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6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疑馬和反戰言論自由之謎\星期透視/中俄聯合聲明對美中關係的影響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名家縱論/疑馬和反戰言論自由之謎
◆  不挑釁不仇中 兩岸就和平
◆  奪刀術重要 用槍殺敵為優先
◆  得獎電影聯想 盼兩岸無戰事
◆  星期透視/中俄聯合聲明對美中關係的影響
◆  台轉型AI強國的機遇
◆  不阻禽流感 缺蛋難解決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疑馬和反戰言論自由之謎


2023-03-26 03:40  聯合報/ 蘇蘅(作者為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前總統馬英九將於3月27日訪問中國大陸。聯合報系資料照


前總統馬英九最近要去中國大陸祭祖,蔡政府不得不同意,綠媒和網軍不斷質問,這不叫賣台,什麼叫賣台?

最近四位學者公布「台灣反戰聲明」,網路上抺紅他們是投降派,大批是毀台論。加上最近被狂轟濫炸的「疑美論」,網路和新媒體掀起圍剿風。

大家已忘記解嚴已逾卅六年四月七日更是行政院頒訂言論自由日。為何綠營迄今難容社會不同聲音?為何不能懷疑發動最多戰爭、拋棄盟友的美國?

這讓我們再次看到公共知識分子話語權完全被掏空,人民的聲音被剝奪,取而代之的是民進黨的宣傳用語和公共獨白。更可議的是綠營側翼盲目護航心態,讓台灣這些年來只見凡事講求政治正確一言堂現象

再用時間軸檢視蔡政府的懷疑論

疫情開始沒多久,被稱「小明」這群領取中國大陸戶籍,但正申請台灣身分證的人,因為政府的疑中,被阻擋於國門之外,成為回不了家的犧牲品。

前年五月,首波疫情吃緊,國內亟需疫苗,但政府不斷發出懷疑 BNT 的假訊息,讓想捐疫苗的各方人士知難而退。

疑馬、疑小明、疑疫苗、疑中,就是不准疑美。蔡政府對自己國民、對民間機構、對站在政策對立面的任何人事物的懷疑,降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群體內的合作和親社會行為。也造成政黨間的不信任和兩極分化,民眾被分化,社會被撕裂。

美國在戰爭角色有變與不變,有歷史事證可循。季辛吉曾在回憶錄提到,越南一點都不重要,只是我們美國不能太快撤退,因為會帶來盟邦對美國的不信任。

俄烏戰爭近在眼前,讓國人看到瀕臨戰爭邊緣可能帶來的苦難骨肉分離、和生命悲歡離合備戰不是重點,避戰才是重點。但台灣和烏克蘭不同,外國友人眼中,台灣是個小但有活力、有民主理念的國家。

季辛吉曾稱南越總統阮文紹是偉大的「愛國者」和「無畏的領導者」,但民國六十四年(一九七五年)春天,全世界看到美國人和南越國民被直升飛機從美國大使館屋頂撤離的可恥照片。

把戰爭交給台灣,開啟台灣捲入戰爭的高峰;美國希望台灣準備打仗,也因美中爭霸,台灣人被迫面對真正的戰爭,是美國極不負責的行為:連美國大西洋月刊都撰文批評,美國「大國競爭戰略模式」,暗示世界各國命運都將取決於美國、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對峙。

美國要台灣買布雷系統,讓人想起電影「拆彈少年」中,被俘的德軍少年,被丹麥逼迫,拆除德軍埋設的地雷,而炸死在沙灘上。還有村上春樹小說「聽風的歌」裡,主人翁在上海的日軍叔叔,戰爭結束後兩天,踩到自己埋設的地雷而炸死。戰爭是殘酷而荒謬的,不能反對嗎?

人類史上,發動戰爭最多的就是美國,劣跡斑斑。幾乎從來沒有美國不喜歡的戰爭。美國建國近二五○年中,只有十六年沒有打仗,這是前美國總統卡特說的。

捏造理由發動侵略伊拉克,造成成千上萬平民死傷,連紐時都被騙,我們還不能疑美?

最近傳出的美國考慮戰時摧毀台積電、把工程師接到美國,還有拜登提及有「毀台計畫」,到底台灣對美國是不是可割可棄,都不能懷疑嗎?

