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問題不在何時攻台,而在兩岸互信止戰
.聯合報黑白集.政務官竟無「低標」
.經濟日報社論.蔡政府第二個國慶 面臨三考驗
經濟/蔡政府第二個國慶 面臨三考驗
2017-10-09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慶展演預演,陸軍航特部直升機編隊飛越凱道上空。記者程宜華/攝影
明天就是雙十國慶,也是蔡政府上任後第二個國慶,歷經一年四個多月的完全執政,國內在經濟、社會、政治、兩岸關係等各個層面,歷經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及變化,9月初行政院長由賴清德取代林全,政府從「英全體制」進入「文清體制」,在國慶前夕,對蔡政府執政尤其是攸關民生的經濟施政作一總檢討,並展望未來的可能發展,具「反省過去,策勵將來」的重要意義。
去年10月,蔡英文總統在國慶談話楬櫫施政重點,包括年金制度改革、創新計畫、擴大投資方案、辦理八年20萬戶社會住宅、推動長照制度及托育計畫、開展新南向政策等,去年總統除夕談話更加碼全面擴大基礎建設投資及啟動稅制改革。
以上這些政策宣示,已陸續化為行動方案,並付諸執行,如已完成公教年金改革、長照2.0、前瞻基礎建設等立法;5+2產業的各項配套包括電業法修正、成立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國家級的台杉投資管理公司、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等,也逐一兌現;林全卸任前完成的稅改方案,也已送立法院審查。
但這些施政努力和總體經濟表現似乎出現很大落差。過去一年,除股市在外資追捧下重返萬點行情,其他總體經濟數據皆乏善可陳,國內經濟成長率雖比預期好,但去年是1.48%,今、明兩年預估也不過是2.11%及2.27%;更值得警惕的是,今年國內民間投資及民間消費成長率分別只有1.70%與1.89%,皆創下近年新低,也是拉下經濟成長率的主因。
蔡總統在去年520就職演說強調要打造台灣經濟發展新模式,兼顧出口和內需,雖然出口受惠國際景氣復甦,出現連續兩位數成長,但內需卻低迷不振,尤其攸關長期經濟成長及國家競爭力的民間投資毫無起色,反映政府改善經濟結構的努力並未引起民間企業的共鳴。
還有,政府社會住宅的規劃興建,受房價趨跌影響,也遭遇到瓶頸;能源轉型不順及停電危機,造成企業界對政府穩定供電能力缺乏信心;「一例一休」更衝擊民間消費及投資,影響經濟信心,這些負面因素迄今都尚未排除,也是蔡政府在慶祝第二個國慶時,揮之不去的陰影。
展望未來,當前國內經濟問題的解決,將繫於三大關鍵:第一是政府執行力;第二是國內經濟結構轉型的速度;第三是經濟政策路線。
其一,賴揆上任後,特別重視執行力,除親自召集「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更緊盯各項重大政策的執行,而賴揆的親民形象及高民意支持度,對增強企業經濟信心,亦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執行力的更大關鍵,是須改變僵化的法規制度及政府官僚氣習,賴內閣財經首長大多數都是林全任內的部次長留任、轉任或升任,能否有一新耳目的作為,不免受到質疑,所以,對閣員的嚴格考核及調整,將是檢驗內閣執行力的必要手段。
其二,國內經濟結構要加速轉型,不能僅靠政府口頭宣示或投注有限資源就能達成,而須賴施政能夠引發社會共鳴,帶動民間部門的改變及集體行動。例如5+2產業創新計畫目標明確,但和整體產業轉型升級缺乏強力連結,這是賴內閣必須檢討突破的另一個瓶頸。
其三,經濟政策路線是影響國家競爭力及改革成效的核心問題,未來台灣經濟發展對出口的依賴度能否降低?未來經濟發展是以「創富」或「公平分配」為最優先目標?永續發展和經濟成長如何取得平衡?兩岸經貿關係要如何繼續往下走?
這些都是影響廣泛深遠、無可迴避的政策路線問題。如何凝聚共識,作出正確抉擇,無疑是蔡總統及賴內閣未來執政最大的考驗,也將是人民對蔡政府信心指數的關鍵決定因素。
聯合/政務官竟無「低標」
2017-10-09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受訪時被媒體問到日前備詢時被金融術語考倒,是否有因此回去做功課,他只回說自己是管政策的,還反批此問題有針對性很不適當。記者余承翰/攝影
賴揆就任牽動內閣微幅異動,其中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和國發會主委陳美伶的任命,都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專業與職務完全不符。果然,最近遠東銀行遭駭客入侵,盜走十八億元,顧立雄卻不知如何應對防漏。陳美伶更慘,在立法院被問到TPP、ASEAN等名詞,竟然全都答錯;賴士葆因而譏諷蔡總統:「用人真大膽」。
總統用人可以大膽,卻不能把輕率當成大膽,或者假藉大膽破格徇一己之私,拿體制的專業分工來開玩笑。顧立雄出掌金管會,據稱是為了推動金融業「去家族化」;事實上,目前台灣金融業更大的問題,是競爭力太低及監管品質太差。因此,把焦點鎖定去家族化,根本是對錯目標,只會讓金融業更落伍。
再看陳美伶的狀況。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和ASEAN(東南亞國協)都不算艱澀的專業名詞,而是稍具國際觀的公民都應該知道的常識;陳美伶身為國發會主委,竟然一問三不知,她是念「本土經」長大的嗎?陳美伶在蘇貞昌內閣擔任過副秘書長,在賴清德市府擔任過秘書長,又出任林全內閣秘書長;這麼長的政府歷練,竟連成立半世紀的東南亞國協都誤答成「北美」,這簡直是狠狠打臉蔡政府的「新南向」!
