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完善納保法 要解五難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2140/web/

.聯合報社論/當蔡英文的小算盤,碰上習近平的大算計
.聯合報黑白集/再野蠻,這一條不該過
.經濟日報社論/完善納保法 要解五難題







經濟日報社論/完善納保法 要解五難題


2018-01-09 00:37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簡稱「納保法」)早在2016年12月9日立法院通過,遲至去(2017)年12月28日起才開始施行,宗旨為落實對納稅人憲法生存權、工作權、財產權及其他相關基本權利之保障,實現課稅公平及貫徹正當法律程序,重點內容包括基本生活所需費用不得加以課稅,落實正當法律程序,公平合理課稅,設置納稅者權利保護組織,以及強化納稅者救濟保障等。但能否真正保障納稅人,仍值得進一步商榷。
其實,早在2010年稅捐稽徵法已增訂諸多保護納稅人權利的規定,若有保障納稅人不足之處只需增訂條款即可,卻另訂「專法」反而耽誤了時程,也讓納稅人不知所從。而將保障對象稱為納稅者,顯係參照「消費者保護法」取名,卻像外來語,更與社會習慣的「納稅人」稱呼扞格,這些都是立法過程中美中不足的地方。
納保法特色之一為約束政府不得對納稅者及受扶養親屬基本生活所需之費用課稅,而參照主計總處公布最近一年國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60%定之,因此扶養親屬越多者可享更多的減稅利益,形式上有顧及保障人民之生存權及人性尊嚴。然而目前所得稅制的免稅額、扣除額都考量基本生活保障,也有成本、費用的減除,而且隨物價指數連動,因此本條款的實質效益恐怕有限。
其次,稅捐稽徵機關以任務編組方式指定專人為納稅者權利保護官(簡稱納保官),應主動提供納稅者妥適必要之協助,包括稅捐爭議的溝通與協調,受理申訴或陳情並提出改善建議,提供行政救濟必要的諮詢與協助,提出工作成果報告等,看似立意良善,但和消費者保護官係由各級政府就符合資格者遴用相比,納保官是由稅捐機關指派的內部人員擔任,自始即面臨如何堅守客觀、超然、獨立立場的兩難。
設若納保官已盡力協助納稅人,結果卻對納稅人不利,必然遭致納稅人認為納保官「球員兼裁判」的批判。而設若納保官積極幫納稅人爭取權利而有豐富之「成果」,如何避免遭到稅捐機關之主管認為指派的屬下胳臂往外彎,而在評比考績時給予扣分?財政部可能需要參考消保官的任用辦法,增聘外部的稅務、會計或法律專業人士擔任納保官,才可能袪除各界疑慮,真正落實納保效益。
至於設置納稅者權利保護諮詢會,負責納保法之政策及措施的研擬,執行結果檢討、教育宣導、協調各機關間有關納保事宜以及檢討租稅優惠及應公開資訊之執行情形等,恐怕需要廣納多元人才,至少涵蓋財政、稅務、會計、法律等專業人士,才能真正保障納稅人權利。
值得重視的是,為簡化救濟程序,避免課稅關係久懸未決,納稅人不服課稅處分、復查或訴願決定提出行政爭訟之案件,其課稅處分、復查或訴願決定自本法施行後因違法而受法院撤銷或變更,自法院作成撤銷或變更裁判之日起逾15年未能確定其應納稅額者,不得再行核課。表面上好像可以減少過去「萬年稅單」的爭議,但是期限仍然長達15年之久,就保障納稅人權利而言,未來有必要修法予以縮短。
至於成立專業法庭,目前司法院核發稅務專業法官證明書以三年內曾審理稅務訴訟案件40件做為條件,致62位現任法官的申請全數通過。然而過去租稅的行政訴訟案件,納稅人敗訴率高達九成以上,民眾都認為是「法官不懂稅」的結果。目前大多數行政法院法官的財稅專業素養欠缺,同一批法官未來又繼續承審稅務訟案,顯然徒有專業法庭之名,而無專業法官之實,實在令人懷疑行政訴訟的關鍵階段能有專業能力保障納稅人。因此,建議司法院應當向財政部學習,公布承審法官的專業能力,並增用專業人才。


聯合報黑白集/再野蠻,這一條不該過


2018-01-09 00:3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勞基法修正案爭議不斷,小綠立委淋雨靜坐,勞工團體也激烈抗議。記者許正宏/攝影

