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經濟/為台灣經濟尋找新路徑

.聯合報社論..勿凌遲一群人民以取悅另一群人
.聯合報黑白集.重層嚇阻,對付人民
.經濟日報社論.為台灣經濟尋找新路徑







經濟/為台灣經濟尋找新路徑


2017-04-20 02:3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50年前的今天,台灣第一家財經專業報紙—經濟日報誕生,創刊首日的社論標題是「為工業化添動力.為工農商作喉舌」。50年來經濟日報辦報的初衷不變,持續守護台灣,為各行各業提供資訊、導入知識、經營財富、開創願景。
財富要靠經營。財富的上一站是知識,下一站是願景。
爭分奪秒的科技發展、每日股市的牛熊角力、逐年景氣的榮枯遞嬗,及世紀經濟思潮的消長浮沉,這些都必須來自知識,有知識始能經營財富;但財富的計量單位不止是貨幣金錢,有了財富以後,對個人言要富而有品,對社會言要富而好禮,對世界言要富而大同,沒有這些願景,金錢沒有意義。
50年前,台灣經濟還處於農業社會,在困頓中前行。當年,台灣的平均國民所得約281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約14.47億美元,就在1967這一年,經濟日報創刊。今天平均國民所得已達23,325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則為5,112.82億美元。經濟日報伴隨台灣從農業、工業,到今天服務業掛帥,一路轉型成長,與台灣經濟緊密相連。
50年前,新聞上的常見語是鐵幕、核武談判,今日的常見語則是全球化、貿易談判。50年前,台灣最關切的是聯合國的「排我納匪案」,今天台灣最關切的則是能否加入TPP或RECP。世界的話語權在改變,台灣的命脈也在改變。軍事、政治仍然重要,但經濟無疑是重中之重。
今年初春的華盛頓,川普就任美國總統;接下來,到了金秋的北京,習近平將在中共十九大展布他新的權力工程。川普的路徑是反全球化,經濟第一;習近平的路徑是支持全球化,但其實也是經濟優先。
美中兩國的對比,可說就是全球新變局的鮮明反映。川普與習近平,也儼然是用不同的筆法撰寫「歷史終結論」的續篇,這顯示了歷史尚未終結,文明尚在演化。
一切尚未終結,一切均仍處在變化進行式。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世局的決定性因素,已經從冷戰時代的軍事與意識形態,轉變成經濟掛帥、經濟優先,經濟才是王道。
僅只從美中兩國切入,已可見當下出現的全球新變局,而這個變局,不能僅僅看成是一個經濟的變局而已。此刻,真正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在歷史潮流、文明發展、體制競賽、民意變遷、民粹風潮、國際角力、科技創新,及階級變異等等徹頭徹尾、方方面面的大變局、新變局。
借用湯恩比的語彙。就在當下,一個全球新變局的「挑戰」已經呈現;就是現在,一條「回應」的新路徑必須探尋。今日各國雖皆處同樣的新變局,但對於能否找到有效因應的新路徑,歸根究柢,皆是對各國內部治理的嚴峻考驗。
各國有各國的局面,台灣也有獨特的情勢。
在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壓擠下,台灣不能不迎向全球化,但台灣對全球化或反全球化的規制卻沒有相應的話語權,且因外交情勢困難,更有被邊緣化的危機。何況,對於此一變局的評估,必須再加上台灣內部治理的二大宿疾沉痾:一、國家認同缺乏共識,兩岸政策擺盪不定,社會撕裂。二、民主政治的失能與民粹化。
台灣的獨特情勢,也使台灣在因應新變局及探尋新路徑上,出現了特有的障礙與困難。對於台灣而言,這個「經濟」困境,更是一個大於「經濟」的難題。
因此,經濟日報特別在50年社慶的今天,以《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為主題出版了一本專書,邀請50位一時之選的菁英賢達來解讀世局與國情,為台灣經濟出謀獻策;同時本報今起也以《全球新變局 經濟新路徑同名舉辦一場兩天的論壇,邀請產官學各方俊彥為國家經濟前景集思廣益。謹以「一書一論壇」的心思結晶,做為經濟日報50年社慶的獻禮。
過去50年的台灣經濟發展是可圈可點的。經濟日報能夠伴隨並參與這50年,是我們莫大的欣慰與光榮。我們摯誠期望,台灣經濟的前景也將繼續是繁榮與美滿的,我們一起努力讓台灣發生正向改變,努力讓台灣更好。
經濟日報50年如一日,今後仍將是日日如一日。

