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經濟/從股后出嫁 看企業創新的價值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 一場兩兆元的豪賭
.聯合報黑白集.產業開放與否,勿「洪素珠化」
.經濟日報社論.從股后出嫁 看企業創新的價值





經濟/從股后出嫁 看企業創新的價值


2016-06-21 01:5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股后、半導體電子束檢測設備龍頭廠商漢微科將100% 股權以每股1,410元、總價約新台幣1,000億元售予荷商艾司摩爾 (ASML),震撼了台灣股市和半導體產業。對於此一股權轉讓,各方評價不一。
悲觀者認為「國家隊」失去大將,產業模範生被買走了,未來可能影響台灣最具優勢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如果外資收購台灣企業從個案變成常態,台灣將面臨產業競爭力快速流失的困境;或是再度凸顯台灣好企業的本益比低、相對廉價,若這些指標公司因被收購而下市,「池子裡的大魚不見了」,勢必影響台股表現。
樂觀者認為此一收購案對台灣有正面意義。首先,因為漢微科主要發展電子束檢測技術,藉此提高半導體產業的良率,擁有多項自行研發專利技術,此次合併利於雙方轉入下世代的檢測設備開發技術,可使半導體設備生態更趨完整,提升設備產業的競爭力;其次,這也代表台灣設備檢測技術受到國際肯定,已達與國際半導體設備技術互補接軌,有助於提升產業形象;再者,漢微科被收購後,員工將留任台灣,沒有人才外流疑慮,技術服務、維修、設備耗材、人才培訓業務都會留在台灣,有助產業結構與培育下世代人才;最後,漢微科大股東有機會因獲得資金而另啟新局,精進於下世代的檢測或製程設備研發。
平心而論,此一收購事件之所以會引起震撼,原因在於台灣像漢微科這樣指標性的模範生企業太少,當池子中的大魚不多時,少了一條大魚當然非同小可。這也凸顯在政府致力於培養中堅企業多時後,我們仍然沒有足夠多而好的中堅企業。若以中堅企業多而強著稱的日本或德國來說,像漢微科這樣的收購案就一點都不新鮮。
一直以來,台灣的資訊產業強於硬體製造,弱於軟體研發,而這正是台灣產業發展困境的主因。硬體製造若不能搭配軟體研發,就只能依賴不斷尋求更低的成本以及追求量產來維持生機,偏偏台灣絕大多數廠商都屬於此種類型。像漢微科這種勇於創新研發、創造不易被取代的關鍵性、終能獲國際肯定的「大魚」實不多見。也正由於多數廠商重視的是低成本以適合量產的環境,「五缺」便成為業界企盼政府「代為解決」的問題。
池中的大魚不多,企業和政府都有責任。一般而言,生產營利活動需要包含勞動、資本、土地及企業精神等幾大要素的配合,所謂企業精神指的是企業家的能力,即企業家要有能力從市場中整合勞動、資本、土地等要素,發揮組織與創新能力以便在市場中獲利。若企業僅能依賴政府源源不斷地提供各種要素來獲利,則企業精神的價值將變得不重要,小魚也終難成大魚。企業主必須思考如何發揮企業精神,克服台灣先天難以解決的五缺問題,才能練就關鍵、不被取代的功力,成為令人稱羨的大魚。
就政府而言,面對產業發展的困境,如何塑造創新創業的氛圍與環境,應遠較不斷供輸產業各種生產要素來得重要。新政府不斷強調創新創業的重要性,也間接迴避了對五缺問題的回應;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只缺與產業界與人民更好的溝通,以及真正落實。
漢微科被收購固然令人不捨,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這正說明了我們視漢微科為寶貝。台灣如果能有更多這樣的寶貝,經濟風險自會減少許多。失去池裡的一條大魚並不足懼,我們該擔心的是池塘裡的眾多小魚能不能不要夭折,而能長成愈來愈多的大魚。
台灣向來習慣從靜態的角度看問題,例如,我們總擔心陸客不來會嚴重衝擊台灣觀光業。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灣也從未像現在這麼努力地爭取其他國家的觀光客。這說明了從動態的角度來看,短空未必是長空。我們失去了漢微科,更應致力於製造更多的漢微科,若然,台灣經濟的長多可期。

