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從紐約時報到TIME 看中國崛起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必須回答的問題:誰下令付款?
.聯合報黑白集/對不起這些孩子
.經濟日報社論/從紐約時報到TIME 看中國崛起


udn 論壇電子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0141/web/




經濟日報社論/從紐約時報到TIME 看中國崛起


2017-11-17 02:4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展開亞洲訪問之際,美國《時代周刊》(TIME)亞洲版封面,以英文及中文寫上「中國贏了」(China won)。這是該雜誌封面首次出現中文。該封面報導「中國經濟如何贏得未來」,作者布雷默(lan Bremmer)在文章中指出,五年前,大家一致認為,中國總有一天需要進行根本性的政治改革,來維護國家的合法性;如今,中國政治經濟體系比二戰結束以來主導國際體系的美國模式,更具備可行性、可持續性。布雷默引用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數據,指出中國有能力利用國有企業提升國內外影響力,確保中國GDP在2029年超過美國。文章結尾寫道,如果要打賭哪個國家未來能更好地發揮影響力,「押注美國並不明智,押注中國吧!」
《時代周刊》並不是第一個將中文方塊字印上封面的西方主流英文媒體。12年前《紐約時報》(2005年5月22日)刊登了一篇資深專欄作家克里斯多夫(Nicholas D.Kristof,中文譯名紀思道)寫的評論文章《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紐時》打破了開報以來的傳統,第一次將中文標題的13個中文方塊字,印在報頭,目的當然是在吸引美國讀者的眼球,被不認識的標題吸引,進而閱讀內容。
紀思道撰文的動機應是想要提醒及刺激一向自大的美國人,不能再驕傲自滿下去了。文章指出,在2000年,美國已經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強國,紐約是全球最重要的城市,堪稱整個世界的首都,作為全球唯一一個超級大國,美國人可能認為其占據世界主導地位是理所當然,但在紐約人變得過於盲目自大之際,應該好好了解一下中國的歷史,在1,000年前,世界最重要的城市是黃河邊上的開封。
文章寫道,「在公元11世紀,開封是中國宋朝的都城,那時其人口已超過100萬,可謂盛世盛都,那時倫敦的人口只有1.5萬人。在古代的開封,大街上的行人川流不息,駱駝隊從絲綢之路帶來各種貨物,茶館生意興隆。開封那時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包括數百名猶太人;即使在今天,在開封還有一些人看上去跟其他中國人沒有什麼兩樣,但他們自稱是猶太人的後代。」
紀思道又說,「我們如果回顧歷史,會發現一個國家的輝煌盛世往往如過眼煙雲,轉瞬即逝,城市的繁華尤其如此。如果美國人沒有聽說過開封,那麼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警示,也許未來美國人要學習中文漢語,因為就像標題所寫的那樣,「輝煌如過眼煙雲」。
12年前《紐約時報》的文章寫的是歷史中國,現在《時代周刊》寫的是當代中國,把兩篇文章對照來看,可以有不少感慨,更可以有許多啟示:
一、民族或國家的國勢不免盛衰起伏,所以當今全球超級強權的美國也難以迴避這樣的規律。1,000年前的開封,如今沒有幾個美國人知道,1,000年後的紐約,也許同樣也沒多少人知道。
二、中國的國運雖然也盛衰起伏,但放到全球範圍中來看,無論是盛世漢唐,或綜合國力較低的宋朝,在人類過往的3,000年歷史中的前2,800年,經濟表現基本都位居全球前沿甚至是第一。其主要理由有三:(1)市場經濟加私有產權制;(2)有利於釋放生產力的民族性(勤勞、刻苦耐勞、強烈的逐利動機);(3)有容乃大的天下主義哲學,不斷吸納外來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
三、中國國運由盛而衰,特別在1840年以後急轉直下,主要是明清以降走上了封閉,連續錯失了工業革命及當代資本主義及海洋發展的三個機遇。但這樣的形勢,在1979年改革開放之後先後獲得了扭轉,僅僅40年,又強勢崛起,並邁向復興之途;也就是說,當前的中國正在向長遠歷史發展的主旋律回歸。
《紐約時報》的文章看到了歷史長河中的中國,《時代周刊》的文章看到的是再度崛起中的中國,這對僅熟悉於近代一度衰退的中國的大多數世人而言,都是很好的提醒與啟發,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一個真正的中國及預測一個未來的中國。

聯合報黑白集/對不起這些孩子


2017-11-16 23:5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南市口埤教會牧師娘許素芬前天上街頭舉牌,對於兩個少年之死,用「沈默」表達無言的控訴。 本報資料照片



