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1857/web/
.聯合報社論/恭喜內政部成功扮演討債集團
.聯合報黑白集/小英害怕的時刻
.經濟日報社論/英脫談判 牽動全球經濟整合趨勢
經濟日報社論/英脫談判 牽動全球經濟整合趨勢
2017-12-31 03:2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英國首相梅伊(左)跟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爾一同出席記者會,宣布雙方已針對分手費等條件敲定協議。 歐新社
歐盟和英國在完成了「分手費」幾個大原則的共識之後,即將展開第二階段的脫歐談判;但雙方都認為第二階段談判將會相當困難,因為將實質觸及英國在脫歐過渡期和脫歐之後,和歐盟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在全球矚目之下,任何安排都將關係到歐盟未來的穩定性,並對其他地區的經濟整合產生示範效果,因此談判博弈將是步步險棋、困難重重。
去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成功之後,這個議題立刻成為各方議論的焦點。到底未來的英、歐貿易關係,會以何種面貌呈現?媒體認定對英國的最佳選項,是仿效挪威或其所屬的「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和歐盟簽署,並在1994年生效的「歐洲經濟區」(EEA)模式。在這個模式裡,挪威維持和歐盟「單一市場」的深度整合,貨品(但排除農產品)、服務、人員往來自由無礙,但挪威仍須遵循歐盟一般規範、接受歐盟法院裁決,也須承擔諸多費用,費用其實和一般成員差異不大。
比挪威模式稍弱的是瑞士模式。瑞士是EFTA成員,但上述EEA卻被公投否決,只好單獨和歐盟簽署貿易協定,可以用投票自由決定遵守歐盟某些規範,例如不接受歐盟的金融規範,來維持瑞士銀行獨立性的競爭優勢;但還是透過參加申根公約,人員和歐盟往來自由,這剛好是英國最難接受的,因若無法管制人員進出,英國將面臨難民和恐怖主義風險。
當然還有關係更弱的模式選擇,包括土耳其模式、更鬆散的加拿大模式。最壞的狀況當然是彼此僅以世貿組織(WTO)成員對待,課徵關稅並管制人員流動。由於英國仍有近半數人口支持留歐,難以選擇「硬脫歐」,希望和歐盟維持能享有自由貿易,但諸多內政又不受其干預的新型特殊關係,這當然就有賴談判了。
但是,身為歐盟第二大經濟體,英國脫歐對歐盟是極大打擊。而且,若談判結果讓英國可以「快樂脫歐」,享有歐盟便利卻不必承擔歐盟的規範,不啻對其他成員做出示範:不必加入歐盟忍受其繁文縟節,也可以享有歐盟利益。這將對那些面對困境的歐盟成員國內的「脫歐派」造成鼓舞、增添其政治勢力,讓歐盟進一步整合更形困難。而若再有一個大國(如義大利)成功脫歐,歐盟大概就土崩瓦解了。
也許是為了彌補英國脫歐造成的裂痕,歐盟的25國啟動了「防衛合作協定」(除了英國、丹麥和馬爾他),同意共同資助、發展和部署武裝部隊,目的在減少防衛浪費並減少對美國依賴,以對川普批評歐盟防衛支出太少及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做出反應。這其實是個艱難的決定,早在歐洲共同市場成立之前,歐盟核心成員就想成立「防衛共同體」,以歐洲部隊取代各國軍隊,卻因法國國會疑慮而在1954年告終。防衛協定的簽署,可說在脫歐的低迷氣氛下,為歐盟整合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讓歐盟朝「歐洲聯邦」的道路跨進了一步,也是在歐洲「聯邦主義者」和「政府間主義者」的長期爭鬥下,前者的一大成就。
英國自認和歐盟談判的重要籌碼,是英國在軍事和政治上的相對優勢,讓歐盟對其有所依賴。但在歐盟防衛協定簽署後,弱化了英國的這個籌碼,也顯示歐盟會在脫歐談判中堅守立場,不讓英國占到太多便宜,以免降低了歐盟的穩定性。無論如何,脫歐談判必然會讓其他經濟整合對於「退場」做出更嚴謹的規範,以免意志不堅的成員在退出時牽扯不清,衝擊整合組織的穩定和有效運作。
台灣和英國脫歐似乎關係不大,但金融界在倫敦的據點有必要隨著倫敦金融中心受衝擊的程度而滾動評估是否要遷移到歐陸;英鎊匯率也必然會隨談判狀況而有所波動,台灣企業對英國的貿易仍有必要進一步強化避險動作。
聯合報黑白集/小英害怕的時刻
2017-12-31 00:0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蔡英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和媒體年終茶敍。談到兩岸關係,她強調兩岸不會暴走、不會僵住,也不會走回「不相往來」的老路。在野黨批評,依此作法,兩岸根本做不到「維持現狀」,甚至比陳水扁時代還倒退。
執政才廿個月,就被拿來跟阿扁比;這樣的對比,應該是蔡英文害怕的時刻。陳水扁八年留下了貪腐的汙名,但他的胡作非為是在第二任的期中方才露出馬腳,引發洶湧民怨。小英才就任一年半,民意支持度已跌到兩成多,還被拿來跟阿扁相提並論,難道不值得警惕?
