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廢了百寶箱,又來了假公共化
.聯合報黑白集/被拒馬包圍的政府
.經濟日報社論/適才適所 遴選理想央行總裁
經濟日報社論/適才適所 遴選理想央行總裁
2018-01-07 00:0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任期到今年2月25日,儘管外界慰留聲音不斷,彭淮南仍堅持做到任期屆滿,不再留戀。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胡經周/攝影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將在今年2月任期屆滿,在其多次表達堅決卸任之下,蔡總統正在物色接任人選;各方也都做出建議而有所討論,希望在極可能是動盪不安的今年,可以有一位最適當的人選來接任這個關鍵職務,為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接續把舵。
誠然,各方對彭總裁20年來的表現,都是讚譽有加。今年「全球金融雜誌」頒給他14A卓越績效時,對他所下的評語是:「維持一個寬鬆的貨幣政策姿態來促進經濟成長;擴張出口讓國內生產從2015年的成長率0.7%提高到2016年的1.5%;失業率從2016年4月的4%下降到2017年4月的3.8%;外匯存底上升到創紀錄的4,400億美元;新台幣維持強勁的基本面,並持續超越其競爭者;通膨率維持為亞洲最低者之一。」看來,彭總裁的確已經圓滿完成任務,可以無憾引退了。
在如此出色的表現之下,即使只是希望能「蕭規曹隨」,對任何繼任者而言都已是相當嚴苛的挑戰,更何況面對可能更複雜、困難的變局,各方對新任總裁的高度期待和要求,都可能高到「理想」候選人難以出現的狀況。而這可能也是迄今為止,國內沒有能像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將卸任前,各方早已預期葉倫將接任一樣,迅速產生一位「眾望所歸」後繼人選的情況,也才會讓蔡總統一直停留在「蒐集選項」的階段;想必簡單如「能抗壓,好溝通」特質,其實是相當困難的。
國內財經學界的重量級學者殷乃平,日前回應媒體時,列舉了這個人選必須具備的能力包括:正確且有效率地運用貨幣政策、須具備高度抗拒外界各種壓力、決策上不能人云亦云、能抵抗政治壓力、要對台灣經濟有深刻了解。政大教授朱浩民則認為,依重要性應具銀行經驗、學者出身、具備政府行政資歷。有金融界人士更認為,在國際金融情勢變化多端下,最好具有國際金融組織經驗;另有金融界主管認為,央行總裁需24小時關注國際金融情勢,年紀和身體健康也應是考量重點。
上述條件林林總總10多個,大部分是明顯而合理的要求,但亦有乍看下值得商榷者,例如要求「學者出身」;其實是希望在具有專業之外,還要有擇善固執的勇氣、以充分的獨立性來抗壓,而學者出身者一般比較具有此種特質。但「學者出身」到底是「維持獨立性」的「充分條件」或者「必要條件」,各方可能有不同看法。美國近幾任聯準會主席,包括葉倫、柏南克、葛林斯班、伏爾克,都是望重四方的經濟學家,也都在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擔任要職,基本上都符合這個要求。但是被川普總統提名、即將出任聯準會主席的鮑爾,卻是業界出身,但擁有聯準會理事身分,顯然美國並沒有將「出身學界」列為絕對必要條件,但一定要對美國經濟充分了解。回過來看,彭總裁也並非學界出身,但在央行的長期歷練,加上個人特質,也能成為難以尋覓繼任人選的總裁,可見「出身學界」可以是一個理想,但不必然須成為一個要件。
在目前中央銀行15位理事中,大概有六位為學界出身,其中僅有三位是真正以央行業務最相關的總體、貨幣為研究專業者;易言之,在15位理事討論業務時,只有五分之一的理事是對議題具有真正深厚學養者,這對央行決策形成了某種程度的風險,而且也可能限制了卓越總體貨幣學者出線,成為接任總裁良好人選的潛在機會。
無論如何,大概不存在一套理想總裁人選的絕對公式;但若能學習蔣經國幫中鋼尋找明主時,各方踴躍推薦,蔣氏亦多方探詢、客觀選擇了適才適所的趙耀東,終能啟動中鋼數十年的輝煌基業的作法,應該就沒有問題了。
聯合報黑白集/被拒馬包圍的政府
2018-01-06 23:5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外界上街抗議《勞基法》再修法,蔡政府在政院、立院、勞動部四周部署了重重拒馬和蛇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太陽花學運時,民進黨是在立法院「裡應」,學生因而能順利占領國會議場;蔡政府上台後,才會撤告以示「感恩圖報」。但今昔對照,完全執政才第二年,民進黨以層層的刀片拒馬、重重的強勢警力對付群眾,更祭出「只准出不准進」的撒手鐧,讓博愛特區形同戒嚴。昔日是「友軍」的青年、勞團與社運人士,真有這麼可怕嗎?
