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5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請中央直接開徵「囤房臨時稅」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4355/web/ 

◆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縱容派系,現在嘗到了施政苦果
◆  聯合報黑白集/此一時 彼一時
◆  經濟日報社論/請中央直接開徵「囤房臨時稅」







經濟日報社論/請中央直接開徵「囤房臨時稅」


2021-05-05 00:2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本報資料照片


近來政府打房行動四起,政策琳瑯滿目。社會輿論對這些措施都頗為認同與支持,也給予政府不少掌聲;但因為財政部突然放棄囤房稅的改革,民間開始出現強烈指責政府「打假球」的聲音。對此,財政部亟需進一步澄清並提出有效作為。

其實,一開始財政部的確把囤房稅的修正納入整套房地稅改方案之內。依照現行房屋稅條例規定,地方政府得在1.5-3.6%稅率間,針對超過三戶以上住家用房屋,按其戶數訂定差別稅率,此即俗稱的囤房稅惟由於房屋稅係地方稅,囤房稅率雖統一由中央訂定,但實際徵收率各地方卻可自行決定。在政治現實的考量上,各地方政府為避免加稅得罪選民,大都不敢採行囤房稅率提高多屋者的稅負。

其實,中央在「授予」地方此權力時,即可預知此一結果。遺憾的是,中央並未預為防範,仍然在條文上規定「各地方政府得視所有權人持有房屋戶數訂定差別稅率」,既然是「」而不是「」,對地方當然就無法律約束力。就此而言,不得不讓人質疑,對於囤房稅的開徵,中央從一開始就企圖打假球,只是卻很技巧的把責任全部丟給地方

日前房地合一稅2.0修法通過後,財政部已明確定調暫不推囤房稅改革。財政部蘇建榮部長的說法可歸納如下:一, 房地合一稅2.0已經能抑制短期投機炒作,囤房稅宜再從長計議。二, 中央提高稅率,但地方政府若不調高甚或調低稅基,囤房稅難有效果。三, 房屋稅按月逐屋核定,再根據房屋所有人做全國總歸戶,稽徵成本將大幅增加。四,可能導致租金上漲,將稅負轉嫁予租屋族。五, 擁有非自住房屋未必皆為囤房謀利,例如共有、繼承等,課囤房稅可能「傷及無辜」。

以上說法似乎言之成理,但所有這些都是財政部在民國 103 (2014年)決定採行囤房稅時,就應該做好的事前評估。如今,政府面對的問題是囤房稅的成效檢討;若真如部長所言,擔心的問題這麼多而嚴重,那就應該果斷地廢除囤房稅。一個實施多年的稅制,明明缺失繁多,卻因為沒有真正落實以致無從發生問題而得以保留下來。財政部吃定地方的不會配合,造成囤房稅形同虛設,這種「不廢不修」的態度值得商榷。

其實,蘇部長所言觀點,大都可以合理的驗證評估。迄今為止,採行非自住房屋差別稅率的地方有台北市、宜蘭縣及連江縣,桃園市與新竹縣則訂定了高於法定下限的稅率。財政部應參考這幾個地方的實施經驗,廣泛搜集資料,確實去估算與評析實施囤房稅後對稽徵成本、錯殺無辜以及稅負轉嫁等層面的影響。以房租為例,根據主計總處區域別房租指數年增率可知,從民國 103-109 年(2014年到2020年),採行囤房稅最多的北部,房租年增率都不是最高的。由此可見,以囤房稅會刺激房租上漲將稅負轉嫁給租屋者,作為反對課徵的理由,似乎過於武斷。

其次,居住正義應同時實現於房地的取得、獲利及持有等三種稅目,缺一不可。財政部期望只透過所得稅房地合一2.0修正,就能達成打擊投機炒房、抑制房價的效果,不啻緣木求魚。我們再次呼籲,將契稅改按實價計徵並納入土地之外,中央應創新思維,依據財劃法第19條規定,為適應特別需要」取代地方直接開徵「囤房臨時稅」。

中央開徵「囤房臨時稅」,不但可擺脫地方的掣肘,更可以視各地房市狀況差異,主動而精準的打擊囤房歪風蔓延。尤有甚者,臨時稅年限訂為二年,完全符合政策性打房所需的即時與彈性考量,而同時也能讓房屋稅回歸到地方稅的本質,在進行合理化的改革時,不再受到房市起伏的干擾。更重要的是,囤房稅既是中央的政策,財政部就不應把責任推給地方












聯合報黑白集/此一時 彼一時


2021-05-05 03:1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福建官方微博宣布小三通新措施,引發大陸網友不滿,新浪微博已將該條微博禁止留言。(新浪微博照片)


福建省頒布台胞來閩便利措施」,台灣民眾入境只需兩天隔離,搭配十九天限往返住宿與工作地的檢疫;另開放金馬居民四周內未去外地者,持檢疫證明循小三通到福建免隔離。陸委會對此僅作制式反應,稱視疫情發展及兩岸互動逐步恢復人員往來,奉還一枚軟釘子

