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經濟/為政府經濟政策打考績

.聯合報社論..明年台灣經濟要防內外皆冷
.聯合報黑白集.何止牙齒咬到嘴巴
.經濟日報社論.為政府經濟政策打考績









經濟/為政府經濟政策打考績


2016-12-29 03:1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時值年終,各企業皆在盤點今年度員工績效,做為核算年終獎金發放的基礎。那政府呢?若人民頭家要給蔡政府打執政考績,該打幾分呢?扣除夾雜政治因素過多的勞資或休假等爭議事件外,從經濟結構轉型的規劃切入或許是較客觀的評量方式。
回顧520總統就職演說中,強調要打造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的新經濟模式,且對優先進行的「亞洲.矽谷」等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已做「系統性的規劃」。而新政府也在106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僅增加1.1%的情況下,仍令教育科學文化支出預算增加7.1%、為創新產業計畫額外編列462億元的預算,且有89%資金集中「5+2」創新產業上,看似一切都在進行中。
若以邦菲利恩及魏斯(B. Bonvillian & C. Weiss)於《既有產業的科技創新》一書所提,產業創新最具代表性的五大模式:管道(Pipeline)、誘導(Induced)、延伸管道(Extended pipeline)、製造主導(Manufacturing-led),以及具有頂層設計的架構、能因應環境動態調整,且為前四種模式集大成的創新組織(Innovation organization)等,來檢視12月初全國科技會議中的創新產業政策論述,可發現其與前述五大模式皆有交集,實已貼合當代科技政策對前瞻性的要求,理應可讓業者安心才是。
既然如此,為何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仍持續重炮抨擊當前的台灣產業政策,並大嘆政府產業政策方向欠缺清楚的指引?主要原因恐在台灣產業政策雖符合當代科技產業政策論述所建議的「形」,卻少了「精神」。
因為台灣產業政策的思維侷限於「解決問題」,以現下可預期、高度可及的科技技術作為發展方向,只能鼓勵漸進式的創新,而無法出現重大性創新。例如政府無視於目前產業週期變短的事實,一味寄望技術層面已唾手可達的大數據、體感科技、跨網跨境、跨業跨境、行動支付等「數位經濟發展模式」,去解決台灣太依賴電子業的硬體製造,且個人電腦與手持行動裝置需求成長趨緩的困境,就是產業政策規劃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具體實例;更恐難與1980年代台灣主力產業仍為機械、石化及基本金屬,卻勇於選定高科技產業為下世代發展方向,進而創造出近20年來台灣在全球科技版圖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好成績相比擬。
平心而論,1980年代台灣還未必有今日般完整的創新機制相助,卻能成功地朝科技產業轉型,關鍵就在於有李國鼎與孫運璿等政府主政者在選定科技產業為發展方向後,便立即鎖定及請回具有該產業相關知識、經驗及社會網絡的頂尖領導人才,像是現任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以及建置工研院與資策會等配合政策目標的組織。正如邦菲利恩及魏斯強調,無論採行哪種創新模式,或創新需要的要素都已安排妥當,皆需要一個有巨觀視野的變革推動者加以催化。
然而,當前政府似乎仍未掌握找回或培育未來潛在產業領導人才的關鍵,以致於在全國科技會議中的人才相關論述極少,且流於抽象,推動方式也多基於過去的時空背景,令人難以期待。況且,找對人之所以如此關鍵,就在於這些對的人會形成一個「思考社群」,並貢獻出好想法,再據此進行激辯、彼此碰撞,從中歸納出最佳的可行策略。最重要的是,這些經過最聰明大腦激盪出來的策略不只是執行方案,背後更包含這些人所信仰的價值觀。在此基礎下,自然不會出現近月政府執行機關的首長換人,就否決掉早前政策規劃的混亂劇碼。
要言之,政府推動經濟結構轉型時,不只應擺脫以「解決問題」的思維來規劃,更要覓得巨觀視野的變革推動者,才能讓產業創新形神合一,真正給台灣經濟一個可實現的未來。如此一來,人民頭家自然會給政府打出最佳的年終考績。

聯合/何止牙齒咬到嘴巴


2016-12-29 03:1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林全。 記者侯永全/攝影

許多人吃飯時有過「牙齒咬到嘴巴」的經驗,閣揆林全藉此說明內閣經常政策不協調的現象,比喻還算生動。但是,林全談到部會磨合卻是一派輕鬆,不以為意,顯然不了解民眾對內閣左支右絀的憤怒。
半年多來,內閣部會決策不同調的情況層出不窮。從張景森的交陸客朋友、國防部的愛滋退學生求償、內政部的老屋健檢、勞動部的一例一休、交通部的興航航線,乃至法務部的同婚專法,多位閣員都有過被政院打臉或相互打臉的經驗。甚至,部會或資政打臉總統府的例子,也不罕見。
為此,蔡總統召開執政協調會議親自提調拍板,但政府內部各說各話的問題仍然不斷。這些,有的源於政策不周與溝通不足,有的出諸部會本位主義,有的不脫閣員顢頇輕忽。更嚴重的,是閣揆一味政治考量,以致部會專業棄守;或者總統態度曖昧,政院只敢觀望。
若是觀望上意專業棄守,那就不是「牙齒咬到嘴巴」足以搪塞,有時根本是政府在裝傻,甚至把人民當傻瓜。林全的說法,並未誠實面對問題。
醫師早就警告:牙齒偶會咬到嘴巴,吃飯時若細嚼慢嚥就能避免;但如果經常咬到嘴巴就不能輕忽,可能是咬合不正或其他疾病導致的問題,應及早求醫,對症施治。對此,林全絕不能諱疾忌醫。
內閣牙齒經常咬嘴巴,決策步調錯亂,已造成社會無所適從。林全似乎以為那只是自家的事;錯了,這是全民的事。