又發生幼童被家長帶著赴死事件。有吸毒前科的離婚男子獨自扶養四童,曾有家暴紀錄並列為高風險家庭,還是發生爸爸帶著小二及幼稚園的兩名小女兒自殺。
同一時間,台南一名多年來投入高風險青少年輔導工作的教會人士,上街舉牌抗議,因她服務過的兩名「廢墟少年」相繼自殺。她不滿政府社福資源分配不當,破碎家庭的青少年就算想力爭上游,仍步上人生絕路。
幼童及青少年悲劇,日日在社會角落上演,他們的悲慘命運多半始於生身家庭。政府關注少子化,砸錢提高生育津貼,卻漠視眾多不適任親職的家庭,孩子出生就像等著送死。多年前震驚社會的邱小妹事件,那名當街打死女兒的父親,出獄後繼續性侵同居人兩名幼女。可見,所謂「社會安全網」何其支離破碎!
台灣真的貧窮又落後,已無暇顧及兒少的安全嗎?對照高層夸夸其言的美麗國家願景,可惡的是,該做事的官員不知所忙何事。教育部成天忙著修課綱、刪連橫的台灣通史序,對於高風險兒少又做了什麼?內政部忙著處理「黑道政黨」,及調動警政高層,又做了什麼?國發會忙著處理「公共政策網路平台」的荒謬連署而分身乏術,對照顧弱勢新世代又做了什麼?甚至還有政委要負責處理「鞭刑」討論會!
政府所忙何事,就是上述那些荒唐事。在鬧劇一般的社會氣氛裡,有孩子痛苦出生又默默受虐死去,成人虧欠的豈只一句「對不起」!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必須回答的問題:誰下令付款?


2017-11-16 23:5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慶富案愈演愈烈,到底是誰下令國防部挪支預算撥款,蔡政府必須說清楚講明白。 本報資料照片

漫畫 季青


獵雷艦案高潮迭起,在總統府強烈駁斥慶富副董陳偉志入府的報導後,隨即查出他確曾於去年九月底入府,會見了時任新南向辦公室主任的黃志芳。但以黃志芳當時之職位和權責,未必管得到國防部和慶富之間的撥款關係;而眾所周知,慶富獲得軍方的廿四億撥款則是事實。也因此,是誰居間媒合喬事,下令國防部挪支其他武器設備預算交付慶富,則是蔡政府必須回答的問題。若少了這片拼圖,獵雷艦弊案即不可能有公正的全貌。
先前,外界對此案的關注一直放在最初的招標作業是否放水涉弊,及一銀主辦聯貸是否有圖利之失。但從近日曝光的案情看,整個獵雷艦案的幕後運作和行政疏怠均遠比想像複雜。此案不僅貫穿馬政府和蔡政府兩朝,也催化地方部門對慶富的招攬競逐,更暴露國防部的監督無能及缺乏原則。最嚴重的是,政府編織了一個「國艦國造」的美夢,卻拿不出堅定的意志和不茍的執行力促其實現,反任各方將這個大夢當成「錢」與「權」的幻影瘋狂追逐,結果當然夢碎。
錄音檔曝光之後,各方矚目的焦點均在:誰有這麼大的本事下令軍方提前支付廿四億元第三期履約款給慶富?這個問題又可拆成三個子題:第一,根據雙方合約,縱使慶富造船進度超前,若國防部該年度未編列預算,軍方可以延付;但國防部不知受了誰的壓力,竟急急挪用其他軍款支付。第二,國防部強行從三軍的九項武器採購預算中,挪湊了廿四億元提前付給慶富,這除了涉及違反預算法,沒有損及國軍武力的完整部署嗎?第三,海軍在去年底即已向慶富支付這筆款項,但國防部官員在立法院備詢時,竟說謊聲稱未付。這除涉及欺瞞國會,更是惡意誤導,使此案無法受到體制的正常監督。
從另一個場景,更可印證國防部對於公帑滿不在乎的心態。近日立委在國會質詢軍方為何挪支廿四億預算給慶富時,國防部副參謀總長執行官陳寶餘竟然暴怒,反嗆說「我們是作戰單位,不是算帳單位」、「明明是慶富違法,不要劍指國防部」。這樣的辯詞,恐怕沒有太多說服力。試問,是作戰單位,就可以閉著眼睛胡亂撥款嗎?而如果軍方不任由慶富或其他幕後人士予取予求,該監督的進度如實監督,該遵守的預算原則依法執行,慶富如何能把獵雷艦捅出這麼大的漏洞來?
再看,高雄市海洋局長王端仁主動向慶富獻策,如何綁標奪取興達港標案,這在一個官箴清明的政府,根本是不該發生的事。然而,陳菊市長在事發後一方面幫王端仁的清白辯護,一方面又讓他辭職以紓解民進黨所承受的質疑,這其實是沒有原則的作法。包括偵辦此案的高雄地檢署,也一邊觀察案情發展,一邊修改自己的辦案立場。因此,當陳偉志聲稱去過總統府「溝通」時,雄檢竟主動發布新聞稿,指陳偉志是「誇大其詞」;但兩小時後,當總統府證實陳偉志去總統府會過黃志芳,雄檢立即改口說陳偉志曾在偵查庭坦承會過黃志芳。雄檢的自打嘴巴,明顯是在觀風望向,為執政者護航;如此投機的司法機構,真能還給人民真相嗎?
慶富案發展至今,人們要思考的,恐怕不只是「國艦國造為先,或追查弊案為重」的問題,也不只是「是馬政府要負責,或蔡政府責任大」的問題。而是,為什麼藍綠政黨皆認為極為重要的國艦國造政策,政府在推動過程中卻毫無意志、毫無決心、毫無規範,放任它越走越偏,最後變成一堆碎片?更可怕的是,即使事後的反省究責,所有部門都在敷衍塞責,只想怪罪對手。究竟是誰下令國防部挪支三軍武器經費給慶富,至少是蔡政府可以解答的問題;否則,推諉卸責當道,國防部怎承擔得起造艦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