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拜託,別把醫師變勞工
.經濟日報社論.中歐班列改變歐亞貿易生態
經濟/中歐班列改變歐亞貿易生態
2017-08-24 02:4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在推動「一帶一路」計畫上的一大運輸助力—「中歐班列」正在悄悄興起。截至今年8月15日,兩年來由「廈門海滄保稅港區」開出的中歐班列已經發出156列車,4,400個貨櫃將價值24億人民幣的貨物運到了德國漢堡、俄羅斯的莫斯科和哈薩克的阿拉木圖等地,內容物包括機電、服裝、鞋帽等輕工業產品。雖然4,000多個貨櫃和超大型輪船動輒上萬的貨櫃量相比仍屬試驗階段,完全不成氣候,也未受到台灣各界重視,但依照局勢發展,有可能在未來成為東亞貨品輸往歐洲的第三種路徑選擇,值得關注。
從2011年3月,重慶首發到德國鋼鐵城市杜伊斯堡(Duisburg)的中歐班列成行之後,迄今已有4,000個班列,逐漸成為中國通往歐陸11個國家物流運輸的另一個選擇。到今年4月,這條橫貫亞歐東西兩岸的鐵道路徑,長度超過了1萬公里,擁有51條路線,由27個中國大陸城市出發,直通歐陸的28個城市。
今年元旦,由浙江義烏滿載34個車廂、行經1.2萬公里、歷時18天、穿越九個國家和英倫海峽的海底隧道、直抵倫敦的中歐班列,讓義烏到英國行程減少近一個月的創舉,成了國際間矚目的運輸大事;可惜由倫敦首發回到義烏的班列卻等到了4月10日才成行,點出了中歐班列發展初期的「非雙向」問題。但無論如何,中歐之間車輪和軌道的摩擦聲正在逐步取代古絲綢路上的駝鈴聲,改變亞歐貿易路徑的風貌,不僅將對亞歐之間的貿易運輸產生影響,甚至會對沿途國家和中國之間的政經關係產生顯著和深遠的影響。
中歐班列之所以發展快速,是因為使用海運貨櫃從廈門到漢堡耗時45天,鐵路最快只要15天,時間上只要耗費三分之一,在時間就是金錢的考量下,具有巨大的競爭優勢。而鐵路速度雖然不如空運,但價格卻只要空運的五分之一,對於有時間運送壓力,但又難以負擔空運高成本的貨品而言,也有競爭優勢。因此,它適合體積不大、屬中高單價的電腦、平板、液晶電視、手機等科技產品,從中國東岸輸往歐陸。
目前,已有台灣的機電產品藉由廈門海滄出發的班列,將貨品輸往歐洲銷售。不僅如此,已有越南貨品規劃在近日由海運連結中歐班列,由廈門運往歐洲。可以預見,透過海鐵聯運,未來中歐班列將會是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港澳台、東協東部,以及途經的大陸中西部和中亞地區,將貨物輸往歐陸的另一種重要選擇。如果大陸再完成以高速鐵路取代傳統鐵路,讓運送時間再顯著減少,這條運輸路徑將成為空運、海運之外,三足鼎立的「第三條路」。
只是在發展初期,中歐班列不可能完全順暢,包括成本仍顯著高於海運、東西兩岸供需無法平衡、通關便利化有待提升、沿線基礎設施及配套仍待改善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在高速鐵路取得重大進展之後,應可以「規模經濟」讓營運漸入佳境,成為東亞企業逐鹿中、西歐不得不「上車」的最新選擇。
目前的中歐班列,大概有三個通路,無論走哪一條路徑,北京都必須維持其和莫斯科間的良好關係,才能維繫「一帶一路」的發展,可以想見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人,都很難打破中俄之間的密切政經關係;中歐班列途中搭上便車的中、西亞各國,則會在發展和歐洲貿易時,自然和中國成為生命共同體,和中國的關係當然也更加穩固。
而台灣輸往歐洲的貨品,在海運時程差距高達近一個月的情況下,未來可能也必須充分利用這條省時的路徑。因此,如何維持和對岸的穩定關係,以免被排拒使用該路徑下所造成的國際競爭劣勢,則是政府和企業未來將必須面對的挑戰。
聯合/拜託,別把醫師變勞工
2017-08-24 02:4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衛福部原拍板二○一九年受雇醫師全面納勞基法,但政策恐怕生變。衛福部決議先修醫療法。 本報資料照片
蔡政府一例一休修法搞得天下大亂,至今行政、立法部門推來推去,仍無法解決,衛福部卻急著要把醫師納入勞基法。所幸,勞動部不能接受衛福部提出的每周工時八十小時的高天花板;衛福部只能退而先修《醫療法》,來保障醫師權益。
一例一休之所以失敗,就是想將一部傳統製造業思維的法令推廣到各行各業,因此,卻造成服務業及新興的電子商務等產業適應困難。這種做法,就好像政府以為可以打造出一套制服,讓社會上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少同穿;在現實上,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衛福部提出的方案,是要讓醫師每周工時可以放寬到八十小時,連續工時最長可達廿八小時。這點,勞動部當然不能接受。因為,去年修改的勞基法規定每周工時為四十小時,連續工時不得超過十二小時。如果將醫師納入《勞基法》,而給予這麼寬鬆的工時天花板,一旦其他行業要求比照,勞基法豈不崩潰?
