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政策納入氣候變遷 大勢所趨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8109/web/

◆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說可以混打了,但疫苗在哪裡?
◆  聯合報黑白集/NCC與派系接班大業
◆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政策納入氣候變遷 大勢所趨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政策納入氣候變遷 大勢所趨


2021-09-01 03:04  經濟日報 /   社論
中央銀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年來,氣候變遷成為全球各地頻傳重大天災的緣由,相關損失的嚴重程度和影響時間的不確定性,亦成各國經濟與金融風險的來源。對此,以維持物價與金融穩定為使命的各國央行,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應扮演積極角色或保持觀望、是否應把氣候變遷納入貨幣政策的思考架構,專家學者見解各異,但已有愈來愈多的央行關注這項議題。這點從「綠色金融行動網絡」(NGFS由主要國家央行及監理單位組成)的會員數大增,由民國 106 年(2017年)12月成立時的八個創始會員,增加到今年6月底的95個會員,即可得見。

就主要央行來說,英國央行、法國銀行已先後就氣候變遷風險或損失,對本國金融機構進行壓力測試;歐洲央行預計將在民國 111 年(2022年)對銀行應對氣候相關風險策略及計畫進行全面審查;日本銀行擬提供零利率資金給對氣候變遷領域作借貸、投資的金融機構;美國聯準會也成立氣候監督委員會,責成金融機構提升對惡劣天候事件的意識和適應力,並要求其提供緩和氣候變遷風險的應對措施

同時,隨著氣候變遷相關資料漸漸豐富,總體經濟計量模型已可將氣候變遷因素納入,對氣候相關投資效果的衡量更具合理性,許多研究結果也證實,這些投資可在不損及報酬下,增強金融體系對氣候變遷的韌性等,均使氣候變遷因素納進央行政策考慮變得可行。聯準會等主要央行亦開始以身作則,如央行購買企業資產時,可挑選在氣候指標上表現較佳的企業,或拒買產生較多二氧化碳的資產或企業;可改變銀行擔保品價值計算的規定,大幅度調低碳濃度較高擔保品的估值,進而影響其擔保價值及可貸款的額度;可對達到特定氣候指標的銀行或定期揭露氣候風險的銀行,給予較低的再融資利率優惠,商業銀行也得以對綠色產業提供較低利融資。

不過,在廣泛地將氣候變遷納入貨幣政策思考架構之前,央行得先了解其對經濟影響的本質,尤其是界定氣候變遷的程度及其立即影響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為此,今年3月德國知名學者迪特里希A.Dietrich)等人建議,捨棄直接探究氣候變遷的實際影響,改以人們預期氣候變遷會如何影響其生命財產。他們對美國消費者進行訪查,先衡量氣候變遷對經濟短期影響的看法,發現受訪者預期氣候變遷對經濟成長造成影響的程度微乎其微,但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發生代價高昂之自然災害的可能性非常高,而這種對災害的預期將改變其資金配置行為

誠如聯邦準備銀行舊金山分行的研究,氣候變遷是一種已知的未知(known but unknown)風險這種風險升高將使人們增加預防性儲蓄,以便抵消或規避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但在當前長期中性利率水準r*達成最大就業與穩定物價目標下,最適宜的實質利率水準)已偏低下,一旦大量出現前述的個人儲蓄行為,又將拉低r*,連帶限縮聯準會因應景氣低迷時的政策操作空間。何況,即使整體社會為因應氣候變遷,透過增加投資並朝向綠色永續經濟發展的模式,或可提升r*水準,以緩解其下滑壓力,但轉向綠色永續經濟發展的變化幅度和速度,卻又可能陷入另一個已知的未知風險。特別是當改變的幅度過大且速,反而可能給就業和物價上漲帶來莫大壓力。

無論如何,在極端氣候引發的天災頻傳下,全球主要央行審慎以對,紛紛提出相關應對措施。相形之下,台灣近兩年面臨少見的旱澇交替成災,乃極端氣候之害,更損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我國央行不僅未加入NGFS,亦未對氣候變遷提出具體的監理政策,令金融機構無法有更積極與系統性的作為,相關的應對措施不足,倘若天災加劇,只怕屆時釋放再多的資金與急就章政策都難以收亡羊補牢之效。













聯合報黑白集/NCC與派系接班大業


2021-09-01 02:59  聯合報 /   黑白集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上月底原要對鏡電視與台數科新聞台申請案續行初審,卻傳出外部評委意見與資料遭外洩,連帶使兩案昨都未完成審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家通傳會(NCC)又捲入新聞台生死門。申設已久的台數科、鏡電視重啟審查,傳出委員不滿資料外洩,拒作投票工具人,要求主委陳耀祥查明再議。兩家業者政商實力雄厚,陳耀祥否認下指導棋,聲稱「外洩」純屬誤會。

陳耀祥關中天功在黨國,但新聞台世紀戰火未歇。瘋搶中天頻道者眾,卻被華視攔胡;除兩家業者匍匐前進,寰宇則先移頻八十五頻道埋鍋造飯。

NCC 堅持有線新聞台必須新設,卻恩准擴大區塊,獨厚三立財經台達陣。蛋黃區增為十一台,三分之二綠光閃閃,陳耀祥如何審新安舊,未必能壓得住陣腳。

新聞台硝煙瀰漫,民進黨內也戰鼓聲催。派系聯手倒蘇,接班戰場兵馬四起,獨派金孫、新系大阿哥、正國會少主等陣營動作頻仍。巧的是,各方勢力多與新聞台老闆相親相愛,皆忙著「爭地盤」。

