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經濟/台塑越鋼事件對新南向政策的考驗

.聯合報社論..派系世代交替,神主牌仍是那尊
.聯合報黑白集.薄瑞光是不是白目
.經濟日報社論.台塑越鋼事件對新南向政策的考驗




經濟/台塑越鋼事件對新南向政策的考驗


2016-07-04 01:5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塑越南河靜鋼廠因為排放有毒廢水導致魚群死亡,被越南政府裁罰5億美元(新台幣161億元),此事不僅關乎台塑公司及投資人權益,而且對蔡英文總統揭櫫的「新南向政策」亦構成嚴酷的考驗,未來如何發展,深值關注。
台塑越鋼廠是越南史上最大外商投資案,投資金額分兩階段共約155億美元,但從2008年開工動土迄今,連續遭遇到重大事故,2014年5月因為中國大陸在南海爭議海域設置石油鑽井平台,引發5月13日越南反華暴動事件,台塑越鋼廠遭當地暴民包圍並進廠打砸搶燒,造成傷亡及可觀損失,而延宕建廠時間。當時越南政府在國際壓力下,雖保證懲凶並賠償外資損失,但迄今並無具體結果。
今年4月越鋼廠設置地點越南河靜省附近200公里海域,出現大量魚貝類不明原因死亡,台塑越鋼堅決否認是其排放廢水,當時越南官方亦指魚群暴斃應為「赤潮現象」造成,但在失業漁民及地方民眾激烈抗爭下,越南官方態度180度大轉彎,不僅展開調查,而且擱置核發鋼廠運轉執照,甚至要求越鋼補稅7,500萬美元;6月30日越南政府公布調查報告,直指越鋼廠為4月海域魚群死亡的汙染源,並開罰5億美元;越鋼董事長陳源成隨即在越南電視台坦承「因下包商作業疏失所致」,並向所有越南人致歉。
從近日媒體報導顯示,在調查報告公布前,越南政府曾和台塑集團進行協商,但媒體傳出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與副總裁王瑞華赴越南似遭「扣人施壓」,越鋼董事長陳源成在電視上7分鐘逐句翻譯的公開致歉,亦讓人有「被道歉」的屈辱感覺,因而可研判台塑公司為讓已投入106億美元的越鋼廠能順利運轉,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在國際上,跨國企業因製造汙染而與地主國進行協商和訴訟的例子,並不罕見,重點在於是否有公正客觀的第三方參與調查,以及當事企業和地主國政府間不對等的權利義務關係,能否因母國政府協助而取得適度平衡。
然而,觀察越鋼廠汙染事件始末,很顯然並沒有公正第三方參與調查,而我國和越南因非邦交國,可以協助的空間也極其有限,台塑越鋼吞下汙染禍首責任,雖然有助鋼廠及早取得執照開工點火,但越鋼廠尚未進入正式量產階段,4月汙染事件時連小幅試產都沒有,卻被迫採取向政治妥協而認罪的做法,在越南民間排華情緒有增無減下,未來鋼廠運作恐怕會事件不斷,這樣的風險台塑集團能夠承受多久?
若拋開越鋼遭遇到的非經濟因素不談,就區位和經濟條件來看,越南一直是台商進軍東協國家首選之地,根據統計,迄2015年底止,台商在越南投資金額達293億美元,居對東協國家投資首位,遠超過第二名印尼的171億美元。再加上,近來美越關係大幅改善,越南已加入並簽署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今年5月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越南更宣布全面解除對越南出售武器禁令,跨出美越關係正常化的最後一步;這些發展大為提高越南對外資的吸引力,也是新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的重要利基。
但話說回來,中國大陸和越南因南海主權爭議及美越同盟而關係日趨緊張,內部排華情緒有增無減,而兩岸同文同種,越南反華情結無可避免會波及台商,加上越南政府在這次越鋼汙染事件上明顯以台商作替罪羔羊,這些非經濟因素風險大增,自然大大抵銷越南對台商的吸引力。
在越南政府發布越鋼事件調查報告後,新政府只能透過外交部向台商喊話,呼籲所有台商企業應勇於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但切割無助保護越南台商權益,更無助「新南向政策」推動,未來要如何扭轉企業日益薄弱的信心,將是新政府最嚴酷的考驗。

