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2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從缺藥看強化產業韌性的必要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3776/web/ 

◆  聯合報社論/馬英九赴陸有助兩岸和平,綠營抹紅不了
◆  聯合報黑白集/追逃兵變成丟人球
◆  經濟日報社論/從缺藥看強化產業韌性的必要





經濟日報社論/從缺藥看強化產業韌性的必要


2023-03-22 00:0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缺藥問題從年初延燒至今,政府及產業持續努力改善,全球都將醫藥用品視為關鍵物資,全力提高韌性及供應鏈安全。記者余承翰/攝影


台灣缺藥問題從年初延燒至今,尚未完全解決。政府及產業持續努力改善,但在全球都將醫藥用品視為關鍵物資,全力提高韌性及供應鏈安全的今日,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單純市場供需、健保給付及民眾用藥習慣的技術問題,需要從更上位的安全角度來強化醫衛韌性。

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缺工等各種因素,導致全球藥品供應不穩或中斷、原料藥缺乏等問題,早已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浮現,美國民國一○九年(2020年)8月就指示其食藥署(FDA)展開基本藥物來源與產能評估,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5月發布86種關鍵藥品或優先必要藥品,開始採行因應方案,包括提供生產補貼、租稅獎勵、貸款等聯邦政府措施,以增加供應來源多樣化;對於採購藥品的醫院等機構,政府明確指示採購上應分散不同供應商;對於高度仰賴進口的必要藥品,則採獎勵措施讓廠商回流境內或至友邦生產;同時與生產相關醫藥物資的鄰邦盟友,強化結盟關係。

至於日本,早在民國一○八年(2019年)抗生素 cefazolin 發生供應不穩情形後,主管醫衛的日本厚生勞動省便採取措施以預防類似問題。首先厚生勞動省制定應確保穩定供應藥品清單,也設定不同藥品庫存要求;第二,從藥商的供應資訊開始建立優先藥物的盤點機制;第三,厚生勞動省要求學名藥製藥業者,應分散原物料的供應商,也針對高度仰賴單一國家的藥品,藉由補助等不同措施,支持業者建立日本製造的原料藥產能。

我國衛福部早在民國一○四年(2015年)6月建置藥品短缺通報系統」,廠商、醫療院所與公協學會可在線上通報藥品短缺問題,食藥署則接手評估以協助確認是否有替代藥品,或是啟動其他應變機制。然而,此一機制若運作良好,此次應當不會出現有國內藥師所稱「30年來最大缺藥潮」的窘境。因此這個通報系統的問題,務必藉此機會檢討,而非如以前召開幾次精進專家會議後,就不了了之。即便不能超前部署藥品供應鏈危機,至少也要全面思考如何亡羊補牢,特別是不應將此情形定位為個案性的藥品短缺公衛問題,而應提高戰略視野,為我國製藥產業進行產業政策的總體檢。

從醫衛安全的視野出發,建議衛福部必須調整僅以醫藥監管機關的功能來看待此事,更要以供應韌性及安全考量,納入健全國內製藥前景的「產業思維」,以確保在基本與必要藥物上不再重蹈藥品嚴重短缺問題,從而建立或擴增國內藥品製造的產業政策、尋求鄰國及盟友建立產業夥伴關係,都應該是衛福部因應此次危機的整體策略。

同樣的,醫衛安全及供應鏈韌性思維也應該納入衛福部醫衛新南向政策產業合作藍圖。「醫衛合作與產業鏈發展」這個新南向旗艦計畫,政策目的在透過醫院與新南向國家醫事人員長期互動與交流訓練,建立對我國醫療體系、醫療技術及藥品醫材的認識與信任感,進而深化雙方產業連結的基礎。從供應鏈安全及韌性的角度,醫衛新南向不僅是為了輸出,也有促進產業連結與多元,提升台灣及夥伴國家醫衛韌性的意義。可惜的是,近年來衛福部政策重心愈來愈侷限在防疫合作及醫療服務,甚至因為主政者變動頻繁,政策主軸益發模糊不清。國際醫療固然重要,但合作已經行之有年頗有成效,是否還需要醫衛新南向政策來錦上添花不無疑問,更無法反映出在國際重大變局的當前,台灣的醫衛安全及韌性需求,必須藉由與新南向產業合作來降低對中國大陸依賴與分散風險戰略意義

我們建議衛福部的政策應有更多供應鏈安全及產業韌性思維,既對台灣有幫助,也才是國家的長久之福。











聯合報黑白集/追逃兵變成丟人球


2023-03-22 00:1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金門地檢署主任檢察官劉建志表示,陳姓士兵涉嫌違反陸海空軍刑法,檢方已對他發布通緝,後續將向大陸提出「遣返」的請求。記者蔡家蓁/攝影


二膽上兵陳嘉壎泳渡對岸,涉敵前叛逃,政府因應被動,引發社會質疑備戰是打假球,連逃兵都管不了。金門地檢署急忙發布通緝,並稱透過法務部向大陸請求遣返。奇怪的是,法務部僅表示尊重金檢職權,卻避談何時聯繫陸方。若兩岸對「共同打擊逃兵」形成共識,國軍與解放軍的關係可能要起化學變化。

