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經濟/香蕉經濟學 考驗施政智慧

.聯合報社論..當「去中國化」走向文化的深水區
.聯合報黑白集.庸醫「救觀光」
.經濟日報社論.香蕉經濟學 考驗施政智慧







經濟/香蕉經濟學 考驗施政智慧


2017-10-21 04: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香蕉價崩盤、蕉農無助,立法院國民黨團昨舉行記者會呼籲民眾多吃香蕉,並批駐日代表謝長廷只會推銷和牛,不去協助台灣香蕉銷日。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陳柏亨/攝影


漫畫 季青



香蕉價格大崩盤,日前跌到每公斤批發價12元左右。立委舉辦了「香蕉的101種吃法」記者會,行政院長賴清德偕同其他政府高層出席,呼籲國人多吃香蕉,協助挽救下跌的蕉價以照顧蕉農。台灣香蕉價格完美提供了農產價格理論中「蛛網理論」的絕佳典範,要靠二流的官僚、三流的待遇,交出一流的行銷績效,似乎希望不大,蕉農們看來只有「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了。
國內香蕉「需求」相當穩定,但「供給」極不穩定,受天候極大影響。只要遇到颱風蹂躪、供應大減,價格立刻應聲大漲;但此時受惠的蕉農極少,因多數已無蕉可出。在價格狂漲下,蕉農們趕快一窩蜂下苗,約一年後的收穫期一到,再全部一起出貨,價格立刻狂崩,蕉農血本無歸、甚至任其廢棄轉作肥料,一窩蜂轉作其他作物;香蕉再次奇貨可居,而下一個輪迴又開始重複。這種現象在全球,特別是開發中國家非常明顯,農產價格隨產期上下規律性地波動,被稱為農產價格的「蛛網理論」。
台灣香蕉價格在2005年之前曾相對穩定,當時由青果合作社獨占香蕉外銷事務,可以統一規劃生產和銷售,價格自然比較穩定。但在2005年開放自由貿易之後,十幾家貿易業者開始相互競爭蕉種契約,惡性競爭造成品質滑落,影響對日本出口,轉做內銷之後立刻讓價格崩跌,明顯的蛛網理論於是逐年上演。只要盛夏價崩一到,民代就會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正視輔導,官方、軍方、學校和社團就開始買香蕉、吃香蕉,政府回應千篇一律:努力行銷過剩蕉品。
只是這些努力幾乎都只有作秀效果,對實際狀況幫助極為有限。日前農委會高層在立院回應質詢時表示,會透過地方政府持續辦理外銷、擴大超市行銷、企業訂購、體育賽事促銷、致贈弱勢、多元行銷,以及加工,「預計消化1,000公噸」。台灣香蕉內需每年28萬公噸,今年生產35萬公噸,過剩約7萬公噸,而農委會如此多方努力,只能去化1,000公噸,即使加上賴院長承諾加購200公噸,要想讓價格不崩跌,可能嗎?
唯一可能的去化途徑當然是外銷,但是談何容易?農產品易腐難運,在保鮮冷藏上必須下重本研發、投資,香蕉的保鮮期更短、難度更高。馬政府時兩岸關係良性發展,大陸開始進口台蕉,但農民卻以次級品供貨,貨櫃到港一開多數腐爛,台農自壞口碑、自絕生路,對陸出口從此一蹶不振。對日本出口呢?由於少子化,日本家庭偏好只有四、五根的小串,美商都樂(Dole)全力配合但台灣農民卻不予理會,加上都樂以穩定的品質、充裕的供應量、廣告宣傳,遂讓菲律賓的香蕉迅速取代日本市場上的台蕉。台蕉輸日由顛峰的一年40多萬公噸降到目前的0.4萬公噸,僅占日本市場1%。這其中,涉及了香蕉出口面對全球頂尖企業的競爭、本土貿易商的規模有限、競爭力不足,以及農民短視、有利可圖立刻毀約轉售等複雜情事,非一流的行銷體系是無法解決的。
蔡政府有心解決這個問題,去年成立官民合資的「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以10億元的資本額要整合小農拓展外銷,並找來水果行銷專才操盤,台灣農產外銷似乎露出曙光。只是,一年之後蕉價依然崩盤,立委質疑該公司藉著官民合營的特殊身分,從台糖協調獲得200公頃農地種植鳳梨釋迦等水果,未來還要承租1,200公頃農地,並以八成種植香蕉,這不是明顯的「與民爭利」嗎?而在此困窘、無計之際,國民黨高雄市黨部也呼籲幫助蕉農並購買20萬元香蕉示範,狠狠秀了一下,宣傳效果奇佳。
我們可以斷言,誰能解決農產品價格的「蛛網現象」,誰就能獲得廣大的農民選票;但這對習於口水、慣於作秀的朝野兩黨,可能都是過於沉重的考驗吧?

