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經濟/操縱匯率 美國才是禍首

.聯合報社論..轉型正義大旗莫成反民主遮羞布
.聯合報黑白集.等著看民進黨與日協商
.經濟日報社論.操縱匯率 美國才是禍首





經濟/操縱匯率 美國才是禍首


2016-05-02 01:5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財政部29日公布半年一度的「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外匯政策」報告,將台灣、中國大陸、韓國、日本及德國共五個貿易夥伴列入干預匯率的觀察名單,其中台灣是唯一被點名在外匯市場採取「持續且單向干預」,若一年觀察期間沒有改善,美國財長將建議總統採取懲罰措施。
事實上,去年10月下旬美國財政部公布的外匯政策報告,已首度點名我中央銀行在尾盤進場干預新台幣匯率,要求央行增加外匯存底與市場干預的透明度。
現在美國再次點名台灣干預匯率,雖然央行官員表示和美國溝通管道順暢,會進一步向美方說明,但一年內央行若不能用實際行動化解美方的指控,恐不免升高台美間貿易摩擦,而且可能影響台灣爭取加入TPP(跨太平洋戰略夥伴協定)第二輪談判的努力。
美國財政部將五個貿易夥伴列入干預匯率的觀察名單,可說是惡人先告狀,因為近年點燃全球貨幣戰的始作俑者,是美國聯準會在金融海嘯後實施三輪量化寬鬆(QE)政策,六年內共計釋出逾3兆美元資金,並導致美元對主要國家貨幣大幅貶值。而英國、日本及歐盟亦跟隨美國之後,相繼實施英、日、歐版量化寬鬆政策,造成全球資金泛濫及貨幣競貶風潮。
到2014年美國QE開始退場,並重返強勢美元政策,結果造成另一波全球資金的大挪移,並加劇全球匯市動盪。美國以非典型的強力貨幣政策來影響美元匯率走向,是人為操縱匯率的一種終極手段,相較眾多國家央行因應資金流竄而被動採取干預匯率手段,無疑是大巫小巫之別,美國可說是操縱匯率及開打全球貨幣戰的元凶禍首,以技術性理由指控其他國家操縱匯率,顯得名不正,言不順。
台灣在五個觀察名單中,規模最小,依賴出口的程度最高,因而受近年國際景氣不振及全球貿易萎縮的衝擊最為嚴重,以致許多出口廠商強力要求央行以新台幣貶值來救出口,但大國QE掀起的金融巨浪如航空母艦進港,台灣如小船般隨巨浪上下浮沉,央行掌控匯率的能耐有限,故往往以拉尾盤方式阻升助貶,因而被美國抓到把柄,認定央行技術性犯規。
美方指控,去年央行進場干預規模平均每月達13億美元,高於前年平均9億美元,且高達75%的交易日在外匯交易時段最後一小時進場賣出台幣阻止新台幣升值;而所謂「持續單邊干預外匯市場」的標準,是在單一年度內重複性淨買匯金額超過GDP(國內生產毛額)的2%,台灣是唯一在2015年達到此標準的經濟體。惟台灣去年對美的雙邊貿易順差不到150億美元,因而未同時達到操縱匯率的三項評估指標。
嚴格來說,相較於近來日圓、韓元、人民幣等匯率的大幅波動,新台幣可說是「動態穩定」,但要化解美方壓力,未來央行在技術層面,除需讓新台幣匯率有雙向浮動的更大空間外,也需減少對市場匯率干預的次數和規模,不過,這也必然增加穩定匯率的難度,更難回應出口產業「貶值救出口」的訴求。
坦白講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央行匯率及貨幣政策很難操之在己,尤其在美方施壓後,央行的政策空間更被進一步壓縮,能夠承擔多少「救出口」及「救經濟」責任,很難樂觀以對。
所以,面對今年第1季GDP負成長0.84%,以及未來更多新的經濟變數,包括房市漸凍、陸客減少等,未來新政府要有所體認,不能再過度依賴新台幣貶值,其他部會必須分擔更多搶救GDP的責任,政策手段也必須轉移到其他更直接有效的需求面及供給面措施,才能為經濟注入新的活水,也讓央行匯率政策有更大彈性,從根本上化解操縱匯率的指控,並為台灣和全球接軌,創造更大的空間。