軍方和司法都很講政治。憲兵隊調查,先切割部隊主官責任,聲稱「沒有管教問題」,也不追究陳員救生衣來源等疑點。金檢接案時,聲稱有諸多待查事項;豈料隔天就依《陸海空軍刑法》發出逃兵通緝,立馬將燙手山芋丟給法務部。

通緝原由採用罪刑較輕的「無故脫免職務」,不採「通敵」重罪,幫金防部長官們保全了前途。更微妙的是,檢方依《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協議》要求對岸遣返,看似結案在即,其實此路未必能通。

依《共打協議》,必須是兩岸均認同的犯罪行為,若一方有異議,即得經雙方協商。我方兩岸遣返刑事犯作業要點,針對對岸要求遣返部分已將軍事犯排除在外,這是根據雙方立場訂定,反之亦然。遣返逃兵須先確認身分,承認對方的「國軍」,這已超過司法合作範疇,更需透過兩岸溝通解決。

明知軍事犯刑事犯不同司法單位未經協商就發通緝要對岸配合,這是追逃兵還是丟人球











聯合報社論/馬英九赴陸有助兩岸和平,綠營抹紅不了


2023-03-22 00:1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27日將赴中國大陸祭祖,引發各方政治解讀。(本報系資料照片)


前總統馬英九下周將登陸訪問,以祭祖及青年交流名義進行十一天的參訪。由於是七十多年來首位卸任中華民國總統訪陸,這項消息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關注,認為具有歷史性意義。至於此舉將對兩岸關係產生什麼影響,乃至是否會牽動我國明年大選選情,藍綠陣營各有不同的情緒和解讀。無論如何,在兩岸對峙升高之際,馬英九此行具有舒緩緊張的作用;他也必須謹慎各項應對,以免因些微疏失被對手大作文章而模糊焦點。

檢視馬英九此次赴陸的安排,可以看出其用心和謹慎。第一,以返鄉為名,帶著家人回湖南湘潭白石鎮老家祭祖,凸顯兩岸血緣及情感臍帶,具有良好的融冰效果。第二,此行避開政治敏感的北京,不安排會見習近平,只在上海、南京、湖南、重慶等地參訪,刻意降低此行政治色彩,可有效化解綠營的無謂抹紅。第三,行程中安排多場兩岸青年對談,包括中學生和大學生在內,除有助於下一世代的彼此理解,也具有兩岸共同瞻望未來的象徵。

馬英九此行最大特點,當然在於他的卸任總統身分。受到《國家機密保護法》的限制,馬英九原本在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五月即可解除境管限制;但由於蔡政府修法將境管期限延長了兩年,其後也在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五月十九日屆滿。因此,蔡政府已無任何理由再刁難或阻攔,只能盼他堅守「對等尊嚴」立場。這點,蔡政府實毋庸多慮,馬英九應該已做好準備。

從台灣看馬英九訪陸,可能更著重於此行對台灣民意及明年選情的影響;然而,大陸民眾對此事的反應,或許更值得尋味。對大陸民眾而言,單單看到台灣經民選產生的總統來訪,應該就會對兩岸的制度落差興起好奇之心。更何況,如果看到馬英九的言行舉止,他若以兩岸共同熟悉的語言談論共同關注的歷史及文化,則應該有助於融解大陸民眾近年在兩岸對峙中對台灣的惡感。這點,在評估馬英九大陸行的得失時,絕對是一個觀察重點。

有趣的是,馬英九出發赴陸的行程,恰好與蔡總統赴中美洲訪問過境美國的行程重疊,因而引發雙方「互別苗頭」的臆測。但馬團隊公開澄清,這項行程早在春節前即已敲定,尤其「祭祖」選在清明時節,更是必然。這樣的解釋,或可稍釋綠營的疑慮。事實上,這種現任總統赴美訪問、前任元首則登陸祭祖的現象,與其視為一種政治的「矛盾」,倒不如視為一種「互補」。簡單地說,蔡英文訪美是為了國安與防衛之需,馬英九登陸則是為了謀求更根本的和平,兩者皆有其必要,藍綠不必急於互斥互貶。

事實上,去年底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大敗,主因之一就是蔡政府的「主戰」路線不得民心,因而遭期待兩岸和平的民眾否定。從最新網路民調看,有高達七成七的民眾對馬英九赴陸祭祖表示「樂觀其成」,有民眾更反問:「為什麼不能祭祖?」「和平一點不好嗎?」在在顯示,民進黨慣用的「賣台」、「統戰」等伎倆,已經過時。何況,蔡英文此次赴美,與眾院議長麥卡錫約在加州會面,不就是為了避免對方直接訪台將帶來一波兵禍嗎?

出訪多半很形式化,但也可以餘韻綿長。這次馬英九赴陸,雖刻意降低政治色彩,但由於兩岸關係正值低潮,他如果經營得當,此行帶起的周邊效果,可能比七年多前的「馬習會」還更令人樂道。關鍵就在,當美中台三角關係變得太傾斜、太不等邊時,他有機會把中華民國拉回一個更安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