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經濟/川普經濟學帶來的新挑戰

.聯合報社論..政治野火旺,經濟放冷灶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有能力把什麼關?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經濟學帶來的新挑戰







經濟/川普經濟學帶來的新挑戰


2016-12-14 02:4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在競選中提出保護色彩強烈的競選言論,許多人都半信半疑,但觀察其大選言論,雖已對部分觀點有所保留,大體上還是透露了極為清晰的「美國優先」、「互惠貿易」的堅定態度。其對世界貿易,特別是美中貿易的影響,將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到台灣的貿易發展,值得我們緊密觀察,並動態地規劃應對之策。
川普日前在北卡的謝票演說中,提到美國應將貿易視為一場「戰爭」,因為它對勞工有著重大影響。川普將美國就業機會減少的禍首指向中國,他說「中國是歷史上最猖狂的工作盜竊國」。他未來將會嚴懲那些解雇國內工人、轉往異地製造設廠的企業。接著,他在愛荷華介紹新任駐中國大使時,繼續指陳中國為「非經濟市場、不照規則辦事,但他們必須開始遵守規則…大規模竊取智慧財產…對美國公司徵收不公平的稅…操縱貨幣且傾銷產品」。可以想見,目前的川普團隊應該正如火如荼地研究,如何將「川普經濟學」落實在現有的美國貿易規則上,要求包括台灣、中國大陸、日韓、拉美等經濟夥伴「按規則」和美國互動。
美國華爾街日報先前做出了分析,認為川普正在積極採取行動,兌現他在競選期間挑戰中國貿易和匯率政策的承諾。中國官員對川普的後續言論感到不滿,雙方的交鋒意味著「美中兩個最大經濟體間,形成了新的、可能更具對抗性的關係」。若事態發展沿著這個路徑,那麼美中兩強間未來的經濟關係約略可以用「對抗經濟」稱呼。而若美國果然放棄區域性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改採互惠的「雙邊貿易協定」,則美國未來和貿易夥伴的關係將轉變為一種「互惠貿易」關係;這樣一來,重新談判諮商、提出新貿易規則、執行規範、提出警示、施加懲罰、貿易報復、雙方和解等,各國涉及美國經貿事務的「交易成本」立刻顯著增加。
在川普的概念下,可能會推導出一種美國新創的「貿易原則」,就是「各國、各大跨國企業的對美國貿易不能讓美國的就業量減少」。在此原則下,除非各國和大企業對美貿易是平衡、無順差的,否則產生大量貿易盈餘的國家和企業就必須在美國投資,其雇用美國的勞動量要在換算成貿易盈餘後,足以抵銷其對美國的盈餘。雖然這種原則和執行方式,在理論和執行上都有可質疑處,但只要在邏輯上大體成立,那麼在政治上就可以受到一般美國人歡迎,成為必須落實的新貿易規則。而在美國擁有大量經濟和統計學家的狀況下,推導出一套可執行的嚴謹細節也毫無問題。
這讓部分專家將川普比喻為1928年當選美國總統胡佛,他在1929年華爾街股市崩盤後,於1930年批准了美國有史以來最高稅率接近70%)的斯穆特豪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隨著各國貿易報復,美國貿易量滑落過半,其經濟遂在股市崩盤下繼續探底,延緩了景氣復甦多年。就算這種「美國優先」、「互惠貿易」的保護主義,因美國優勢強大而沒有遭到報復,也會立刻阻礙貿易交流、限縮國際貿易量,讓各國資源使用缺乏效率,導致經濟成長率遲緩,甚至引發新一波的大蕭條。這會使得「川普經濟學」對美國成為一種「短多長空」現象,全球經濟則跟著陪葬。
身為一個無力形塑貿易條件的小型經濟體,台灣只能以智慧來加以應對,所有川普政府可能提出的「新規則」都要提早深入研究並提出對案。但當美國逐步自外於全球貿易流動、緩慢降低其國際競爭力時,台灣只有堅定地加入「非美國」、長期競爭力較強的國貿體系,包括西向、南向、歐向都有必要,只是仍須謹慎應對美國需求,但絕非在接了一通電話之後,就一古腦地投入新孤立主義的懷抱。

聯合/政府有能力把什麼關?


2016-12-14 02:4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食藥署及北市衛生局人員赴超市,稽查日本泡麵、納豆等食品標示。 中央社