聯合/重層嚇阻,對付人民


2017-04-20 02:3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防堵民眾抗議年金改革,立法院周邊布滿層層拒馬與蛇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防部上月的國防總檢討提出了一個新詞,叫「重層嚇阻」,但官員的解釋始終不知所云。最近立法院審查年金改革方案,從現場大陣仗的防堵,人們總算見識了「重層嚇阻」的真面目。
為防群眾陳抗,警方在立院周遭布下天羅地網,最外層有路障,內圈則有蛇籠、鐵絲網,再加刀片拒馬,層層重重,滴水不漏。陳抗者只有兩個選擇:或者撲上去弄得皮開肉綻,或者只能在外圍遙望。這樣的「嚇阻」,確實「重層」。
一夕間整個博愛特區彷彿變成了牢籠:當政者在裡面,抗議者在外面;政府在裡面,人民在外面。拒馬上的刀片閃閃發光,人民的心卻在淌血。蔡英文當選後,有學者說「水柱警棍的時代過去了」,實際卻是「刀片拒馬的時代來了」。
立法院說這是為保護立委安全,還說接獲了爆裂物的情資;行政院長則推得一乾二淨,說維安「充分授權」。但是,沒有高層允諾,警政署敢自作主張嗎?執政黨的用意很明白,就是要用拒馬蛇籠強渡年改關山,擋下外界的異議。
國民黨執政時,蔡英文曾諷刺馬政府「被拒馬圍困了三年」。蔡英文上任後,從一例一休、同婚、核食爭議到年金改革等爭議,她使用的拒馬更加裝了刀片,還恫嚇絕不寬貸暴力,非要把人民的聲音擋在外面。這樣,果真符合「正義」和「改革」形象嗎?
重層嚇阻的國防戰略,未用於前線抗敵,卻先用來對付人民,蔡政府有沒有搞錯!

聯合/勿凌遲一群人民以取悅另一群人


2017-04-20 02:3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監督年金改革聯盟號召上百位軍公教參與「夜宿圍城」,達成「先公聽,再審議」的成果。記者林良齊/攝影



年金改革法案開始審查,軍公教團體為此發動陳抗,在立法院外「夜宿圍城」,政府則布下重兵拒馬嚇阻。觀察如此激烈的攻防,年金改革的後續震盪可能綿延多年,不會因法案過關而休止。因此,我們要提醒執政黨和綠營立委務必審慎為之,若以為對軍公教痛下殺手即可以贏得改革美譽,最後得到的可能是「冷酷不仁」之名。
這次年金改革,其實舉國皆有共識,認為勢在必行,包括多數退休軍公教人員也有此認知。事實上,馬政府時代已提過相關改革版本,只要再作斟酌修飾,原不難說服人民。問題是,蔡總統的年改口號落至行動層次,卻因操作失當挑起嚴重的分歧和對立,甚至演成對公教的「過度殺戮」,而年輕世代及其他階層卻未感覺到受惠。如此一來,對軍公教的一番凌遲,難道只有政府獲利?
檢視年金改革過程,最受詬病者有三:第一,程序的不民主:蔡政府雖成立了年金改革委員會,但委員的遴選及討論的過程都受到嚴重的政治操控;以致最後通過的版本,幾乎就是林萬億個人的定見。這種假藉民主程序來包裝行政專斷的作法,當然不能讓被改革者信服。不僅如此,後來年改會舉辦分區座談會,結果草草了事;考試院欲另提版本,卻遭民進黨團吐槽;立法院原本連公聽會也想省略,昨天眼見陳抗激烈,才倉促同意舉行兩場應付一下。由此可見,整個年金改革其實只想貫徹執政者的意志,而沒有傾聽不同聲音的意願,更沒有程序民主可言。
第二,對軍公教的醜化及異化:在任何國家,軍公教都是政府的重要骨幹,即使不加珍惜,也不應任意摧折。但民進黨為了進行年改,竟將貢獻過一生心力的退休軍公教形容為啃噬下一代福利的米蟲,將他們打為其他民眾的公敵。把一群人民塑造成另一群人厭憎的對象,這是嚴重的醜化和異化,必然造成社會撕裂,也可見執政者缺乏「仁民」之心。年金之所以需要改革,是因為政府財政能力不足,無法依原先的承諾來支付年金。然而,蔡政府的操作,不僅把退休軍公教變成代罪羔羊,又指責他們貪婪,卻不提政府失職,這是顛倒因果和是非。軍公教可以接受改革,卻不能忍受抹黑,陳抗者的憤怒和反彈由此而來。
第三,改革承諾的矛盾:蔡總統宣稱,經過此次改革,公教年金可以維持廿五年的穩定,確保新世代退休金的安全。此話說得堂皇,實則充滿矛盾。試想,主政者拿出改革大刀,說砍就砍,說殺就殺,將所謂「信賴保護原則」踩在腳下;以此作法,誰曉得下一個總統會不會如法炮製?今天你毀棄前人承諾,明天後人不會毀棄你的承諾嗎?新世代看看今天政府的作法,敢說自己能保有廿五年的信心期嗎?那麼,所謂「確保廿五年穩定」,又是說給誰聽?
撇開立法院外的陳抗對峙不談,真正值得注意的是議場內的磨刀霍霍。民進黨立委自以為秉承蔡政府的意志,還有綠委提出比年改會更「殺」的版本,黨團更是鷹派當道,企圖快刀斬亂麻闖關通過。這種心態,不僅有失立法部門的折衝角色,也將錯失尋找最佳方案的機會。遠的不談,「一例一休」政策之所以弄到社會怨聲載道,不正是民進黨團一味追捧行政院版本,甚至胡亂加碼的結果?國民黨團未能提出自己的版本,是因為六神無主;但是,看看民進黨團目前的算計,會比國民黨更理性嗎?如果民進黨通過一個「猛爆版」的年改方案,那只能等著收割民怨了。
年改若僅止於大砍公教退休金,卻說不出造福了誰,其實只是使台灣走向「均貧」。而如果沒有造福誰,還撕裂了社會和世代,必將落得苛政之名。拿別人的生計,來為自己的改革匾額鑲金,蔡政府不覺得欠軍公教一個道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