聯合/等著看民進黨與日協商


2016-05-02 01:5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海巡署昨天派出兩艘巡護艦前往沖之鳥礁海域護漁,與此同時,國防部也宣布將派軍艦執行策護任務,捍衛漁民在公海捕魚之自由。準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對此持保留態度,說軍艦護漁軍事意義重大,須謹慎考量。
吳釗燮之意,派出軍艦,有硬碰硬、對峙之意,恐引發雙方緊張,必須謹慎為上。此一想法,未免多慮。日本擅自擴張沖之鳥礁經濟海域,非法逮捕我漁民;這種囂張的行徑,我方若一味吞忍,除了自喪志氣,將形同默認日方的海域主張。
事實上,海軍出動軍艦支援護漁,這並非首次。二○一二年大批蘇澳漁民出海爭取釣魚台海域作業權,雙方對峙中,海軍即以濟陽級艦和成功級艦擔任策護,連空軍都巡邏待命。二○一三年菲律賓公務船濫行射殺我漁民,海軍派出三艦一船和海巡在南方海域進行聯合操演,甚至首度越過北緯廿度的暫定執法線。關鍵時刻,必須明確表達關鍵立場,正是如此。
這次海巡署派出「巡護九號」及「漁訓貳號」兩艦護漁,為期三個月;由軍艦在側翼護航,更具宣示意義及實質意義。五二○民進黨上台後,如果覺得沒有必要大陣仗護漁,屆時可以將艦艇召回;當然,前提是要無損台灣尊嚴及漁民權益。
吳釗燮說,新政府上台後,將透過管道與日本協商,確保漁民權不受影響;在爭議解決前,雙方應該克制。話說得輕鬆,但新政府如何與日本協商,民眾都在等著看。

聯合/轉型正義大旗莫成反民主遮羞布


2016-05-02 01:5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歷經表決大戰,民進黨挾人數優勢將《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草案送進委員會審查,今天將舉辦首場公聽會。表面上看,此一條例是民進黨為整合「追討黨產」、「撤國父遺像」等政治清算式法案而成,運用了「轉型正義」作為美化包裝;實質上,卻反而因此納入更多政治心機,假轉型正義之名對歷史及不同政黨進行大清算。更可怕是,在這個條例中,採取了許多威權式的觀念來遂行其所謂的「平反」,極可能對台灣民主構成嚴重踐踏。
在《促轉條例》草案中,民進黨將該法追討正義的期限設定為從一九四九年宣布戒嚴,至一九九一年廢《懲治叛亂條例》及《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為止的四十三年期間。這是它所謂的「威權時期」,也是綠營人士所謂的「中華民國對台灣進行白色恐怖時期」。這一時期的設定,既排除了日本對台灣殖民統治的不義,也排除了原住民受漢人欺壓的歷史,也就明顯暴露了此法案的意圖,僅在供民進黨政治操作之用,也難怪原住民大呼不平。
這個期限的設定,稱之為「威權時期」,或許並沒有太多爭議。但是,放在大歷史的框架中,要將這四十三年全部視為「不義的年代」,必欲全盤否定、推翻、抹平,卻是大有問題。儘管是威權統治,也存在著白色恐怖的傷痛,但在那個戰亂飄搖的年代,這四十多年的經驗,卻奠下了今天台灣的政經基礎:政治的民主化、經濟奇蹟的創造、教育的普及和機會的均等,包括黨禁報禁的開放、台海安全的維繫,無一不是這段期間留下的成果。那麼,要藉促轉條例全面否定此一期間的歷史成就,難道是公平的作法嗎?
民進黨隨便利用轉型正義、威權統治等符碼,就以為徹底抹去那四十三年台灣歷史的正面價值,其心之惡,不言可喻。也難怪,有綠營立委連「殺一千萬人」這種毫無根據的指控,都能強加於蔣中正頭上。這樣的心態,連公允評價歷史的能力都沒有,又如何奢言推動轉型正義?
從大架構看,《促轉法》草案已是以偏概全,更遑論個別條文之粗糙與違逆法治精神。例如第五條規定,公共場所紀念或緬懷威權者之物都「應」移除、改名;試問,全國有多少中正路、經國路或相關校名建物,如果要全部移除,社會大眾將是如何反應?而擾民、改名之成本,要由誰負擔?人民又有何義務服從因特定政黨意識形態作祟所訂立之惡法?再說,李登輝也曾當過民國八十年以前的總統,登輝學校、基金會及登輝路等難道不該一併撤除?
又如,「促轉會」之組成,條例中雖規定同一政黨之委員不超過三分之一,表面看似多元公平;然而,如果行政院長刻意提名「無皮綠骨」人士呢?且看,《中選會組織法》第三條亦規定「委員具有同一黨籍者,不得超過委員總數三分之一」,即使如此,過去民進黨一再批評中選會不公正,難道忘了嗎?以為設個簡單的門檻就能保證促轉會大公無私運作,直如天方夜譚。
不僅如此,條例中還規定,促轉會有權派員到各私人機關、甚或個人住家調查,更可「攜去」、「留置」資料。此門一開,形同另類檢警的搜索、查扣,不配合的話就祭以最高卅萬元罰款,權力之大已逾越司法警察,侵害人民權益莫此為甚。這些條文,不只賦與少數促轉委員莫大的權力,更處處破壞政府法制與侵害人民權益而無動於衷。若僅將此條例解讀為「追討不當黨產」,是不明就裡,見樹不見林。
民進黨高舉轉型正義的大旗,但它採取的手段與設定的目的,卻是以侵犯人權與法治為代價;說穿了,這只是一塊反民主的遮羞布。立院公聽會雖不具拘束力,但與會的學者專家,卻有責任揭穿這種假藉空泛授權擴張行政權的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