立法院內的文攻武嚇,也不比場外遜色。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奉勸」時力立委徐永明要「慈眉善目」,渾然忘了政府在場外的鐵血布置有多麼「慈眉善目」。更荒唐的是,「小綠」師法「大綠」以鐵鏈封鎖議場,竟是立院祕書長林志嘉拿油壓剪剪開鐵鏈,幫民進黨立委「破門」而入。比起當年民進黨為反對陸生來台而反鎖會議室五小時,直到「憋不住了」才自己開門;這次破門之舉,使立院的「中立」形象付諸一炬。
太陽花運動時,民進黨痛批馬政府架起拒馬是「戒嚴心態」,會讓觀光客以為到了「共產國家」,是赤裸裸的「暴政」等。今天的景象,倒應驗了「潮水退了,才知道誰沒穿褲子」這句話。
大話少說一點,實事多做一點,蔡政府就不必躲在重重拒馬後面了。
聯合報社論/廢了百寶箱,又來了假公共化
2018-01-06 23:4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衛福部日前叫停「育兒百寶箱」政策,已通過的2億多元預算將大半繳回國庫,成為第一個夭折的「前瞻」政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告別二○一七年,幾可確定這一年台灣「做人」的成績再跌谷底,新生兒人數又會跌破廿萬人大關,總生育率恐創新低。細數蔡政府去年搶救少子化的作為,堪稱荒腔走板;官員僅知道「代誌大條」,卻腹笥甚窘,拿出的辦法總是不成樣。
前衛福部部長林奏延去年四月喊出「六歲以下小孩國家養」後,衛福部「少子化對策辦公室」隨即掛牌;但開過一次會後,即再無動靜。其後,蔡政府大菜「前瞻計畫」如火如荼端出,衛福部開出與少子化有關的「前瞻」,包括六億元採購「育兒百寶箱」,送家長生育的渴望,比公共托育預算四.四億元還高,卻被蔡英文嫌「少根筋」。
衛福部日前終於叫停「育兒百寶箱」政策,已通過的二億多元預算將大半繳回國庫,成了第一個夭折的「前瞻」政策。但人民還來不及額手稱慶,賴清德立刻又橫空喊出「私幼公共化」,打算將台南「公私學費差額補貼」經驗推到全台,以公帑補助幼兒上私立幼兒園,希望總生育率能從現今的一.一七人,提高到二○三○年的一.四人。據估計,補貼經費一年至少一百四十餘億元。
這項政策令人吃驚之處,不只在停了六億元的百寶箱「前瞻」、卻來了上百億的幼托補助「錢沾」,更在掌國政大計的賴清德顯未搞懂「公共化」的意義。賴揆夸夸其談,「邀請私立幼兒園加入公共化政策」,究其實,只是「補助」上私幼;政府對於私幼的品質、價格、課程、師資及薪水都未曾介入管理,這哪叫公共化?這種說法,極易造成「政府補助,業者漲價,永遠填不滿價差的黑洞」,結果就是政府當了散財童子,徒然推高私幼收費罷了。
看看行政院主計總處數據即可明白。在二○○○年至二○一六年間,經常性薪資及物價指數分別上漲八.四%及六.六%,但同期私幼收費上漲了廿五.八%。薪水不漲、私幼卻大漲,主要原因是中央與地方的各式私幼補助政策也在助漲,包括馬政府的「五歲幼兒免學費」、台南市的「教保券」補助家長幼托支出等政策,讓私幼價格節節上揚,但家長和幼兒卻未必受益。
簡言之,只補助費用,卻不訂出收費標準、課程品質指標,也未能保障員工薪資,卻任由業者見機漲價,家長成為待宰羔羊,完全不符公共利益,哪談得上「公共化」?也難怪,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頒發「金驢獎」給賴清德,指他補貼私幼學費非常「驢」。
亂喊口號,無濟於事。政府要推出新政策,應先確定兩件事:第一,宣稱之政策效果,請提出根據;第二,請保證預算財源,別亂開空頭支票,更債留子孫。
中央每年砸下一百廿億元以上的各式津貼,卻救不了低迷的生育率;但最近在選舉加溫下,無用的津貼仍假「少子化」之名繼續加碼。高雄市長陳菊宣布元旦開始提高生育津貼,從原本第一胎跟第二胎各發六千元,增為第一胎一萬元,第二胎兩萬塊,第三胎則從四萬六調降為三萬元,估計每年增加支出近一億元。台北市長柯文哲才指高雄「舉債驚人」,但高雄黨內群起爭霸,花媽即將下台,債台高築又如何?
不僅如此,有意參選台北市長的民進黨立委姚文智也喊出「第二胎國家養」,第二胎起,零到五歲的幼兒,中央每月補助一萬元,「生越多領越多」。看來,選戰期間,生育、幼兒津貼又將成為政客的加價擂台,以炒熱自己的選情。
學者出身的行政院政委林萬億多次指出,學術研究顯示,「一次性生育津貼對提高生育率不具效用」;育兒津貼則需長期且相當金額,政院目前在盤整,但會逐步擴增「公共托育」,以符社會需求。看來,林教授果然內行。但如今,賴院長、花媽及各方群雄要這麼幹,不知林政委覺得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