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經濟/亞洲矽谷 讓人才資金重回國際舞台

.聯合報社論..跳海不必,懺悔卻是應該
.聯合報黑白集.你罵誰?
.經濟日報社論.亞洲矽谷 讓人才資金重回國際舞台




經濟/亞洲矽谷 讓人才資金重回國際舞台


2016-04-20 02: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亞洲矽谷是新政府五大創新產業政策的一環,也是左右台灣經濟能否再次脫胎換骨的關鍵,不過,台灣一度以「科技矽島」為傲,如今創新動能不再,其間有許多重要因素,很值得新政府啟動前,再反覆思慮推敲應對之道。
要推動台灣成為亞洲矽谷,就要先確認美國矽谷的成功要素為何。過去已有數百本書分析過矽谷的成功模式,關鍵原因不外乎人才、資金、產業群聚生態體系加上冒險犯難精神,由於這些條件都充分齊備而且成熟,因此即使面對國際不景氣與產業興替等變化,矽谷還能獨領風騷,維持高度競爭力。事實上,矽谷自50年代靠著半導體業崛起後,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想複製矽谷成功模式,例如新竹、首爾、新加坡、蘇格蘭,再到大陸的深圳、中關村、張江等地,如今回頭再看,有些地方或許出現短暫榮景,但終究難以持續,而矽谷不僅沒有沒落,還衍生出更多新創產業如網路、電動車、人工智慧等,至今依然是引領全世界高科技發展的重鎮。
矽谷的成功背後有眾多因素,也形成一個獨特且難以模仿的生態系,若檢討各國的複製模式就可發現,即使授權一些技術,或挖幾個人才,都有如瞎子摸象,僅只學到皮毛而已。台灣想要成為「亞洲矽谷」,就要更認真思考,自己有那些優勢?要如何發揮?才能真正落實亞洲矽谷的理想。
首先,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科技移民,是奠定矽谷成功的基礎,如何吸引更優質人才來台灣,也是新政府的首要工作。以人工智慧的發展為例,近來Google的AlphaGo打敗世界棋王李世乭,其中併購來的英國公司DeepMind人才濟濟,還包括來自台灣的技術開發者黃士傑。矽谷不僅匯聚世界級人才,更透過併購不斷吸收優秀人才。
事實上,台灣人才素質並不差,早年IBM研發打敗西洋棋王的深藍電腦,主要計畫負責人與技術開發者也是來自台灣。不過,當今全球許多重要的創新計畫,都需要整合更多國際間聰明的腦袋,過去台灣一直缺乏整合跨國人才的能力、決心與計畫,才讓台灣許多優秀人才,轉而為國際大廠效力。因此,若要吸引高素質人才來台灣工作,在人才引進、簽證、居留甚至移民制度上,都應做大幅調整,而且,千萬不要以為引進人才就會搶走本地人的工作機會,若一直有此心態,台灣距離亞洲矽谷的目標只會愈來愈遠。此外,台灣不僅缺高階人才,也一樣缺乏具備經營國際市場的中階人才,如今許多大學招生不易,應持續引進各國人才,招收大陸、印度、東南亞各地學生來台念書,對於未來企業的跨國營運也會有很大幫助。
其次,資金所扮演的角色,也有重新認識的必要。矽谷成功關鍵在於,人才前仆後繼提出大膽的創業計畫,而資金也義無反顧投入這些風險極高的案子,在這種情況下,不是只有創業人才很重要,也需具備遠見的創投家與天使投資人,適時扮演慧眼識英雄的伯樂,才能讓冒險犯難的精神,驅動矽谷成為圓夢之地。
因此,不論是投資早期公司的創投基金,或是進行產業重整改造的私募股權基金,都是幫助台灣成為亞洲矽谷的「聰明錢」,而非只在股票市場賺取短線價差的資金,過去台灣的創投業曾有一段輝煌的歷史,未來若能透過租稅優惠或引導四大基金投入創投業,都是新政府可以考量的作法。
最後,還有一個指標非常重要,那就是在國際重大投資與創新項目上,若台灣人才與資金能夠參與其中,那麼台灣就不容易被邊緣化。很可惜,在過去十多年間,台灣在許多創新領域,都很少能夠擠入世界上重要的科技與產業發展計畫;要讓台灣站上亞洲矽谷的地位,重回國際科技創新舞台,也將是新政府最需要努力研擬對策之處。

聯合/你罵誰?