二戰前夕,邱吉爾發表疑德論英國首相張伯倫不以為然,發動議員攻擊邱吉爾。直到德國攻擊波蘭,張伯倫才發現疑德沒有錯,為時已晚。

現在正在政大巡展的「烽火尺牘: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的戰爭記憶」,展出國共內戰前後的敗將殘兵難民的書信家書斑斑血淚,很多都讓人看了傷感落淚。

BBC名劇「部長大人」中,有一句經典台詞:「我害怕希臘人,尤其是當他們帶著禮物來的時候」。對台灣來說,誰是希臘人呢?真的不能疑美嗎? 












星期透視/中俄聯合聲明對美中關係的影響


2023-03-26 03:39  聯合報/ 周陽山(作者為政治學者)
中俄簽署新聯合聲明,除重申針對俄烏戰爭的立場外,並視彼此為優先合作夥伴。(歐新社)


三月廿一日下午,習近平與普亭發表聯合聲明,對於烏克蘭問題,雙方同意,聯合國憲章的宗旨與原則必須遵守,國際法必須得到尊重。俄方積極評價,中方願意為通過政治外交途徑解決烏克蘭問題發揮積極的作用。雙方反對任何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單邊制裁,也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為謀求軍事、政治及其他優勢而損害他國的合理安全利益。俄方也同意將儘快重啟對烏和談。

中俄雙方強調,彼此之間關係不是冷戰時期軍事政治同盟具有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性質中俄視彼此為優先合作夥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密切交往,深入溝通;並推動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國際關係民主化,促進全球治理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

對於上述聲明,美國的立場毋寧是反對的。首先,美國絕不樂見中國介入烏克蘭和平談判。美國立場是,必須藉俄烏戰爭徹底拖垮俄羅斯,除非俄方戰敗,否則烏克蘭不會停火與和談。一旦中方介入調停成功,烏克蘭將仰賴中方在戰爭結束後的重建與復原角色,因而降低美國與歐盟的決定性影響力。從冷戰思維出發,中方之得即美方之失,這是零和關係而非雙贏的局面。美國必然反對到底!

其次,中俄雙方強調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以及國際關係民主化,都違反美國長期以來獨占性霸權利益,絕不可取。因此,美方必須領導盟友,包括北約、歐盟、五眼聯盟及日韓等國,對抗中俄、金磚國家及上海合作組織,及「全球南方」各國,形成兩極對抗態勢。這才是「新冷戰」的格局!

美方堅持以「美國優先」為主導的國際秩序與價值體系,而非多極化、全球化與民主化的另類價值選擇。質言之,美國的獨霸領導,才是國際社會必須依循的規則,這才是「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基於此,中俄聯合聲明是對美國利益和價值信仰的挑釁,美國不會容忍與接納。

但是,對於美中關係與兩岸情勢而言,中俄雙方關係的鞏固與強化,卻有其特殊的作用。這是因為美國國力式微,近期的財政危機與金融困境不斷惡化,已無可能同時與中俄雙方為敵,打東西方、俄烏與台海兩場戰爭,遑論中俄還有可能聯手合作共抗美國!

基於此,如果美國不繼續拱火,主動停止對烏克蘭戰爭的武力支持,台海危機應該不會發生。因之,儘早利用俄烏戰爭所提供的戰略空檔,積極把握時機改善兩岸關係,並使其制度化與常態化,這才符合台灣人的最大福祉與共同利益。這是美國主導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之下,難得的喘息空間與戰略機遇。如果主政者不能適時運用智慧,善加運用,和平的良機將稍縱即逝!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1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會見被國際刑事法庭認定犯下戰爭罪的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共同簽署並發表「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30年前中俄經濟合作重點方向發展規劃」2項聯合聲明,呼籲通過和談解決烏克蘭危機,不過沒有跡象顯示雙方在烏克蘭議題上獲得外交突破。
根據央視報導,習近平和普丁21日共同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俄羅斯聯邦總統關於2030年前中俄經濟合作重點方向發展規劃的聯合聲明」。

2023-03-22 03:18-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俄羅斯聯邦總統關於2030年前中俄經濟合作重點方向發展規劃的聯合聲明
2023-03-22 03:58-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不挑釁不仇中 兩岸就和平


2023-03-26 03:39  聯合報/ 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美國百年刊物《外交事務》日前專文「不要為台灣恐慌」,意思是「如果美國的穿針引線,是在遏阻,不是挑釁」對岸,台灣沒有戰爭的危險。反之,如果美國是挑釁,甚至持續升高,也許會讓戰爭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近年來,在備戰才能止戰聲浪中,這篇文章是空谷跫音。