我方先前放寬大陸商務人士來台,獲准者雖不滿百,但大陸方便台企營運,也算善意。不料我官媒央廣獨具卓見,質疑陸方黃鼠狼給雞拜年」,憂心金門成疫情破口,反對恢復小三通。

這回大陸沒惡言反擊,大方開放台胞赴閩。倒是大陸網民大譁,批台灣防疫既未普篩、疫苗注射又少,還爆發華航群聚疫情,擔心福建引進病毒禍延全國。

大陸對邊境嚴防死守,網民不滿福建獨對台開便門,向國務院網站上報,痛罵省方「跪台」、「福建人的命不是命?」,要求限制福建人員跨省移動。此一「厭台」氛圍,嚇得閩官修改發布文,刪去「便捷」字眼,降低特權爭議,甚至關閉留言板。但民怨不止,連環球日報總編都出馬代中南海切割,澄清無關中央惠台任務。

兩岸政府喊打喊殺,惡意螺旋勾勒出「黃鼠狼嫌疫雞」的心理,誰還記得「最美的風景是人」?難怪國際媒體形容台灣是全球最危險之地,當兩岸人民相互仇視,和平種子將棲何地?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縱容派系,現在嘗到了施政苦果


2021-05-05 03:1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北部的英系大老黃承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警界從「松山之亂」、「濫抓良民」到「北投之亂」,一波接一波。這一連串警紀崩壞,底下赫然穿插著民進黨派系亂鬥的斧鑿,浮現「派系與黑道共生」的脈絡。其中,「松山之亂」牽動警政署長陳家欽、內政部長徐國勇與行政院長蘇貞昌的三角恩仇;「北投之亂」則暴露黑道扎根民進黨派系,而且是蔡總統旗下的「英系」。兩者,皆嚴重踐踏民進黨「清廉勤政」的創黨價值

事實上,不僅警政,政府諸多施政亂象,民進黨派系內鬥往往是其中關鍵字。從關中天事件、疫苗採購到太魯閣號事件,背後都存在綠營派系權勢爭奪的黑影。蘇內閣用人行事徇私,引發派系反彈,而拖垮施政。外界更深的質疑,則指向蔡總統縱容派系乃至被派系挾持,因此,在地方有台北市黨部主委吳怡農是否「黑道傀儡」的質疑,在中央則放任山頭以國政為競技場,割據政府部門。

民進黨標榜派系共治」,實則藉此進行人事分贓爭奪資源,一直備受詬病。蔡政府上任之初,林全內閣被貼上「老藍男」標籤,執行蔡總統改革政策卻遭黨內派系掣肘,迅即黯然下台。新潮流的深綠金孫賴清德取而代之,他之上,還有被喻為地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陳菊,新系全面掌控政府資源,連獨立機關都淪為東廠及酬庸籌碼。民國 107 年(二○一八)地方選舉綠營慘敗後,面臨連任危機的蔡總統起用敗選的蘇貞昌總管行政大軍,扛下輔選重任,也埋下派系再平衡的伏筆。蘇揆利用行政資源壯大個人權勢,挑動派系接班之爭,是近來內政亂局的源頭。

「英系」一詞,是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蔡英文重掌黨主席準備挑戰大位時所創,聲稱「要把民進黨還給社會」,並夸言「黨內只有一個派系,叫作人民」。但五年執政的結果證明,民進黨把公民力量收編成小綠側翼,派系則從黨內中常會爭到國營事業、內閣席次、插旗生技能源等產業,無所不爭。蔡總統的「英系」更成新興山頭,南方的英系大將陳明文,被爆助黑幫入監探視槍手;北部的英系大老黃承國,則吸納黑道掌控首都黨部。

蔡英文高談派系合作」,其潛台詞就是權力分配。「蘇系」掌握了最多行政資源,於是立院龍頭擺上與蘇素不對頭的「正國會」大老游錫堃,私下則用萬年黨鞭柯建銘操控國會。為節制蘇系坐大,蔡英文巧妙地把黨政喬手陳菊送進監院,無視其形象爭議。蔡總統布局看似平衡,但最大盲點在於高估自己,也小看綠營派系的野性。

從民眾的觀點,每天看到政府的施政,政客不是在職位指派的脈絡中分贓,就是在權勢爭奪的狂沙中結夥;這樣的景象,還有任何「以民為念」的理想嗎?NCC人事的圈定,關中天的言論箝制,派系介入疫苗採購的禍國殃民,台鐵因人事角力導致可怕的生命損失人禍,人們看到派系的身影無處不在,卻看不到主政者的用心和理性

蔡總統以為,分配權力即足以平衡派系,卻讓整個國家陷入派系治國」的泥淖而不自知。她破格提拔的吳怡農之所以陷入「黑道傀儡」之譏,正與她自己敦聘有黑道背景的黃承國為國策顧問一樣,都是過度盲目、自信蔑視百姓的結果

無論蔡英文是縱容或是迫於形勢,她的派系平衡政策已經窘態畢露,既無法建構強大有效的施政,反而讓國政、警政和民主價值不斷遭到派系惡行的消耗與侵蝕。若每一樁施政爭議,揭開來都有派系作祟的痕跡,民眾還會相信蔡政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