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經濟/唐鳳,如何扭轉政府的數位弱點

.聯合報社論..教育與官威:誰更在乎許厝學生?
.聯合報黑白集.原來全是陳冲的錯
.經濟日報社論.唐鳳,如何扭轉政府的數位弱點









經濟/唐鳳,如何扭轉政府的數位弱點


2016-08-31 04:4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唐鳳將擔任行政院「數位政委」。 圖/取自唐鳳Twitter


35歲的唐鳳,從體制外走入體制內,出任行政院第一位「數位政委」。在外界批評「又老又藍」的內閣中十分亮眼,也為數位經濟及開放政府帶來新動能。不過數位議題不只是數位創新及開放政府而已,數位經濟法制環境的完備,以及國際數位貿易規則的因應,這些政府的弱點甚至漏洞,更是重點。
數位議題非常廣泛複雜。從數位基礎建設、數位應用及產業發展,到以數位提升政府透明及民主參與機制,都有不同的意義,也都可以是數位政委的職掌。
對於數位經濟而言,各界當然很期待數位政委能提出更多真正契合數位產業需求的政策指引及資源投入。但許多發展面對最大的障礙,往往不在於欠缺方向感或資本,而是受到過時法規制度的牽絆及限制。許多傳統與數位的衝突,都來自於想用現有規則來套用在數位時代的現象;Uber爭議就是典型。
但要發展出新的數位法制絕非易事。主管機關無法掌握數位思維或拒絕改變、不知如何在數位時代維護公共利益,到對既有利害關係人的利益權衡,都是阻礙法規邁入數位時代的重要原因。
以數位匯流為例,對產業及消費者而言,節目、電信、手機的匯流早已成為日常習慣,不再是「新興」服務,行動寬頻也已從1G走到5G,但國家通傳會(NCC)成立十年來努力推動的數位匯流法改革,迄今仍停留在訂了又改,改了再修的階段;原有意藉由立法釋放出的數位發展動能,早已不耐久候而自行找到出口。如果連這種只涉及部分產業、只為了追上社會腳步的數位法制改革,都需要10年且一事無成,其他前瞻性、跨部會的數位法制革新的拖延,可想而知。這個需要有對數位世界的瞭解及產業經驗的工作,一直是政府的弱點,前任政府在「虛擬世界發展法規調適規劃方案」下,已走出第一步,這是數位政委須發揮創意持續推動的第一任務。
再者,數位經濟發展不是只有國內的變革,更需注意國際間「數位貿易規則」對台灣的意義。近五年來,世貿組織(WTO)或TPP等國際經貿場域對於數位貿易的討論發展迅速,已跳脫線上購物等狹義範疇,而延伸到所有可透過網際網路進行跨境交易的貿易障礙。若按美國的主張,數位貿易的主要障礙之一,是所謂的「強制本地化義務」。例如App業者要提供任何線上服務時,必須先在消費者所在國家設立分公司,或是必須設置處理儲存客戶資料的數據中心,及強制線上購物只能透過本地業者的平台等。美國的立場是各國除非有正當理由,否則不應強加這些義務於業者身上。
解除這些限制對於降低如App等數位經濟業者之市場進入門檻,在國際市場發揮以小博大的效果當然有幫助,但也衍生消費者發生爭議無人負責、資料跨境移動儲存的安全性及租稅歸屬等問題。去年底,歐洲法院做出美歐政府的資料保護及傳輸協定因違反歐盟個資保護規定而無效,而今年7月愛爾蘭法院亦受理一件要求Facebook不得將歐盟用戶資訊傳至美國的案件,都突顯出爭議點。
數位貿易規則對數位經濟發展有其正面意義,但對公益問題的影響也很深遠;然而這個議題在台灣似乎找不到直接負責的機關,遑論政策立場的形成。因此哪些數位經濟活動必須要來台設公司?哪些用戶個資須本地處理?個資可否移出境外儲存?都沒有一致的規則可言。這些雖是加入TPP的經貿談判議題,但也需數位政委的參與,才能調和貿易規則與數位議題,這是數位政委需要補上的第二堂課。
總之,數位經濟並非只有資源的投入;法規環境的完備,以及國際貿易規則的因應,也都是必須的軟基礎建設。補起這些漏洞,才能彰顯數位政委的價值。