美國在烏克蘭,從遏阻進入挑釁,惹出俄羅斯愚蠢犯罪入侵。華府從民國一○三年(二○一四)起協同英國等北約盟國,積極培訓烏軍,並給予四十億美元軍援。民國一一年(二一年)軍事動作更大,先是北約從愛沙尼亞發射廿四枚火箭模擬攻擊俄羅斯空防,繼之六月北約重申承諾烏克蘭入北約,七月烏美兩國聯合邀請卅二國在黑海作戰演習,十月美烏簽訂戰略國防架構,然後從十一月下旬至十二月初,美國與英法西義希在地中海聯合軍演,出動廿三艘船艦與六十五架飛機,有六千多人參與。

美國在台灣,是在遏阻,還是挑釁中國大陸?國人會有不同判斷。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去年出專書《台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
The Overall Defense ConceptAn Asymmetric Approach to Taiwan’s Defense》,提供值得深思的觀察與專業見解。該書指出,原本得到蔡總統肯定、也是全書詳細鋪陳的「不對稱作戰」,從民國一一○年(二一年)三月起已消失;並且,該詞列為軍中禁忌,再也無人提起。若「不對稱」一詞仍使用,內涵與他所述已迥異。這是重新回到「傳統觀念與武力」的「戰機對戰機、戰艦對戰艦、戰車對戰車」等思維與實踐,包括以長程飛彈攻擊對岸。這些武器顯得威武雄壯,卻是虛榮,我們的財政與人力無法撐持。

該書所述,是否準確?原先為人肯定的不對稱戰略,如果已是明日黃花,原因何在,跟美國有關嗎?同樣很重要的是,是美國挑釁而我們配合在先?還是北京近年來的船艦軍機越線在先?這裡,國人同樣有不同意見。不過,認為華府先挑釁,還是北京先動手,應該都不會否定李將軍看到,也是國人感受到的事實。他說:「過去幾年台灣的大陸政策官方與部分媒體的發言…在民間孕育出來的仇中反中情緒對台灣的國家安全及經濟發展絕對有弊無利」。

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近日演講,誠懇相告美國的國家利益,與台灣不同。在《艱難的抉擇》這本書,他的舉例可能冒犯一些國人,雖然良藥總是苦口。

他說,芬蘭新聞自由歷年都是名列前茅,但其領導人明白,想要維持國家獨立,就需要限制某些國內政治活動;記者也說,「芬蘭人捨棄了滿足激情的奢求」;接著大眾很快也理解;匈牙利出身的美國歷史學家盧卡奇則有意見,可能讓有些人氣惱:「得在新聞、出版等傳媒上克制言論表達。」這些芬蘭人及專家的看法,與李喜明將軍引述的《韓非子》,異曲同工:「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奪刀術重要 用槍殺敵為優先


2023-03-26 03:39  聯合報/ 張博智/退役上校(高雄市)
蔡英文總統(中)昨天到嘉義參觀五二群戰工營「奪刀術」近戰格鬥操演。記者葉信菉/攝影


報載蔡總統視導五二工兵群,陸軍安排「奪刀術」操演,並獲總統嘉許奪刀術刺槍術更符合軍隊近戰格鬥需求。筆者十分錯愕,唯恐總統金口一開,全軍掀奪刀術風潮。

奪刀術本為國軍現行「綜合格鬥」課目三個訓練項目之一;綜合格鬥刺槍術皆屬近戰格鬥範疇。

近年來,刺槍術被誤以為是落伍、無趣,遭質疑其實用實戰性,甚至有棄之不練呼聲,但在國防部堅持與澄清後,將綜合格鬥與刺槍術統納入近戰格鬥訓練。

不論綜合格鬥或刺槍術,其關鍵不在課目而在訓練扎實、方法是否得當及時間配賦。綜合格鬥以兩人捉對廝殺,看似貼近格鬥,讓人以為比較貼近實戰,其實「誤會」大矣。

綜合格鬥其複雜度與難度,無疑是多重與倍增的,若欲精練必然要花更多時間,但問軍隊能勻出多少時間呢?連簡單拳腿都練得稀稀落落,還奢談綜合格鬥?

