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3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溝通能源轉型 避免第六缺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後公投鏡像:王美花的狡辯與美肉商的自救
◆  聯合報黑白集/新外交模式?
◆  經濟日報社論/溝通能源轉型 避免第六缺








經濟日報社論/溝通能源轉型 避免第六缺


2022-01-13 00:3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在蔡總統首度提出2025能源轉型方案時,外界就警告蔡政府對用電成長的預估太樂觀,圖為裝置速度落後目標的太陽能光電裝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年底舉辦的四大公投案全數不通過,對能源供應影響最大的是核四不商轉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繼續興建。在去年5月兩次無預警大停電後,這次的公投案看似幫蔡政府因停電引發的民怨解套,但從長遠來看卻是讓我國的能源政策失去了檢討推動方向的契機,加上近年企業投資轉趨積極,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表示因為用電增加超出預期,民國 114 年(2025)能源轉型配比無法如期達成,均加劇企業使用能源與減少碳排的焦慮感。

核四與三接公投的結果,象徵我國民國 114 年(2025年)邁向非核家園已成定局,因蔡政府無意讓現有核電廠延役,核四也不商轉,三年後供電選項就只剩下天然氣、燃煤與再生能源三種。在蔡政府堅定走向非核道路的同時,美、日、歐卻對核能有不同的想像。發生福島核災的日本繼續使用核電,民國 119 年(2030年)預估核電占全國發電量的20%。美國官方與民間正在推動快中子反應爐研發計畫,日本官方也考慮加入。歐盟則計畫把核電納入綠色投資項目

國際間的改變凸顯在民國 100 年(2011年)福島核災後全球湧現的反核浪潮,正處於一個理性修正轉折點這個轉折主要出自於兩個考量:核能仍是穩定供電的選項,在應對迫在眉睫的氣候變遷議題上,核能是當前可接受的選項。在國內,上述兩項考量都不在蔡政府的選項中,企業界對供電夠不夠與綠電夠不夠的質疑聲浪正在加大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預告台灣一定會缺電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則示警,政府必須在綠能提升前的過度階段做好超前部署,兩人的談話相當程度反映了整體產業界對供電議題關注與擔憂

在供電不足的議題上,民國 106、110 年(2017與2021年)兩度出現無預警大停電,雖然這兩次停電對產業界傷害不大,但近年電力供應不穩的情況已成為產業界關心的議題,特別是台積電未來幾年將大幅增加在國內的投資,半導體先進製程用電量持續攀高,對總體供電的穩定度要求愈來愈高,政府除了須保證總體供電足夠,對於區域供電平衡與電網的可靠度須有更多實質作為。

另一個比缺電更棘手的問題是綠電不夠。去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決議各國都要加速推動減碳,歐盟碳關稅明年就要上路,近期企業界最常聽到的關鍵字是永續與減碳。以台積電為例,承諾民國 114 年(2025年)碳排零成長,民國 119 年(2030年)時碳排降到民國 109 年(2020年)的標準,並在民國 139 年(2050年)達到零碳排。這項挑戰十分巨大,台積電幾乎已買盡國內主要的綠電憑證,劉德音日前公開呼籲政府要對綠電超前部署,可看出台積電上下對綠電不夠的警惕。

政府預計今年底前提出減碳路徑與時間表,因為多數企業已展開應對 COP26 與明年歐盟碳關稅上路,若到下半年才公布國家減碳總體計畫與時程,對企業而言這樣的速度太慢。政府應更全面的與企業溝通,告知目前能源供應的現況、推動能源轉型的進度,以及民國 114 年(2025)能源配比無法達標的配套措施。企業對能源供應整體情況有更全面的瞭解,有助企業依照自身發展需要訂出能源使用與減碳計畫。

過去十多年企業關注能源議題多數放在穩定供電合理電價上,未來還必須加入碳排選項。我國推動風電太陽能光電已見瓶頸,前者受限風場開發成本,後者受限太陽能光電設立位址漸少。以日本的經驗為例,日本的綠能除水力、太陽能與風電外,還有生質能源,台灣在此項目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地、水、電、才、工五缺企業長年面對挑戰,未來數十年會新增第六缺缺減碳。產業界應對減碳千頭萬緒,最好的起點是政府坦率告知能源轉型現況,讓企業發展有所依據,減碳之路才能穩定前行。














聯合報黑白集/新外交模式?


