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5日 星期五

經濟/「中國製造」崛起 威脅台灣經濟

.聯合報社論..能源與人事:從務實安倍看偏執小英
.聯合報黑白集.我們等得到真相嗎?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製造」崛起 威脅台灣經濟







經濟/「中國製造」崛起 威脅台灣經濟


2017-08-25 01:2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7月以來,中共軍機頻頻繞台演訓,激起台灣社會多方討論。即使論點有別,卻多認為應將其視為警訊,蔡總統旋即藉由視察空軍基地、鼓舞士氣,暗示嚴肅以待。
相較之下,對於中國大陸積極且計畫性地透過製造業升級等方式,重塑全球供應鏈的商業模式,可能截斷台灣經濟命脈的風險,政府竟選擇漠視。殊不知,中國此舉將為台灣帶來更迫切的生存危機。
國際間對「中國製造」的一般認知,其火候還差歐美日先進國家一大截。特別是人們經常使用的高科技產品,雖大多打上「中國製造」的字樣,看似中國在產業升級上已有長足的進步。事實上,這些產業的終端產品由中國生產,但產品設計及關鍵零組件、系統都必須仰賴國外廠商。從OECD貿易加值資料庫(TiVA)的數據可知,2014年中國最重視的電子與太陽光電產業出口,仍有高達51%的附加價值是由海外企業所創造。因此,與其說是中國「製造」,倒不如說是中國「組裝」。
面對製造純度不夠的問題,中國受到德國工業4.0及美國工業互聯網戰略「啟發」後,於2015年5月推出結合自動化生產及物聯網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從該計畫選定的重點產業大多數是高科技產業,且納入遠程前瞻性的產業(如電動車、風力發電、太陽能等),以及預計在2020年時,核心零組件的自製比率提高到40%,2025年提高到70%等戰略目標,可窺見中國不只要透過產業升級降低對外國零組件的依賴程度,更要提早切入未來性高的產業,在高技術環節上掌握主控權,以重新形塑未來企業與國家的競爭力。
或許有人認為,規劃完整的「中國製造2025」充斥官樣文章,且可能在轉身為國際供應鏈秩序制定者之前,就先累積了一堆債務和過剩產能,令該計畫難以完整推行。但中國政府的決心和執行力,絕對不容小覷,中國政府鼓勵重點產業在海外收購具有技術優勢的公司,就是一例。2016年中國企業的海外交易逾2,000億美元(為2015年的兩倍),其鎖定日本、德國及美國等具有先進製造業優勢的國家,透過收購讓中國縮短與先進國家製造業之間的技術落差。
今年3月,在中國的歐盟商會便出具報告指出,「中國製造2025」的本質就是國家關鍵產業的大規模進口替代政策,並已嚴重威脅到外國公司的地位。中國為了達到技術自主的目的,甚至強迫企業交出關鍵技術以換取市場准入。而今年8月中旬,美國總統川普授權貿易代表署針對中國對美國智慧財產權的侵害,以及竊取商業機密的情況進行調查,也與此脫不了關係,足見擁有先進製造業優勢的國家已感受到中國操作製造「升級」的威脅。
今年5月初中國首架自製商用飛機C919正式在上海浦東機場完成首飛、8月間中國造船公司擊敗韓國廠商,與法國海運公司CMA-CGM簽訂建造意向書,計畫打造九艘規格為2.2萬TEU級超大型貨櫃輪等,標示中國製造實力已達到國際前緣的訊息,更不能視為個案。
眼見「中國製造2025」以產業升級為手段在各地侵門踏戶,且欲重塑全球供應鏈的商業模式,若台灣沒有明確的戰略突圍,只怕高度仰賴大陸市場的三角貿易及台灣製造的零組件,生存空間會愈來愈小。
遺憾的是,就算當前政府真有若干突圍方向,執行力奇差也讓一切成枉然。光是高調聲稱要為「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提供銀彈的國家級投資公司都可難產一年,才在今年7月3日低調成立籌備處。相關單位行政效率之差,讓人對政府全力推動產業轉型的承諾,高度存疑。
面對中國製造的快速崛起,政府不能只會在政策書面報告上,勾註「已執行」就了事。在經濟政策推動上,台灣最需要的是迫切性、正確的規劃及執行力。因為,當中國啟動產業升級進程後,時間就是台灣最大的敵人。

聯合/我們等得到真相嗎?


2017-08-25 01:2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8月15日台電大潭電廠跳機,引發大停電。本報系資料照



