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經貿變局 宜謀遠慮化解近憂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3563/web/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一堂危機處理的必修課
.聯合報黑白集/「國母」的內憂外患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經貿變局 宜謀遠慮化解近憂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經貿變局 宜謀遠慮化解近憂


2018-02-14 01:4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8年還沒開春,國際經貿情勢就已經出現好幾個詭異多變且令人憂心的發展,而政府的因應卻常常顯得倉促,需要重新思考政策重心的配置。
先看較長期的挑戰。中共中財辦主任劉鶴在上個月的世界經濟論壇WEF)指出,中國將提超出大家預期的市場開放政策。這樣的方向背後有經濟也有政治考量。經濟上中國大陸或想藉擴大開放提升效率吸引投資,跟一帶一路一起為趨緩的經濟注入新動力。政治上更為自由開放的中國,也可順勢取得更大的發言權,趁川普忙著美國優先時,坐穩全球化新領導者的位子。在習近平大權在握、中國自信心愈來愈強的情況下,近期內真的推出令各國眼睛為之一亮的自由化政策,可能性很高。當然,這種改革也許還是表面功夫,畢竟中國近年的國企改革後還透過「泛公股交叉持股」的方式加大介入市場的程度。但就算如此,對岸持續推動亮眼的自由化,是否會顯得台灣愈封閉?其領導地位愈穩固,台灣的空間是否就愈渺小?我們如何因應扭轉?都值得深思。
比較短期的威脅,是美國開始在貿易保護政策真正出手。繼上個月對太陽能與洗衣機祭出高額防衛關稅後,未來對進口鋼材、鋁製品的國安(232條款)調查,以及針對中國大陸強迫移轉科技的不公平貿易(301條款)調查也都已完成,只看出手的時機及力道大小。雖然這些案件對台灣的直接影響低於中、韓,但若把大陸及東南亞台商的影響納入考量,則不容輕忽。況且這些案件可能只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開端而已;受到這些決定的鼓舞,想必會有更多美國公司要求政府用各種手段來阻絕外國競爭。雪上加霜的是,川普一直信誓旦旦的要消除貿易赤字,但2017年美國貿易赤字卻創下八年來新高,直接打臉川普。惱羞成怒之下,美國加速給對手消除赤字的壓力,絕非意外。
上述挑戰與威脅,看似無關卻共同反映出的現象是,國際經貿領域的很多變局不僅不是操之在我,而且都是大國按自己利益出手,我們只能接招應變。所幸這些變局都是逐漸累積演化而成,因而至少還可以在事前觀察各種跡象來預測發展情境,推演最佳接招的方式。
以中國大陸為例,早從2013年推動上海與福建自貿示範區開始,其實就已可看出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所想展現的下世代自由化企圖。去年第一次川習會時送給美國的大禮,習近平在WEF及APEC的發言,到今年劉鶴的承諾,已毫不隱諱其要爭取全球化盟主的企圖。
再以太陽能防衛案為例,從去年5月美國貿委會USICT)啟動調查程序開始,已歷經半年以上,中間不但舉辦過聽證會,而且USITC早於去年11月就公布了建議總統課稅的調查報告,12月又傳出川普政府將開鍘的猜測。事實上,如前述的232、301條款的調查也都已經陸續完成,而其他案件也在醞釀中。
問題來了,我國政府改善經貿條件的努力固然應該肯定,但遇到這些早可準備妥適的挑戰,因應方式卻常給外界「忽然發現、措手不及」的感覺。政府的經貿團隊應該不缺專業,因此令人納悶問題何在?很有可能的是,目前政府眼中只有新南向政策。新南向契合我們的需求,但不能用以孤注一擲的心態來推動,更何況廠商眼前的難題都無法處理,又如何要大家期待新南向長期投入的效益?以及相信政府已準備好推開中國愈發粗壯的身影以加入CPTPP
簡言之,當前經貿政策的核心問題,感覺上存在著「操之在我者全力加碼、操之在人者到時再說的扭曲及配置問題。面對2018年可能層出不窮的變局,政府必須調整資源布局及注意力,除了新南向外,針對中、美變局多做一些未雨綢繆的沙盤推演及事前準備,才是以遠慮解決近憂之道。


