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今年經濟情勢不容一味樂觀
.聯合報黑白集/打折的正義
.經濟日報社論/新年新願 打破悶經濟
經濟日報社論/新年新願 打破悶經濟
2018-01-01 02:5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7年台灣經濟表現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商品出口成長率達到12%,是近幾年來的新高;憂的是,即使出口大幅成長,卻無法像以前一樣拉高總體經濟成長率。也就是說,雖然去年最終的經濟成長率達到2.58%,略高於預期,但相對於12%的出口成長,2017年台灣經濟表現完全被國內部門給拉下去了。
在國內部門方面,投資的表現最差,民間投資成長率只有0.09%,幾乎完全沒有增加;外人來台投資的件數減少了0.94%,而投資金額卻大大下滑了52%,也就是說,去年根本沒有大型的國外投資。
造成國內投資不振及外人來台投資減少的最重要因素,包括政府先前通過「一例一休」制度,導致企業界大反彈,另外就是政府激烈的減核政策,卻又無法提出令企業信任的代替方案,更加深企業疑慮。
除了上述兩個錯誤的政策以外,執政當局推動的其他政策,包括「五加二產業」、「新南向政策」及「前瞻計畫」等,也都看不到對國內經濟有明顯的貢獻。其中「五加二產業」在選前喊的很大聲,現在卻看不到有多大的推動力道。「新南向政策」主要強調人的關係,因此在擴大新南向國人觀光客及學生來台有一點效果,但是對於台灣經濟的貢獻其實非常有限,尤其是因為大陸觀光客減少,完全抵銷了新南向國家觀光客的效應。前瞻計畫雖然引起反彈非常大,但是執政當局仍然堅持推動,其中有將近一半在軌道建設,可以引發的經濟效益並不大。
在國內景氣不佳、薪資不成長的情況下,大多數國人對於現階段經濟的表現都是相當不滿的,而且對於未來經濟前景似乎也不那麼看好,許多企業界也持同樣的看法。所以,去年聯合報舉辦由民眾投出的代表字為「茫」,一方面代表國人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為霧霾太嚴重,看不到未來的結果吧!
展望2018,台灣該如何突破此一茫茫的難關呢?我們認為應該要重新建立民眾和企業對於政府的信心;另方面,政府應該提供企業更大的自由與更多的彈性空間,讓企業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競爭力。因為台灣的企業基本上已有相當的技術基礎和創新能力,問題是他們受到政府及政策上的限制太多,讓他們無所適從,而無法發揮應有的實力。
政府不應該再在一例一休或是薪資問題上打轉,包括政府想要訂定最低工資法,蔡英文總統甚至說希望最低工資要提高到3萬元。我們認為最低工資法將會使得最低工資被完全僵硬地限制住,這對於企業和勞資和諧都是不利的。
依台灣目前的經濟狀況,如果真的在短期內把最低工資拉高到3萬元,必然會有許多企業結束營業,到時候失業率再攀高,等於是解決了一個問題,卻衍生另一個問題,反而讓政府疲於奔命,最後徒勞無功。
經濟理論告訴我們,勞動需求是一個引伸性的需求,只有在企業有更多賺錢的機會時,才會增加投資、擴大勞動需求,於是薪資才會提高。所以,政府要做的是,改善投資環境、協助企業獲利,只要把餅做大,大家可以分到的部分自然會增加。因此,解決五缺問題、擴大開放白領人士來台、加速推動洽簽FTA、與加入TPP與RCEP等等都是政府應該優先要做的事。政府應該從環境與制度的改善著手,唯有建立一個更友善的投資環境,創造更大的市場,讓企業有更多賺錢的機會,這才是台灣突破悶經濟的最佳方法。
聯合報黑白集/打折的正義
2018-01-01 00:2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婦聯會大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婦聯會被政府拿刀架著脖子,終於被迫「認罪協商」,雷倩聲稱是「在木棒和鐵鎚做選擇」的無奈。最後,在組織轉型、資產充公及會務公開三點之間尋找平衡,簽下「多捐一成、換取三分之一官派董事」的保命條款。外界的解讀是,婦聯會多送一成資產,保住剩餘價值的主控權。
婦聯會的無奈,可以理解。而林峯正聲稱,因為和解,不再認定婦聯會為國民黨附隨組織;這恐怕太大言不慚。在雙方的行政契約備忘錄中,清楚寫著:依職權調查,「仍不能確定婦聯會是否為國民黨附隨組織」…內政部和黨產會「藉勢藉端」取財,未免玷汙了正義兩字。
這場「清算」婦聯會的大戲,原是兩種正義思維角力。一方認為,婦聯會是靠形同贓款的「不樂之捐」積累三百多億元資產,應該吐出;另一方認為,蔡政府轉型正義充斥不正當手段,違反法治,不應屈服於其脅迫。雙方看似對立,其實皆立足於「正義不能打折」的基礎。
如今,備忘錄卻變成「轉型正義就是打折正義」的宣言,也顛覆人民對正義想望。依法治精神,原應由權力在握的黨產會來舉證國民黨插手婦聯會,並清查「贓款」來龍去脈,並經法院裁判。如今,卻是官員用威嚇手法,逼迫人民團體以「不樂之捐」來彰顯政府的威風,且繳回「贓款」即可享受折扣及免責「優惠」,分明便宜行事。
婦聯會拿勞軍捐還有稅法依據,這次逼款卻是根據什麼法?