聯合/產業開放與否,勿「洪素珠化」


2016-06-21 01:5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IC設計產業是台灣少數具全球競爭力的重要產業,
是否開放,是兩岸經貿政策鬆緊的試金石。 圖/報系資料照
近來國內IC產業是否開放陸資投資,成為各界爭辯焦點。IC設計產業是台灣少數具全球競爭力的重要產業,是否開放,其實也是兩岸經貿政策鬆緊的試金石,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正反兩方可就此重要的產業議題展開辯駁,但切忌如某些親綠媒體一樣,不談專業,卻一味扣意識形態的帽子。這種「洪素珠化」的討論方式,對提升公共政策品質無益,反而淆亂了理性的思辨。
依照經濟部的兩岸投資規定,台灣的IC設計仍屬「禁止類」,陸資無法投資。去年下半年,大陸紫光等對岸國家隊業者來台,就對投資台灣IC設計龍頭聯發科表示濃厚的興趣,聯發科亦正面回應。當時經濟部確有鬆綁的想法,但立法院要求不得開放,若干學者又聯署反對。選前敏感、選後看守,全案就此停擺。
五二○之後,此議題即捲土重來,熱鬧異常。據稱,聯發科私下與經濟部頻頻溝通,經濟部長李世光對此直呼「不可思議」。親綠媒體又找來當初反對的學者發言,並指聯發科找學者辦座談會意在「護航」等等;為此,聯發科發表聲明痛批綠媒「扭曲、打壓、抹黑」,董事長蔡明介也打破沉默,出面辯駁。
對IC設計產業而言,開放陸資參股對企業有益,是無庸置疑;這由所有業者都要求政府開放,即可分曉。而反對者強調的是「國家安全」,認為開放終將導致台灣IC產業「被消滅」。換言之,此議題的關鍵是在個體與總體利益如何平衡,亦即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是否衝突。
反對者認為開放將影響國安的理由,是技術與智財權的外流,大陸IC設計將因此超越台灣。但從實務上看,智財權的保護是每家科技公司的維生命脈,認為陸資參股就會讓智財權外流,有誇大其影響之嫌。坦白說,IC設計的技術主要在人才身上,如果聯發科留不住人,工程師陸續被大陸公司挖角,技術終究會流出。
事實上,智財權與技術並非台灣企業獨有,大陸廠商也能從其它國外廠商取得。全球IC設計龍頭高通早與陸企合資,陸資企業申請的國際專利,呈每年兩位數成長。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統計,大陸國際專利申請件數總數已居全球第三名,陸商「華為」的專利申請數甚至超越高通、松下等企業。一味把中國大陸企業視為落後,認為沒有台灣協助就永遠追不上來,恐怕昧於事實,妄自尊大。
放眼全球市場與未來發展,國內IC設計業者急於要求開放,其實有其苦衷。中國去年進口超過二三○○億美元的半導體,是台灣不能放棄的市場。對岸十二五計劃,已確定以「進口替代」的策略發展半導體產業。現階段聯發科雖居全球第三名,但大陸展訊已擠進前十名,海思搶下第六名。
大陸的優勢是以其廣大的市場養大陸企,讓展訊、海思的市占率在幾年內就翻一番。台灣企業如果不加入,未來在大陸市場可能被邊緣化。當然,反開放者會說,台灣業者不能只著眼大陸市場;但這種風涼話無濟於事。高通、博通等全球大廠,半數營收都來自大陸市場,台灣能放棄嗎?
下一個IC設計的大戰場在五G,而大陸官方是有能力制定規格者;台灣業者若無法加入規格制定,約三、五年就可能被邊緣化。如果真走到這步,不開放的結果,反而是讓「台灣IC產業消失」。
公共政策應建立在理性辯論上,產業政策則更須有高門檻的專業。聯發科的立場可以被檢視,但親綠媒體及某些基本教派學者只會揮舞意識形態大旗的論述方式,實不可取。當年扁政府時代討論是否開放晶圓代工赴大陸投資時,親綠媒體亦曾以同樣的手法,成篇累牘撰文反對。產業是否開放,政府與社會各界應理性探討,採取「洪素珠化」的罵街抹黑,無濟於事。

聯合/蔡政府 一場兩兆元的豪賭


2016-06-21 01:5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北京對台灣的經貿壓力尚在蘊蓄階段,蔡政府必須及早拿出對策。 聯合報系資料照
林全在立院被逼急了,說了三次:「沒有說不要服貿、貨貿。」問題是:是不是真要,及要不要得到?
陸客已明顯減少,水果輸陸出現障礙,陸生也漸漸落閘……。在北京對台灣的經貿壓力尚在蘊蓄階段,蔡政府必須及早拿出對策。開弓沒有回頭箭,若待北京的三箭皆已射出,那就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第一箭,大陸吸引:將台灣的關鍵產業繼續磁吸進入大陸,親台獨的企業則開始清洗。第二箭,在地收縮:對台灣的內需讓利緊縮,如陸客來台;對台灣出口銷往大陸也收縮,如農漁產品及大單採購。第三箭,國際圍堵:干擾台灣參加各種FTA,並已預言新南向政策難以成功。
以大陸吸引的第一箭言,若關鍵產業如台積電等大廠皆在大陸,傾獨台商遭汰除,而其他產業因服貿及貨貿協議未成而失去競爭力,這將是何等令人憂懼的情勢?
第二箭在地收縮,台灣對陸出超曾達五百億至七百億美元的紀錄,而僅陸客來台創造的經濟內需即達二千億台幣之譜。二者相加,台陸經貿的痛癢至少已逾每年二兆元台幣,兩岸若交惡,就可能是一場二兆元的豪賭,尚不計在陸百萬台商的營生。
第三箭國際圍堵,請問新南向政策何時才能夠替代那內需與出口的二兆元經貿成就?
三箭蓄勢待發,若發,則以北京的執行力,一定會做到使台灣「有感」的程度。因此,不能坐視三箭脫弦飛出,那就真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