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經濟/經濟政策百日有感的關鍵

.聯合報社論..離譜的程序:從測謊到年金改革
.聯合報黑白集.問題在宋楚瑜的一致性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政策百日有感的關鍵





經濟/經濟政策百日有感的關鍵


2016-06-16 02:3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政府上路還未滿月,已端出好幾道經濟大菜力求百日有感。同時間也因開放美豬、禁止採礦、調漲基本工資、要求金融業者成立「天使基金」到重啟核一等新宣示,引發爭議。這些政策大餅與爭議看似獨立存在,卻也點出新政府經濟政策的幾個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加大國家介入經濟活動的強度,將是帶領台灣建立新經濟發展模式的經濟政策邏輯。在這個「國家隊」的思維下,國發會已宣布將成立規模達千億元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以及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並將鎖定五大創新產業及中小型企業,以投資帶動經濟動能。近年來台灣投資動能每況愈下,病入膏肓,確實需要一股夠大、夠強的強心針,讓快躺平的投資至少能先站穩腳步。而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更是有意透過組成「國家隊」的方式來開拓海外新興商機。
以國家力量創造初期的推拉效果,不失為解決方法,但千萬別忘了,注入國家資本本質上具備了濃厚的資源壟斷性與集中性,因此獲得青睞者如虎添翼,無緣入選者只能自求多福。這個特徵的風險首先在於人人都想入選,除了憑實力外也可能靠人脈及錢脈;其次在於「選錯冠軍」的風險。政府因為並非直接利害相關,因而對產業趨勢的理解及掌握常有落後而不自知的問題。
這些風險都有許多前車之鑒:馬來西亞的國家級創投基金「一馬發展公司」(1MDB)的貪腐醜聞幾乎動搖國本,尚未平息;而台灣至今也還在為過去兩兆雙星的慘痛經驗付出代價。更何況,亞太各國都把國家資本主義當成仙丹,中國大陸的各種國家隊更是pro級,意味著「國家隊」的競爭對手不在少數,絕無成功保證,因此不能只看如新加坡政府「淡馬錫基金」的成功案例,而忘卻面對的風險。
政府要做一個成功的領頭羊,發揮「國家隊」的效益,有幾個條件必須同步建立。首先是強化透明度並尊重專業,以排除非經濟考量介入「國家隊」打仗決策的空間。這意味著國家隊的專業決策機制不能只靠首長個人的呵護,更需要在制度上建立與政治間的防火牆。第二也更關鍵的,是要把重心放在創新投資環境的完備,畢竟國家隊只能帶領起頭,能否持續發展,還是要靠民間與外人投資,以及產業本身的努力。
第二個更為嚴峻的挑戰來了。國發會找錢找機會,經濟部致力於創新及經營環境的建構,但其他勇於任事的部會各有目標,未必是同心一致。環境要保護永續,食安不能打折妥協,消費者不能被欺壓,勞工權益要保障,地方發展更要平衡兼顧。這些議題都極其重要,也是民主國家政府無法迴避的責任。然而,當這些同樣重要的議題與民間投資及產業創新環境相衝突時,處理原則為何?當國際經貿規則與國內民意或產業利益不一致時,該如何處理?消費者權益重要,還是尊重市場機制優先?
新政府才剛上路不應過於苛責,但過去三周新政府到處救火的表現,給社會的觀感是若非原則尚未形成,就是施政原則無法充分貫徹。這種欠缺共同政策原則指引及水平協調能力,任由各部會垂直單線作業,各自追求達成本身施政目標(同時抵銷其他部會的努力)的老問題,才是過去投資起不來,創新被抑制的真正主因;問題不改,恐怕「國家隊」也煽不起創新及投資的火。
新政府自詡是最會溝通的政府,是打團體戰的團隊。這種自我期許無疑是台灣經濟最需要的關鍵。但若要百日有感,不能單靠政策牛肉,更需要強化團隊溝通,打出團體戰的隊形,才是讓國家隊順利出征的關鍵。

聯合/問題在宋楚瑜的一致性


2016-06-16 02:3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會找宋楚瑜當海基會董事長嗎?
宋楚瑜告訴蔡英文:「兩岸關係是一切的根源。」今日所謂的「兩岸一中」即是源自二○○五年的宋胡會,而宋楚瑜迄今仍支持「九二共識」。因此,宋若出掌海基會,必須先有下列三個條件之一:
一、蔡英文變了,以任用支持「兩岸一中/九二共識」的宋楚瑜,來展示路線的變化。二、宋楚瑜變了,不再持守「兩岸一中/九二共識」。三、北京變了,不再堅持「九二共識」,而將蔡英文任用宋楚瑜視為「已經完成的答卷」。
蔡英文任用李大維、張小月,及曾經傳出留任夏立言及找王金平出掌海基會,皆引發「換人有用,還是換政策有用?」的議論。如今,宋楚瑜被點名,這類議論就更加強烈,因為宋的人格特質委實非同一般人。
海基會在體制上是一個受委託的執行機構,但海基會董事長則是兩岸舞台上能見度最高的角色。而宋楚瑜的名言是「自古英雄造時勢,豈有主角等燈光?」他是「造時勢」的人物,不像是「受委託」的角色。當燈光打向宋楚瑜,沒有人能用劇本綁住他。屆時,海基會董事長的一言一行,皆能牽動兩岸神經。
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是「一致性/可預測/可持續」,因而宋楚瑜是否具有「一致性/可預測/可持續」的特質,即成議論焦點。
宋在紅綠藍皆是一個高度爭議性的人物,蔡英文若用宋楚瑜,需有藝高膽大的自負。

