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經濟/葉倫「緩升息、急縮表」的背後思維

.聯合報社論..劉曉波:中國良心的永遠傷痕
.聯合報黑白集.當「君主」綁架民主
.經濟日報社論.葉倫「緩升息、急縮表」的背後思維








經濟/葉倫「緩升息、急縮表」的背後思維


2017-07-15 03:5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國會證詞偏向鴿派。 (路透)


全球主要國家央行6月經歷了「仲夏5月,群鷹亂飛」的熱季,導致全球公債及股市一度大跌,儼然是一場「迷你退場風暴」。然而形勢比人強,各國通膨持續偏低的客觀條件,又迫使央行官員硬生生將「鷹派」論調吞回去。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葉倫近日在國會作證,顯然已經為貨幣政策「正常化」訂出了「緩升息、急縮表」的新基調。
6月中先是Fed今年第2度升息,並首次提出詳細的縮減資產負債表計畫,今年內繼續升息與啟動縮表已是箭在弦上;6月下旬歐洲央行(ECB)在葡萄牙辛特拉召開年會時,總裁德拉基強調「膨脹」的力量已經超過「通縮」,接著英國與加拿大央行也表示準備升息,市場甚至傳出主要央行之間已經達成「辛特拉密約」,將「協同一致(co-ordinated)」地採取緊縮措施,全球金融市場因而出現動盪。
然而目前美國核心通膨率為1.4%,歐元區更僅有0.9%,距離2%目標還相當遠,而且過去三個月更連續下降。Fed至今仍認為通膨偏低是一些「過渡的」、「獨特的」因素所致,包括國際油價、無線通話費率及藥品價格下跌;只要就業持續成長,帶動消費與投資增加,形成良性循環,終將帶動工資與通膨上升。但當「過渡性、獨特性」因素消褪之後,又有新的因素出現,依然壓抑通膨上升;於是無論葉倫或其他Fed的決策官員,也不得不承認對通膨不振憂心忡忡,對未來的升息速度也語多保留。
葉倫本人專攻就業經濟學,而Fed利率決策所依據的基本理論則是「菲立普曲線」,即失業率與通膨率兩者之間具有替換性的關係;當失業率高時通貨膨脹率就低,而當失業率低時通貨膨脹率就高。5月美國失業率已經看到4.3%;6月雖升到4.4%,但卻是勞動參與率升高這項有利因素導致;而且目前的水準,也已經低於Fed原先所估計的「自然失業率(4.6%)」,但通膨卻不升反降,使菲立普曲線所主張的替換關係出現逆轉,而Fed單單憑失業率下降便持續升息,也備受經濟學界與金融市場人士的質疑。
實體經濟活動偏強,整體與核心通膨數據卻偏弱,這種矛盾現象已很難單單從需求面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釋。於是一些經濟學者開始觀察經濟供給面是否出現好轉,既能夠提高產出,又能使價格下降,來為通膨偏低尋找理由,而且已經初步發現一些肇因,並稱之為「正面的供給震撼」:
1.國際油市供給發生基本性轉變,美國頁岩石油革命,許多非洲及拉美國家開始生產或擴大產量,導致油價偏軟。2.一些原本放棄工作的人又重新開始找工作,勞工供給增加,勞動生產力成長率也在回升,使美國的潛在產出水準提升。
3.全球化效應,使全球製造業的價值鏈成長,且2000年來全球有16億人加入職場,已經超越了先進經濟體的通膨動能,美國當然也受到影響。
葉倫之前話說得太滿,現在不能說轉就轉。於是一方面強調升息的方向不變,但把觀察的時間拉長,同時也表達對通膨偏低的憂慮。最關鍵的一句,就是「利率不需要再進一步上升太多,就能達到『中性』水準」。既然不需要升太多,未來兩年便很可能無法按照目前的步調再升息約2個百分點。
幸好目前Fed手中有「升息」與「縮表」兩套「正常化」工具可用。既然再升息的空間不大,今年內是否再升1碼已無關緊要。但「縮表」才準備啟動,且依據Fed公布的計畫,啟動後第一年的「縮表」金額相當小,學界、金融界的反對聲浪也低,共和黨國會黨團甚至讚揚葉倫的「縮表」計畫。因此從Fed主觀判斷與客觀環境推論,「晚升息、早縮表」便很可能就是Fed緊縮周期的新方向,而且葉倫先下手為強,也可以預防未來Fed新領導班子改採「急升息、急縮表」的作法。

聯合/當「君主」綁架民主


2017-07-15 04:2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會混戰幕後的藏鏡人其實就是蔡英文和林全,他們才是發號施令的「君主」,賣力演出的立委只是他們的「民主」的道具。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曾吉松/攝影

立法院第二次臨時會審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一期特別預算,民進黨立委邱議瑩衝上前,與國民黨立委許淑華爆發肢體衝突。 記者許正宏/攝影