撇開內政不談,陳水扁當初也是大玩兩岸關係:就任時先謹慎地提出「四不一沒有」,等執政上手後便恣意拋出「一邊一國」;到了第二任,又只能哀怨地承認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陳水扁是個「混世型」的政客,他說變就變,迎合情勢拋出花招,讓外界目不暇給。憑著這種民粹花腔,阿扁把人民耍得團團轉;但他任內桃園機場有多昏暗蕭條,大家都還記得吧!
那麼,「文青型」的蔡英文,能跟阿扁比嗎?論民粹的調調、論手段的善變、論黨內的人脈,蔡英文都望塵莫及。更糟的是,小英總統對付兩岸關係,始終只有「以不變應萬變」一招,一開始就把姿態擺得死死的;但如果寸步不移,兩岸恐怕只剩僵局。
現在外界比的只是兩岸關係,接下來若比到鎮壓反對黨、侵犯人民權利、口號不能兌現,小英和阿扁的對比,結局恐怕更不堪。
聯合報社論/恭喜內政部成功扮演討債集團
2017-12-31 00:0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婦聯會主委雷倩(左)與內政部長葉俊榮(中)、黨產會主委林峯正(右)簽訂行政契約備忘錄。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幾經波瀾起伏,婦聯會終於和內政部及黨產會簽訂「行政契約」備忘錄,承諾捐出三四三億元給國庫,供作長照、榮民醫療及社福等公益用途。當三方代表六手交握象徵「三位一體」留下歷史畫面時,雷倩臉上只見無奈,葉俊榮和林峯正則面露勝利的微笑。葉俊榮想必更喜在心裡:這件「大功」,應可贏得民進黨百分之百的信任了吧!
兵不血刃,光靠著行政威嚇與言詞勸說,就能為國庫賺進三百多億元,葉俊榮這種「創收」的手法,的確讓人嘆服。當初政府解決國道收費員抗爭事件,經蔡總統親自出面勸說,也才讓遠通電收多付出兩億元。對比之下,在葉俊榮威逼下,婦聯會竟一舉多掏出卅八億元,將承諾的捐款由八成提高至九成。這麼傑出的績效,蔡總統除了應明令褒揚,也該要求各部會共同積極「學葉俊榮」;如此一來,要湊足「為青年加薪」的經費,一定也能早日實現。
如果要挑剔的話,那張「三位一體」的牽手合照,則留下了一個引人猜測的謎團。把照片左方戰敗賠款的雷倩裁掉的話,右方的內政部長葉俊榮和黨產會主委林峯正,究竟哪位才是歷史事件主角,誰才是勝利的收割者?
表面上看,讓婦聯會捐款當然是葉俊榮的「主場」,因為包括要求查帳和逼迫董事會改選,都是依照《人民團體法》的規章辦理,內政部是主管機關。但實質上,內政部之所以能夠展現神威,則是利用黨產會認為婦聯會為國民黨「附隨組織」的撒手鐧,借力使力的結果。民眾一定會好奇:婦聯會如果是附隨組織,為什麼不由黨產會主導追討,卻要假手內政部?
何以如此周折,內政部及黨產會均未說明,但外界不難想像其中原由。第一,婦聯會董事的屬性雖然偏藍,但早就不受國民黨中央控制,硬要貼上「附隨組織」的標籤恐嫌勉強。第二,儘管婦聯會近年不太活躍,但早年勞軍、辦學、造村、照顧遺孤等作為有目共睹,很難一筆抹煞。第三,婦聯會當年經費來自勞軍捐,但勞軍捐在廿八年前即因時代演變而停徵,黨產會此刻追討其實師出無名。何況婦聯會早已轉型為人民團體,而非政治組織。
正因為黨產會出手的理由薄弱,若強行出手恐怕影響社會觀感,損及政府形象,只好讓內政部出面處理。但如此一來,儘管蔡政府可以躲過黨產會追殺婦聯會的凶惡形象,反而讓內政部彷彿變成了黨產會的「討債公司」,讓外界留下了不良的印象。這對內政部而言,其實得不償失。原因是,內政部是中央政府的「天下第一部」,而黨產會不過是依行政院頒定之組織章程所設立的任務性機關;第一大部竟然去扮演黨產會的馬前卒,幫忙討債,未免自貶身分。何況,婦聯會並未積欠任何債務,黨產會也不是債主,內政部代為壓榨婦聯會,在蔡政府固是功績一樁;但葉俊榮催逼善良百姓的凶狠模樣,恐也難免自傷。
內政部和黨產會聯手硬逼著婦聯會「加碼捐款」,為國庫一舉賺進三百多億元,葉俊榮和林峯正一搭一唱,雙人都應記上大功一筆。奇怪的是,社會上對於政務官如此努力「為國創收」似乎沒有太多振奮,人們也未聽到太多掌聲或歌頌;這點,多少讓人意外。主要原因,也許與人民對蔡政府不夠信任有關,深怕政府拿到數百億捐款,只會拿去揮霍,或巧立名目讓錢流進自己人馬的口袋。
也因此,當內政部、黨產會和婦聯會簽下三方行政契約之後,下一步,也就是蔡政府轉而接受全民監督之時。婦聯會被迫捐出的資產,是不是「不當取得」,我們無法論斷。但是,政府假藉正義之名拿到的三百多億元捐款,如果沒確實依承諾地用在長照、榮民、社福等公益,每個國民有權利向它聲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