2016-04-20 02:5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法務部長羅瑩雪一戰成名,她強調自己不是向立委宣戰,只是捍衛法務部。當今政務官,敢於對立委直言「自己錯了還怪人」的,堪稱稀有動物。難怪綠營立委錯愕,在司法委員會花了一二小時質問羅部長:「你罵誰?」
這次台灣詐騙集團遣返事件,輿論風向轉得很快。一開始民進黨「援例」拿主權議題大作文章,砲口朝內,忙著厲聲指責陸委會和法務部。但一來國際法對犯罪行為的屬人、屬地主義有錯綜複雜的適用規則,民眾若回想當年「英商撞死孝子潛逃出境」事件,國人群情激憤,何曾出現過「英國人犯罪應遣返英國受審」的主張?則大概也明白,這次的主權喧囂未必百分百有理。
其次,詐騙集團造成兩岸受害事件血淚斑斑,海內外又眼睜睜看著嫌犯返台下機就全部放人,孰人能服?綠委遂改口指法務部辦案不力,又稱大陸「應該」提供犯罪事證。跨境犯罪原非一二日可以水落石出,民進黨先在茶壺裡鬧翻天,眼看輿論風向不對,只敢繼續拿自己人開刀,不正是步步坐實了羅部長所指「製造對立」、「給別人戴大帽子」、「讓大家不敢做事」?
立委罵人成了習慣,例如針對羅部長冒出「為何財產申報暴增」的莫名其妙問題,與詐騙事件何干?政客以質詢權為護身符的作秀未免太超過。「你罵誰?」多少旁觀民眾恨不得能代為回答:你覺得是罵誰?難道不該罵嗎!

聯合/跳海不必,懺悔卻是應該


2016-04-20 02:5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研院風波不斷,危機一波接一波。院長翁啟惠對於浩鼎解盲做個案詮釋,遭外界質疑其瓜田李下有違利益迴避;接著,其女兒持股曝光,其誠信一夕瓦解。為此,他在海外畏怯請辭又延後返國,遭到立委譴責;日昨他在立院備詢,又傳出可能另以他人名義持有浩鼎股票。
除了浩鼎風波,最近中研院評議會討論下任院長及院士候選人名單,院士候選名單赫然出現浩鼎的關鍵企業家,且對中研院和學術界勤於捐輸,引人遐想。至於院長候選人,則有人被標籤化為「親中擁核馬友友」,予以羞辱和貶抑;有人則是李遠哲欽點之接班人,評議會甚至在投票前臨時修改投票規則為其護航。堂堂「全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竟蒙塵至此,也許正如李遠哲所言,應該有人「跳海」以示負責。
評議會在李遠哲動議下,在票選院長前臨時修改投票規則,此事雖未獲中研院公開確認,但部分與會者已向媒體證實,而當事人李遠哲也未否認。李遠哲帶領修改投票規則,當然是針對被貼標籤為「親中擁核馬友友」的郭位而來。為不滿此羞辱,郭位書面宣布退出遴選以為抗議,字裡行間所表現的無奈,也驗證了此一操作之針對性。
我們對於廖俊智、郭位或其他候選人並無任何成見或偏愛,但整件事情的發展嚴重傷害中研院的公信,讓人無法沉默以對。數周前,特定媒體單獨將郭位曝光,再對他作政治抹黑,稱馬英九將在卸任前勾選此人為下任院長,這無疑是充滿權謀與黨派算計的卑劣操作。科學家之能貢獻於國家,不在其政治色彩,而在其專業知識。若在新院長選舉過程激化藍綠、大肆抹黑,或作人格謀殺,這對台灣整體學術及科技界之衝擊何其嚴重?李遠哲身為台灣最受尊崇的科學家,不但不能化解歧見、包容多元,反而以扭曲遊戲規則的方式排斥異己。這種以私人好惡凌越法規制度的操作,令人心寒。
中研院與政治愈走愈近的弊病,並非始於今日。過去十五年,李遠哲在政治競爭的選邊,幾乎是無役不與。二○○○年他以院長身分帶頭公開挺扁,尚可說是「台灣首次政黨輪替」;但他二○○四年在扁家貪腐之象初現時繼續挺扁,其後三次總統選舉他都不改其志地挺綠,儼已成為學術界的親綠代表人物。去年,李遠哲甚至在上班時間陪同特定政黨立委參選人前往登記,已然接近政治狂熱。廖俊智當然是傑出學者,也有憑藉其自身條件取得委員支持的能力;但李遠哲在評議會執意修改投票辦法,不僅創下民主政治可怕的惡例,也讓人為他卸任十年仍對中研院人事介入如此之深感到駭異。
翁啟惠不知利益迴避為何物、李遠哲的強烈政治取向和學術干預,都讓人對胡適之、傅斯年等知識分子當年的安貧與風骨備加緬懷。儘管數十年之隔台灣社會變化極大,但即使現在的院長不必兩袖清風,也絕不應在利益或私人偏好上苟且其行。即使院士的學術貢獻可以著重入世,也絕不應把「大學士」名銜貶抑成「捐款數億即可兌換」的商品。即使學術單位應和產業銜接,但台灣社會也不容許商業利益與學術價值竟本末倒置。
自吳大猷一九九四年卸任後,李遠哲做了十二年院長,翁啟惠接任迄今即將任滿十年。受到矚目可能接任新院長的廖俊智,背景與翁啟惠相似:都是化學背景、都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名銜、都得到李遠哲的背書。中研院有卅一個所與研究中心,他們三人如果相繼做滿任期,則中研院將有卅二年的時間被化學領域的學者領導;誰能說如此近親繁殖,對學術發展是件好事?從近年的種種風波看來,人們不必等待「解盲」,即可看到中研院「免疫系統」之失靈。李遠哲談跳海,應只是情緒之言;但他若想想自己這廿二年把中研院蹧蹋成什麼模樣,倒應該去胡適墓園懺悔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