更好笑的是,陳美伶還聲稱她前一夜「有念書」,只是剛好沒背到這幾題。政務官真的可以這樣當嗎,靠著臨時惡補來領導國家?
連大學入學都設有「低標」,我們的政務官任命卻無底限。
聯合/問題不在何時攻台,而在兩岸互信止戰
2017-10-09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施政總質詢時,立委呂玉玲問國防部長馮世寬(左),兩岸若戰有信心捍衛台灣嗎?馮部長以大聲回應「有」。記者許正宏/攝影
美國智庫「二○四九計畫」研究員易思安新書指出,中共已擬定二○二○年武力攻台計畫。而如果共軍來犯,台灣能撐多久?前國防部長李天羽曾說能打兩周,現任部長馮世寬則稱,「但我不止」。兩個問題都引發議論。其實根本問題不在共軍何時犯台和台灣可撐多久,而在如何維持兩岸和平,消弭任何戰禍的可能。但台灣社會面對安全威脅議題,卻常輕視理性思考,流於情緒反應,令人憂心。
易思安受訪透露,「二○二○年攻台」之說,出自四年前馬政府時期的中華民國國防白皮書。當時國防部指出,儘管兩岸關係和緩,共軍仍積極強化戰備,預期二○二○年「建置完成全面對台用武戰力」。不過,易思安後來又說,其實中共還沒作好準備,因此目前並沒有確切攻台的時間表。
戰爭是政治手段一環,共軍自認二○二○可完備戰力,不代表屆時必然攻台;反之,習近平宣稱「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分裂出去」,顯示中共為維繫自身統治正當性,即使解放軍尚未達理想狀態,照樣可能發起戰爭。
是否動武,中共當局有其「紅線」,然而線的位置,卻可能隨時勢而移動。如果兩岸實力差距持續擴大,開戰的勝算愈來愈高,可能付出的成本愈來愈小,自然會在政治立場上加碼前推。因此我方即使難與對岸齊頭式軍備競賽,仍務須維持落差在可忍受範圍內。
當今與台灣類似,毗連龐大「敵意政治體」的國家,如以色列、南韓等,其「惡鄰」規模都不及中共,然而近年台灣社會的表現,卻很難令外人想像,台海仍是全球潛在火藥庫。面對解放軍預算年年攀高,我方卻持續下滑,甚至貿然廢除徵兵制。即使國軍不惜濫竽充數,也難湊足兵員需求,但政客仍唯恐開罪選民,競相將腦袋藏在沙中。美方屢次質疑台灣「缺乏自衛意志」,其中當然有軍火商施壓成分,然而選票政治培養的白吃白喝心態,也是不爭事實。
若說台灣社會對武力威脅完全麻木,卻也不然。但其憂慮往往不能用在建設性思考,反多在「何時攻台」、「能撐多久」等末節上打轉,甚至淪為黨同伐異、惡鬥傾軋。尤其一些最反中仇中的綠營支持者,對捍衛台灣卻最冷感,最慣以詬罵質疑軍人,替自己閃兵行為尋求正當性。「愛台灣」是用來「清洗」政治異己,實則只敢吹口哨壯膽,骨子裡是怯懦與逃避。至於「天然獨」世代,更多的是不願流血的「嘴砲」。
光譜的另一頭,則瀰漫失敗主義,認為對岸如此龐大,根本難以匹敵。尤其藍營去年大敗,至今氣象低迷,有些支持者灰心喪志,不滿民進黨全面執政的驕狂嘴臉,既悲憤於中華文化橫遭蓄意摧殘,更認為中華民國軀殼被奪魂魄已散。因而對於台海安全威脅,他們忘記「能戰始能守,能守始能和」,也失去抵抗的意志。
最嚴重的,還是政客為政治利益,不惜挑釁。馬英九主政,台海承平,尚知共軍仍有犯台可能;蔡英文上台,兩岸緊張,賴清德卻在立法院大談台獨,火上加油,實在不可思議。
兩岸止戰,在政治上化解對立,重建互信,維護台海和平,不讓中共有犯台的藉口與可能,才是根本之道。但政客挑撥激化兩岸關係,社會又在名嘴、網紅等日復一日洗腦下養成標籤化與弱智化思維;藍綠黨同伐異,更使國家遍體鱗傷。果真共軍來犯,一個孱弱不堪的撕裂社會,如何因應這場沒法重來的存亡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