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經濟/促進投資還是成長的不二法門

.聯合報社論..政策殺人:痛惜一位年輕獸醫之死
.聯合報黑白集.「中華台北」解咒
.經濟日報社論.促進投資還是成長的不二法門




經濟/促進投資還是成長的不二法門


2016-05-29 01:3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第1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仍為負0.68%,導致主計總處調降了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由原先的1.47%降為1.06%,雖然減少了0.41個百分點,但卻勉強「保1」。一般認為,出口貿易對台灣經濟成長有極重要的影響,只要國際需求旺盛,帶動出口,就會讓台灣經濟表現提升;相反地,一旦國際景氣欠佳,減少對我國出口需求,立刻導致台灣經濟成長受創。去年和今年的狀況就是如此。
然而,相對於上述的短期現象,對經濟中長期表現更重要的,應該是資本設備投資(或稱固定投資),因為資本設備一旦投入,可以影響好些年的經濟表現,深入影響到經濟各種層面,如就業量、薪資、上下游產業連鎖投資和就業效果。也因此,各國無不卯足勁大力促進資本設備投資。
我國過去訂有「獎勵投資條例」,後來又有接續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都是吸引投資的專法,但和相互競爭的國家比較之下,資本設備投資表現一直不算理想。以資本設備投資占GDP的比例而言,1990年代之前約略在25~30%間;90年代後就只能維持在20~25%,在國際間並不算出色。以近五年(2010~2014)資本設備平均占比而言,台灣為23%,別說和中國大陸超高的47%完全無法比較,和「亞洲四小龍」的其他三小龍相比,也明顯低於韓國31%、新加坡28%,也稍低於香港24%。但香港經濟中,較不需設備投資的服務業占了93%,相形之下台灣落後香港更多。除非我國資本設備的生產力特別高,否則帶動經濟成長的效果當然相對有限。
事實上,創新能力不強的亞洲鄰國,都靠較高的資本設備投資率來帶動成長,如印度同期為34%、印尼為35%、越南為29%,泰國和馬來西亞也都超越台灣,只有菲律賓遜於台灣。已高度發展的瑞士和瑞典,其資本設備投資也都不亞於我國,難怪能維持製造創新的領先地位。而這應該是近年來我國經濟成長乏力,愈來愈依賴國際景氣的主要因素,值得主政者和相關部會重視。
投資不振當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工商界常提到的五缺-缺工、缺地、缺水、缺電、缺人才,一直未能有效解決。以「缺人才」為例,中央研究院提出研究報告後,馬前總統也說「人才外流」是「國安問題」,但迄今問題仍未解決,顯示台灣官僚體系已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台灣未來發展的更重大危機。若新政府無法承受問題、對症下藥,台灣經濟將持續惡化。
無法解決問題的原因當然不少:首先,政府效能在減弱之中。由於社會愈複雜,公務員負責之事愈多,但員額卻又凍結、加班嚴重,薪水卻凍結;加上國會議員監督嚴苛,「有志青年」不願投入政府,官僚整體素質已經下降。
其次,無論新舊政府,都強調「戰鬥內閣」,要有「百日維新」的績效讓外界刮目相看,因此無時無刻不在「炒短線、爭短效」,少人真正關心、處理核心問題。其實,阻礙投資的最重大關鍵在於舊法規無法調整來適應新社會,但調整法規費時耗力,雖有長遠效果,但卻無即時宣傳效果,因此修法能拖就拖,造成許多新投資無法可依,甚至成為「違法」狀態,影響投資至巨-「第三方支付」就是顯例,但此種現象普遍存在。
此外,主計總處應仿效新加坡改變預算體制,讓相關部會可以「借預算」來執行其新認定之重大方案,以帶動投資,也可以「保留」相當預算滾動到下個年度,不會以年底「消化預算」來造成浪費。
經濟成長的正本清源之計,還是要促進投資,政府及民間,國內和國外的投資都需要。除解決「五缺」之外,提升官員待遇及素質、大力調整法規、改變預算體制,都在嚴厲考驗著新政府的執政能力。

聯合/「中華台北」解咒


2016-05-29 01:3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有些事只有民進黨才能做,國民黨做了,就是罪該萬死,這是台灣的迷思。這次,林奏延參加WHA被罵到臭頭,但他至少成就一項建樹,就是幫「中華台北」解除魔咒。
過去馬政府的部長以「中華台北」出席大會,被綠營罵「賣台」,遭民進黨青年軍羞辱。為此,藍營部長在演說時都極端謹慎,處心積慮夾帶台語喊出「台灣加油」,讓「台灣」二字不缺席。
今年,林奏延頂著「二七五八決議」和「一中原則」與會,從頭到尾自稱中華台北,不敢說出「台灣」二字,連台語也省了。如此畏縮的表現,本土社團開罵:「不說中華台北會死喔?」但蔡英文總統卻稱許林奏延不負所望完成任務,她更強調,使用中華台北的名稱並沒有被「矮化」。
認為「說中華台北會死」的人,是他們的信仰自由;但如此一來,他們就只能關在島內自艾自怨,什麼國際場合、國際活動都去不了。中華台北雖不是令人滿意的名稱,它卻是一條走得出去的路,讓台灣被看見。我們是要選擇關門自憐,還是選擇被看見?
蔡英文稱許林奏延的表現,當然有些強作鎮定。她選擇不承認九二共識,而換得二七五八及一中框架加身,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無論如何,不放棄參加,學習適應「中華台北」的名稱,選擇不鬧場僨事,仍是正確而務實的決定。
蔡英文更該想想,九二共識提供的也是一條平直的路,可以省掉很多跌跌撞撞。

