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國台辦官員在台下觀禮
.經濟日報社論.從電價爭議看節能減碳之落實
經濟/從電價爭議看節能減碳之落實
2016-03-29 02: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日通過4月如期調降電價的臨時提案,使得電價降價是否延緩的爭議暫告落幕。不過,民進黨籍立委管碧玲表示,未來只要立法院院會通過不一樣的提案內容,在電費單未寄出前還是可以翻案,「一切都來得及」,而經濟部長鄧振中也表示,技術上是可以辦到,經濟部會遵照院會的決議執行。所以說,電價降價案還有討論的空間。
此次電價降價爭議,起於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政策辦公室執行長張景森日前拜會經濟部長鄧振中,表示4月1日大降電價將影響政府能源與環境政策,表達520後由新政府修正電價公式再作調整,結果引發藍綠互槓。張景森緊咬著,這次電價調整方案未納入節能減碳因素考量,與立法院2015年1月的決議:「為符合綠能發展、推動能源轉型,建議電價應納入發展再生能源及節能減碳之政策目標」不符,應該要退回相關單位重新研議。
但經濟部則回應,立委與一般民眾都清楚電價調整機制,今年3月審議的結果已經對外公告,目前也正進行相關作業準備。
經濟部依據立法院院會決議來執行電價調整機制,如不依決議執行,無法對立法院及社會大眾交代。而國民黨立委甚至認為此為民進黨政治操作。
從程序上來說,張景森執行長要求經濟部暫緩執行,的確太過唐突,尤其經濟部是依立法院決議執行,雖然張景森認為此降價方案與先前立法院決議政策目標不符,但這也應由立法院來認定才對,也就是說,張景森若覺此案不妥,應從立法院尋求翻案,而非直接要求經濟部暫緩。另外,就民眾的角度來看,民眾還未見所謂更合理的電價方案為何?而無法比較,有什麼理由在新公式未定出前,暫不施行原來的電價公式?
不過,張景森的訴求,在程序及周延性上或有瑕疵,但在實質內容上,是不是還有可討論的空間?事實上,早在外界知道台電去年有約5、6百億盈餘時,許多環保團體便到處遊說這些盈餘不應用來降價,主要是認為台灣的低電價普遍建立在易產生汙染的火力發電上,以致國內空氣品質愈來愈差,因此,台電盈餘應直接轉作為綠能發展的研究經費或相關防汙投資上,但立法院始終囿於電價回饋民眾的原則,作出降價決議。
我們認為針對此次電價降價爭議,該不該降,本就有不同聲音,即便決定降,但該怎麼降?也有非常大的討論空間,以目前規劃民生用電平均每戶每月少80元,工業用戶少40萬,怎麼看的確都與所謂節能減碳政策方向不相符。就算依立法院決議台電盈餘中的340億元用於電價回饋,但也可以設計一套呼應節能減碳或穩定電力政策的方向,例如,夏季來臨之際,備載電力降低,而大多工業用電戶均已裝置智慧電表,電價回饋便可用於時間電價差異,鼓勵企業增加離峰時段儲電,用於尖峰時段。
而民眾部分,也可鼓勵其安裝智慧電表等,總之,有盈餘當然可以降電價,但降價的對象、幅度,應與節能目標相連結。
總而言之,張景森的訴求,雖顯唐突,卻也反映出電價機制還有討論及精進的空間,也多爭取到一個月時間,就如同管碧玲委員所言,這是「啟動整個社會對話過程的開始」,即便此次降價方案不變,但從未來油價的變動頻率及幅度來看,未來我們面臨類似的問題,只會多不會少,因此,政府啟動與產、學、研、民間團體、民眾就此問題對話,應即刻開始,並儘快規劃出符合節能減碳以及穩定電力政策的電價機制。
聯合/國台辦官員在台下觀禮
2016-03-29 02: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上周在台北市,當馬英九總統在台上參與中華青年交流協會二十周年會慶儀式時,大陸國台辦交流局長黃文濤,及江蘇、青海、甘肅幾省的台辦官員皆在台下觀禮。
這可謂是兩岸「官方」交流的新模式。過去,在類此場合,必是大陸官員迴避,暫不入場,待馬總統致詞完畢離場後,大陸官員才進場。如今,黃文濤等成了第一批坐在台下看馬總統主持典儀的大陸官員。
這應是兩岸交流在規格上及儀節上的突破。二○○八年,海協會長陳雲林在台北賓館會馬總統,司儀在門外宣「馬總統到」,而陳雲林稱馬總統「您」。爾今,在會慶典禮上,黃文濤等即使在政治上仍視馬英九為「台灣領導人」,卻是首次在公開儀式中接受了「馬英九總統」的官銜與地位。
最具意義的是,黃文濤等人全程聽完馬總統的致詞。馬總統當日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等中華民國憲法理念與兩岸政策思維,通透表述。黃文濤一行,成了首批親聆馬總統憲政演說的大陸官員。
此一場景,若對照馬習會,其層級及意義或不及;但黃文濤等能在台下觀禮,應是馬習會政策思維的延伸,當無疑義。這意味著兩岸交流的規格及儀節皆有再趨寬裕、開明及包容的餘地。
特別是在兩岸風雲詭譎危疑的當下,「馬總統致詞/黃局長觀禮」的場景,令人油然而生「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感慨。
來函更正/國台辦官員未觀禮
2016-03-30 02:02 聯合報 中華青年交流協會
本會二十周年會慶於三月二十日上午舉行,當日大陸國台辦交流局黃文濤局長等一行是在馬總統已致詞完畢離開後始進場。有關大陸官員同場觀禮的說法,係為誤傳。
聯合/北海岸船難不斷豈無技可施?