聯合/薄瑞光是不是白目


2016-07-04 01:5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接受美國之音訪問,竟傳出他否定了九二共識。綠營說,「九二共識已吹熄燈號」。
約一年來,美國對九二共識的反應有幾種類型。一、卜睿哲認為,北京堅持蔡政府必須清楚接受九二共識。二、董雲裳說,美國政府對九二共識不持立場。三、梅健華承認,九二共識曾是兩岸對話基礎。四、施藍旗指蔡英文雖未說「九二共識」四字,但實際上已接受了所有重要元素。各類說法,無一否定九二共識。
薄瑞光其實也未超逾此線。他說,九二共識是二○○○年才開始使用的,在此以前「從沒管它叫九二共識」。這個說法其實沒錯,當年確無「九二共識」四字,但今日亦無人可以否認這四個字是對當年兩岸函電內容的事後命名。
因此,薄瑞光又說:九二共識的問題,無論它是辜振甫口中的「九二諒解」或其他說法,這跟我們(美國)沒有關係,我們不應該發表意見。這可解釋為:一、他並未「否定」九二共識。二、也仍對九二共識不持立場。
謂「薄瑞光否定九二共識」,恐是斷章取義。連蔡英文現在都不再「否認」九二共識,她只是這四個字說不出口;難道美國政府會比蔡英文更激進,居然由薄瑞光為九二共識吹熄燈號?
是否承認九二共識,兩岸當局正在進行「看誰先眨眼」的博弈。如果美國居然否定九二共識,那不啻是火上澆油,將使雙方更不肯眨眼。薄瑞光有這麼白目嗎?

聯合/派系世代交替,神主牌仍是那尊


2016-07-04 01:5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 記者鄭超文/攝影


民進黨將於月中舉行全國黨代表大會,由於這是民進黨重新執政後的第一次全代會,所受到的關注自然不同於以往。尤其是屆時將要登場的中執委、中評委和中常委的選舉,更被認為可能具有黨內權力結構調整的關鍵意義。不過,這樣一場盛會,所受的關注和其未來影響是否能成正比,恐怕還是得打上個問號。
依照民進黨的黨內規章,中執委將由六百六十五位全國黨代表選出三十位中執委和十一位中評委,再由中執委選出十位中常委。總計中執委部分共有三十八人登記參選,中評委也有十六人。從人數來看,並不特別激烈,較受外界關注的,倒是原本擔任中執委的謝長廷、游錫堃等派系大老,都已經淡出第一線,改由其他人披掛上陣。而在現任中執委當中,竟只有不到一半的十三人爭取連任。中評委爭取連任的,也只有四人,交替之快,令人驚訝。
但進一步分析,這些即將進入民進黨權力中樞的黨內新貴,與其說是「權力接班人」,不如說是「派系代理人」。其組成來自「七大派系」,包括泛英系、菊系、謝系、蘇系、綠色友誼連線、游系和所謂的「海派」。是否能夠當選,除了派系實力,更重要的可能還有彼此間的合縱連橫和權力交換。
最有趣的地方,是民進黨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宣示「解散派系」,但從在野到執政,幾年下來派系依舊,只是換湯不換藥。如「福利國」變成了「謝系」,「美麗島」變成了「綠色友誼連線」,「新潮流」變成了「菊系」而已。所謂的「解散派系」口號,在民進黨執政後,更顯諷刺。
而在諸多「派系」裡,最引人注意的,是由某電視台老闆代表的所謂「海派」,也被認為推出了兩人參選中執委,並是下一階段中常委選舉時,可能被各派系拉攏的對象。但眾所周知,「黨政軍退出媒體」和「反媒體壟斷」,一向是民進黨高舉的社會正義大旗之一,如今竟有媒體在執政黨內「自成一派」,企圖赤裸裸分享權力、參與決策。對此,不知民進黨內要如何自圓其說?
各派系如此煞有其事地競逐黨職,但從權力分配的角度來看,權力的中心仍在總統府,而不在黨中央。此外,民進黨從中央到地方都已「完全執政」,行政體系有行政院和地方政府,民代體系有中央到地方的立法院、議會黨團,並設有各種黨政協調平台。在這種黨政分野下,要說中執委、中常委真能扮演什麼權力角色,恐怕也只是如過去國民黨執政時中常會的「各言爾志」罷了。
但有一點,倒是民進黨的黨務體系最可能扮演角色之處,就是對未來黨的路線甚至黨綱的討論。畢竟,民進黨諸多意識形態的「神主牌」,包括台獨建國、台灣前途決議文以及正常國家決議文等,都是透過黨內機制的決策產生。假如民進黨要在意識形態的路線上有所調整——不管是更往中間靠攏或者向獨派傾斜——都必須透過黨內機制完成,才具有「轉彎」的正當性。
當然,在黨內權力定於蔡總統兼蔡主席一尊的情況下,若真的有黨綱的修正,也必定是來自黨內最高層的授意或至少是默許,才可能推得動。但儘管這些歷史文件已經綁住民進黨的手腳,讓兩岸關係在可預見的將來無法再向前推動,甚至連「維持現狀」都不可得;然而,目前看來,改變神主牌的可能性仍幾近於零。
這一次民進黨全代會,已有黨代表連署提案制訂新黨綱,想用「維持現狀」取代民進黨的「三大決議文」。平心而論,這樣的討論無論成功與否,都比「派系權力分配」的中執委、中常委、中執委選舉重要得多。可惜在民進黨高層已經定調將會冷處理的情況下,這些提案終究只會變成「狗吠火車」,讓這場民進黨的全代會,淪為派系的大拜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