聯合/原來全是陳冲的錯


2016-08-31 04:4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前行政院長陳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閣揆林全火速核定,退休軍公教的年終慰問金基數維持在二萬五千元,試圖為九三軍公教的抗議遊行降溫。這點小錢,就能發揮摸頭作用嗎?
為此啼笑皆非者,莫過於陳冲,一定罵自己笨蛋。陳冲在閣揆任內大砍慰問金基數,凡月退俸高於兩萬元者一律不准領,把發放人數一口氣減到原有的十分之一,預算金額由一百九十二億降為十億。此舉,在當年頗有覺「今是昨非」之魄力;但對照今日蔡政府作為,原來大錯特錯!
陳冲錯誤之一:太容易屈從在野黨壓力。當年綠委厲聲批評慰問金不符公平正義,義正詞嚴的發言紀錄歷歷俱在,陳冲一挨罵即改,沒想到今天民進黨要走回頭路。
陳冲錯誤之二:不理解「不正義」的界限。軍公教退休金壓垮國家財政,馬政府誓言改革卻躊躇不前,出手只從慰問金小事做起。結果,被改革者拔毛叫痛,呼喊改革者卻責備虛晃一招,無一方滿意。
陳冲犯錯之三:搞不清楚換屁股就該換腦袋。陳冲之舉被認為衝擊國民黨選情,後來由江宜樺再次調整慰問金;但若「補正」有效,何以國民黨氣勢江河日下到令吳伯雄哽咽「怎麼會這麼慘」的地步?更沒想到,蔡林政府如今步馬江後塵,原來「換屁股就換腦袋」才是硬道理。
林全之舉,似打了陳冲一耳光。但前朝之過──屈服於選票壓力,改革虛晃一招,換屁股就換腦袋,怎麼令人如此眼熟,不就是蔡英文和林全正在走的路嘛!

聯合/教育與官威:誰更在乎許厝學生?


2016-08-31 04:4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六十名學生在許厝分校舉行簡單的開學儀式,不上課也不發新書,麥寮鄉長許忠也到場安撫學生。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蔡維斌/攝影


國小開學日,雲林橋頭國小許厝分校發生了大家看不懂的現象。一大早,家長把孩子送到校園,但在教育部的嚴令下,那裡的教室上鎖,沒有任何老師,學生只能待在臨時搭建的帳棚下空等。在台北,則是教育部、衛福部、環保署三大部會首長一字排開,要求家長把孩子送到橋頭國小上課;李應元雖承諾親自出馬溝通,但也撂下重話,指責家長利用孩子進行「媒體操作」。
中央政府出動三位部長,向一座區區六十人的鄉村小學喊話,恐怕是史上僅見,也絕非正常的作法。令人不解的是,在官民如此不成比例的對陣中,新政府甚至寧可讓學生在戶外乾耗一天,也不開啟教室、召回教師,趁機給學生一點誠心關懷或說明遷校原由。這樣的作法,讓人不解。
諷刺的是,內閣閣員在記者會上喊話,要求家長重視「孩子的生命」,彷彿這些家長「不知好歹」,無法領會政府好意,也不把孩子的健康放在心上。事實上,對這些家長而言,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骨肉,誰願讓兒女在不健康的環境下成長?他們不能忍受的,其實是政府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態度:許厝學童過去三年三度遷校,學生充滿不安定感,家長更是疲於適應。現在他們要的,只是一個清楚的說明和徹底的解決。
回顧一下許厝分校「三年三遷」的歷史,大家即不難理解家長們的複雜心情,以及政府決策之草率。許厝分校成立已有逾五十年歷史,在六輕建廠後,因學生數增加,校舍不足,經爭取多年,由縣府覓地、台塑出資,在二○一三年遷入新建成之美麗校舍。這是第一次遷校。二○一四年,由於國衛院對當地學童進行尿液檢測,認為許厝學童的硫代二乙酸(TdGA)濃度偏高,可能受氯乙烯影響代謝,縣府在開學前一周倉促決定將學童全數遷至橋頭國小。這是第二次遷校。
去年八月,許厝學生家長認為橋頭國小提供的教室太小、隔間隔音欠佳,許厝學生並未受到平等待遇及完整照顧,且新分校閒置太過可惜,因而決議遷回許厝分校上課。這是第三度遷校。今年,則是國衛院的檢測再度出爐,發現許厝學童的尿液TdGA濃度仍然偏高;台大教授詹長權日前在閣揆林全與公民團體對話中提出許厝遷校的建議,林全隨即拍板。於是,教育部和雲林教育局人仰馬翻,未經充分溝通,即決定將許厝學生遷至崙背鄉豐榮國小就讀。然而,豐榮國小距離許厝十公里之遙,家長不滿如此長途奔波,拒絕接受,教育部和縣府臨時轉向,決定讓許厝學童再遷回橋頭國小。遺憾的是,經一再折騰,此舉已失去家長的信任。
從上述的波波折折看,政府的遷校決策確有多項可議之處。第一,既知六輕有空汙疑慮,縣府仍選擇在六輕近處興建許厝新校,豈非不智?第二,政府僅根據個別公民對談意見即拍板遷校,未免太過倉促,且剝奪了地方和家長溝通的空間。第三,學生在家時間比在校還長,若整體空氣環境不改善,僅僅遷校,對健康能有什麼幫助?第四,如果空氣果真惡劣且有致癌之虞,應連父母及其他村民的健康都納入考慮,不能只遷學童。第五,如果縣府對六輕的空氣排放檢測都符合標準,那麼汙染途徑究竟為何,是否應做更徹底的研究?第六,明知許厝已三度遷校,教育部門卻不在學童上學路徑及上課環境上作更妥善的安排,卻改來改去,顯然有失教育精神。
蔡政府自詡是「最會溝通的政府」,但從許厝分校風波看,我們只看到缺乏有效溝通和全面規畫的政府,看到疲於奔命的地方官員和教師。最令人扼腕的是,當學生都到了學校,官員竟然祭出「鎖教室、撤老師」的手法以對;如此奢談教育,又真的關心學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