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經濟/無法改變官僚體系的政府都將失敗

.聯合報社論..公民提問是大選辯論的敗筆
.聯合報黑白集.柯P與川普
.經濟日報社論.無法改變官僚體系的政府都將失敗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整併 轉型升級的當務之急
.聯合報黑白集.本益比低並非企業被併購的主因
.聯合報社論..時代力量? 時代困惑?





經濟/無法改變官僚體系的政府都將失敗


2015-12-27 01:1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總統大選進入倒數計時,如果現在的民調真的成為選舉結果,那麼明年5月即將會進行第三次政黨輪替,台灣將進入成熟民主政治的嶄新階段。然而,即便是政府中將會有數千個職位由新政府指定、派任,但其組成還是有幾十萬個職位是不會變動的。在政府預算年年赤字、預算彈性僵化、政黨惡鬥激烈的情況下,要推動重大的新方案將愈來愈難;因此決定未來政府績效的最重要因素,將是這個官僚體系本身的良莠。
換句話說,如果官僚體系的廣大成員,能夠清楚掌握新政府的方向和重點,願意調整自身思維、配合新政策需要,那麼新部會首長們的新政策才能夠層層落實到政府基層去執行。若情況並非如此,縱使新首長們具有創新的宏觀思想,但舊官僚體系卻只想依循舊制,尋找各種藉口去抵制新領導的創見,那麼再好的方案也可能因層層打折或弊案而被拖累,甚至惡評潮湧而被迫腰斬。
除了上述官僚體系的痼疾根深蒂固之外,有創意、肯革新的政府首長其實已經愈來愈少。除了待遇和福利持續惡化、難以找到大破大立的傑出人才進入政府以外,政經情勢變動極快,除在政黨輪替時有機會大幅調整人事之外,經常為了「無縫接軌」之需,部會首長多由事務官提攜為政務官,為政之道少有大開大闔、創新突破之舉。政府施政愈來愈缺乏新意,自然鮮少讓人民「感動」的施政了。
因此,未來政府若想展現新意,至少須把握一個原則:隨時隨地要尋找、規劃有理想、且有能力影響官僚體系「風格」的部會首長。如若一個部會首長,上任一段時間後仍無人清楚了解其施政理念、建設藍圖和推動原則,那麼他將不可能影響其部會成員,並循序落實理想。很不幸地,目前部會首長許多都是「專家」-可能有某些專業,因特殊淵源擔任了部會首長,但其實沒有特別強烈的理想和施政理念,只會依循舊制、行禮如儀地落實既定政務。這幾年政務首長輪換太頻繁,往往在離職後,外界很少人了解他的政策方向。
以過去幾屆的台北市長施政為例,對台北市政府的「服務品質」有大幅提升的貢獻,其原因很簡單,近幾任市長都很重視溝通,經常在媒體大談其對市府服務的期待和呼籲,並親自到市政單位進行督導,劍及履及要求市府達到各方期待的服務品質,進而讓台北市政府迅速地脫胎換骨,贏得了各方稱讚。若新政府的首長們也都能清楚表達其施政理念和目標,讓部會同仁了然於胸,官員們當然比較能夠調整心態和作法,甚至主動提出新案或調整舊案來相互配合;首長們也容易提綱挈領、掌握各局處推動狀況,督導其迅速邁向施政目標。
若想讓上述狀況確實發生,主要政黨們平日就必須掌握一份「影子內閣」的人選名單,供未來的閣揆或總統參考。這份名單必須詳列各部會首長的適合人選,各人選的學養、理念、人格操守、交友狀況、溝通能力,並時時更新。這名單的存在可避免讓新政府首長在臨時需要用人時,慌亂不堪地只能從事務官副手「無縫接軌」,或只能接受大老們的「小圈圈推薦」,或是在提名或任命之後就問題叢生。近來的政府,不管藍綠都有嚴重的用人問題,部分首長不僅無法影響部會的施政風格,甚至連和僚屬溝通的能力都有所欠缺,然而卻可以身居要職、做出國家重大決策,這是人民對政府信賴度愈來愈低的主因之一。
新的國家領導人絕對要引以為戒,只有找出有能力、有操守,並且有能力影響官僚的首長們,才能有效推動政務,為人民帶來亮眼的政績。

聯合/柯P與川普


2015-12-27 01:1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許多美國人和外國人都無法理解,為什麼像川普這樣傲慢狂妄的人,會成為共和黨初選最受歡迎的總統候選人,他屢屢失言脫韁,卻依舊聲勢不墜。這點,台灣人倒是略知一二,看看柯文哲現象,即可知道其中奧妙。
柯P和川普都是政治素人,前者是醫師,後者是地產大亨。他們的共同點是超乎尋常的狂妄,充滿偏見,無視於任何傳統的政治智慧或秩序,且字典裡不存在「道歉」及「愧疚」二詞。更重要的是,他們皆正巧趕上民主退潮、網路稱王的時代,禮貌到顯得軟弱的領導人,像馬英九及歐巴馬,都難以贏得人民尊敬。在這種情況下,越是目空一切的人,越顯得魅力非凡;越是輕蔑體制,越能博得草根群眾的喝采。
狂妄的最大特徵,就是藐視他人,把別人或既有體制說得一文不值,甚至是一種罪惡。川普說,如果他入主白宮,會把所有非法移民「趕出去」;柯文哲說,政府裁員四分之一不是問題,民代三分之一時間都在關說,他的支持者甚至去年就打出「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旗幟。越是傲慢,聽話的人越多。
有許多選民特別喜歡狂妄的政客。這些人因厭憎惺惺作態的政治儀式,不耐煩複雜的說理或辯論,所以偏好簡單的答案,喜歡聽從有力的指令;如此,就可以省去思考,直接進入行動。問題在,像川普或柯P這樣的民粹人物,他們發動群眾的能量往往不是來自同情,而是出於仇恨;不是追求建樹,而是為了破壞;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炫耀自己。
川普向美國中下層白人販賣的,是他們受到威脅的恐懼;柯文哲向台灣年輕人兜售的,則是他們對前途的焦慮和憤慨。事實上,柯文哲上任一年,他製造的問題會比他解決的問題少嗎?