聯合/離譜的程序:從測謊到年金改革


2016-06-16 02:3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北市長柯文哲不只求償官司打輸,被問到測謊是搞「白色恐怖」,
則是一臉不耐(右一)。 記者高彬原/攝影
柯市府為了調查一件稱不上機密的外洩事件,竟找來民間公司動用「私刑」,對相關市府人員進行測謊;有人因拒絕受測,隨即以「涉嫌重大」遭逼退。號稱「白色力量」的柯文哲,將公權力濫用到這種地步,有如「白色恐怖」。
首先,市府私下詢問議員對大巨蛋去留的意見,這樣的民調統計,算得上機密內容嗎?其次,測謊通常運用在司法的刑事訴訟,作為辦案佐證;其結果,並不能當成判刑的絕對證據。而柯文哲不過是為了小小的行政疑雲,卻強行對市府人員測謊,這是踐踏人權。第三,軍方駐外人員需接受測謊迭有爭議,但那至少是基於職務敏感,必須確保他們對「國家」的忠貞;但市府為微事測謊,卻只是為確保官員對「柯皇」的忠誠。
再說,北市府擅自對公務員測謊,違背程序的「正當性」在先,官員為維護個人尊嚴,當然有權拒絕接受這種不法的羞辱調查。事實上,其他接受測謊的官員中,也有測不出態度真偽者。未料,最後市府卻一口咬定拒絕接受測謊的人「有罪」,將之當成洩密者逼退。這種土法煉鋼的主觀態度,已違背了測謊機制所秉持的科學原則;在這種情況下,市長不啻利用測謊機為鍘刀,自己扮演了劊子手角色。
「沒有正當程序,就沒有改革正義」,這是台灣在數十年的民主化過程中學到的基本課程;但自稱白色力量的柯文哲,卻對什麼是正當程序不以為意。柯文哲在議會談到此事,還公然說:「那個人,我已經『處理掉了』。」這種把人當成工具,心中毫無「人權」觀念的封建心態,令人駭然。這與他處理大巨蛋,一味展示個人威風、卻不顧法律程序及公權力信譽的作法,其實如出一轍。
無獨有偶,新政府正大力推動的年金改革,最近也出現了若干程序爭議,亦令人擔憂。年金制度的不公及其支付模式的扭曲,不僅對目前的政府財政構成沉重壓力,更影響未來繼續支付的能力;如果各項年金不想走上破產之路,或者像希臘那樣將鉅額債務留給子孫,各類年金非要有一番結構性的調整不可。也正因為這是一個繁複而艱鉅的工程,涉及不同利益群體的取捨和拉鋸,必須慎重考慮民眾情緒和社會公平,故改革絕對不能粗暴或草率進行,更不能在黑箱中作業。
年金改革計畫主持人政委林萬億信誓旦旦,如果一年內無法提出可行的方案,他就下台走人;不過,這樣的宣誓,其實毫無意義。人們在乎的,是這項改革能否提出周全且讓人滿意的解決,使各項年金制度不致破產,社會也不要因此再忿恨不平,而不在乎哪位政務官的去留。然而,總統府上周提出卅七名「國家年金改革委員」名單時,其中若干委員的代表性就遭到嚴重質疑。
最明顯的例子是,以「公民社會」代表入選委員的兩人,一是馮光遠,一是李安妮,從政治立場看,絕大多數人恐怕不會同意他們的意見足以代表一般公民。再如,曾涉殺警奪槍案的前立委蕭景田,是以「農民代表」的身分入選,雖然他具有農會理事長身分,但如果考慮正當性,找其他形象更佳的農民團體代表不是更具說服力嗎?此外,入列「青年代表」的「北學聯」理事長何世昌,其實早已畢業,並在親綠媒體擔任記者,卻仍假學生身分藉北學聯成為委員。對此,林萬億還說,外界不宜強求更換代表。試問,如果委員會的組成充滿私心,未來的改革討論如何讓人民信任?最後的改革結果又如何教社會大眾心服?
柯文哲口口聲聲揭弊,但迄今一事無成,而測謊一事更證明他不只是「紙老虎」,他還滿腦子封建「官威」。年金改革的問題亦然,林萬億也許早有成竹在胸,但如果不能維持改革程序的正當性,改革的正當性也將難保,且可能引發滔天的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