綠營派系和綠媒老闆魚水相幫,已見稱霸。君不見,高雄政壇花媽終有離別時,海董江山代相傳。由三立與海派的上位捷徑可知,兩家申設業者不折不撓其來有自。

海董微恙,蔡總統專機探問;她防跛有賴媒體大亨相挺,為逐鹿接班者及綠友友作好示範。NCC奉命關中天,聲稱董事會干預新聞自律,實為旺董選錯邊;接班候選人上行下效,業者紛紛「為黨自律」,輪到陳耀祥煩惱選邊了。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說可以混打了,但疫苗在哪裡?


 2021-09-01 03:02  聯合報 /   社論
季青漫畫
陳時中表示,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認為AZ和BNT混打方向是可行的,將視疫苗進貨量,決定提供混打的日期。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任何稍有自尊的官員,都不會在犯了那麼多錯誤之後仍然大言不慚,也不會面對數百條人命損失仍一派泰然毫無愧色。但蔡總統、閣揆蘇貞昌和指揮官陳時中不同,他們都可以把決策責任道德良心切割得清清楚楚,不讓愧疚沾染自己的心。因此,當陳時中宣稱 AZ 和 BNT 混打「可行」時,大家都知道這個承諾其實是空的,因為混打的政策還未出爐,也不知道疫苗在哪裡。

當許多國家都開始計畫施打加強型的「第三劑」,台灣打完兩劑的人口只有三・七%,而第一劑的覆蓋率僅超過四成。儘管郭台銘、台積電合購的首批一八五萬劑 BNT 疫苗今起將陸續抵台,但依指揮中心規畫,主要是供十二到十七歲的一四○萬青少年造冊施打。至於上網預約 BNT 的十八歲以上年輕人多達三百多萬,八成以上的人恐將落空,還要再等下一批。簡單地說,進來的 BNT 供年輕人接種第一劑都不夠,哪有多餘的量可供混打 AZ?

但陳時中並不在乎再一次練肖話。防疫指揮官的權柄,已經大到「喊水會結凍」的地步,空頭支票都可以自行回收,又豈怕跳票?這幾天,郭台銘好意稱已請 BNT 明年預留三千萬劑給台灣,蔡政府上下卻冷眼以對;陳時中則稱明年已訂購兩千萬劑莫德納,「量已經夠了」。言下之意,郭董再訂 BNT 毫無必要,政府敬謝不敏。

「疫苗已經夠了」的台詞,人們從去年以來就聽過不知多少回,但有哪次是真的夠了?蔡政府訂購的一千萬劑 AZ,迄今只來了廿六%,比日本捐贈的量還少;訂購的五百萬劑莫德納,只來了廿九%,比美國捐贈的還少;向 COVAX 採購的四七六萬劑AZ,只到貨十三%。正因各疫苗廠交貨均延宕,導致台灣疫苗施打進度落在全球末段班,五月的本土疫情因而導致八百多人死亡。人民對此的驚恐和怨怒,乃至人命損傷的悲痛,蔡政府好像沒有學到任何教訓。因此,目前疫情不過稍稍緩和,各級官員馬上驕態復現,彷彿手中疫苗已可用到地老天荒

台灣的疫苗問題,除了採購數量到貨數量不足外,更大的問題是缺乏整體規畫不知應變,陷在「走一步算一步」的泥沼。這從目前的幾個現象已經看得很清楚:第一,要打的人打不到,這包括仍打不到第一劑的青壯族群,和不知何時才能打到第二劑的長者,均在漫長苦待;第二,政府採取集體化無差別接種,對於不同體質或有特殊疾病禁忌者卻無任何提醒,從而造成不少猝死案例,這已近乎「不教而殺」;第三,政府先前宣布嚴禁疫苗「混打」,如今又改口稱可以混打,對民眾認知造成困擾。事實上,不同技術層次的疫苗在施打順序上有嚴格要求目的在於須能提升免疫效果;但陳時中對此一直含糊其詞,除糊弄百姓,也會造成誤導。

依照國際間既有的混打研究,AZ和 BNT 的混打並非隨意為之,而是先打過腺病毒疫苗的 AZ,再打mRNA疫苗的 BNT,才能擴大免疫效能對於同是 mRNA疫苗的莫德納之混打,應該也是這樣的順序,但陳時中支吾其詞。問題在,我國各種疫苗有一搭沒一搭的到貨,指揮中心只能將就推銷手中的疫苗,哪有餘裕奢談施打策略?所謂超前部署,不過是一句超前謊言罷了

 請問蔡總統:你覺得國內疫苗已經夠了嗎?如果夠,你覺得台灣的疫苗接種何時能達到足夠安全的六、七成覆蓋率,以便國家早日解封?如果不夠,你的閣揆和防疫指揮官卻悍然拒絕進行疫苗的補充採購和部署,你不該把他們換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