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0744/web/
◆ 聯合報社論/大學校長遴選修法,預留「拔管」巧門
◆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要顧好老巢
◆ 經濟日報社論/從韓流現象看包容性成長
經濟日報社論/從韓流現象看包容性成長
2019-06-02 23:4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自從韓國瑜去年底翻轉高雄市後,熱情的支持者不斷簇擁著他,往總統之路邁進。雖歷經各種抹黑,但在各媒體的民調支持度都居高不下,成為台灣政治史上的異數,連對手陣營的賴清德都將其譽為「百年難得的政治奇才」。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的名言「高雄又老又窮,發大財」可以外溢到全台,不僅在當時救了全黨,並持續發燒,兵臨凱達格蘭大道,大有問鼎大位之勢呢?
其實,這些發生在台灣的現象,相當程度也發生在眾多國家。簡單說來,就是在全球化之下,贏者圈可以到處攻城掠地,嬴弱者或者成長停滯,或者退出市場;各國即使經濟數據上有所成長,卻都集中在少數產業,讓普羅大眾產生不滿,政治上「變天」到處都是。「非典型」政治人物受到庶民歡迎,就是因為傳統政客以傳統方案解決不了問題,提供了非典人物或極端政黨出頭的機會。若執政黨無法解決這個產業成長不均的問題,政黨輪替很可能也會成為台灣未來的政治常態。
我們以主計總處的工商普查資料,觀察台灣從民國95年到105年(2006到2016年)的十年產業成長變化,發現下列現象:首先,十年來企業據點從110.5萬個增加到129.6萬個,成長17.3%;受僱者也由755萬人增加到883萬人,成長17.7%。人均勞動生產增加26.2%,但人均勞動報酬只增加17.1%,顯然勞動者分酬在持續惡化。
其次,十年人均勞動報酬成長顯著超越平均數(17.1%)者,只有電子零組件業(51.7%)、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產品(55.3%)、貨運(33.4%)、電腦程式設計及諮詢(21.3%),民國105年(2016年)這些行業僱用人數為106.2萬人,為總僱用勞工數的12.0%,也就是只有一成上下的受僱者會自認為待遇持續有成長,特別是電子相關產業人員。
其三,人均勞動報酬成長遲緩(十年不到15%)的行業,包括批發(14.1%)、紡織(13.3%)、成衣(13.3%)、零售(13.0%)、塑膠製品(13.0%)、住宿(11.0%)、金屬製品(10.9%)、汽車(10.5%)、不動產(7.3%)、基本金屬(5.2%)、餐食(4.8%)、飲料(2.5%)、食品(2.0%)、美髮美容(1.3%)、個人及家庭用品維修(-2.3%)。
這些行業僱用人數達373.9萬人,為總僱用人數的42.4%;而對基本金屬等六種產業所屬的89萬人而言,勞動報酬可說完全不動,經濟成長對他們來說,是完全無感的。至於剩下來的402.9萬受僱者,或占全部受僱者45.6%而言,可能認為經濟有些微成長,但感覺不大。
這應該是今天台灣產業界對經濟好壞的大致感受:一成多一點的受僱者認為的確有成長、相信政府說法,四成半受僱者認為雖有些微成長,但實在太慢、不符理想,還有四成多一點對政府說經濟有成長是「完全無感」,甚至會認為政府在造假欺騙。這是當前全球化下,產業變化快速,受惠者集中在電子資訊相關產業的結果;也是導致許多國家勞動大眾都對現況不滿,頻頻更換執政黨的原因。
了解這種狀況之後,政府就該對那些對成長無感或不滿的產業,以各種政策措施提供更多協助,或以某些策略讓這些產業能夠獲得更大的成長動能,這幾年出現的「包容性成長」(inclusive growth)正是這個意思,也就是經濟成長應該讓所有的成員受惠,不要集中在少數產業或族群。但是,我國近年來的三個政府,也就是韓國瑜批評的三個總統帶領的政府,都沒有針對這個問題調整其產業輔導政策。政府只會對優勢產業「錦上添花」,極少對弱勢產業「雪中送炭」,因為一來「行政怠惰」讓他們因循故舊,二來輔導方案經常採競爭模式,只有優良企業或產業可以拿到,造成了惡性循環。
「韓流」的產生、「庶民」總統的催生,和上述現象有極大關聯,想要「接地氣」、獲得人民信賴的政府,應該深刻認識包容性成長的必要性,適時調整政策。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要顧好老巢
2019-06-03 00:5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北市長柯文哲(右)至今仍未鬆口參選總統,但全台趴趴走露臉試水溫,腳步未停過。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落跑」之說若傷韓國瑜,柯文哲也逃不掉。四年多來,他除了拆北門廣場,還有拆天橋、拆公車道、拆電塔等「拆政績」,把市長大業降格為拆除隊長。更別提,遲未搞定的大巨蛋,和滿城待租的空店鋪怎麼辦?柯P跑全台,也得顧好老巢。
台北市發展停滯,柯P大選民調還能「保二」,全拜藍綠惡鬥之賜。六都市長中,他的滿意度排後段班,不滿意度則居冠,首都市民對他已興味索然。他談到捷運民生汐止線,竟罵稱「盲腸」,絲毫不顧隔鄰居民需求。他太缺同理心,是個致命傷。
要拚大位,柯P能力和政績皆有待加強。在對外戰略上,他主張「親美日友中」,但「友中」就只有「兩岸一家親」一句口號。兩岸關係已逼近深水區,他批綠「去中」、罵藍「買辦」,自己卻在淺水區閒晃,未免想得太簡單!
