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4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穩增長」政策不容低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穩增長」政策不容低估
◆  聯合報黑白集/「國軍靠山」的背後
◆  聯合報社論/當勞保破產、缺電、人口負成長紛來沓至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穩增長」政策不容低估


2022-01-14 03:27  經濟日報 /   社論
經濟動能下行速度超過市場預期,使各界對今年中國大陸經濟表現看法轉趨保守。中新社


去年下半年後,中國大陸基於「共同富裕」為主架構的新發展理念,持續加大對各產業的監管面向,引發國際投資人對中國大陸政策風險衝擊經濟的擔憂,再加上其出口表現雖優異,但經濟動能下行速度卻超過市場預期,使各界對今年中國大陸經濟表現看法轉趨保守。12月16日 Bloomberg 市場共識預測將民國 111 年(2022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由9月底的5.6%下修至5.2%;同月,OECD 亦由9月的5.9%,大幅調降至5.1%。

具體地說,自民國 108 年(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後,由於中國大陸政府採取較強硬的防疫手段,使境內疫情快速受控,生產動能也迅速回升。與此同時,全球受到一波波變種病毒入侵,在防疫產品需求提升及國際供應短缺的情況下,民國 109-110 年(2020~2021年)中國大陸出口表現持續創新高。因此,縱然民國 109 年(2020年)全球主要國家經濟出現衰退,中國大陸仍能成長2.3%,也使各界高度期待其民國 110 年(2021年)的表現。

不料,民國 110 年(2021年)中國大陸在出口表現依舊亮眼下,北京當局僅稍稍收緊貨幣與財政政策,即讓經濟表現大大不如市場預期。這種出口強勢、整體經濟表現卻低迷的情況,乃是民國 89 年(2000年)以來少見。

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北京政府雷厲風行的新監管措施,一度重挫各個產業,造成金融市場恐慌,也對投資及經濟發展帶來不確定性;二是疫情拖累景氣的正循環。由於疫情持續起伏,加以中國大陸政府強勢的清零政策,對投資、消費甚至生產面帶來不確定性,使自發性成長動能不足;三是中國大陸經濟結構的轉變。自民國 89 年(2000年)以來,中國大陸出口對其經濟表現有最直接的影響,出口表現優異帶動投資增長,進而拉升就業與薪資,最後推升消費成長。但經濟大國終究無法長期依靠出口擴張帶動經濟成長,故近年來中國大陸積極地將經濟結構出口導向轉向內需導向的發展模式。

隨著中國大陸人均所得提高及產業轉型,出口占 GDP 比重逐漸下滑,由民國 95 年(2006年)的近四成降至民國 109 年(2020年)的 18.5%,也讓過去出口好,中國大陸經濟就好的相關性逐漸降低,其成長關鍵轉向能否促進投資及擴大消費以帶動內需為主。

再者,國際主要機構及投資人對民國 110 年(2021年)中國大陸經濟表現產生預期落差,還在於輕忽身為計畫經濟體的中國大陸,每年經濟表現不僅與國內外景氣榮枯有關亦取決於前一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結論。該會議在遵循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長期(如「共同富裕」)、中期(如歷次的五年計畫)目標基礎上,對經濟進行短期調控。所以,若要預測今年中國大陸經濟表現,亦應先了解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概要

在這次會議中,中共中央明確表示當前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種下行壓力,以及「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而且,為因應經濟下行壓力,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皆較去年3月兩會工作報告所述更為寬鬆,如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向不變,但從「靈活精準、合理適度」調整為「靈活適度」;對財政政策則要求「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在在顯示了今年中國大陸經濟在改革與穩增長比重的消長。同時,本次會議還首次提出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有機結合」,亦顯示北京當局未來或將在財政與貨幣政策上加強穩增長的力道,尤其縮小城鄉基礎建設差距,亦是「共同富裕目標中很重要的項目之一。

要言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論向來與隔年兩會工作報告內容相差無幾,可預期今年中國大陸政府不會放任經濟下行,隨時都可能基於「穩增長考量而推出反景氣循環的措施。因此,目前主要機構及市場甚不看好今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預測,可能重蹈去年未掌握中共政策內涵,而產生錯估其經濟表現的風險












聯合報黑白集/「國軍靠山」的背後


2022-01-14 03:27  聯合報 /   黑白集
搜救失聯飛官,蔡總統赴嘉義慰問。圖/總統府提供


F-16 戰機訓練墜海飛行員陳奕上尉仍未尋獲。主持記者會的將軍在開放提問前,不忘再度強調,「蔡總統指示全力搜救,請國人為搜救人員加油」。

努力營造各種貼心小動作,彰顯自己對軍人的重視,蔡總統在中華民國歷任元首中,堪稱前無古人。六年下來,收攏軍心的確有相當成績。年輕官兵與眷屬的政治立場,與非藍不投的前輩已大異其趣。國民黨黃復興若繼續一團暮氣,以為票會自己從天而降,就等著再次一敗塗地。