堅定的決心與持恆的作為,才是決定軍隊近戰格鬥虛實強弱成敗的關鍵,而非根基不實的套招與表演。尤有甚者,軍人持槍、用槍,不管槍的形制如何改變,以器械代替手腳更具防護性與殺傷力,尤其能射擊優先、「刀彈並用」、刺擊砍,有槍械棄而不用卻用拳腳或意圖空手奪白刃,實為不智之舉,更何況,軍以戰為主戰以用為先,軍人應以用槍刺槍殺敵為首要,而非空手奪白刃














得獎電影聯想 盼兩岸無戰事


2023-03-26 03:39  聯合報/ 姚陳秀/銀髮老人(台北市)
蔡英文總統(右)昨天接見美國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左),並頒授「特種大綬景星勳章」。圖/總統府提供


媒體報導前總統馬英九將前往大陸祭祖與文化交流活動,昨天又看到剛獲蔡英文總統授勳的美國前國安顧問歐布萊恩,建議台灣全民應該學會使用 AK47 步槍,降低中共犯台意圖。前者是努力將台灣從兩岸敵意黑洞邊緣拉回,後者卻是建議將台灣平民推進焦土毀滅的闇無黑洞。

日前期待下看了「媽媽的多重宇宙」與「西線無戰事奧斯卡得獎電影,被劇情與精湛演技感動與震撼,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更深層感受。

「媽媽的多重宇宙」片中各種荒謬舉止與情節,宛如台灣政壇裡的人、事、物,與社會中光怪陸離的各種形與狀。在紛擾國際棋局與兩岸難理境況中,台灣該何去何從?

「西線無戰事」是描述一次大戰的反戰電影,德國年輕學子被老師徵兵言論感動志願當兵,到前線第一天就遇砲擊,這時才發覺與老師說的不一樣,一輪砲擊後橫屍戰場

整部片裡所敘述戰場慘狀固然驚悚,人性在戰爭強大壓力下表現更令人心酸。片末停戰協議簽署和生效間的最後十五分鐘內好戰將軍個人歷史定位,仍堅持發動一場沒必要戰爭,結果又造成許多軍人血染沙場。

電影主題與內容雖然與我們完全沒有關聯,但是結合電影裡跳脫現實且光怪路離的現象,與戰爭殘酷及掌權者冷血黷武,讓我聯想到的是,台灣政治亂象與社會價值扭曲及國際強權下,兩岸可能的兵凶戰危景況

我們這群銀髮世代老友們所談事物,越來越多是對台灣未來能否避免戰爭不安感。原本單純的銀髮歲月,卑微的和平企盼,近來卻一直感覺到離我們越來越遠。

期盼兩岸掌權者能像電影裡媽媽一樣,用疼愛子女的堅強愛心與智慧保護無辜軍民,讓一切歸於和平繁榮與幸福美好。











台轉型 AI 強國的機遇


2023-03-26 03:37  聯合報/吳仁麟/點子農場創新顧問公司執行長(台北市)
ChatGPT屬於生成式AI,國際研調機構Omdia看好今年是生成式AI早期發展階段。Getty Images


因 ChatGPT 走紅,讓生成式 AI 成當紅炸子雞,AI新時代無法擋。日前參加一場會議,大家談著推動數位智 能社會理想;我發現這些學者專家根本是一個「數位智能國家隊」組合;大家的共識,是從以下三條軸線打造下一個數位智能台灣:

歷史軸線:借用過去五十多年發展高科技代工產業的成功經驗。過去,台灣靠政府與全民決心意志和政策擬定,建構專業園區,以及高等教育體系培養人才永續發展,成為全球晶片強國。未來,是否也該用五十年來讓自己成為數位智能強國。政府需要持續透過政策支持,專業園區的建立,以及教育體系的優化,培育一代接一代的數位智能人才。

人文軸線:以多元豐沛人文資源為基礎。台灣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可從數位內容方面向全世界發展具台灣與華人文化和亞洲特色的數位智能服務。融合科技與人文,台灣將能創造出獨特又具高度的數位智能論述,滿足全球用戶的需求。以人文為本,把元宇宙、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網路、物聯網等科技,整合在數位智能概念下,並全力發展數位智能社會的公益事業和創意產業,打造數位智能台灣。

空間軸線:新地緣政治時代的挑戰與機遇。俄烏戰爭後,全球地緣政治已融入數位元素數位資源成各國關係的新地緣政經基礎。台灣無法自外於這新時代,不管主動或被動一定要往數位智能強國國家定位發展。以數位智能來強大台灣,也讓台灣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數位智能強國