聯合/庸醫「救觀光」


2017-10-21 04:1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陸客大減衝擊觀光業,近來傳出有八十八家旅館求售。為搶救觀光業,交通部日前宣布,將針對評鑑星級或優等的旅館、遊樂業,減免地價稅和房屋稅至少五年。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徐兆玄/攝影



台灣真是個奇怪的地方,大家都在假裝看不到問題所在。這兩年觀光業經營慘兮兮,許多旅館、遊覽車都在求售,卻賣不掉。最近交通部提出紓困之計,要減免遊樂業和旅館業的房屋稅和地價稅。由於房地稅都是「地方稅」,地方政府為此大罵:「又是中央請客,地方埋單。」
說「又是」,表示這回已是「再犯」。上月賴清德宣布公教人員加薪,就有許多支出要由地方負擔,許多縣市大呼不滿,但好名聲卻由賴揆一人賺走。這次,交通部要減稅「救觀光」,用的還是「慷他人之慨」這招,當然讓地方火大。
再說,交通部這帖「減稅」藥方開對了嗎?人盡皆知,觀光業近兩年的大失血,主要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定位偏失所致,導致陸客大量流失,才會出現入不敷出的窘境。換言之,要「救觀光」,應該是從源導正兩岸政策,使陸客恢復暢流,台灣觀光業即不會有失血問題。現在,交通部不去設法從源頭打通血脈,卻以為少抽點稅可幫業者恢復元氣,這豈不是頭痛卻開止瀉劑,庸醫誤診?
需要弄到減稅來紓困,證明蔡政府一再說「觀光不受影響」,全是睜眼說瞎話。表面上,蔡總統只是說不出「九二共識」或「兩岸一家親」,但她的政策一傾斜,政治、經濟、外交全跟著歪倒,不僅兩會陷入已讀不回,陸客陸生頓減,所有旅館、民宿、夜市跟著倒楣。救觀光,不從兩岸政策調整,其實都是「請鬼拿藥單」。

聯合/當「去中國化」走向文化的深水區


2017-10-21 04: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首次執政後,「去中國化」就是徘徊在台灣上空的幽靈。針對內政部研議姓名登記要放寬羅馬拼音,內政部長葉俊榮表示這是尊重族群友善的措施,不該被曲解。。記者王騰毅/攝影



民進黨首次執政後,「去中國化」就是徘徊在台灣上空的幽靈,不曾消失。二○一五年的「反高中課綱」運動,把這個趨勢推到了另一個高峰;正在進行中的文白之爭,則是「去中國化」在文化面的落實。日昨,內政部更研議姓名登記要放寬羅馬拼音,再加上民間在國會平台推動修改台灣時區,要改為與日韓同步;如此這般,台灣可能會變成你不認識的國度。
一般人以為,民進黨各種去中國化的作法只是基於政治企圖,諸如「中國、台灣一邊一國」,或「台灣已經獨立,名字叫做中華民國」等。實際上,較修改課綱更進一步的與中國文化割裂運動,正在各個層面侵蝕人們的生活與價值意識,甚至惡意抹消某些世代認同的生命意義。
概括而言,民進黨文化去中國的手段有三:第一,是儘可能減低各種文化上與中國的聯結,或淡化中國色彩。例如,以孔子生日為紀念的教師節,讓台灣擺脫日本殖民的「光復節」,都被取消放假。端午節因是民間普遍慶祝的民俗節日,無法取消,獨派則辯稱此活動「各地都有」;至於迎媽祖活動,文化總會的論述是:「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等。包括蔡總統出訪南太平洋友邦,都被宣傳成向南島國家「尋親」。
第二,對無法消滅或淡化的部分,民進黨則會稱這些文化是「不好的」,應該減少。在文白之爭中,種種詆毀文言文為宣揚封建、不符史實、不合現在價值觀的說法,就是最具體的例子。與此對照,獨派人士指媽祖文化的興起完全是因為國民黨拿來「洗腦台灣人」,亦是相同的手法。
第三,當無法否認、淡化、詆毀時,民進黨便「創造」有別於中國的文化體系。例如,被稱為主要「台灣母語」的台語,無論如何都很難否認其源自中國;但為了有別於中國的「閩南語」、「河洛語」,於是以羅馬拼音制定自己的發音體系甚至文字。
民進黨在政治上的去中國化,可謂已獲得初步的成功。其中因素,從內部而言,是過去在一元的威權體制下形塑的大中國式教育和傳播內容,因時移勢易,逐漸難以再獲認同,有些論述如今也難以自圓其說。在這種情況下,「典範轉移」就成了必然的結果。從外部因素看,則是因兩岸長期阻隔,政治和社會經驗的差距拉大。尤其在中共壟斷「中國」論述的情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彷彿成了「中國文化」的代名詞。當新一代民眾在政治上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也連中華文化一併否定了。
然而,民進黨在政治上「去中國化」得逞,卻在文化面、社會面帶來巨大的隱憂。首先,從現實面看,比起「政治台獨」,「文化台獨」在血緣和文化上的割離,不僅太過荒謬,也將更令對岸難以容忍,勢必為兩岸和平投下更大變數。其次,目前民進黨在台灣所施行的文化清洗,和他們當年批評國民黨威權政府的「洗腦」,手法沒有兩樣。這些文化上的詆毀或篡改,能否經得起時間考驗,大有疑問。蔡政府的「滅香」政策,引發「眾神上凱道」的抗議,即可見一斑。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去中國化,一味否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僅不符史實,且將使台灣本土文化失去其根源和支柱。民進黨意圖切斷台灣的中華文化根源和血源,卻要用南島尋親、羅馬拼音、北望日韓等不著邊際的東西來填補,最後恐怕將成為掏空台灣本土文化的最大罪人。
文化是千百年累積而成的底蘊,不是速食麵,民進黨和獨派人士不能只顧著妖魔化「中國」,意圖除之而後快,而應務實面對中國大陸的方方面面,深思自己的政治文化戰略。否則,去中國化的腳步若繼續行涉進文化的深水區,最後溺死的,將是好幾個世代的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