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山/台灣沿著政治周期前進
.王健壯/這是公民社會的大勝利
.方祖涵/萬劫又復的那條魚
.洪蘭/翻轉偏鄉 不一樣的親子共讀
.林中斌/人類未來的曙光
.馬凱/置之死地而後生─房市與人民幣止跌之道
盛治仁/689…上帝巧妙的提醒
2016-01-19 01:24 聯合報 盛治仁
《2016大轉捩系列》
從一九九六總統直選以來的六次選舉,國民黨和民進黨各贏三次。台灣的民主深化也即將進行第三次行政權和首次立法權的政黨輪替。二○一六和二○○八,幾乎是歷史的重現。被民意認定執政失敗的政黨,以遭逢海嘯襲擊的方式落敗,讓在野黨壓倒性地完全執政,只是雙方角色互換。這時候去檢討選戰策略操作或單一事件影響,其實沒有意義。雙方如何面對未來挑戰,才是決定國家發展的關鍵。
過去歷史的得票紀錄和民意模式,值得雙方深思。就勝選方來說,能夠得到民意完全付託,執行想推動的政策,絕對是夢寐以求的結果。但是即將面對挑戰之艱難、選民的高度期望以及必須負起的完全責任,對新政府是很大考驗。過去的兩位總統,剛上任時的民意支持度都是八年任期內最高,接著逐步探底。為了台灣的進步,我們當然不希望下一任總統再走入這樣的循環。
面對兩岸關係基礎的九二共識,看來已是對岸的底線。蔡英文當選人接受與否,及相關的服貿、貨貿協議是否繼續推動,不但是面臨對岸的賽局,還有自己在野時的立場及支持者態度的兩難。兩岸關係如果沒有處理好的後續政治、外交、和經貿影響,將是環環相扣的連鎖效應。對岸現在的國際實力,跟民進黨十六年前首次執政時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一個想像的場景,周子瑜事件如果發生在蔡總統任內,和馬總統的處理回應方式會有什麼不同?
在內政方面,信手拈來,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挑戰、低薪和高房價、年金改革、食安、高教招生和師資的斷層、十二年國教、能源政策等,都是棘手難題。以能源政策為例,要貫徹非核家園,又要穩定供應民生及產業用電,還要跟上在巴黎協定簽定後降低碳排放量的國際趨勢以及可能的產品出口要求,實務上真的能夠靠開發替代能源以及節電做到嗎?每一項政策,都必須從過去的批判者轉型為問題解決者。
就落敗方而言,國民黨輸得並不意外,但令人意外的是經過了九合一大選的衝擊,一年多來卻不見積極的檢討與作為,繼續往下探底。這一次輸得徹底,在交出了行政權和國會多數之後回到民間,能不能檢視體質、看清楚自己代表的價值、建立論述、深入網路平台、培養人才、深耕地方、照顧青年與弱勢民眾的利益,但又能採取非民粹式的仇富立場。
國民黨如果做不到這些,其實也沒有關係,因為再有一兩次的選舉挫敗,這個政黨就可能會消失了。至於會不會出現有人提出民進黨會執政廿年?個人淺見是不會。這個說法在二○○八年選後也出現過,只是當時的主角是國民黨。現代的社會變遷太快了,即時的新聞、開放又串連的網路平台和訴諸情緒與直覺的討論,放大了每一件當下發生的事件影響。地方政治較有可能長期被特定勢力壟斷,中央以及越都會化的地方,會有更快速的變遷,和新的力量崛起。
不管黨派立場為何,深化台灣民主是所有人的共識和利益。過去的兩次政黨輪替並沒有帶給我們成熟的民主鞏固成果。我們有了程序民主的投票,但是在實質民主的層面諸如政策論述、相互尊重、理性監督、協商爭議等等,都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巧合的是,過去689一詞,是網路上譏笑馬總統支持者的說法,結果蔡主席得票剛好也是689萬。或許這是上帝巧妙的提醒,要我們討論政治時,更努力用理性取代情緒和標籤。選舉的勝敗是一時的,能夠勿忘初衷,不為己謀的政治團體與人物,才有長期存在的價值。
(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