2016-03-29 02:1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貨櫃船「德翔台北」擱淺超過半月,重油洩漏汙染近2公里海岸。記者曾健祐/攝影
擱淺在石門海域的「德翔台北」號貨櫃輪,原只是輕微的漏油事故;但因天候不佳,救援單位應對緩慢,造成船隻斷裂、甚至重油外洩汙染,釀成不成比例的災難。此一海域船隻意外事故頻仍,要如何防止船隻繼續在此遇險而帶來不必要的人員及財產損失,乃至海洋生態的破壞,是政府當務之急。
近八年,在基隆港外海一帶,即發生了三次貨輪擱淺事件;可見,此一海域的險峻地形和莫測海象,使往來船隻容易陷於險境。撇開先前出事的外籍貨輪不談,「德翔台北」其實是本國籍船隻,經常往來基隆港和台中港之間,這次竟然也在此失去動力擱淺。不少專家認為基隆港航道有必要重新檢視與劃定,以維護船隻的航行安全,同時也保護北海岸的生態環境,不致因船難頻仍汙染而屢受其殃。
在德翔台北的救援過程,第二天就因風浪過大損失兩名救難人員;也因此,外界不忍苛責政府行動不夠積極。然而,海難的救援及海洋生態的維護是環環相扣的問題,人民要看的是最後的救援成效,而不只是人力投入多少,或開過幾次會議。因此,德翔台北最後斷裂而釀成海域汙染,從結果論,仍令人遺憾。畢竟,當地海域魚類、鳥類受到的衝擊,是活生生的事實。
海難搜救其實是操作相當成熟的領域。牽涉到跨國性質的部分,或牽涉國內本身部分,都有鉅細靡遺的規定。各種制度俱在,但若沒拿對鑰匙照解方操作,再成熟的機制也於事無補。
災害防救最關鍵的目標,是盡力避免災損擴大。德翔台北的損害擴大,是應避免、可避免但未能避免。環保署歸責於天候不佳,官員槓上海洋專家,行政院也認為救災夠努力了;然而,這些其實都無補於事。行政院長張善政第一時間赴現場勘災,顯示他勇於負責;但是,如何有效啟動災害防救機制更重要。行政院固設置了應變專案小組,但最初數日,僅由環保署督促船東派人抽油,新北市環保局派員協助除汙,這就防止災損擴大的鐵律而言,難謂積極。
海難漏油汙染事件的應對,國際上早有豐富經驗。一九八九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灣的瓦迪茲號發生一一○○萬加侖油汙外洩,造成四千平方公里汙染,其後,國際海事救援即有過一番徹底的檢討,第一時間集合各領域專家確認災害屬性及危害威脅為首務。抓對問題環節,確認危害擴散程度,才可能對症下藥。二○一○年,英國石油公司鑽油平台在美國墨西哥灣爆炸起火事件,更確立危機處理慣例。美國聯邦政府第一時間召集包括生態、石化、燃燒……等領域專家籌謀對策,最後討論出妥適的海事救援方案。
更值得重視的是,此一航線上的危險海域,應如何重新劃設及預警。石門海域近些年事故不斷,二○○八年巴拿馬籍貨輪「晨曦號」擱淺,船底破損漏油;二○一一年巴拿馬籍砂石船「瑞興輪」三百噸油汙外洩,汙染海域達三公里。此一海域因季風變化加上洋流因素,很容易肇發意外,交通部有必要就進出航線再作規劃,利用新的科技盡力做好防災事宜。
回看德翔台北的救援,儘管張揆對環保署力抗惡劣天候給予肯定,但從結果看,此說不夠有力。船難發生十之八九不離天候因素,救災也有天候條件的門檻,但最後成敗端在能否突破限制,達成任務。救災人員搏命以赴減少災損的努力,大家都看得見;但一味怪罪天候和海象,並無濟於事。
同樣需要檢討的,是現行海難救援的判讀與防救災體制。如果現行海難防救災標準作業程序有疏漏,不必在意面子,鞭辟入裡的檢討是必要的。事實是,同一海域一再發生船難,必須設法降低行船風險,這才是負責政府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