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經濟/擴大稅基 落實財政改革

.聯合報社論..健全房市政策尚未竟功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的痛腳
.經濟日報社論.擴大稅基 落實財政改革






經濟/擴大稅基 落實財政改革


2016-01-04 01:2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拚經濟擺脫低成長、低薪資的悶局,是新領導人的首要任務,但洋洋灑灑的政見宣示,如何落實,在在需要錢,錢從哪裡來?政府財政自民國87年出現過剩餘以來,即因諸多因素而益趨惡化,而為因應2008年金融海嘯及2010起的歐債危機,財政壓力更有增無減。財政改革如何兼顧經濟發展應是新領導人極為嚴峻的挑戰。
所幸,最近的財政狀況略有改善。104年至11月底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實際累計債務數都比預算數各少了1,500億元,也使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總債限(一年以上未償債務餘額占前三年度名目GDP平均數)比率增加了一些空間,加上104年稅收超徵至少1,600億元,降低了舉債需求,可見得「財政健全方案」在落實控管債務、稅制調整方面已獲致具體成果。
但是從個別債限(一年以上未償債務餘額占各該政府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比率觀察,地方政府的財政仍然欠佳,苗栗、宜蘭兩縣債務已經超過50%,雲林、南投、屏東、嘉義等縣也瀕臨上限。財政部有必要對於這些超限或接近的地方政府加強輔導,甚至限期改正或提報償債計畫。
但是去年上半年起,因為全球復甦力道減緩,加上電子產品表現欠佳,使得全年出口衰退、消費信心也受到衝擊,「內外皆冷」的經濟使得去年的經濟成長率無法保1,因此,今(105)年度預算的籌編比去年更為困難,除了要持續改善財政之外,更要設法移緩濟急,特別挹注資源以刺激經濟。
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在歲入成長幅度高於歲出、赤字,以及年舉債及總債限比率下降等原則下,仍設法適度擴增歲出規模,並且特別優先用於擴大公共建設(增13%)、提升科技發展(增5%)、教育(增3%)及社會褔利(增6%)等重點施政,除了刺激經濟,並照顧弱勢團體免受經濟疲弱的衝擊。果然105年舉債占歲出比率減少0.3個百分點,也使總債限更比104年度減少0.6個百分點,更是連續四年下降,可謂難能可貴。
今年在政府預算著重於協助經濟發展,特別是刺激內需,促進出口之下,加上預期美國經濟持續看好,歐盟溫和成長,可望增加我國出口動能,進而使台灣經濟成長優於104年。但是,105年經濟仍充滿不確定性,公共支出未來仍應挹注更多資源在公共建設,以及研發創新、人力資源投資,除了提高競爭力,也有助於促進出口。
在稅制調整方面,仍須因時制宜以改善經濟體質。首先,104年稅收超徵,營所稅增加500多億,是103年經濟成長率高達3.77%使得企業獲利提高的延後反應;而許多企業為了趕著104年享受股利全額扣抵的末班車而增發股利,才有綜所稅近600億的增加,此種現象未必會持續下去,甚至在105年之後綜所稅稅收極可能減少。
房地合一稅制(也就是房產交易按實價課徵所得稅)雖然自105年起實施,但由於太慢實施而且訂有「日出條款」,未來房價看跌則未必能夠增加稅收;綜所稅最高稅率提高至45%,擴大了與營所稅17%稅率的差距,會提高企業不分配股利的誘因;而且本國股東與外國股東間的股利稅負差距又更擴大,使本國自然人股東轉換身分為國外法人股東的誘因增加,極可能造成資金外流或假外資增加,也可能使得未來綜所稅稅收進一步減少。
因此,財政部應兼顧財政改善和經濟成長,除了公共支出要發揮促進經濟成長的乘數效果之外,調整稅制也應檢討是否合乎時宜和因應更激烈的國際環境。與其一味提高稅率,不如設法擴大稅基,一樣能改善財政,而且更符合台灣小型開放經濟體系的特性,又能兼顧租稅公平和經濟成長。

聯合/蔡英文的痛腳


2016-01-04 01:2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一般人都認為,蔡英文的死穴,是她在兩岸關係上的曖昧與反覆。事實上,比兩岸問題更令人擔憂的,是她處理經濟議題的能力,那是她真正的痛腳。
經過最近幾場辯論會,這項憂慮更顯得真實。蔡英文在辯論中表現得搶眼的部分,是她談到綠營前輩如陳菊、蕭泰然的奮鬥,充滿召喚力量;事實上這些已經時過境遷,她只是在消費前人。在她表現得中規中矩的部分,是她控訴執政黨無能、黨產不公、年輕世代不滿,這點她辯才無礙,收放自如。而她最讓人失望之處則在財經議題:她每每以浮泛的口號應對具體的提問,說到技窮之處,甚至一律以「召開國是會議」迂迴繞過,讓人覺得「空心菜」之號名不虛傳。
如果蔡英文只是一名總統大選的陪榜者,人們對她的治國能力自然無須多慮;但她聲勢遙遙領先,再隔十餘日即可能當選下屆總統,這種表現如何教民眾放心?辯論會上,朱立倫和宋楚瑜至少努力勾勒藍圖或提出對策;反觀蔡英文,其團隊先後發表了多本政策白皮書,她卻無法提綱挈領說出其中要點。這樣的落差,究竟是她沒有能力駕馭財經議題,或是她習慣於高來高去的戰略,卻根本沒有自己的主張?
以蔡英文過去的兩岸及國際談判經歷,她在財經領域應多少有些涉獵,也比傳統民進黨大老更具國際觀。然而,她從未有過地方主政經驗,這導致其財經視野過度凌空,更缺乏國家產業發展的瞻矚。最糟的是,民進黨高度倚賴社會抗爭以爭取認同的經營模式,這不僅使其無法客觀思考問題,更作繭自縛地限制了自己施政的腳步。
台灣的藍綠對峙陳陳相因,政治的糾纏拘束了經濟的進展。馬英九無法讓人民有感,蔡英文只怕也沒這個本事。