市府「喬蛋」錄音檔曝光,柯文哲怒轟「北市府被竊聽」,卻想遮掩自己行事不透明。先前馬市府財政局長「喬蛋」錄音檔流出,柯文哲立即「交給廉政會處理」;兩相對照,完全雙重標準。
韓國瑜被批「草包」,至少還賣了水果,鋪平坑洞,關懷弱勢。柯P四年半數不出政績,難道不是「包草」?
聯合報社論/大學校長遴選修法,預留「拔管」巧門
2019-06-02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教育部預告大學校長遴選將修法,讓外界赫然看見「管中閔條款」,大學校園自主恐再引發爭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預告《國立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組織及運作辦法》修正草案,讓外界赫然看見「管中閔條款」,引發爭議。儘管剛走出卡管風暴的台大低調以對,僅表示「大體可以接受」;但正因為卡管事件影響惡劣,大學校園寒蟬未去,遴選制度只能改善,不應改惡。
去年爆發台大校長遴選爭議後,領銜「卡管」的教育部長潘文忠,即預告將修正遴選辦法。然而,四月中潘文忠承受不了卡管任務壓力請辭,修正草案因而胎死腹中。接任的教長吳茂昆意在拔管,並不在乎遴選辦法之補正;其後,葉俊榮努力保住台大的尊嚴,但求仁得仁,亦無暇顧及遴選制度的完善。
如今潘文忠回鍋重任,修正草案於焉捲土重來。比較去年四月潘文忠公布的草案,這次版本略有進步,但也產生了新疑慮。
新草案著重強化校長候選人資格審查機制、候選人擔任重要職務資訊之揭露,和遴委利益迴避及自律規範;此外,並劃分「校務會議」與「遴委會」權責,希望避免重演台大遴選爭議,以及廣遭質疑雙重標準的陽明大學遴選疑義。但過猶不及,台大雖然肯定這些規定對校長遴選提供了具體的依法行政基礎,但也指出內容「過於細瑣而有矯枉過正之嫌」。前教長黃榮村更奉勸教育部:別將就上意,當個「瑣瑣碎碎的條文管理者」。
關注細瑣問題,凸顯了潘文忠缺乏興利的宏大格局,把教育部長當成了訓育組長。更大的問題,是新增的「管中閔條款」:規定在遴委會怠於執行任務或逾三個月無法處理遴選爭議時,賦予校務會議解散遴委會的權力。這項規定,不僅牴觸大學法精神,也可能在遴選過程中,預留政治干預的「巧門」,甚至把惡質選舉文化帶入校園,製造更多政治紛爭,重演更多卡管事件,校園更無寧日。
去年教育部多次飭令台大遴委會和校務會議重開會議,確認遴選結果,甚至要求重啟遴選程序;其結果,仍只能繼續卡管,無法拔管。換言之,以當時台大遴委會和校務會議結構,即使按新規定把管案拉回校務會議再戰一場,也不會改變管中閔當選的結果。如此一來,只是為校園打手提供更多狙擊彈藥,徒增風波罷了。若換個時空,大學自主可能就被迫低頭了。
潘文忠說,草案賦予校務會議解散遴委會的權限,是尊重大學自主。然而,踐踏遴委會的獨立性,何來大學自主?何況,「怠於執行任務」或「逾期無法處理爭議」的解散條件,前者概念不明確,後者更可不斷製造爭議。貿然推翻遴委會,豈不廣開後門,讓更多政治黑手介入?草案中另有「陳維昭條款」,規定在同一校擔任遴委「最多只能連任一次」,亦違反大學自主,且有就管案進行政治報復之嫌。
潘文忠強調教育部將不插手,堪稱黑色笑話。只看拔管一役,行政、立法、司法、監察四權介入殲滅戰,管案僵局如同「怠於執行任務或逾期無法處理爭議」情形;但問題不在遴委會,而在蔡政府!事實上,教育部在遴委會已指派五分之一代表,對遴選狀況應能充分掌握,再把政治黑手伸得更深,只是在摧毀大學自主。
草案對教育部自身的聘任權責,也未加釐清。管案最大的問題,是遴委會依法選出管中閔,教育部卻不依法聘任。教育部原只要依法行政,即沒有任何問題,但教育部刻意扭曲法令。未來任何大學再來一個管中閔,教育部還是可以卡管,並把罪名賴給遴委會,再把責任推給校務會議。
國立大學校長遴選制度的缺失亟待補正,但只要執政者干預校園之心不死,再完善的辦法都能鑽出裂縫。管案折損了三位教長,死裡回生的潘文忠更應徹悟;讓政治與校園保持距離,阻絕政治黑手,為大學留下生路,為教育留下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