聯合/明年台灣經濟要防內外皆冷


2016-12-29 03:1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發會主委陳添枝(左圖)對我國明年經濟成長訂下了「保二」的目標,央行總裁彭淮南(右圖)則對明年外部環境提出三個警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發會預計近期公布明年國家建設計畫的經建目標,儘管目前包括主計總處、中研院等單位均預測我國明年經濟成長率不到二%,但國發會主委陳添枝表示政府拚經濟要展現企圖心,明年國建經濟成長目標絕不能低於二%。換言之,國發會對我國明年經濟成長訂下了「保二」的目標。
在陳添枝豪氣喊出「保二」之際,政府拉抬經濟的配套方案卻分明顯得不足。央行上周舉行今年最後一次理監事會,一如市場早先預期維持利率不動,而會中真正的亮點,是央行總裁彭淮南在理監事會後記者會上的簡報,長達一一四頁的內容,透露出他對台灣明年經濟的憂慮與建言。
央行的職責,旨在維持貨幣政策的穩定,拚經濟並非其主要任務。然而,彭淮南多年以來以其特殊的「彭式風格」向政府提供經濟建言,包括關切北市指標都更案遲未動工,甚至親自跑去看房以評估市況,對經濟情勢,彭淮南總能從民眾最關注的角度切入,提醒主政者留意,多少彌補財經部會荏弱的不足。在這次報告中,彭淮南對明年外部環境提出三個警訊,分別是:美國在川普主政下的政策走向、反全球化浪潮、及中國大陸經濟的再平衡。
川普尚未上任,但由其發言及任命之官員,已透露出未來美國將擁抱貿易保護主義。若川普的競選政見完全落實,美國與中國大陸等貿易伙伴的摩擦勢將升高,對全球經濟都是重擊。近年來全球貿易成長趨緩,一旦各國新增貿易壁壘,加上貿易保護主義的政治勢力抬頭,對明年全球經濟都不是好兆頭。
明年台灣經濟的另一隱憂,是中國大陸推動經濟再平衡。大陸經濟由「投資導向」轉為「消費導向」,這意味其投資成長將趨緩,各國對大陸的出口將因此受影響,包括電子、機械等產品受衝擊最大。台灣是以外銷為導向的經濟體,且大陸是我國主要出口市場,也因此,央行警告,台灣將深受衝擊。央行並引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模擬研究指出,大陸推動經濟再平衡,台灣對大陸出口將縮減九.一六%,實質所得將因此減少○.四七%。
川普新政、大陸推動經濟再平衡、乃至反全球化浪潮,均是台灣的外部隱憂。對此,台灣能做的其實不多,只能在這三大黑天鵝衍生的地雷陣中小心翼翼摸索前進。而在外需變數大的預估下,台灣能掌握的就是保住「內需」,在陸客來台觀光人數銳減已成定局之下,政府更應著重引導國內投資,避免明年台灣經濟陷入內外夾殺的處境。
台灣去年超額儲蓄率十四.四%,遠高於南韓的六.九%與大陸的二.九六%。在二○○九年到二○一四年的六年間,我國超額儲蓄較二○○四年至二○○八年增加逾六千億元;其中,企業部門的超額儲蓄由負一千八百餘億元,大幅增加為五千多億元,是我國超額儲蓄擴大的主因。簡言之,台灣不缺資金,缺的是投資機會。近年來我國缺乏實質民間投資,內需的成長引擎不能點火,台灣經濟表現因此陷入了新平庸的泥沼。
我國在世界經濟論壇(WEF)二○一六年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也反映出台灣經濟當前的困境。台灣在今年WEF競爭力中排名雖只小降二名,但在創新程度上卻大退五名。少了創新,加上既有的產業轉型較慢,在在顯示國內投資缺乏能拉動台灣經濟的火車頭。
明年台灣經濟面臨上述三大外部隱憂,更凸顯振興國內投資的迫切性。新政府上台後,將全副精力用於對付轉型正義議題,乃至處理一例一休、同婚等修法,即已疲於奔命,導致蔡政府拚經濟的方案遲遲未能上路,應變顯然過於怠慢與保守。要如何讓內需市場保溫,財經部會必須提出更細緻可行的方案,否則,明年我國經濟將出現內外皆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