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5554/web/◆ 聯合報社論/美國政策虛實交錯,台灣慎勿被烏克蘭化
◆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的陰陽迷宮
◆ 經濟日報報社論/防疫保單事件是昂貴的教訓
經濟日報報社論/防疫保單事件是昂貴的教訓
2022-05-16 03:02 經濟日報 / 社論
近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激增,防疫保單近日爭議不斷,圖為示意圖。(本報系資料庫)
新冠疫情正持續衝擊著金融業,其中產險業者發行巨量防疫保單可能帶來系統性的危機,更引發消費者、業者與金管會之間的緊張關係。雖然目前業者與金管會透過協商方式延後彼此衝突的時間點,但後續消費者與產險業的爭議正要登場,金融消費評議機制的角色將接受考驗。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產險業發行防疫保單造成的問題終將解決,而金融業則應從付出高昂代價中學到痛徹心扉的教訓。金融業若無法革除惡性競爭積習、確切認知系統性風險、重新拾回社會信任、落實營運預警措施,以及規避政治與政策風險,那麼下一個未知卻能撼動金融體系穩定的事件仍可能會發生。
這次產險業者大量發行廉價防疫保單,源自金融業既有的高度競爭環境。過去銀行業動輒削價競爭的惡習,竟促成銀行法的修正,要求業者「應訂定合理之定價」就是一例。保險業者早年罔顧市場利率趨勢,逕自推出高利保單,造成長期利差損風險,後來還是靠金管會以洪荒之力護航渡過則是另外一例。其實就連今天防疫險事件亦是某產險公司率先發出低價保單,其他業者群起效尤而讓大家最後都成了輸家。
經營金融業務首先要釐清風險,屬於系統性風險的事件並不宜讓個別企業承擔。從國際COVID-19病毒傳播情況可知,縱使社會防疫工作做得再好仍有可能爆發疫情。產險業者顯然在事前對染疫的系統性風險評估不夠完備,而當染疫成為社會問題時,保險便無法發揮功能,出險成了救濟行為,其結果也必然造成產險公司的財務危機。
產險業者面對大量出險時,加強審核的嚴謹性原本無可厚非;然而時值國內疫情方興未艾,醫療量能吃緊之際,過去繁瑣的出險模式竟成為防疫缺口,業者此時若未能調整反將落人口實。金管會主委一席「財務赤字可以改善,信任赤字則難以彌補」,的確是提醒業者何謂金融服務本質的諍言。金融業者絕不可因屬特許事業,而疏忽與社會建立長期互信的關係。
這次疫情各國相關資訊相當完整,保險業理當對疫情發展有所掌握,並適度變更核保政策。可是根據統計,今年1月迄今產險公司竟有超過240萬件的承保單;業者與金管會都輕忽大量同質保單帶來的營運風險。金管會未來對保險業的監理,除了靜態的壓力測試外,更應關注企業的動態風險管理機制。
世界各國疫情發展往往與政府防疫作為有關。這次保險業者未能對疫情變化有效掌握,主要還是受制於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政策突然改弦易轍。雖然金融業者須配合政府政策,但亦應隨時備妥退場方案。企業確實有必要將政府改變政策而影響營運納入最初決策時的考量。
我們若提升政策層次至政治風險,則企業更須面對執政更迭造成政策前後不一的可能性。政府近年來堅持推動非核家園、要求金融業縮減大陸授信,以及打房竟可溯及既往皆屬政治風險,也都增加企業經營的困擾。防疫保單爭議不過就是另外一個案例罷了。
管理風險是金融業經營的核心課題。這次防疫保單事件說明,產險公司的事前風險評估、產品訂價策略、營運預警措施,以及事後的顧客關係經營都有改善之處。觀諸金融業歷年來的紛紛擾擾,金管會不應僅以產險業的偶發事件看待防疫保單,而宜以更宏觀的視野檢討金融產業經營的健全性。我們誠摯建議以下兩點:一、金管會日後金檢,不要再拘泥於考核業者枝微末節的法令文義遵循,而是以風險管理角度,檢視業者的決策與應變流程是否完備;二、金管會應盡速落實金融產業別的早期預警,以避免類似防疫保單事件再次發生。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的陰陽迷宮
2022-05-16 05:14 聯合報 / 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右)和衛福部長陳時中(左)出席「國家級實驗大樓暨行政及訓練大樓興建工程動土典禮」。蘇貞昌肯定陳時中及防疫團隊用心用力。記者曾吉松/攝影
全台六百家長照機構爆發群聚,有四千多位長者及工作人員染疫。其中,台北市浩然敬老院的住民連同工作人員一百多人確診,三人死亡,輕症員工還被提前召回工作。大家看過國外養老機構亡病的慘狀,台灣仍步此後塵,只能說政府的因應太遲緩。
雙北不斷要求全面實施「快篩陽等於確診」,不要再漫長等待PCR確診;但指揮中心僅同意「三類人」適用。陳時中那天還怒嗆雙北:快篩陽有可能是「偽陽」,不需隔離的人卻被限制人身自由,不需服藥卻被投藥,萬一出了問題誰負責?阿中的說法,反映他完全搞錯了防疫的輕重緩急,走不出陰陰陽陽的迷宮。
在全面清零時,確實該擔心「偽陰」者散播疫情。但在疫情失控時,要擔心的是像養老院這類脆弱機構被攻破,造成人命損失,而不是擔心少數幾趴的「偽陽」者被錯治。若是「偽陽」,身體沒症狀,醫師自無投藥的必要,吃了藥也未必會有副作用。現在的問題是,大量快篩確診者因苦等PCR而延誤就醫,甚至得不到適當藥物。這些人,才是關注重點,不是嗎?
