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經濟/從「金磚十」看懂中國版全球化戰略

.聯合報社論..新內閣是「文清體」還是「英雄體」?
.聯合報黑白集.從疾風勁草到風吹就倒
.經濟日報社論.從「金磚十」看懂中國版全球化戰略








經濟/從「金磚十」看懂中國版全球化戰略


2017-09-10 02:1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金磚峰會團體合照,左起為巴西總統德梅爾、俄國總統普亭、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南非總統祖馬與印度總理莫迪。 (路透)




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近日在廈門召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專題演講,回顧金磚國家十年歷程,總結金磚合作經驗,展望未來發展前景。
這是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與以往不同,這次會議除金磚五國領導人外,還特邀了埃及、幾內亞、墨西哥、塔吉克、泰國等五個領導人參加,提出「金磚十」模式的倡議並獲得各方積極回應,並加強金磚國家與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對話合作。這些主要內容與特色,都在峰會發表的「廈門宣言」中體現出來。除此之外,中國還宣布,由本年開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今後將在廈門與西安、每兩年一度輪流舉辦,逢五周年或十周年,則移師回北京舉行。眾所周知,廈門與西安分別象徵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的出發點。這些信息,意味著中國正在積極推動的「中國版全球化」又出現了新篇,相對於前兩個世紀前後出現的「英國版全球化」與「美國版全球化」,中國版的內容更加豐富,格局更加開闊,境界也更加提升。
先從「金磚國家」談起。2001年,美國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師吉姆.歐尼爾最早提出「金磚四國」的概念。念頭源自於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四個國家的英文國名開頭字母所組成BRIC,其發音類似英文的磚塊(brick)一詞,自此之後,「金磚四國」不脛而走,成了國際間的潮語。2010年,由中國倡議,邀請吸收南非(South Africa)加入金磚陣營,湊齊拼成了「BRICS」,即當下的「金磚五國」。
金磚五國雖天各一方,但俱為發展中國家,且規模均相當可觀,自2006到2016的十年,五國平均經濟增長率5.1%,高於全球平均之2.4%,足有兩倍之多,對全球經濟的貢獻高達50%,五國GDP總量占全球比重亦從12%上升至23%,其中中國就占了14個百分點,含金量最高。儘管如此,金磚概念畢竟係一時動念拼湊而成,不僅無地緣關係,民族、體制、文化及資源稟賦差異也相當明顯,唯一共同特色是都有旺盛的發展動力。但即使如此,也未必禁得起時間長期考驗,近年來,除中、印兩國尚能維持7%上下不俗的增長外,餘三國即巴、俄、南非均後繼乏力,這使得「金磚」此一概念還有多大意義,還能持續多久,開始受到各方質疑。就在此時,又輪到中國擔任輪值主席,中國對此相當重視珍惜,因此提出了「金磚十」模式的倡議,希望突破先天條件有所不足的困局,賦予原「金磚體制」更大的生命力與能量。
「金磚十」,通俗的理解就是要擴大「金磚五國」的「朋友圈」。但此一擴張之舉明顯是有針對性及選擇性的,即以新興市場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為主要吸收對象。這樣的設計應該是有其特定的戰略考慮,並且也讓我們進一步看到「中國版全球化」戰略思維的與眾不同之處,概括言之,有三大基本方向:
一、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模式。包括許多雙邊自貿協定,及中國正在推動中的多邊,如「10加1」、「10加3」,RCEP及更長遠的FTAAP自貿協定及這次提出的金磚國自貿區。這些自貿協定模式,重點在於打破原本存在於國與國之間,各種不利於貿易與投資的人為障礙。
二、「一帶一路」模式。與前者不同,一帶一路是通過基礎建設工程打通或排除原本存在於國與國之間的各種自然障礙。
三、「金磚十」模式。全球發展中國家及新興市場國家,雖有巨大發展潛力,卻在服務貿易網絡明顯落後,中國要發揮出它在基礎建設外的另一重大優勢,即電子商務網絡,將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活力充分調動起來。廈門金磚會後,五國將成立示範電子口岸,建立跨境合作網路。
傳統的FTA打通的是「任脈」,「一帶一路」的基建打通的是「督脈」,以電商為核心的「金磚十」則是活絡全球經濟體的氣血。三者相加即為「中國版全球化」的精髓。

聯合/從疾風勁草到風吹就倒


2017-09-10 02:1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政大通過委員會提案,未來校歌將採「新舊並陳」,學生可自行選擇喜愛的版本,正式底定版本已於下午公布。圖為政大新舊校歌對照。 圖/翻攝自政大官網

