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經濟/經貿轉骨 TPP當戰略主軸

.聯合報社論..誰在扯長照2.0的後腿?
.聯合報黑白集.不會錯的政黨
.經濟日報社論.經貿轉骨 TPP當戰略主軸







經濟/經貿轉骨 TPP當戰略主軸


2016-08-30 04:0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政府上台後,兩岸經濟交流趨冷,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日前指出,兩岸過去已經簽署的23項協議不會改變,但因「目前兩岸沒有共同政治基礎」,溝通與協商機制處於停擺狀態,「現在不可能再談新協議」,貨貿協議也「不可能再談了」。
不像以往,這樣的發展情勢並沒有在國內掀起大波瀾,原因有二:兩岸經貿已過了「讓利」的憧憬期,反而對兩岸經貿的過度依賴成為台灣近來出口衰減的主因之一;人民選擇民進黨執政,也已對可能的發展局勢了然於胸。
事實上,兩岸經貿本就不是台灣完整經貿布局的全部。馬政府視ECFA為與其他國家簽訂經貿協定的敲門磚,也說明了多元布局的終極目標;新政府更是宣示要藉TPP與RCEP連結全球。因此,全球布局是以經貿立國的台灣別無選擇的道路。
雖然TPP目前在美國民粹高張的總統選戰中被棄如敝屣,但TPP對台灣未來經貿發展仍然相當重要。一來,TPP獲美國國會通過的可能性仍高。TPP對美國而言並非兒戲,也絕非箝制中國這麼簡單的邏輯所可詮釋,TPP共30章、6,000多頁的內容係12個會員國歷經多次談判、權衡利弊與政治妥協而得,國會一直站在支持的立場。二來,即使TPP未獲美國國會通過,其協商通過文本所彰顯的各項高標準經貿規範,也必定會是未來國際間發展經貿關係的藍本,台灣若不能據以參考調適,未來經貿連結全球的道路必然崎嶇。
面對經濟困局的新政府,對於參與TPP,至今未見具體作為,這也顯示了新政府係把經濟政策的設計與TPP脫鉤處理。事實上,經濟政策的設計必須要有明確的願景與清晰的藍圖,否則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而TPP所欲建構的高品質經貿環境,正提供了台灣最佳的經濟願景與藍圖,若能以TPP做為指引來設計經濟政策,應可以減少迷航失敗的風險,快速改善台灣的經貿體質。
新政府缺乏加入TPP的積極作為,最可能的原因是仍僅將TPP視為一般的貿易協定。然而,TPP作為傳統市場准入、降低關稅貿易障礙的意義其實不大,若僅拘泥於檢視TPP可帶來多少貿易成長的效果,實是見樹不見林。TPP對台灣更重要的意涵在於法規與制度的調適,以至於經濟體質與經濟發展思維的轉變。
日本對於TPP的體認與作為,應是政府最可參考的例子,因為台灣無論在產業與國際貿易的競爭條件,或政經環境與民生醫療制度等,在目前TPP的成員國中,都與日本最為類似。對日本而言,若由現行貿易與經濟結構推算,加入TPP在經濟效果、衝擊程度、市場成長潛力等指標,均不如加入RCEP來得好,卻反而在談判推動順序上優先於RCEP。這看似不合邏輯的決策,實彰顯出日本希望藉由加入TPP來帶動經濟成長與刺激經濟結構轉型。
首先,日本優先推動TPP,目的在於藉由「大型FTA」國際經貿整合來帶動其優勢產業的實質貿易成長,正因為TPP可發揮區域組織的經濟互補性,不與韓中在亞洲纏鬥,也可拓展擁有高所得與次世代需求的先進國家消費市場,更可以改善貿易環境與服務業的出口條件。其次,日本更重視加入TPP對經濟結構「扭轉」與「刺激」的效果,致力擺脫長期以來日本經濟與產業結構難解的課題,包含跳脫現行主力出口產業價格競爭的惡性循環、搶占高附加價值與成長潛力產業的優化結構、透過海外產品創新與管理思維產生正向刺激、加快農業改革腳步以提升海外競爭能力。
日本所欲藉TPP達成的這些經濟目標,不也正是新政府「五加二」創新研發計畫所想達成的經濟目標?日本以TPP為燈塔來指引、建構其經濟政策,築起具有系統性的經濟政策藍圖,這是我們目前所不及的,當然也值得新政府借鏡。

聯合/不會錯的政黨


2016-08-30 04: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日前輸掉花蓮市長補選,立委段宜康第一時間在臉書發文「鄙視花蓮人」,隨後緊急刪文道歉,但又暗指有人買票。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桃園機捷通車跳票六次,日前總結會議記者會,桃園市長鄭文燦(右)與交通部長賀陳旦(左)出席。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徐兆玄/攝影