五月初,雙北的快篩陽性率僅四十九%,近日已飆到九十七%。換言之,偽陽的比率不到三趴。陳時中不問那九成七確診者的救治,卻硬要強調那三趴偽陽者的權益。這種「顧陰不顧陽」的政策,簡直太錯亂!
聯合報社論/美國政策虛實交錯,台灣慎勿被烏克蘭化
2022-05-16 05:14 聯合報 / 社論
美國國務院5月初更新網站內容,將關於台灣的「事實清單」中刪除原有的「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獨」等文字。圖為美國國務院一景。路透
美國的兩岸政策一周以來數變,值得注意,不宜一廂情願解讀。其一,國務院官網修改對台美關係的事實陳述,移除「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獨」等文字,引發北京不滿;數日後,國務院發言人口頭補正了「不支持台獨」的立場。其二,美國總統拜登宣稱,他正考慮取消川普時期對中國實施的懲罰性關稅,藉以壓低美國當前嚴重的通膨。
這是美國對大陸的兩手策略,一虛一實,一正一反。前者是針對外交,看似高亢,但很快收斂修補。後者針對經濟,表面是放緩對中制裁,實則為紓解自己內部物價高漲壓力,以期在年底選舉挽回選民的心。此際,因國務卿布林肯確診,故延遲宣布新的中國政策。而拜登本月下旬將有亞洲行,此刻調整對中政策,時機上格外敏感。
本月五日,美國務院官網修改對美台關係之陳述,將對台六項保證納入其「一中政策」,並刪除「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不支持台獨」之字句,引發北京強烈抗議,認為在掏空一中政策。這種作法,旨在把台海議題套入俄烏戰爭的模式,希望激起印太盟國的同仇敵愾,形成反中同盟。這也是拜登積極拉攏韓國的尹錫悅政府,並將在日本召開「四方安全對話」峰會的原因。
美方的另一考慮,是為了避免美中台關係的話語權被中方獨占。北京今年在紀念上海公報簽署五十年時一直宣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對此不持異議」,極可能被誤解成美國默許中共有對台動武的權力。為此,美國要刪去「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文字,並加上六項保證,以確保國際社會有協防台灣的正當性。
問題在,美方同時刪去了「美國不支持台獨」之字句,引發了不當聯想。如此一來,會讓外界猜測美國是否已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這並非華府所願。在大陸強烈抗議後,美國務院第一時間回應,這是正常的定期調整;發言人更說,新版文字反映台美堅若磐石的非官方關係,但政策未變。未料,次日發言人再被問及此事,他改口稱,美國政策不變,「不支持台獨」,仍謹守一中政策,等於再度重申「不支持台獨」。同日,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坎伯也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並稱美國不支持台獨。
反觀在經貿面向,拜登政府似又在向大陸示好。美國目前通膨高達八・三%,油價高漲,多數民眾叫苦連天;拜登政府若無法有效因應,民主黨在十一月的期中選舉將很難看。儘管聯準會急速升息,但看不出效果,反而有把經濟拖入蕭條的危險。也因此,財長葉倫和副國安顧問辛格等溫和派主張要調降對中國進口產品所加徵的關稅,引導價格下降,以抵銷輸入性通膨。
這項作法,並不表示美中貿易戰就此停火。拜登這次的亞洲行,即將在日本宣布成立「印太經濟架構」,將是一個美國排除大陸經濟勢力的新經貿集團。聯準會急遽升息,將使大量游資湧回美國。美元升值基本上是以鄰為壑,把通膨輸出到其他國家去,凸顯出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不平等地位。
美國調整對中國政策,將直間接影響台灣。停止美中貿易戰,或許可讓台灣在美中台貿易中獲利;但是組建新經貿集團,卻又讓脫鉤的危險升高。更值得警惕的是台灣的「烏克蘭化」。美國在俄烏戰爭中未出一兵一卒,食髓知味,認為可以籌組盟邦,以台灣為餌,在海峽衝突中,弱化中國大陸。這樣的調整,對台灣絕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