政大蔣公銅像。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黃威彬/攝影



政大最近趕上潮流,校務會議改了校歌新詞,但仍保留原校歌,希望政大人「各從所愛」。以「兩歌並列」的手法平息爭議,真不愧「政治」的校名。
政大前身為蔣中正在南京創立的中央黨務學校,後因國共內戰,先遷重慶再遷成都,再來台落腳。正因政大師生在板蕩中的疾風勁草精神,使它成為第一所在台復校的公立大學,並載入校史。
如今,因有學生認為原校歌歌詞有黨國思想,不想傳唱,政大校方即順勢改詞,並將遷走蔣中正銅像。相對以往走過大風大雨依舊屹立,如今一遇壓力即便宜行事,似顯輕率。
以英國國歌《天佑吾王》、日本國歌《君之代》來說,吾王萬歲、皇祚綿延等帝國皇權思維依舊;但知其為歷史,並沒有改掉。政大若真要改校歌,大可公開徵求新苗,像大英國協成員另覓新歌以彰顯新意,而不必就舊詞更改,更無需新舊並列。
新歌詞讓人啼笑皆非。例如「命令貫徹」改為「理念貫徹」,到底貫徹什麼東西?再如「建設中華民國」改為「維護自由人權」,理由是後者為普世價值;但難道平等博愛就不是?在中華民國憲法依然施行、政大依舊頂著「國立」名號的今天,為何連「建設中華民國」都不行?
說穿了,改詞只是迎合口味、風吹就倒的懦弱行徑。一方面大玩「先裂先嫌」的意識形態把戲,卻又希望「各從所愛」成為凝聚力量,這樣的妄想不只是政大的悲哀,也是當今政客的寫照!


聯合/新內閣是「文清體」還是「英雄體」?


2017-09-10 02:0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賴清德(第一排中)8日正式就任行政院長,內閣團隊照例在政院大門口拍攝大合照,不過多數是老面孔。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杜建重/攝影



賴清德正式接任林全,成為蔡總統的第二任行政院長。「林下賴上」傳聞許久,這項異動並不意外;令人意外的是,內閣改組幅度極小,多位表現不佳的閣員都留在原位。最受矚目的兩項變動:顧立雄接任金管會主委,陳美伶接任國發會主委,兩個從未有過財經經驗的人搖身變成財經首長,令人難以看好。
賴清德在就任致詞時說,「內閣隨時會調整」;但事實是舊內閣部長幾乎文風不動,連若干主動求去的政務官,都由蔡總統親自勸說而留了下來。回顧去年,舊內閣大抵是由蔡英文和林全共同拍板敲定,不少人已證實能力欠佳,卻均獲慰留。其間,一度傳出交通部長將由賴清德的台南市副市長張政源接替賀陳旦,最後宣告落空;綜觀新內閣,僅陳美伶是賴清德人馬。
除了人事上「卡賴」斧鑿甚深,政策上,蔡英文的「七項期待」,也可謂束縛了賴清德的伸展空間。尤其,由行政院經建會、研考會合併而成的國發會,本應扮演經濟政策擘畫的火車頭角色,在蔡政府手中,卻被弱化到僅剩「研考」功能,實權交給了「大政委」。陳美伶由政院秘書長變成冷衙門主委,恐怕是明升暗降,只剩下執行功能。
其實,由賴清德、林全與蔡英文的關係來看,這樣的發展並不奇怪。林全與蔡英文有革命情感,可說是蔡英文「核心中的核心」。此次總辭,林全聲明不再接受任何政府職位,卻不為蔡英文接受,就可見蔡對林倚賴之重。而賴清德接任閣揆,與其說是蔡英文「委以重任」,不如說是「不得不的選擇」;因為一則要面對黨內壓力,二則要面對明年的選舉。
就政治能力而言,賴清德一路在中央和地方選舉過關斬將,政治細胞自非林全可比。但是,賴清德早被黨內點名是下屆總統選舉的替代人選,且連民進黨內也都坦承,蔡、賴兩人並不合拍。因此,儘管賴清德上任後保持低調,「尊蔡」之情溢於言表,蔡英文是否會放手讓賴清德表現,得打上大大的問號。
這次內閣改組的另一個焦點,顧立雄接任金管會主委,卻是完全不同的情況。顧立雄從政前是呼風喚雨的大律師,和民進黨相關的官司,他幾乎無役不與。從政後,他是不分區立委,第一役就是推動《不當黨產條例》立法。立法完成後,他直接轉任黨產會主委,追殺國民黨毫不手軟。其政治形象,就是「不擇手段、使命必達」。
接任黨產會主委的,是顧立雄在司改會的老搭檔林峯正。後者一番「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談話,顯示黨產會必然是「顧規林隨」。關鍵是,蔡政府顯然認為僅僅由黨產會「單箭」射向國民黨不夠,才會再補一箭,由顧立雄接任金管會。
從宣布接受後的公開發言,可知顧立雄對於金管會業務果然一竅不通。不過,「使命必達」的顧立雄,對蔡政府而言,只要明白一件事就夠了:讓金融界害怕蔡政府,害怕遭到和國民黨一樣的命遇,害怕和國民黨有任何牽連而被「整頓」。這點,恐怕才是金管會「必須」由顧立雄接任的真相。
也因此,未來在賴內閣裡,賴清德到底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恐怕還面目模糊。甚至,會不會和過去歷任行政院長一樣,卸任時禍殃纏身,而與大位絕緣,仍難預言。但顧立雄扮演的角色卻已非常確定。就是在黨產會之外,建構另一個打擊國民黨的攻城錘,以便在未來選舉中幫民進黨掃除障礙,達到民進黨「永續執政」的目的。
此次內閣改組,外界從蔡英文和賴清德名字各取一字,稱為「文清體制」。但這個「文清體」,要如何變成「做實事內閣」,仍未可知;誰知,蔡英文和顧立雄的「英雄體」變得更搶戲。蔡英文支持度淪落至斯,還企圖以旁門左道發動整肅,豈非民主政治之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