成長,以及政商糾葛串連下所衍生的貪腐文化,都是其他國家引以為戒的地方。但是韓國政府推動產業的前瞻性,政策的連續性,政府部門的執行力,以及在推動開放所展現的魄力,卻是台灣必須借鏡之處。
聯合報黑白集/泱泱大黨 雞腸鳥肚
2018-01-10 23:5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立法院昨天三讀修正通過勞基法部分條文,憤怒的勞團準備冥紙要為民進黨送終。 記者曾吉松/攝影
立法院去年審前瞻預算,議長蘇嘉全就玩過一次類似的花招。當時的作法,是以「一事不二議」為由,封殺國民黨的「案海」。這次手段稍微文明些,宣稱表決要以「再修正動議」為優先,且任一案通過後就不再表決;如此,讓搶先提案的民進黨得以一次封殺國民黨所有提案。
以勞基法的爭議之大,及民進黨的出爾反爾,若是國民黨還在執政,立法院恐怕早已戰禍連綿,議事癱瘓。但今天的兩個主要在野黨,國民黨只以案海杯葛,時代力量則已宣告退場,民進黨掌握席次優勢,修法過關只是遲早。誰知,民進黨卻仍忍不住要採取這種「奧步」,令人不解。
其中原因不外幾個:一是民進黨對修法感到心虛,唯恐夜長夢多,所以一刻也不能多等;二是搞小動作、玩弄權謀成性,一時半刻改不了;三是為向高層邀功,在野黨已形同棄守,通過也無功可邀,動用這招,至少有「加速審議」之功。
不管原因為何,都顯示民進黨儘管已完全執政,握有立法院近三分之二的絕對優勢,在其「泱泱大黨」底下,仍是一副「鳥肚雞腸」,完全沒有執政黨的氣度。權力傲慢的嘴臉,在民進黨身上一覽無遺。
聯合報社論/睡夢中修法,映照民進黨團的無心症
2018-01-10 23:5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臨時會徹夜處理勞基法修正案,許多立委體力不支,在椅子上睡覺。 記者楊萬雲/攝影
勞團繞行立法院抗議勞基法三讀通過,有人企圖將煙霧彈丟進立院。 記者王騰毅/攝影
經過十八小時的不斷電審議,《勞基法》修法昨天清晨完成三讀。事實上,當議事進行到半夜,許多立委已經在座位上睡成一片,東倒西歪。但為了幫行政院護航,民進黨仍堅持要繼續挑燈夜戰,因此遭在野黨譏為「睡夢中修法」。這個標籤,用來形容民進黨立委在《勞基法》十三個月內兩度修法的毫不用心,堪稱傳神。
在此,我們先比較一下蔡政府十三個月前後兩度修法的差異。前年十二月六日,民進黨團遵照蔡總統旨意在激鬥中完成勞基法三讀,當時政府標榜的主要修法「成就」包括:一,確立「周休二日」的一例一休制度;二,提高休息日出勤工資,按平日工資加碼,增加「做一算四,做五算八」原則;三,每月加班工時上限四十六小時,且一日工時不得超過十二小時;四,輪班制勞工換休,需有十一小時之間隔。諷刺的是,當時民進黨視此為「進步修法」,但這幾項卻變成了這次刪除或下修的目標。
經過這次再修法,一,未來勞工可以連續工作十二天,蔡政府得意洋洋的「一例一休」已宣告走入歷史,保障勞工的里程碑短短一年已經自毀。二,加班費改為「核實計算」,拿掉「做一算四,做五算八」,證實原先的胡亂加碼行不通。三,每月加班工時上限由四十六小時提高為五十四小時,誇稱的「勞權保障」一夕縮水。四,輪班制勞工換休的間隔,從十一小時減為八小時,等於倒回「血汗勞工」的時代。
兩相對照,即可知,這次修法只是為了矯正政府上次「膨風修法」的為害,上次標榜的「成就」終盡抹滅。換言之,舉國耗費了十三個月的時光,弄得產業受挫、勞工憤慨、人心浮躁,其實都只是蔡政府在收拾自己的殘局罷了。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團還能歡呼三讀勝利,豈不白目?十三個月前的修法,政府宣稱有八百五十七萬勞工「受惠」;如今一改,原來的受惠者豈非變成受害者?或者,蔡政府應該補充宣稱有多少企業受惠,才足以彌補社會感受到的失落。
持平而言,法令如果窒礙難行,當然應該務實修改,以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從這個原則看,賴清德願意動手操刀修法,應該給予肯定。問題是,政府並不是只有一個大腦,社會也不是只有一種感受;要如何在眾多意見中作出平衡與調和,要如何從眾多解決方案中作出取捨與抉擇,必須藉由溝通、協調或辯論找到最大的共識。令人失望的是,民進黨立委習慣的卻是「瞻仰上意」、「團結一心」的老套,放著最高民意機構的立法權和腦袋不用,只想當行政部門的應聲蟲,一心只想著「護航」。這樣的表現,像一個民主國家的國會多數黨黨團嗎?
進一步說,這次勞基法之所以須要再修,除了整體條文過度僵硬之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民進黨立委上次修法的胡亂「加碼」。其中,「做一算四,做五算八」即是綠委的傑作,高度「自嗨」卻完全脫線,讓大小企業同感為難。也正因為上次修法一味討好勞方,這次要再平衡過來,不免被批為向資方傾斜,也才引發勞團激烈抗爭。而令人遺憾的是,基於民意和平衡考量,這次民進黨團本應擋下「輪班制間隔下修為八小時」的修正案;然而,黨團卻在睡夢中修法輕易放它過關。這一條,恰恰是勞基法「修惡」的證明,民進黨團應阻擋而未阻擋,便是做了幫兇。
十三個月內勞基法兩度修法,前一次在激鬥中過關,留下一堆後遺症;這一次在睡夢中三讀,顯示民進黨立委仍不理解自己的失職。由此,也可看出小英政府的結構堪憂:行政團隊是新人拖著舊車,立法團隊不知如何盡自己的憲政權責,國安團隊只能看美國臉色行事。這些,在在都導致國政偏歧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