聯合報社論/今年經濟情勢不容一味樂觀
2018-01-01 00:2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跨入了二○一八年,台灣經濟發展面臨三大挑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天,我們跨入了二○一八年。蔡總統近日與財經媒體茶敘時說,未來一年施政的重點是維持總體經濟穩定;這項宣示能否達成以及要如何達成,我們密切關注。受國際景氣好轉之惠,去年我國經濟表現不錯,多個經濟機構亦預測今年經濟可望維持平穩成長。然而,台灣經濟動輒受到政治因素掣肘,更深受兩岸關係影響,何況勞基法修法仍未完成,政府豈有自滿的理由?
我國經濟主要靠外貿帶動,去年前十一月的出口與外銷訂單分別寫下連十四個月與連十六個月成長,使全年出口金額可望重回三千億美元,是史上次高。這波景氣回升,主要是搭上全球經濟復甦的順風車,並非蔡政府拚經濟的成果。但多位官員對此經濟表現沾沾自喜,卻未警覺在這股樂觀氛圍中,三大挑戰仍橫在面前。
首先,是外銷市場的隱憂。近年我國外貿成績受蘋果的影響愈來愈大,經濟表現如何,看美國蘋果公司的股價即知。最近受到蘋果新手機iPhone X銷售不佳的衝擊,市場預期今年台灣相關供應鏈個股將受影響,往年要到第二季才出現的「五窮六絕」淡季效應,極可能在首季就浮現。若蘋果今年推出的新機仍沒有亮眼的表現,對台灣蘋概股與出口表現的影響將持續加大。
且看台股近期的表現,由於蘋果新手機銷售不如預期,傳出蘋果有意減少下單,台灣眾多蘋果供應鏈概念股立刻受到波及,包括股王大立光、台積電、鴻海的股價年前立即明顯回落。其中,大立光股價從每股六千元的高峰跌到四千元,重挫逾三成,全年的漲幅已化為烏有。大立光、鴻海與台積電等蘋概股,是台股市值前十大的企業,這些公司股價滑落,顯示台灣今年的經濟未必如政府設想的那般樂觀。
其次,內需不振是政府拚經濟的另一致命傷。去年台灣經濟呈現「外熱內冷」的情況,若無內需拖累,表現會更好。去年民間投資實質成長率僅○.○九%,連續第四年走低,民間投資動能嚴重不足。蔡政府寄望推動前瞻建設計畫以帶動民間投資,但前瞻計畫制訂過程倉促,不少計畫都遭外界質疑缺乏成本效益評估。因此,前瞻能否真的為內需增添動能,疑問重重。
第三,政治因素的困擾。今年是選舉年,執政黨通常會釋出各類政策利多,以討好選民。然而,這類支票多半流於短期撒錢,未必對經濟的長期發展有利。而民進黨面對中央執政失利,可能會祭出各種手段彰顯政治權威,甚至刻意壓抑在野黨;一旦如此,經濟的穩健發展勢必受到拖累。
今年的經濟工作,蔡政府必須做到「兩定兩穩」。所謂「兩定」,其一,是必須儘速決定新任央行總裁人選,央行總裁彭淮南二月卸任,新任總裁人選主掌台灣未來的匯率與利率政策,對進出口經濟及總體經濟影響極大,蔡政府必須遴選穩健的人選,降低市場的不確定性。其二,是必須儘速解決勞基法修法,不要讓勞資關係繼續惡化。
所謂「兩穩」,其一,是要穩住水電供應.去年八一五大停電的教訓慘重,讓產業界對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提心吊膽。今年供電仍將吃緊,加上水情也不樂觀,水電供應可能在第二季即拉起警報,政府必須早因應。其二,是要穩住國內投資。川普政府剛剛宣布大減稅,許多對台灣失去信心的資金,可能因此外流。因此,中央與地方必須努力解決廠商在投資設廠時遇到的困難,讓台積電台南新廠等重大投資案能依時程順利推動,不可重蹈台積電中科擴廠遇阻的覆轍。
未來一年我國經濟仍存許多變數,蔡政府切不可掉以輕心,更不能為了選舉拚政治而荒廢經濟施政。目前台灣經濟是「穩而無勁」,蔡政府須提防今年全球經濟的烏雲,避免「穩而無勁」下墜成「不穩又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