信不信由你,台灣有些政黨是永遠不會錯的。縱使有時民眾覺得他們有問題,但這些黨總是能理直氣壯說出一番大道理,堅持自己是對的。
最近的例子,民進黨輸了花蓮市長補選之役,綠委段宜康當夜發表文章,對花蓮選民表示「鄙視」。在激起眾怒後,他被迫不甘不願地道歉,還順勢反咬一口,指控對手「買票」。如此高傲的道德姿態,選民除了向他叩頭下跪,還能如何?
問題是,現在是民進黨執政,民眾並未聽聞法務部掌握到有關賄選的蛛絲馬跡,段宜康何以能含血噴人?對民進黨而言,這點錯漏根本不成問題。這時,只見同黨議員梁文傑跳出來「補位」接球,說「小段已經盡力了」,很遺憾就是沒抓到賄選。補這麼一記,把賄選的影子描得更黑,民進黨仍然是沒錯的。
要當上不會錯的政黨,除了需要辯才無礙,還得皮厚,才能完美達陣。
最近,交長賀陳旦和桃園市長鄭文燦共同宣布了機場捷運的好消息,說要「先通車,再改善」,先讓捷運上路,再慢慢改善車速太慢的問題。事實上,五個月前馬政府也曾提出同樣的方案,卻遭鄭文燦和桃捷董事長何煖軒以不符合約為由打槍;如今,鄭文燦面不改色地把「紅燈」切換成「綠燈」,還一副「作功德」模樣。如此厚顏,能不教人折服?
多虧國民黨稱職扮演了「惡魔黨」的角色,即使已輸到一敗塗地,在民進黨眼裡,還是一個極好用的拳擊沙袋。

聯合/誰在扯長照2.0的後腿?


2016-08-30 04: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新政府公布執政後的第一個中央政府總預算,社福預算增加了一六七億元。行政院長林全說,這是為了因應長照政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政府公布執政後的第一個中央政府總預算,其中社福預算增加了一六七億元,是增幅最大的。林全說,這是為了因應長照政策,沒有特別討好誰;言下之意是為了長照,只得擠出公務預算來兌現競選承諾。但檢視預算書,長照預算編列一七八億元,增加了一一一億元,確實占了社福增幅的六成五;但對照蔡英文競選承諾的每年三三○億元的長照規模,此數卻約莫打了對折。
蔡英文選前是這麼說的:「要用指定稅收加上公務預算,初期用新台幣三百億元稅收、卅億元公務預算,作為長照體系的穩定財源。」也就是向人民承諾,一年以三三○億元投入長照的建置。但是,衛福部七月底公布「長照十年計畫2.0」時,預算規模已經自動縮水為二○七億元;原因為何,政府沒說。如今行政院底定的總預算,再度縮水卅億。執政不過一百日,長照經費前後卻已經有了三三○、二○七、一七八億元三個驟降版本,這樣的長照財務起手式,讓人步步驚心。
財務之外,建置長照大軍的計畫也出了岔子。儘管行政院七月底已成立「長期照顧推動小組」,以收跨部會協調之效,但勞動部日前以「擴大長照服務能量」為名,公布「鐘點外勞」大幅放寬申請資格,完全不顧衛福部「長照2.0」要大手筆打造「第一線本土服務人力」的承諾。這是新政府演出各部會間「左手打右手」的又一例證。
根據衛福部的計畫,大部分預算是用來為照服員「加薪」,以便增加人民投入長照產業的誘因。其中,包括提高時薪,由平均月薪約兩萬多元,提高到至少三萬元;並加上偏遠地區的服務加給。衛福部的用心,是為了建立本土的服務能量,以減少對外籍看護工的依賴,也創造就業機會。
但反觀勞動部的作法,在馬政府時代推出的「鐘點外勞」,已被民間團體視為「雞肋」;因為檢視三年成效,根本沒有達到「減少對外勞人力依賴」的效果,已被要求檢討。不料,勞動部又片面宣布將此試驗計畫再擴大,讓執政黨由社福界出身的立委氣得跳腳,直批勞動部極度不負責任。在長照跨部會推動小組中,到底誰說了算?
長照政策要成功,關鍵有二:一是穩定的財源,二是成熟的服務人力與能量,讓人民覺得長照制度「好用又夠用,而且用得起」。如今,長照2.0在這兩軌都遇上阻力。財源面,選前說好的「加稅做長照」,如今沒了;人力面,養成本土長照大軍的政策,政府不同部會互扯後腿。
長照2.0出師不利,陷於泥淖;但解決之道其實無甚高深,一是政治決心,二是內部整合。就財源論,當初蔡團隊決定由馬政府的「保險制」轉向「稅收制」時,配套的作法即是營業稅提高○.五趴,預估稅收會可增三百億;加上遺贈稅提高十趴,可多收稅金卅億,加起來即是蔡英文承諾的三百三十億元。加稅有阻力,早該在預料之中。但林全一直搖擺不定,下不了決心。執政百日,他終於決定宣布放棄升營業稅,「因為社會還有很多的質疑和不安」。於是,這下就頓時少了三百億元,由公務預算硬擠出一百多億也是不得不然。
但是,明年總預算過了,那後年呢?加稅要等到社會共識,那豈有可能?這種「擰毛巾式」的籌措財源,只會讓長照體系陷入服務不穩的風險。試想:當公務預算難以為繼時,難道長照中心人員真要裁員、服務據點關閉、人民也該承受「服務時有時無」的景況?老邁的生命,哪經得起這樣開玩笑。
想要做得成一件大事,政府總得確定自己的核心價值,下定決心、統一步調;說「不是要輪流討好誰」的蔡政府,若一再舉棋不定,以拖延擱置作為應對反彈的手段,這不僅是討好不了誰,更是讓苦等長照的人民多受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