2022-01-13 01:08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我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去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並掛牌運作。圖/外交部提供


我國和立陶宛的關係好戲連連。我去年底設立台灣代表處後,引發北京對立陶宛的連串政經報復;為此,台灣先收購了一批遭抵制的立陶宛蘭姆酒,近日又買下一貨櫃在海上漂流兩個多月蒸餾奶。更精彩的是,立國總統諾賽達抱怨台灣代表處的名稱是個「錯誤」後,蔡政府宣布設置二億美元的「中東歐投資基金」,立刻讓諾賽達閉嘴。

看來,金錢仍是打開外交大道的黃金鑰匙。對岸祭出棍子,我們便使出胡蘿蔔;他們抵制的商品,我們就全部包下。如此一來一往,台、立間的感情便不斷升溫。蔡政府看準美金的妙用,五天內,便將原先二億美元投資基金加碼為十二億美元。手筆就是要這麼闊綽,才能讓立陶宛變成台灣「死忠的」。

當然,金錢外交也不是新模式了。錢的效用如何,就要看好處是否落到對方國家人民身上;若是落到政客口袋,投資效益就是零,像尼加拉瓜那樣。

立陶宛最近情況有點混亂,總統和總理對台立場有些分歧,外長和副外長論調也相左,遑論在野黨。更糟的是,立陶宛承受的杯葛壓力,可遠不止酒與奶兩項。

蔡總統任內丟了八個邦交國,在立陶宛設處雖不算建交,若能好好守住,也算在東歐打下一個灘頭。怕就怕,雙方因誤會而生的感情,禁不起現實摧折,倏忽就化成泡影。













聯合報社論/後公投鏡像:王美花的狡辯與美肉商的自救


2022-01-13 01:06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經濟部長王美花坦承,2025非核家園的綠能占比無法達標。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傾府院黨之力擋下四大公投,但元旦後第一個上班日,經濟部長王美花坦承因用電量超出預期,在發電量「分母變大」下,民國 114  年(二○二五)非核家園的綠能占比無法達標,僅十五%,因此天然氣占比須增加至五十二至五十三%。同日美國肉品協會報紙刊登廣告強調美豬安全無虞;近日日媒則稱,台灣三月前將開放福島食品。蔡政府力阻公投,卻讓能源安全陷於更大困境;反萊豬公投則操弄過度拖累美豬,民眾健康還得賠給核食。

過去一年因疫情等多重因素夾擊,全球天然氣價格節節攀升;加上綠能尚無法擔任供電主力,歐洲多國相繼爆發能源危機。去年第三季後供暖需求增加,歐洲天然氣區域基準價格一度漲了近五倍,富裕的西歐竟落入能源貧困的窘境。由於歐洲不少國家都自俄羅斯進口天然氣,形同被俄羅斯總統普亭掐著咽喉,外界更形容歐洲已淪為俄國的「人質」。

去年 COP26 氣候峰會,在各國聚焦碳中和議題下,核能重新受到矚目,原本承諾民國 124 年(二○三五年)將把法國核電依賴比從七十五%降至五十%的法國總統馬克宏,更宣布將重啟核電廠工程。這樣的政策大轉彎,一方面除了為因應減碳之需,另一關鍵就是出於「能源主權」的思考,避免能源主控權受制於人。

當初,蔡英文訂下非核家園五三二(天然氣五十%、燃煤卅%、綠能廿%)的發電配比,把價格高昂且戰備儲存量最少天然氣當成主要能源;如此高的占比,即使是在自產天然氣的國家都很罕見,何況台灣是全數仰賴進口。如此不合理發電結構,一碰上國際天然氣大漲,讓中油去年大虧四三四億創下十三年來最慘紀錄。若今年油氣持續凍漲,中油料將大虧千億,形同全民埋單。

但就在歐洲各國擔心能源安全受制於人、紛紛調整發電結構時,蔡政府卻反其道而行。這次公投,蔡政府仍緊抱反核的神主牌,不惜加大恐核訴求,封殺了重啟核四公投。孰料,公投甫結束,王美花便說出了選前不敢說的話坦承非核家園能源配比將跳票。更令人驚悚的是,原本占比已高到不合理的天然氣,要再增加二至三趴。目前三接、四接都已面臨接續困難的窘境,可以預見,未來一遇供電不足,勢必大增燃煤因應。蔡政府花了二兆元推動的綠能,不僅未能減少台灣的碳排,遑論要達到民國 139 年(二○五○)碳中和。

王美花所謂因經濟成長率高於預期而用電量「分母變大」,導致綠能發電在「分子不變」下占比未能達標,這種說法更是明顯的詭辯。用電量本來即應隨時因應情勢檢討,難道是一夕間驚覺需求大增?問題的癥結,就在綠能發電不如預期,不是分母變大,而是分子太小。王美花根本在糊弄全民

蔡政府前年八月突襲宣布進口萊豬,面對各界要求從源頭做好萊劑標示,蔡政府不斷推託,最後卻推出琳瑯滿目的台灣豬標章來混淆視聽,民眾在無從辨識下,乾脆拒買美豬。儘管蔡政府把「反萊豬栽贓成「反美豬」,實際上,美國飼養之豬隻現僅兩成使用萊劑,但民眾對美豬的信心已經崩盤。去年開放萊豬後,台灣進口美豬衰退近九成,正是受到蔡政府拒絕標示萊劑殘留的牽累;美國肉品協會要刊登廣告對消費者信心喊話,原因在此。

當全球天然氣已經高漲,蔡政府還要提高天然氣占比,把台灣能源安全推向更凶險的懸崖。從政府封殺四大公投到美豬業者自力救濟,即可知蔡政府為了勝選,能不擇手段到什麼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