聯合/公民提問是大選辯論的敗筆


2015-12-27 01:1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延宕許久的大選辯論終於登場。繼中選會官辦的總統候選人電視政見發表會後,由九家民間媒體合辦的副總統候選人辯論昨天舉行,三位副手各自展現了論述與攻防功夫。撇開交鋒的得失不談,這次辯論的最大敗筆是揚棄了傳統的媒體提問,而改採「公民提問」,若干問題離譜得難以想像。這樣的題目,自然難以考驗候選人的智慧與見解,反而徒惹議論。
觀察昨天的副總統候選人辯論,三位副手人選均非久經沙場的政壇老將,除徐欣瑩有過立委選舉經驗,王如玄、陳建仁雖曾任政務官卻未曾直接參選;因此,這場辯論堪稱「菜鳥之戰」。但三人仍竭盡全力,發揮自己所長,爭取選民認同。真理未必越辯越明,但至少未來可能的國家備位元首有機會直接面對選民,同時接受品評和檢驗。這證明,政見辯論確有舉辦之必要,副總統候選人不應該只是總統候選人的影子而已。
無論是王如玄、陳建仁或徐欣瑩,在成為副手之前,國人對他們的認識都不深;因此昨天三人都用了相當時間自我推銷,讓觀眾認識他們。三人的策略各有不同:徐欣瑩全力推銷宋楚瑜和民國黨,但左右開弓之際,也有被其他兩人邊緣化之險。王如玄走的是軟性訴求路線,訴說自己學生時代因付不出課輔費,交給老師的是「空白信封」;她也強調自己過去協助弱勢的努力和政績,並不忘為軍宅風波道歉。
至於陳建仁,除複誦蔡英文的政策訴求,也花費不少力氣把自己塑造成「攻城錘」的角色。他痛批國民黨八年執政,批工程延宕、抱怨青年沒希望,甚至連「換柱」也成為其攻擊焦點。令人意外的是,無黨籍的他,每次發言都口口聲聲「我們民進黨」,比起同台另兩位女性候選人表現出更強烈的黨派意識,似乎已忘記了蔡英文強調的「超越藍綠」立場。這點,與他過去的溫和學者、理性科學家、與虔誠天主教徒的形象,頗有落差。若非這場辯論,外界很難看到他這一面。
選舉辯論的目的,一在使候選人有直接面對選民的機會;二在使不同政黨候選人可以藉由交鋒切磋,比較各自政見論點之高下;三是使選民可以看到更「立體」的候選人,而不限於文宣形象塑造的單一面向。這次辯論,儘管三方交鋒火力溫和,至少達到了上述三項效果。唯一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透過首創的「公民提問」設計提出來的問題,卻因質量參差不齊,甚至有讓人不知所云之感。
我們並不是反對公民提問,而是認為公民提問的機制要有更良好的設計和篩選機制,至少不應完全抽掉比較成熟的媒體提問;如此,才不致使公民提問淪為「空包彈」,甚至搞成「笑氣彈」。以昨天提出的六個題目為例,一題問到「對於即將成立的世界第十六大國《東非聯邦》,你有何具體外交計畫」,將一個八字都沒一撇的假設性議題問得煞有介事,也難怪候選人只能含糊其詞。另一題問道:「文化部被當成提款機,是否贊成國家改為半總統制,讓經民意檢驗的文化部長來主導文化發展」,則顯將不相干的事聯在一起,徐欣瑩甚至直接斥以「邏輯不通」,何況台灣現在就是半總統制。另外一題,則問「立法效率太差,立委可否改為每年改選四分之一」,根據的也是天馬行空的想像,根本未對問題的癥結和可行性有過深思。
由此可見,儘管「公民運動」是時下流行之潮流;但濫用公民自主的結果,就會出現這種無腦、無邏輯、接錯線的結果,提出一知半解的問題。事實上,這些從網路徵集而來的題目,每題都經過千人以上連署,主辦單位再從數百題之中選出六題;而千挑百選的結果,水準竟是如此不堪,這如何奢談對政府進行公民監督?
沒有好的遊戲規則,就沒有精采的大選辯論。過去三屆大選,「四報一社」加公視合辦的辯論,曾留下客觀、公正的口碑,其傳統值得繼續維持,或在此基礎上予以擴大。問題是,這次民進黨自恃選情領先而倨傲以對,忽而拒絕辯論,忽而要求由特定親綠媒體主辦,忽而以綁標手法要求改變遊戲規則;也因此,才會弄出網路徵集公民提問的「創舉」。但從昨天的辯論結果看,發問招數雖然新奇,內容卻是突梯滑稽,深度和廣度都讓人搖頭,留下大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