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理事長沈柏延談到,該協會去年提出資訊服務產業白皮書,從國家到產業發展列出五項戰略目標:一、建立數位強國;二、促進數位平權;三、加速數位轉型;四、強化資安防護;五、兆元數位服務。在這個數位智能時代,台灣將擁有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並在全球數位智能產業占一席之地。

各國發展數位智能社會的共同方向:加強數據管理和隱私保護、推動創新和市場發展、提高數位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加強教育和培訓、鼓勵跨國合作和共同發展。也為下一個數位智能台灣社會探路,打造一個更智能、更人性化的台灣社會,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將自己定位為數位智能強國,進一步擴大在全球數位經濟的影響力。











不阻禽流感 缺蛋難解決


2023-03-26 03:37  聯合報/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新北市)
因應美國史上最嚴重的禽流感疫情,拜登政府表示已展開家禽疫苗測試。(圖/路透)


這波 H5N1 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肆虐國內禽場,農委會撲殺近百萬隻肉禽、蛋雞,造成禽畜產品短缺,肉蛋價格飆漲,讓民眾驚覺撲殺防疫政策,不僅浪費,且連帶影響民眾其他日常生活,說民不聊生不為過矣。

本月中旬,台灣近一個月未傳疫情,讓地方防疫單位鬆一口氣。不料,十六日彰化大城鄉有土雞場及屏東里港蛋雞場,又有雞隻被檢出病毒全數撲殺。廿四日彰化芳苑鄉肉鴨場檢測到該病毒,又撲殺了所有鴨隻。台灣候鳥季已過,這幾件案例不應再歸咎帶毒候鳥侵入禽場造成疫情。病原應來自曾發病的汙染場,才造成之本土疫情吧?

再則,國內有不少飼養五百隻以下家庭式禽場,地方防疫單位未將其登記納管,撲殺沒有補償,有疫情發生時自生自滅,易成防疫死角及病毒孳生溫床。這些小飼養場和企業式大禽場,都可能隱藏病原造就本土疫情風險全面接種疫苗不是就可防止這事嗎?

家禽接種疫苗,學理上雖不能清除流行病毒,但能避免因檢出病毒必須全場撲殺,及須長期禁養的經濟重大損失。東南亞多國、印度、埃及,與墨西哥等中南美多國,因使用疫苗防疫,躲過這波全球禽流感疫情保全養禽產業禽肉蛋供應無虞,這不就是政府對產業該做的事嗎?

目前國外製造上市之禽流感疫苗製劑,有幼禽噴霧型成雞針劑型,為何一定要用撲殺作防疫呢?再則,農委會常以打疫苗易造成病毒變異,作為禁打疫苗的藉口。殊不知廿多年來國內禽場常有 H5N2 亞型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流行疫情,難道 H5N2 病毒就會乖乖不變異?打疫苗來對抗疫情,對禽流感防疫又會有什麼「增加病毒變異」的弊害呢?

請農委會陳主委在處理蛋荒、價漲問題時,更要認清以撲殺國內禽流感防疫不適性,否則年復一年候鳥還是會帶來病毒造成疫情,缺缺缺歷史會不斷重演,農委會恐將陷入不自量力撲殺防疫窘境



熊家誠/蛋雞農(台中市)


雞蛋持續供不應求,農委會重點工作就是增加雞蛋供應,進而平穩物價。兩年多了,市場價格混亂,為什麼「催」不出更多雞蛋?

從客觀角度分析,二月各家飼料廠依出貨量估算全台少兩成蛋雞;農委會防檢局統計一至三月禽流感國內已撲殺五十五萬餘隻家禽,不包含送化製病死數。另養雞協會彙報三,一五○萬蛋雞,因蛋中雞折損斷層,多數是換羽二次或三次的老蛋雞,產蛋率差。

農委會不願面對大量雞隻死亡現況雞農單打獨鬥承擔禽流感風險。業界均認為,若沒解決家禽飼養困境缺蛋缺雞問題將惡性循環,價格漲勢難抑。

補貼進口雞蛋,滿足短期需求,無異「遠水救火」。若國內生產問題沒解決,長期進口將帶動國產雞蛋漲價空間,打壓國內雞蛋產業發展。

現在病毒無所不在,雞「難養」,損耗風險高,若更新雞群,因為沒有禽流感抗體,損失慘重,威脅整個產業發展。等氣溫回升,等進口雞蛋,等民眾不吃蛋,等時間解決問題,再等下去,蛋農、消費者及農委會三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