季青漫畫


小綠立委在總統府前淋雨靜坐,大綠立委在議場蹺腿夜宿,這就是勞基法修法前夕的奇特政治景象。完全執政的民進黨,弄到如此野蠻而狼狽,主要原因就是前年大話說得太多、太滿,導致今天難以轉彎。無論民進黨團要如何出奇招衝鋒,蔡總統或賴揆至少應公開向人民說聲道歉,才過得了民意這一關。
我們認為,前年的一例一休修法造成企業窒礙難行,更導致許多勞工收入驟減,因此勞基法確有再修的必要。這點,從民調顯示過半民意支持修法,可獲印證。然而,檢視賴揆提出的四項修正重點,包括放寬加班、排班、特休彈性這三項,都具有實質意義;唯獨放寬「輪班工時間隔減為八小時」這一條爭議太大,彷彿是中古世紀的封建法條,絕對不應該過。
不必舉太極端的例子,僅以八小時的間隔看:一名工人下班後,扣掉交通、吃飯、沐浴的時間,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睡覺?身體狀況好的,也許能睡上五、六個小時;身體狀況差的,可能尚未入眠,馬上又得起床上工。試問,這樣的法條,不是「修惡」是什麼?
行政院一再辯稱,這一條僅適用於「輪班制」企業,且以十一小時為原則,八小時為例外,必須申請報准,所以不會濫用。但是,先不問這類輪班制企業有多麼重要,但一個國家的勞動基準法令連讓工人休息睡足八小時的保障都沒有,不自覺可恥嗎?
再怎麼野蠻,這一條不能過。再怎麼傲慢,也要會道歉。


聯合報社論/當蔡英文的小算盤,碰上習近平的大算計


2018-01-09 00:3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說要維持台海現狀,但中國大陸逕自宣布啟用M503航線,現狀已不斷遷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與媒體年終茶敘,提到她相信習近平是一個「理性」的決策者,不會對台動武。誰料一周後,中國大陸逕自宣布啟用近海峽中線M503航線,國安會認為陸方片面改變台海現狀,並通知美國,爭取聲援。但以國際合法民航航線大幅壓縮台灣防衛空間,卻顯然正是陸方的理性計算;蔡總統到了周日才緊急召開國安會議,反應未免遲緩。
陸委會為此強烈抗議,陸方卻「已讀不回」;馬政府時期還能協商陸方不啟用此一敏感航路,但往事已成雲煙。連日來各方民航機頻繁逼近,乃至穿越海峽中線,未來勢將如中共軍機「繞島巡航」一樣成為「新常態」。蔡英文說要維持現狀,但現狀不斷遷移,已非她所願。
去年中共十九大,習近平除強烈反獨,也再度確立「和平統一」路線。蔡英文清楚習近平的紅線,也知道自己的底線,因此她相信:只要自己堅守在兩岸關係上「不會暴走」的保證,習近平就不會武力犯台。蔡英文是根據這個「理性預期」,以「不卑不亢,穩住兩岸,走向國際」為己任,為台灣尋找新出路。
但在當前國際權力結構、區域情勢與兩岸實力對比的條件下,習近平顯然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蔡英文「不會暴走」,因此不必讓兩岸關係「地動山搖」。但對北京而言,台灣不回到「一個中國」或「九二共識」的軌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不可能實現。因此,以系統性的行動壓縮台灣的生存與安全空間,形成台海「新常態」,製造兩岸「新現狀」,也在習近平的理性計算範圍內。但習近平仍必須算算,台灣無法生存,兩岸同胞豈可能「心靈契合」?
當「新常態」威脅日甚,「新現狀」不斷崩塌,蔡英文要如何帶領台灣,達成「不卑不亢,穩住兩岸,走向國際」的使命呢?
蔡英文年終的兩岸談話,先要向美國表態,再要說給中共聽,又要防藍綠拉扯過甚,因此強調善意與承諾不變,不對抗也不屈服,全係文青詞藻。蔡英文選在中科院與媒體茶敘大談兩岸關係,釋出善意;但她刻意表現的「不卑不亢」,反而顯得空洞虛矯,也容易被看破手腳。
蔡英文面對美國恭順逢迎,應對中共卑亢失據,正顯示她想要「穩住兩岸」而不可得。其實,蔡英文拒填北京那張舊答卷,反要求北京回答她的新問卷,即注定了兩岸僵局無法逆轉。如今,區域的權力格局已讓美日韓紛紛轉向,台海的實力差距拉大,蔡英文又如何穩住兩岸情勢?
在一個變動的世界中,蔡英文以為可以「以不變應萬變」,以為不踩紅線即可穩住局面,完全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蔡英文想以時間換取空間,但時間不在她那一方,而習近平似乎更想在戰略定力與耐力上較量。中共不必動武,只需壓縮台灣經濟、軍事與國際空間,即可達到「弱台」的目的,這是基於國際環境與兩岸情況的務實評估。
蔡英文相信穩住兩岸,就可以從容走向國際,找到台灣的新出路,新南向則是最重要的方向。在無法對抗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情勢下,川普與安倍唱和的「自由印太」戰略,適時提供了浮海之桴。但是,看看總統府「新南向辦公室」不知所云的「功成身退」,蔡英文又指示國安會和行政院成立兩個莫名所以的「新南向小組」,連新南向大腦中樞都如此紊亂,台灣出路何在?當日本也向一帶一路靠攏,台灣浮海何所乘?
民進黨挾年輕世代的震撼重掌政權,但蔡政府上任後大搞政治鬥爭,罔顧經濟民生,棄斷兩岸聯結,其結果卻可能驅趕一世代的年輕人西進大陸謀取出路。當年輕人紛紛用腳投票,蔡英文能說是個理性的決策者嗎?當她的「新南向」小算盤,碰上習近平的軍機及民航機加緊繞台壓境,她的勝算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