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7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強化產業韌性 思考務實對策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6431/web/ 

◆  聯合報社論/四接和地雷:蔡政府強逼人民二選一
◆  聯合報黑白集/問政不能像股市散戶
◆  經濟日報社論/強化產業韌性 思考務實對策





經濟日報社論/強化產業韌性 思考務實對策


2023-07-07 00:3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全球經濟示意圖。歐新社


過去15年,全球經濟接連受到金融海嘯、通貨膨脹、新冠疫情、美元QE、美中貿易衝突、俄烏戰爭等衝擊,國際供應鏈正面臨瓦解與重組,產業韌性(industry resilience)開始受到各國政府及跨國型企業的高度重視。

其實,韌性(resilience)這個字並非新詞彙,早在13年前,世界經濟論壇(WEF)就曾經為韌性做出定義,在這個適用於國家、產業、社會,或企業的解釋中,韌性應具備五項條件,分別是:強壯性(Robustness)、冗餘(Redundancy)、資源充沛(Resourcefulness)、反應力(Response),及回復力(Recovery)。

六年前,亞太經合會議(APEC)也曾經以「建構一個具韌性的亞洲」為大會主題,可見世界各國對於韌性之重視程度。

用最白話的語言說明,產業韌性就是當產業受到重大衝擊或破壞時,它面對逆境適應、調整和恢復的能力。其中涉及到訂單與生產轉移彈性、供應鏈的管理韌性、產業協作與網路、人才與技能的移轉及提升等。

建設一個具充足韌性的產業結構,應被列為台灣產業政策的最高位階。

但當我們嚴肅面對這個議題的時候,首先必須考慮台灣能源與電力的脆弱性。如大家所熟知,台灣能源對外依賴程度超過九成,而化石能源在發電占比也接近八成。所以,如果出現重大天災或遭受航運封鎖時,台灣勢將面對能源短缺與缺電的危機,而這些危機對於台灣經濟而言,將是致命的打擊。

無論其他國家的主張如何,台灣經濟的發展必須堅持做國際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單靠內需市場是不足以支撐台灣所需的經濟成長與就業。

台灣產業發展關鍵其實是在大型龍頭企業,而非中小企業,台灣超過85萬家的中小企業中,有大約一半是大型龍頭企業的供應鏈夥伴,也就是B2B的營運模式。

行政院國發會與經濟部最近提出「以大帶小」的產業發展政策,其實這項政策的正確性是具有爭議與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大型龍頭企業必須具備國際競爭力與企業韌性。否則一旦遭到國內外重大事件衝擊時,經濟將出現骨牌效應。

居安思危,經濟與產業發展政策不能報喜不報憂,一味掩耳盜鈴,當國際媒體評論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地區的今天,國安與經濟主管部會,實在需要認真模擬,當台灣海峽遭到海空航運封鎖、液化天然氣船隻無法靠岸的兩種情境下,台灣經濟與產業將遭受何種打擊,企業又應如何自處?

當無法由國內替代的關鍵原物料進不來、國內生產貨品出不去的狀態下,台灣經濟到底可以支撐多長的時間?這是個大家希望知道的重要問題。舉例而言,台灣最驕傲的半導體製造業,生產製程中所需要的顯影與清洗等化學藥劑,大多來自日本,而這些化學藥劑一般無法儲存超過兩個月,換言之,如果台灣周遭海域遭遇封鎖超過兩個月時,我們的半導體製造將面臨停擺的狀態。

在這個情境的推演下,我們可以清楚了解,發展特用化學製品,應該被列為最優先的產業推動政策。事實上,這也是南韓政府在2019年,面對日本突然停止供應半導體光阻劑等化學製品後,做出發展特用化學以提高半導體產業韌性的重大舉措。

換言之,政府與企業都應該務實面對最壞情境,做好兩岸萬一發生不同程度衝突時的備案。

猶記台海飛彈危機時,李登輝總統宣稱台灣有18套劇本,但我們卻不知,現在國安與經濟主政部會,手上有幾套因應國際重大事故或兩岸衝突的緊急因應方案?

從人民與企業的觀點來看,當然希望兩岸最好不要發生嚴重衝突或爆發戰爭,因為即便其結果最後是慘勝,台灣經濟與產業可能在20年內無法復原至今日的狀態,我們的下一代可能要過很長的苦日子,烏克蘭之案例,可為殷鑑。

國無遠慮,必有近憂,有識之士,豈能安枕而眠?













