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平路/華勒沙與轉型正義

.平路/華勒沙與轉型正義
.朱宗慶/無常世界有情天
.薛承泰/震出美麗與哀愁
.陳立恆/學習失落日本的不失落
.葉銀華/傳承搞紛爭 集團難永續
.盛治仁/台灣該發展生活美學了
.方祖涵/倒數四十四名的奇蹟





平路/華勒沙與轉型正義


2016-02-26 02:11 聯合報 平路(作家)


一則跟抓耙仔有關的國際新聞,主角是華勒沙,人們幾乎忘記的名字。時代過去了,但在八○年代華勒沙曾是眾人仰望的英雄。他組織「團結工聯」,反抗波蘭的共產政權,那股「蘇東波」肇致蘇聯集團整個解體。一九八三年,華勒沙得到諾貝爾和平獎。後共黨時期,華勒沙當選波蘭第一任民選總統(一九九○—九五年)。
新聞裡,公布消息的機構是波蘭「國家記憶局」(Institute of National Remembrance)。機構於一九九八年設立,蒐集納粹及蘇聯時期的資料與人權罪行。波蘭的「國家記憶局」擁有調查權,也是研究與教學中心。
消息曝光前,華勒沙當過線民的說法就已經流傳多年。波蘭「國家記憶局」新取得一批一九七○到七六年的檔案,證據很充足,包含華勒沙向秘密警察領錢的簽單,並有華勒沙提供的情資及與秘密警察的見面紀錄。
反共為號召的英雄,做過共產黨的抓耙仔?如今七十二歲的華勒沙真是情何以堪!他立刻為自己澄清,說從未與秘密警察合作。然而專家們多認為新取得檔案的可信度頗高。
華勒沙個人的人生,某種意義上,隱喻著東歐國家扭曲與背叛的集體命運。蘇聯解體後與解體前的政府組織是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成員難以解釋自己的過去,機構則亟於抹滅幫凶的歷史…與者為了合理化後來,必須翻修先前的記憶、否認自己的出身,再加上前後任政治人物的憎怨情仇,其複雜度如同發生了弒父逆倫劇的家庭關係。
如今回顧,尤其看清楚人在層層欺瞞中怎麼樣寬以待己?二○○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拉斯(德裔,寫過《錫鼓》等作品)在新作中吐露年輕時參加過納粹黨衛軍,華勒沙立即高舉正義大旗(顯然忘了自己不可說的過往),要求格但斯克(Gdansk)收回頒給葛拉斯的榮譽市民(葛拉斯生在格但斯克),並以放棄自己的榮譽市民(華勒沙曾在這城市組織工會)作為要脅,他放話不願跟曾經加入納粹的人「站一起」,逼著城市要在他與葛拉斯中間二選一。
哪裡有威權,哪裡就有欺瞞與背叛;日後欲蓋彌彰,愈可能做些over的事來遮掩不安。或者,華勒沙也真想把過去一筆勾銷,據說他在總統任內曾動手腳,意欲銷毀自己當線民的紀錄。
台灣在大選之後,除了國民黨的不當黨產引動情緒,有立委揚言將提相關法案,以法令解禁鎖住的政治檔案,種種「轉型正義」議題在社會上持續發酵。畢竟,只有把當年的人權犯行公諸於世,社會才邁向真正的和解。冤案得以重新檢視,深藏的創傷才找到療癒的起始點。
事實上,「轉型正義」的意義不只平反、不只昭雪、也不只追討,台灣需要設立「國家記憶博物館」(或其他名稱)的永久性組織,蒐集與保存包括二二八、白色恐怖等重大事件的原始檔案,並詳列事件中各種犯行,而不是如往昔…總由看不見的手先行篩選,決定史料中哪部分存留、哪部分修刪、哪部分任其逸散。
前面提的小說家葛拉斯坦承曾加入納粹後,他寫給格但斯克市長的一封信裡說:「隨年歲虛長,我終於找到最適當的方式及透徹的角度訴說這段經歷。」
台灣的「轉型正義」正在起步,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歷史紀錄的保全。只要史跡俱在,隨著人權罪證重新出土,往後人們將比今天有更寬闊、透徹的角度去理解當年諸多的不正義。
(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