台灣民主化已卅年,但國會仍在上演朝野打群架的戲碼,人們似乎也並不以為忤。尤其,藍委許淑華在拉扯中打了綠委邱議瑩一巴掌,許多民眾反而大聲叫好,這又是什麼奇景?
原因無他,邱議瑩過去動多了手腳,橫行無敵;如今突然變成受害者,反讓許多人覺得有意外平衡的效果。而且,一向怯戰的藍軍,在居於人數劣勢下居然能放手一搏,彷彿遭驍勇的民進黨人之魂魄附身,也讓支持者備感振奮。
然而,這些都只是浮面的說法,是看熱鬧者的角度。深一層的原因是,當蔡政府要強推一個備受質疑的前瞻計畫,綠營立委又靦顏打算全力護航;此時,在野黨除了背水一戰,還有什麼選擇?於是,平日看似斯文的女立委,頓時也變成了英勇女武神。
更深一層的原因,則是台灣的民主其實從來未曾真正的深化,而一直停留在「數人頭」的皮相。至於頭皮底下所需要的思考,一項花錢無數的建設到底能為台灣帶來什麼效益,一個雜七雜八的拼盤計畫到底有什麼前瞻願景可言,則根本不是執政黨立委關心的問題,他們要扮演的只是「護航」的角色。
因此,不管誰在那裡拉扯推擠、誰在那裡砸椅潑水,這場國會混戰幕後的藏鏡人其實就是蔡英文和林全,他們才是發號施令的「君主」,賣力演出的立委只是他們的「民主」的道具。可悲的是,當民進黨在譴責中共霸道時,卻看不到蔡政府的前瞻決策有多霸道顢頇。

聯合/劉曉波:中國良心的永遠傷痕


2017-07-15 04:2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二○一○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劉曉波,但被捕入獄的他缺席了。頒獎台上最後以「一把空椅子」作為替身。如今那張空了的椅子,成為劉曉波留在世人心目中的印記。 圖/BBC中文網


作為一個民主鬥士,對劉曉波而言,那個他無法出席領取的諾貝爾和平獎其實不是他的最大遺憾,反而像是一項加持。他的遺憾,應該是繫獄十年,但中國的民主之路依然迢遙。對北京的當權者而言,讓劉曉波在保外就醫時死於肝癌,或許不比拒絕讓他赴挪威領獎來得煎熬或難堪,反而像一次解脫。但是,劉曉波如果是中共眼中的一根刺,這根刺已變成中國良心的永遠傷痕;劉曉波未遂的追求,將恆久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中。
劉曉波未及等親友為他爭取到出國就醫,即驟然病逝瀋陽,留下了無法以「自由之身」接受治療的遺憾,也相對升高了此一悲劇所引發的張力,餘波難以估計。如果北京當局及早讓劉曉波假釋,或者在發現病情之初即讓他保外就醫,不僅可避免憾事,也將大大有助於改善中國的人權形象。作為異議人士,劉曉波一向主張和平、非暴力的抗爭;但在不知變通的中共官僚作風下,終究把他變成了人民眼中的「烈士」。
劉曉波是在二○○八年參與起草《零八憲章》時,提出「取消一黨壟斷執政特權」及「在民主憲政架構下建立中華聯邦共和國」等主張,而遭逮捕,隨即於次年被北京人民法院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刑十一年。作為知識分子,劉曉波提出的主張其實完全屬於「言論層次」的表達,未料卻因此獲致重罪。劉曉波含笑入獄,除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聲援,次年諾貝爾評審委員會更決定將「和平獎」頒贈給他。遺憾的是,此舉只是愈發激怒中共,他不僅無法前往領獎,妻子劉霞也遭到軟禁。
劉曉波最後繫獄這十年,正是中國崛起的十年。這十年,中國大陸在經濟上變成了一個傲視世界的大國,中國人的足跡和購買力遍及全球,中國在許多方面都因富強變得更為自信。但是,中共在政治上卻未因為更自信而稍顯寬鬆或柔軟,不少社會控制手段反而趨於緊繃,許多知識分子的言論則受到嚴格管制。表面上看,中國大陸變得更加穩定而富裕,但人們渴望的自由和民主,卻依然匱乏。要問的是,往後十年,這樣的失衡情況能否改變?
在二○○九年被判刑前夕,劉曉波曾寫下《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一文,為自己的作為作出最後辯解。他說,「我期待,我的國家是一片可以自由表達的土地」,「我期待,我將是中國綿綿不絕的文字獄的最後一個受害者,從此之後不再有人因言獲罪。」這兩句話,今天讀起來,仍讓人泫然欲泣。劉曉波因為自己不能已於言的良心而獲罪,終於以身殉道,病死獄中,或可謂死得其所。然而,「中國文字獄最後一名受害者」這樣的悲鳴,其實是多少中國人心中共同的痛,卻顯然不會隨劉曉波之逝而消褪。那麼,一個富強的中國,能不能為人民稍稍提供一些解方呢?
西方媒體把劉曉波形容為「中國的良心」,這「良心」二字,何其沉重!也正因這兩個字,劉曉波含笑接受了他獄中的命運;而他畢生為民主、自由鞠躬盡瘁的志業,則重重敲擊著許多中國人的良心,並留下永遠傷痕。
劉曉波用生命向自己的良心叩問,這其實也是中國大陸當權者必須思考與解答的問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也許不是中國所要追尋的唯一道路;但當中國日漸強大、日漸富裕、日漸自信,主政者能不能提供人民更多的自由承諾,而不一味擔心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能不能趁著社會穩固時漸次開闢出民主改革的道路,讓更多人民的聲音可以在體制內外發出?能不能降低干預和控制的欲望,並透過法制化,讓「文字獄」在廿一世紀的中國徹底絕跡?能不能培養出更大的氣度,讓異議者能公開站著說出他們的論點?劉曉波走了,這些大哉問仍在全球華人心中迴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