醫師一周工時可能長達八十小時,這是醫療行業的特殊情境使然,當然不能和生產線上的工人相提並論。因此,如果硬要把醫師納入勞基法,後果將不堪設想。尤其,醫師的工作對象是病患,而不是一般消費者或工業產品,不可能時間一到就把病人放下,自己去休息。故而,用勞基法的思維來規範醫師的勞動,顯然行不通。
除非蔡政府通盤想好如何解決一例一休的問題,否則,請別再把醫師推進來了!
聯合/王八蛋、煙霧罐、國民法官
2017-08-24 02:4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世大運開幕當晚年改團體到場館抗議,並丟擲煙霧彈,連日來成為萬眾指責的焦點。 圖/取自PTT論壇
中華選手近日連連在世大運場上飆出佳績,郭婞淳等選手更破了世界紀錄,讓國人同感榮耀。但於此同時,世大運開幕鬧場的羅生門,若干維安失職真相未明,卻成為政治人物卸責攬功的攻防戰。柯文哲痛罵反年改團體「王八蛋」,竟在臉書獲得數十萬人按讚;至於是誰丟出那只讓眾人變色的煙霧罐,直到昨天才告水落石出。
鬧場的反年改團體,連日來成為萬眾指責的焦點,儼然罪無可逭。尤其行政院一聲「嚴懲」令下,警方南下四處搜捕的行動,彷彿戒嚴年代的警總再現。然而,從近日新浮出的事實看,反年改團體的「罪惡」,倒未必如各界指責的嚴重;甚至可以說,他們可能在混亂中成為政府爭相卸責下的代罪羔羊。
首先,反年改團體成員顏才仁因涉嫌毆傷萬華分局員警劉金銓,造成對方右眼嚴重受傷送醫,而遭逮捕,檢方一度聲請羈押禁見。然而,反年改團體提出自己在現場拍攝的錄影畫面,證明擊傷劉金銓右眼的是另一名「黑衣人」所為,且是在顏才仁被捕時,黑衣人才出拳。警方根據此一畫面出動調查,昨天才查獲動手的李姓男子,也是一名退伍軍官。試想,如果反年改團體未在現場錄影,或未能提出有效證據,顏才仁恐怕將在因誤栽罪名變成了犧牲品,不是嗎?
其次,所謂反年改團體鬧場,和選手無法順利進入開幕會場,是否構成絕對相關?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還原當時真相,反年改團體雖突破警方封鎖線,但距選手等待區尚有一段距離,實際上無法干擾選手。至於當時選手為何未依序入場,說法有二:一是輪到入場的加拿大代表團見外面情勢混亂,心生畏懼而卻步;二是當時的指揮官世大運綜合行政處副處長張勝傑為了選手安全考量,而「含淚」下令暫停進場。因此,不論是選手卻步,或者現場指揮官下令暫停,開幕時選手遲未入場的因素,不應全部推給反年改團體。
再看,除了現場推擠,當天造成最大震懾作用的,是有人丟出一只煙霧罐,造成暴力攻擊的錯覺。這只煙霧罐是從場外飛來,現場監視器或警方錄影皆未拍到投擲者,警方雖在罐上採集到指紋,多日來卻無法比對出是誰所為。昨天,警方是靠著反年改成員提供的現場影像,才找到丟擲煙霧罐的嫌犯,順利解開疑雲。
台灣的政治人物有一種奇特的本能,可以把任何愉悅的、認真的、嚴肅的事情,全部變成他們爭功諉過的競技場。世大運面對的,就是這樣的處境。先前把世大運說成在「收爛攤」的柯文哲,藉著世大運的宣傳大作個人秀;然後,又靠著一句「王八蛋」的粗話,賺取低俗的民粹掌聲。淹沒在掌聲中的,是他身為大會總指揮維安演練的不足、警力調度的失當,以及市府團隊應負的責任卻輕率推給反年改團體的便宜行事。中央政府也一樣,原先對世大運冷漠以對,不把它當成國家大事來辦,生怕出力過多將助長柯文哲聲勢。當一出事,則忙不迭地妖魔化反年改團體,甚至祭出可怕的大搜捕令,一群警員清晨登門造訪反年改活動指揮,名義上不過是「證人」,竟要強行將人從家中帶走。這豈非宛如警總再現?民進黨一向主張陳抗是憲法保障的人民權利,難道一旦自己變成被抗議的主體,這項法則就要倒著寫?
更令人遺憾的是,對於柯文哲爆出粗口,竟有那麼多民眾在事實真相未明之前,即忙不迭地上前應和。這真的是愛護國家心切?或者只是隨著政治人物的魔棒起舞,恣意獵巫?甫結束的司改會議,蔡英文宣示一定要讓「國民法官」進入法庭。然而,看看那些擅於挑撥仇恨的政治人物,對照拙於防患未然、發掘真相的政府,以及常在政客操弄下表現理盲濫情的民眾,台灣真的有設置國民法官的條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