日本核虞食品是否放寬進口,爭議方興未艾,陸續卻已有報導傳出,來自核區的商品早就充斥各賣場,台灣消費者吃下肚的不在少數。政府信誓旦旦保證,絕對嚴格把關;目前景象卻一再證明了民眾「懷疑有理」:政府有能力把什麼關?
核安疑慮食品,有待科學證據講清楚說明白,不必遽下結論或擴大恐慌。但是,也總不能任由政府為了外交理由,拿民眾健康作交換。可惡的是,政府從頭到尾沒說實話,僅三天裡十場公聽會這一件事,已看出主事者多麼作賊心虛,心裡有鬼。更不用說蔡英文曾何等高調地宣揚「非核家園」,道德虛偽莫此為甚。
民眾出於對政府的信心蕩然,對此議題「自主管理」以來,揭露的個案越來越驚人。最新事件是,連泡麵及賣給餐廳的納豆包裡面的醬油包,都有來自核區、標示不明、甚或偽造標籤的問題。有進口商受罰,有製造商道歉,有賣場將商品下架,也有衛福部官員宣稱日本進口商品將逐批拆裝檢驗,清查原料來源。但所有這些舉措,哪一樣不是亡羊補牢、後見之明?哪一樣做到了政府曾誓言保證的事前「嚴格把關」?
食安問題事關重大,看似無足輕重的小小醬油包,就算標示製造產地為日本A縣,也未必能澄清黃豆原料來源是否B縣的疑問。我們固不必對所有日本商品都疑神疑鬼,但對自己政府的政策動機和把關能力,免不了疑神疑鬼,如今看來,還真事出有因!

聯合/政治野火旺,經濟放冷灶


2016-12-14 02:4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老實說,我們不知道林全內閣到底算不算「財經內閣」,因為半年多來,民眾幾乎看不到什麼財經作為。在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喧囂中,整個內閣幾淪為總統府的「行政執行處」,這一頭受民進黨立院黨團使喚,那一頭被獨派大老當成出氣包;內閣連基本把關的守勢都難以維持,遑論主動出擊。儘管林全臉上的微笑沒有消失,對照紛亂的行政步調,不免顯得虛弱。
回顧過去七個月,台灣內外紛擾不斷。從兩岸關係急凍、南海仲裁失利、勞工罷工及抗爭不斷、企業關門收攤、日本核食進口爭議,乃至最近川蔡通話引發的共機繞台風波,民眾幾乎無日不在焦慮、不安、猜疑中度過。然而,在這片燎原的政治野火中,大家卻看不到政府對經濟民生事務有任何著墨,經濟仍是一口冷灶。問題是,新政府上台,若一心一意炒作自己屬意的政治議題,對人民生活及經濟前景毫無關注,總統的民調直直落,恐怕是必然的結果。
以蔡英文對林全的信賴和倚重,照理說,內閣應該不是沒有發揮的空間。但是,為什麼在實際運作中,林內閣的表現卻顯得如此消極與被動,甚至不著邊際?其中原因,可以從三點觀察。
其一,林全的政治性格太弱,在面對蔡英文的強勢領導及民進黨的利益掛帥下,幾乎完全失去了主動的意志,只能被政治議題帶著走,在其間載沉載浮。至於其他閣員,或受限於經驗和見識,或被民進黨的政治砲火震懾,更不敢提出自己的主張。這種情況,其實是蔡政府的威權結構民進黨的好鬥性格使然,林內閣的「老藍男」成分只是代罪羔羊罷了。
其二,蔡英文的決策領導,缺乏本末先後的治國瞻矚。總統一上台,不僅立刻改寫兩岸關係,內政上什麼陳年舊帳都要翻箱倒櫃掏出來清算,還要忙著討好美日及各路社運團體。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經濟和人民生活的議題,當然就被排到施政議程表的尾巴去了。試想,過去七個月,內閣光是忙著執行蔡總統決策及收拾其善後都來不及,哪有餘裕思考振興經濟之道?
其三,民進黨「黨大於國」的政治思維,對財經議題的思考向以如何「有利於自己」為先,而不是考慮民生或國家。最近蔡政府規畫的一些重大公共建設,包括桃園鐵路地下化嘉義鐵路高架化台中山手線鹿港歷史風景區,幾無例外都落在民進黨執政縣市。這些工程動輒耗資上千億,在決策草率下,能創造什麼經濟動能,令人高度存疑。再如颱風後的菜價上漲問題,民進黨想到的,竟只是如何把果菜公司經營權搶到手,而不是如何把菜價平抑下去。這種只圖近利的自私心態,又如何會想到台灣經濟的未來?
台灣經濟面對的是兩大變數:一是兩岸關係急凍,導致陸客大減及觀光產業衰退,旅遊業叫苦、復興航空解散,惡果已現。最近,中共更逐漸將壓力對準大企業,且動用軍事威嚇,前景難以樂觀。第二,是川普帶動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興起,撇開TPP破局不談,台灣對外貿易將遭遇更嚴苛的挑戰。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迄今未見開展,五大創新產業雖加上「新農業」和「循環經濟」兩項,也仍然只是紙上作業,未來兩年內,恐怕都無法讓人民對振興經濟「有感」。這點,恐怕才是蔡總統民意直落最大的罩門。
最近川蔡通話雖讓民進黨上下一陣振奮,但冷靜下來之後,蔡政府應該意識到:再多的政治「興奮劑」,其實已治不了台灣經濟的冷感症候群。蔡總統若不重新整理她自己的主政步調,民進黨如果不收斂自利的驕兵嘴臉,卻每天在那裡以燃放政治野火為樂,很快就會被人民厭棄。人民都在勒緊褲帶,商家都在苦撐待變,卻只見執政黨在那裡爭官封位,不可一世;試問:第三度政黨輪替,究竟為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