聯合/健全房市政策尚未竟功


2016-01-04 01:2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二○一六年起多項新制上路,房市新政尤是重中之重,包括房地合一實價課稅啟動、短期交易奢侈稅退場、公告地價全面調升三成、青年優惠房貸額度大增、銀行不動產放款集中度管制鬆綁等等,無一不是牽動房地產市場調整走向的關鍵之舉,房市或將出現新局,五年多來為抑制都會房價飆漲及社會公平而推動的「健全房屋市場方案」亦到了重新檢視以應新局的時刻。
近年來由「奢侈稅」領銜推動的一連串政府打炒房政策,多是出自於二○一○年政府制定「健全房屋市場方案」的構想。當時既要嚴打房市投機炒作風潮、緩和房價上漲勢頭,以穩定市場、安定人心,又須考量房產是全民最重要的財富資產、金融體系的債權標的,避免下手過重;除此之外,還要照顧受薪階級及相對弱勢者的居住需求,考慮他們的購買能力。也因此,這項方案訂出「因地因人制宜、溫和有效、健全穩定、社會公平、資訊透明」等五大基本推動原則,旨在強調「健房」,而非「打房」。
然而,揆諸其具體作法和效用,結果卻是「打房」多於「健房」。其中,泛稱為「奢侈稅」的特種貨物與勞務稅,可說是最具針對性和代表性的打房行動。投資房市者不論賺錢賠錢,只要是在兩年內買進賣出的房產,都要依交易額課徵至少一成的奢侈稅;其思維,即是以「重稅」為槓桿來壓制短期交易。從效果看,奢侈稅開徵迄今四年半,其間買賣移轉件數確實減少。以去年第三季的最新統計為例,當季移轉件數約六萬四千餘件,比四年前啟動打房措施初期銳減了逾二成,足可見其威力;現在,已因達成階段性目標而退場。
另一項也打到投機客痛處的政策工具,為「豪宅稅」及「囤房稅」,是透過加重高價房及多屋族的房屋稅負擔為手段,以抑低投機炒房之誘因。然而,豪宅稅及囤房稅的成效,因為地方政府加徵步伐不一,成果尚未完全展現,仍有待後續觀察。
與此同時,中央銀行與金管會也是動作連連。包括二○一○年六月起央行連五季升息半碼、限縮特定地區及高價房的貸款成數及條件、管制土地抵押貸款、進行專案金融檢查、調高保險業投資不動產的最低收益率門檻,以防止保險公司運用龐大的保費資金高價獵樓,並嚴格管控銀行不動產放款的集中度。如今,這些來自金融面的緊縮房市措施,正在逐步撤守,整體政策面的打房氣氛,已不若過去幾年那般高張。此一轉變,或許伴有考量國內經濟疲弱之顧慮,希望放軟措施以提振景氣;但主要則是財金機關回歸「溫和有效」的政策原則,以避免房市景氣急墜硬著陸,反而不利整體金融的穩定。
整套方案中的「健房」措施亦有可觀,並以建立實價登錄制、提升市場資訊的透明度最受稱頌。實價登錄讓市場價格機能得以發揮作用,有利房市回歸基本供需,也為房地合一實價課稅在今年啟動打下基礎,而能依持有期間、自用與否區隔買賣房產民眾的所得稅負擔,兼收資訊透明、抑制投機、社會公平之效。儘管如此,實價登錄制的即時性、完整性等,仍有進一步強化的空間;努力十餘年才完成三讀的《住宅法》,也有待行政部門的積極落實,以使全民能居住於適宜且有尊嚴的住宅與環境。此外,方案中有關重要都會區土地整體規劃、整體住宅供需規劃等,亦亟待再加把勁推進。
再需一提的是,從衡量民眾負擔房價能力指標之一的「房價所得比」觀察,經過五年的努力,此一比值到去年第三季時仍是上升之勢,儘管升幅已見控制,不若之前那般陡高,顯示打房確有成效,但民眾購屋的痛苦程度尚未真正降低,也代表政府抑制房價的政策作為不能太快全然撤守,尚需觀察房地合一課稅新制的效果再決定行止。再者,房價所得比居高不下,一方面固然是房產交易價格持續走高,另一方面也凸顯民眾所得增幅緩慢的根本問題未見改善,政府對此豈能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