聯合報黑白集/「國母」的內憂外患


2018-02-14 00:3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日前華視總經理郭建宏遭解職風波,文化部長鄭麗君曾邀陳郁秀(右二)在內13位公視及華視董事代表,進行意見交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華視總經理郭建宏遭撤換後,後續風波不斷。近日有媒體稱公廣董事長陳郁秀「內憂外患」,公視監察人林筠曾提出內部退佣弊案的稽核報告,但陳郁秀竟稱沒收到報告。媒體披露後,陳郁秀才聲明說該報告細節繁多,業務部門正在彙整,並未行蹤不明。
此事真相待查,但陳郁秀內憂外患顯然不止如此。約莫同時,北藝大校長楊其文兩度具名投書媒體,指他在兩廳院任職期間目睹陳郁秀的作為,不僅安插人事,甚至對送進董事長室的節目財務報告「奇蹟出現了」,隔夜便轉盈為虧。楊校長稱他「心如刀割」,後來提前辭職,如今痛苦掙扎決定將事實攤開,因為「正義與真相必須要面對陽光」。
楊校長公開指控的情節何等重大,若所言不實,將是嚴重的誹謗罪。但若查證為真,則陳郁秀可能涉及的將是背信和偽造文書罪,非告訴乃論,檢察官看不出此事嚴重性嗎?同理,台大教授林筠任公視監察人多年,對公廣集團事務了解甚深,提出的稽核報告不論下落如何,但她在郭建宏事件後閃辭,顯非事出無因
這麼多證據堆疊在一起,難怪陳郁秀內憂外患。她在綠營的「國母」地位固然尊崇,但在兩廳院及公廣集團食人民俸祿職位上迭生爭議,倍增「文化不容政治指染」的神聖性。請問民進黨及號稱公共知識分子的諸君子,黨政軍應退出媒體,公廣集團屬人民的「公共性」如今哪裡去了?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一堂危機處理的必修課


2018-02-14 00:2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M503航路事件,造成兩岸關係更緊繃;圖為金門縣府日前緊急協調春節加班機輸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在中共軍機繞台、M503航路與兩岸春節加班機爭議等兩岸重大事件處理上,處處暴露出決策草率的難堪,其間許多政治操作甚至深化社會對立氛圍,民意支持度下滑實為必然。
平心而論,這些重大事件均非驟然發生或不可預期;但蔡政府屢屢採取左支右絀甚至自傷的因應方式,且一味堅持其錯誤決策的意志力,讓民眾備感無奈。更令人擔心的是,隨著年底九合一選舉逼近,民進黨或親綠政治人物基於「政治正確」考量,難保不會藉由操作兩岸關係與國家認同議題,轉移選民對政府施政的不滿,並收割個人政治利益。
在近代國際政治史上,領導人在內外交逼、民意支持度下滑的情況下,做出極困難決定的案例不少。前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一九六二年十月古巴飛彈危機中做出正確的決策,讓危機平和落幕,即是經典案例。任何成功的危機處理,絕非可從單一角度窺得其堂奧,根據國際外交關係權威艾立森Graham Allison)與澤里科Philip Zelikow)的分析,古巴飛彈危機有三種政府決策的觀察視角:
首先,必須認清對手未必會有自己假想的理性行為。原因是,決策者並非時時以利害得失為單一考量,往往也受國家尊嚴、個人意志與競爭心理的驅使。甘迺迪在危機發生前,認為蘇聯不會輕易挑釁,即是誤判。對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而言,對美挑釁可以取得談判籌碼、獲得軍事效益,並展現蘇聯的傲氣。再加上軍事單位的促成,及轉移國內對經濟惡化注意力的考量下,在古巴部署飛彈便成為赫魯雪夫精心策劃的選擇。
第二,參與決策過程的部門機構為何,其組織的標準作業程序對決策是加分或減分?第三,參與制定重大決策者的個性、政治角力評估,如何對政策產生影響?
尤其,美國在前一年四月的豬玀灣事件苦吞敗績後,甘迺迪聲望嚴重受挫,軍方等鷹派官員與政治人物對他多有不滿。而民意支持度下滑,更令後續的國會期中選舉選情變得嚴峻,在在加深甘迺迪決策的難度。但為避免重蹈豬玀灣事件時因不同意見者噤聲導致決策偏失的覆轍,這次,甘迺迪讓來自聯邦調查局與中情局兩大情資體系、白宮內部、軍方與蘇聯專家等各方的看法進行辯論,從不同的角度相互競爭,使情資蒐集與情境分析更加完整。其間,決策小組鷹、鴿兩派立場鮮明,要採納哪一方的意見,及後續的政治後果如何,在在考驗甘迺迪的政治智慧。
事後看來,甘迺迪將各方的建議去蕪存菁後,果斷地做出讓美蘇雙方都有台階下的決定。亦即,先強硬封鎖古巴,並要求蘇聯移除飛彈,卻技術性地未設下移除時限。如此一來,美國利益無損,蘇聯也得以保存顏面,成為古巴飛彈危機平和落幕的關鍵。那年十一月危機結束後,甘迺迪的民意支持度即升高至七四%。
與古巴飛彈危機事出突然、決策時間緊迫相比,蔡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時間顯有更多餘裕。但是,蔡政府卻落入「理性期待」的圈套,既認為中國應該認知武力犯台不符合其利益,又覺得若爆發事端美國定會前來救援台灣,而渾然無視兩岸軍力與國際影響力懸殊的事實。以目前情況看來,國安局與陸委會等情資及智庫單位既無法提供高水準的情資分析就連是否達到誠實與正確的要求,也頗令人存疑。更遑論,蔡政府總是抱著親信人士的小圈子不放,仰賴同溫層的大腦做成決策,自然欠缺周全,難做出不損及台灣利益、且讓兩岸都有台階下的夢幻決策。
簡言之,在政治壓力極大、雙方關係緊張的情況下,政府須懂得向成功的危機處理案例取經,更有智慧地處理兩岸關係。否則,蔡政府與民進黨全面執政的歷史定位,恐非只是造成兩岸「彼長我消」的局面可以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