但隨著陳奕的飛行時數等資訊公布,顯示新進飛官的訓練課目近年大幅縮水,完訓「出師」反而比過去更慢。究其原因,蔡政府政策轉彎,堅持研發勇鷹高教機,原應汰除的 F-5 型機被迫延役,機況低落,也造成訓練能量不足。兩岸關係持續緊繃,F-16 等主力戰機每天為起飛攔截疲於奔命,自然衝擊新進人員的訓練進度。

此一現象的短期結果,就是人員被操得太凶,失事頻率開始上揚。隨著年輕飛官逐漸成為部隊主力,但訓練不如從前扎實,更將形成惡性循環,安全性與戰力進一步下滑。

三軍統帥與官兵親切合影,發臉書加油打氣,替新購武器或營舍剪綵,殉職將士靈前擁抱安慰家屬,都值得肯定。但統帥也得認清,作為國軍的最大靠山,要盡心費心的,可不只是自己的形象工程而已。














聯合報社論/當勞保破產、缺電、人口負成長紛來沓至


2022-01-14 03:22  聯合報 /   社論
波波漫畫


剛結束的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經濟面傳出不少好消息。例如全年經濟成長超過六%,稅收有四千億元的超徵,及台商返鄉投資大增等。但若干壞消息也隱隱作痛,如全年通貨膨脹率雖仍在二%以下,但十一、十二兩月物價都已向三%逼近。至於政府誇稱我國人均 GDP 今年可達三・二萬美元,數字固好看,主要是得力於新台幣升值。國民平均年薪雖達六十五萬元,但所得中位數僅五十萬元出頭,顯示台灣的貧富天平更為傾斜了。

撇開這些充滿解讀機關的短期現象不談,一些困擾著台灣的長期問題,卻有嚴重化的趨勢。其中,最令人驚心的,莫過於人口負成長提前到來根據內政部近日公布的統計去年全年新生兒十五・三萬人創史上新低。而去年死亡人數為十八・三萬,一加一減,台灣人口減少三萬人。國發會原本預估,台灣到民國 111 年(二○二二年)將進入人口負成長期,未料這竟提前兩年到來。民國 109 年(二○二○年),台灣出現史上首度人口負成長,當年減少了八千人;而去年加上淨移出人口大增,人口一減就是十八萬人,可見下降速度驚人。

少子化不只是個別家庭撫養意願的問題而已,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關係到國家長期發展平衡與動力。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數已超過總人口的十四%,進入了「高齡社會」。而今,隨著出生率驟降,更將在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成為「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將達廿%,比預估提早來到。屆時,平均每三個工作年齡人口就要扶養一個老人,這不僅是個沉重的負擔,也會更抑低青壯族群工作和生育的意願。屆時,「愛台灣」的誓言將變成空洞的口號。

為了少子化問題,近年中央與地方政府均祭出了不少補貼及獎勵方案,甚至喊出「零到六歲國家跟你一起養」的口號;從結果看,政策顯然全都打了水漂。政府如果不能創造一個安居樂業祥和氛圍,整天都在政治動員對峙殺伐,青年人怎麼會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兒育女?

改革的光說不練,更是讓青壯族群心灰意冷的主要癥結。以勞保的破產危機為例,是蔡總統上台前就討論得沸沸揚揚的事;但她執政後只對軍公教年金大刀濶斧地砍,對於民國 115 年(二○二六)即將破產的勞保卻袖手旁觀,裝作若無其事?尤其惡劣的是,政府每次被問到此事,總是由勞動部長出面支支吾吾推託,稱政府一年已撥補了幾百億給勞保基金,彷彿這樣即足以表示關切之意。事實上,勞保基金潛藏債務超過十兆元,不從根本改革,一次撥補個兩三百億元,哪裡止得住勞保財務的失血崩潰。而且,問題拖得越久,危機就越深。蔡總統有整整八年任期,她想把這個問題留給誰解決?

閣揆蘇貞昌喜好自誇「超前部署」,但除了監督口罩產製這類簡單的事,他能不能在難度較高勞保破產人口負成長議題上,拿出一些本事?尤其,伴隨台商返鄉投資增加,固提供了不少工作機會,但工業用電大增造成了台灣供電的不繼,缺電危機逐日逼近。與此同時,他們大量的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造成房價節節上升,除加深青壯族群自力購屋難度,也讓他們對前景更感悲觀。這些問題環環相扣,禍福相倚,蔡政府豈能只一味宣揚亮麗的一面,卻置晦暗陰鬰的一面於不顧?

連續兩年的疫情盤旋,台灣還能拿出不錯的經濟成長,固然可喜。但深度檢視國家人口結構老化勞保制度朝不保夕得過且過電力政策,只會越拖越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