聯合/政策殺人:痛惜一位年輕獸醫之死


2016-05-29 01:3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桃園縣新屋鄉動保園區園長簡稚澄。 圖/本報資料照片


簡稚澄,三十二歲,從北一女念到台大的高材生,高分考入獸醫系,特考榜首成為獸醫師,去年才結婚。可歸類為「人生勝利組」的年輕女子,卻選擇吞服供犬隻安樂死的藥物自殺身亡;親友痛哭不捨,罵她笨蛋。但我們若看看她的人生難題:熱愛動物的她,在動物收容所工作,必須長年親手對大批流浪動物執行安樂死,還被動保人士指為「女屠夫」。換作任何人,在那種煉獄般的處境中煎熬,如何走得下去?

我們痛惜這位年輕獸醫之死,對於政府政策和社會體制成為結構性幫凶,更是憤怒無比。簡稚澄因熱愛動物才投入獸醫專業,甚至比一般執業獸醫更加用心地以動物福祉為念,選擇了收容所那種艱苦的工作環境。她曾說,自己的初衷就是要讓動物過好一點;但她卻必須日日目睹動物極端受苦,也必須說服自己一次次狠下心去執行安樂死,但求幫助動物解脫於生不如死的命運。
很多令人心酸、憤怒的議題浮現。首先,關於流浪動物,不是有所謂「零安樂死」政策嗎?立法院去年通過《動物保護法》的修法,刪除原有的收容所動物「公告逾十二日而無人認養,得予宰殺」條款,宣稱兩年後台灣全面實施「零撲殺」政策。社會上有愛心人士歡呼,有立委邀功,卻也有動保團體暗暗擔憂。流浪動物問題有其多方面的成因,也需要專業的對策。若徒有口號卻無配套措施,徒有善意而缺乏妥善的執行,各地收容所的犬隻必然爆量而至難以正常照顧,甚至可能讓飼主誤信「反正不會被安樂死」而胡亂棄養寵物。
果然,此一號稱「台灣走向友善動物王國」的政策還未上路,令人擔憂的後果已發生。有些地方收容所擔心政策實施後無力負荷,開始加速撲殺收容之動物,或大量移轉於私人收容所。四月初,嘉義家畜疾病防治所之動保專車,就在執行移轉任務時嚴重超載,導致車內四十多隻狗悶死。所謂「友善」政策,尚未使流浪動物蒙利,已產生「政策殺生」效應。簡稚澄眼見「零安樂死」的漂亮口號高懸,公布施行本已指日可待,卻在此時輕生,想必正因熟知黑暗內情而感到悲觀吧!
流浪動物零撲殺政策,被稱為「終止十二夜條款」,是由描述流浪動物悲慘處境的電影《十二夜》而來。這類台灣之恥,卻是普遍可見的現實景況。台灣流浪動物之慘狀,令在台外籍人士都看不下去,而成立了如「Animal Taiwan」之類的民間收容組織;而民間也缺乏認養流浪動物的風氣,往往需由動保人士協助「外銷」歐美,才能為流浪動物找到下一站。地方動物收容所和民間繁殖場形同動物墳場的景況,一再出現;無數「愛心媽媽」餵養流浪動物的身影,也是台灣街巷的特殊景觀。《十二夜》所述乃冰山一角,引發了輿論壓力,行政和立法部門為討好民意遂趕著修法作業績。但政策敷衍形成,社會議論熱潮消退之後,又有什麼單位推動認養流浪動物的配套措施?又有誰管動物收容所的管理和執行效率?誰管流浪貓狗的最終生死?這套戲碼,正如《看見台灣》紀錄片引發熱議之後,行政院立刻指派成立「國土保育專案小組」,而如今安在?
台灣的動物保護議題,不能說毫無進展,例如「金山小白鶴」的故事,引發附近社區的農民和學校主動投入生態保育及生命教育,可見還有再接再厲的空間。遺憾的是,政府幾乎是其中最不負責任的一環,往往造成令人氣餒的後果;若說簡稚澄是政策敷衍的犧牲者,毫不為過。
總統官邸裡前有流浪狗出身的「馬小九」,今有流浪貓出身的「蔡想想」,顯示主政者愛護動物的關懷。簡稚澄以自己生命作為死諫,主要在表達「所有生命都一樣重要」;掌權者憐惜年輕獸醫之死,能否拿出一些具體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