八一五大停電轉眼過了十天。但大潭電廠跳電的原因還停留在九天前的說法,沒有進展;而中油的供氣前天又出了亂子,和平電廠則昨天再度出包。我們等得到真相嗎?
十天來,林全應邀去立法院作了一個「專案報告」,政委吳宏謀奉命組成了「專案調查小組」。林全行禮如儀地打完了國會太極,吳宏謀則召開一次會議,聽取了中油和台電的簡報。儘管兩者都掛著「專案」之名,卻未提供朝解答逼近一步的線索,人民只能繼續在電力的鋼索上提心吊膽。
中油包商巨路更換大潭計量站電源供應器,為何只因未將閥門從自動狀態調為手動,即導致整個系統失靈?大潭系統設計是否有重大缺陷,導致發電設備易受外力干擾?陳金德指巨路應負起責任,但一提到巨路獨董是謝長廷的大舅子,為何話題就戛然而止?這些,都是民眾想要知道的真相,但謎底會揭曉嗎?
就像歐洲七月已驗出雞蛋有芬普尼殘留,港、韓也都發現問題;但台灣遲遲才啟動調查,政府部門發布的結果也南轅北轍。十八日衛福部才宣布國產雞蛋安全無虞,隔兩日農委會即查出彰化三家蛋雞場出現毒蛋;到今天,問題牧場已多達十餘家。理應維護食安及國民健康的政府部門,為何表現如此鬆散?
台灣頻頻出現系統失靈,主因有二:一是政客太油滑,二是民眾記憶太短暫。除非人民堅持要得到答案,否則,政府不會對你認真的!

聯合/能源與人事:從務實安倍看偏執小英


2017-08-25 01:2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左圖,聯合報系資料照)、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右圖,路透)。



兩個外國媒體近日相繼評論蔡政府的施政,一是英國《經濟學人》,稱「台灣能源政策陷入黑暗」,使蔡的「亞洲矽谷」大話蒙塵;二是《日本經濟新聞》發表「竹籃打水的蔡英文」文章,稱她不斷提出改革而結果卻一場空。事實上,蔡總統不僅失去她就職時的光鮮,民意頹勢難挽;更嚴重的是她一直拒絕面對問題,不願就人事和政策作出調整,這是她自縛手腳的主因。
兩年前,蔡英文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身分訪日,和安倍在東京東急飯店「不期而遇」。當時兩人頗多相似:同樣具有「反中」的基因,都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並對自己的理念深信不疑。安倍要重新找回日本的大國榮光,小英則矢言要把台灣變成猛虎。
一般而言,意識形態型的領導人具有堅定的信念,卻欠缺彈性,不易隨環境變化而調整。這類人物喜歡物以類聚,甚至有些偏聽,常常形成小圈圈決策,在執行上更帶點偏執,只求達成目標,而不在意外界眼光。但事隔兩年,安倍與蔡英文卻漸行漸遠。安倍為了實現三支利箭的經濟承諾,宣布重啟核電,並積極與中國大陸對話,同時大幅改組內閣。他從意識形態掛帥,逐漸轉變為務實的領導人。
反觀蔡英文,執政一年多來,不顧勞資反對強推一例一休,不顧政經衝擊執意惡化兩岸關係,不顧電力不足強行廢核,不顧浪費公帑之譏強推前瞻計畫。甚至,當民意支持度跌到二字頭的深水區,仍不顧內閣能力不足,拒絕改組。相對而言,務實因應形勢,使安倍歷經多次考驗都能起死回生;而蔡英文偏執己意,則是她積重難返的主因。
先談核電政策。在福島電廠輻射外洩後,日本一度進入「零核電」時期;但日本電力有三成來自核能,長期廢核將產生缺電危機。安倍上台後,便設法重啟核電,核准高濱及川內等機組重新運作。日本反核團體曾向法院提起假處分,要求終止核電廠運轉,包括小泉純一郎也公開批評他;但安倍堅持必須滿足經濟和民生的用電,這是日本至今不缺電的主因。
反觀蔡英文,在未能精準掌握發電能力下,率爾將核一、核二堪用的機組停掉,又繼續封存核四廠;在再生能源難以提升下,導致用電陷入低備載容量的危機。同時,政府管理和調度電力的能力並未加強,一遇上天災與人為疏失,加上發電設備過勞且難以如期維修,使台灣電力陷於紅燈危機,更發生了八一五全台大停電。即使如此,蔡政府仍不願誠懇面對問題,一味死抱著非核的神主牌,蔡英文的偏執可以想見。
再看內閣改組的議題。安倍初上台時,在內閣中大量任用政治第二代並安插自己的人馬,這使其內閣得到了「公子幫」的名號。直到最近,安倍因深陷森友、加計學園的政治獻金醜聞,加上防衛大臣稻田朋美頻頻失言,導致自民黨在都議會選舉中大敗。安倍為了挽回民心,立刻進行內閣大改組,十八名閣員中撤換了十二人,並大量任用其他派系大老,以期重新獲取人民的信任。
反觀蔡英文所組的林全內閣,一直被外界譏為「千歲內閣」,上任迄今內閣決策頻頻出包,決策品質欠佳,更缺乏執行力,頻頻引來民眾批評。尤其,兩岸關係惡化及一例一休修法均引發經濟不安,供電危機持續擴大,加上軍中醜聞層出不窮,行政管理及警政維安體系脆弱不堪;這些,在在導致民怨沖天。年初以來,外界要求內閣改組的聲音即未曾停歇,蔡總統卻不知是自我感覺良好,或耽溺在同溫層的相濡以沫之中,始終無意改組一新形象。由此可見,蔡英文的偏執相當嚴重。
從能源到用人,安倍的務實,與蔡英文的偏執形成強烈反差。然而,既偏執又偏聽的領導人,要如何把台灣變成猛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