聯合報黑白集/問政不能像股市散戶


2023-07-07 01:1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股市示意圖。 本報資料照片


台股近半年指數漲了三千點,許多股民重啟塵封的帳戶。但經驗顯示,望風進場的散戶,投入股市賺少賠多。原因是,他們普遍的特色就是沉不住氣,不在基本面做功課,卻很容易被短期消息或「明牌」影響,見高就砸錢猛追,逢低就急著殺出。即使理智告訴自己,漲勢與跌勢都已反應過度,仍忍不住要跟風滾雪球。結果,往往在錯誤的時間點進場與出場,鈔票都讓別人賺走,自己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二○二四年的大選,基本態勢其實相當清楚。民進黨苦於民怨累積與派系心結,只能掌握約四成版圖;但有執政八年基礎,得票也不致低於四成太多。換言之,綠營想繼續執政,很難憑自身實力取得過半勝出。但如果對手陷入分裂,賴清德漁翁得利,續坐江山便有機會。

「拉下民進黨」可謂當下多數民意,但在野陣營的坐轎與抬轎人物,卻仍不乏抱持盲目散戶心態者,可能把希望搞成失望。或者見到有機可乘,就非要搶著進場分一杯羹,卻不顧可能把船坐沉。也有人感覺局面稍稍不利,立刻風聲鶴唳,搶先棄船而逃,把恐慌愈攪愈大,不可收拾。到頭來發現,假戲成真的關鍵居然是自己,卻已沒有彌補的機會。

「股市最缺的是資金,最不缺的是傻瓜」。別笑號子裡總有一堆韭菜,放眼政壇,不也是如此?












聯合報社論/四接和地雷:蔡政府強逼人民二選一


2023-07-07 01:0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環保署7日續辦四接環評,基隆護海公投領銜提案人王醒之質疑環署要強渡關山。本報資料照片


基隆協和電廠「四接東移」環評案,今天再度登場。在環評會議前夕,幾名支持四接的學者及環團人士批評基隆市府阻擋四接案,揚言協和電廠若無法油轉氣,基隆空汙將無法改善,中南部得被迫送電支援。這些話似是而非,若要問是誰迫使基隆人須在「燃油」與「燃氣」之間二選一,禍首正是蔡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才使基隆面對這個「空汙」對「滅港」的難題。

台電去年向環保署提出四接三・○版方案,將填海造陸預定地從基隆外木山東移四百公尺;此舉雖保住珍貴的珊瑚生態,卻為基隆港前景及航安埋下炸彈。新方案除衝擊環境甚鉅,更與台電當初申請範圍大不相同;但蔡政府橫柴入灶,讓台電以「補正案」偷渡,環保署也護航認定無需重送環評。此舉,引起在地民間團體和航港界譁然。

可議的是,內政部長林右昌和中選會主委李進勇兩位基隆前市長,聯手封殺基隆的「護海公投」。從內政部、中選會、環保署到台電,蔡政府為了不合時宜的非核家園神主牌硬推四接過關,可謂奧步用盡。

去年底基隆市政黨輪替,新任市長謝國樑一改前市長林右昌犧牲市民權益、一味曲意配合中央能源政策的做法,核准了護海公投成案。兩個月前,環保署召開四接環評會議,遭反對民團衝入抗議而流會;謝國樑一周後宣布廢止林右昌任內發出的基隆市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開發案同意函,並要求環評暫停審查。

未料,環保署前副署長詹順貴、中興大學教授莊秉潔及中部環團上周舉行記者會,認為四接三・○方案已釋出最大善意,質疑阻擋協和電廠改建,是無視北東用電缺口,讓基隆市民繼續承受空汙,也將使中火二○三○年無煤時程延宕。詹順貴更稱環評程序並無違法,呼籲應盡速召開,幫環評正當性鋪紅地毯圍事。次日,環保署隨即宣布七日將舉行四接環評會,但不開放民眾旁聽。環團與環保署的你唱我和,遭質疑是「套招」。

同樣的套路,在前年「珍愛藻礁」公投連署時也曾上演。當時公投連署破七十萬份,蔡政府亟欲拆彈。以中興大學為核心的親綠學者先發起連署,並搭建所謂的「溝通平台」,以淡化蔡政府與環團「對立」的態勢。在行政院宣布三接外推方案後,同樣由詹順貴與莊秉潔等人舉行記者會宣布支持該方案,並呼籲對珍愛藻礁公投投下反對票。如此,等於一刀將環團畫成「拒讓派」和「雙贏派」,削弱公投能量。

問題是,老舊且汙染嚴重的協和電廠早該除役,為何非要轉型為燃氣電廠繼續供電?癥結在,蔡政府三月間執意讓堪用的核二廠除役,導致北東電網出現供電缺口,才迫使四接必須上陣接班;如此一來,也讓基隆市民陷於「空汙」與「基隆滅港」的難題。如果核二能繼續供電,協和電廠即可立刻除役,解除了基隆市民空汙之苦,同時保全基隆港的發展,這才是雙贏。

同樣把人民逼入二選一困境的,還包括地雷。蔡政府不顧國人對「地雷島」的憂慮,台美已完成總價四十五億元的火山布雷系統採購案簽約;國防部強調,這套系統優於過去傳統地雷,是戰防雷而非人員殺傷雷。就戰術而言,該系統固較傳統地雷先進,但令人不解的是:為何人民必須在火山布雷與傳統地雷中作選擇?台灣之所以走到需要在本島布雷的處境,不正是蔡政府一步步把台灣從「決戰境外」推向第一線戰場?

從四接到地雷,一個逼迫人民痛苦抉擇的政府,心裡可有一丁點想到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