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航艦繞台談周末戰士
.經濟日報社論.稅收超徵可以發紅包嗎?
經濟/稅收超徵可以發紅包嗎?
2016-12-31 03:5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財政部連三年稅收超徵,累計達3,000億元,部長許虞哲表示,透過租稅通盤考量,即使不發「紅包」給民眾,一樣能達到效果。 本報資料照片
政府今年稅收有機會超徵1,200億元,加上前兩年也是超徵,累計三年稅收超徵將近3,000億元。部分立法委員認為既然政府連年超徵,就應該要「還稅於民」,希望有機會發紅包給民眾。財政部長許虞哲表示,新加坡曾經這樣做過,但不是每年都這樣;而且即使超徵,也可透過減少發行公債、不釋股等方式,經過租稅通盤考量,即使不發紅包,一樣能達到效果。
許部長的「經過租稅通盤考量」有點語焉不詳,一般民眾也不知道為何減少發債或不釋股,就可以像退稅一樣達到效果。因此,我們建議財政部乾脆直接說明稅收超徵的意義,以及對於改善財政有何效果,才能回應愈來愈多的退稅訴求。
所謂的稅收「超徵」,其實是指租稅的實際徵收數額超過預算數。政府編列預算,通常都是根據未來相關的經濟、產業、進出口、所得、人口等總體社會經濟變數推估而得。如果對於未來經濟過於樂觀,稅收預算數就偏高,則可能出現稅收短徵;如果對未來經濟悲觀,則稅收估計偏於保守,預算數即可能偏低,而出現超徵。因此這三年稅收超徵極可能是預算數偏低所致,比較客觀的稅收數額比較,應該以兩個年度的「決算數」比較,而非和同一年度的預算數比較,才不會產生誤導。
其次,政府的收入除了租稅以外,還包括財產、規費、公營事業、捐贈、罰款等收入,稅收超徵不一定代表歲入增加。如果規費、公營事業收入、財產收入負成長,超過稅收超徵數,財政收入也可能減少。此外,也要和政府的實際支出相比,才能確定是否整體財政已經改善。
再從租稅結構面觀察稅收超徵的原因,可以發現今年前11月稅收增加最多的稅目是所得稅,營利事業所得稅與綜合所得稅兩大稅目合計較去年同期增加達679億元,主要是實施富人稅將個人所得稅稅率提高到45%,使得綜所稅稅收增加219億元;而股利可扣抵金額減半,使得公司減少盈餘分配,才有營所稅稅收大增460億元。此部分未來是否能夠繼續增加,就要看偏高的綜合所得稅稅率和股利扣抵減半,是否導致富人將資金外移,或以贈與方式規避所得稅。依照台灣海島型開放經濟的特性,所得稅基長期可能因此流失,長期稅收未必成長。
至於稅收增加的第三名營業稅,並非台灣的消費、內需有明顯增加,而是因為國際景氣低迷,使得出口減少,導致退稅金額也減少所致。而稅收增加的第四名遺贈稅,稅收比上年同期增加超過五成,是成長幅度最大的稅目,極可能是因為政府打算實施長照2.0制度,擬以提高遺贈稅率至20%作為財源,富人在預期心理下提前贈與所致。遺贈稅未來是否繼續成長,恐怕有待觀察。
稅收增加的第五名是地價稅和房屋稅,主要是因為地方政府近年紛紛調高房屋評定現值,以及今年初調高公告地價平均超過三成所致,但因民眾反彈及房價下修,許多地方政府又改採調降稅基方式因應,未來年度稅收極可能負成長。更何況,證券交易稅和土地增值稅因為股市動能低迷,房市走軟,今年反而出現衰退,也應多加注意未來趨勢對稅收的影響。
綜合而言,近三年稅收超徵極可能是暫時現象,不容過於樂觀,估計政府105年度還是會出現決算赤字,且截至11月底,政府累積負債已達6兆以上,潛藏債務更是龐大,三年的累積超徵稅收仍不足以顯著降低累積債務。另外,長照2.0將採取稅收制,未來公共支出需求快速成長,政府有必要向民眾說明清楚,稅收超徵不等於財政改善,應無發紅包給民眾的可能。
聯合/航艦繞台談周末戰士
2016-12-31 03:5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圖為正在航行的共軍航空母艦遼寧艦。圖/中國大陸國防部網站
大陸轟炸機幾度繞飛台灣,又見航空母艦遼寧號繞行台灣東岸。此時,台灣的軍事話題卻是實施「周末戰士」,及如何降低募兵員額以「超額」完成募兵目標。
軍隊談到缺額及周末戰士的地步,已是捉襟見肘。但國軍還另有兩個真正的大憂患:
一、國家認同始終呈現分裂狀態。執政者一面持守《台獨黨綱》,一面要北京「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有謝志偉之流的「去中華民國化」動作頻頻。分裂的社會產生分裂的軍隊。相信《台獨黨綱》者願意為中華民國而戰嗎?支持中華民國者又願意為《台獨黨綱》而戰嗎?這樣的軍隊,叫他們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二、軍人的地位未能得到社會及政治人物的尊敬及珍惜。民進黨自「黨外」時代一路以來,視軍公教為國民黨的統治鷹犬,尤其軍隊更是「老芋仔」的窩巢;因而,一向以羞辱作踐軍隊及軍人為能事。如今,全軍幾皆土生土長,又經常將軍隊管教事件(如熱天出操),炒作成人權事件;使軍隊不敢嚴明訓練,青年視從軍為畏途,社會也看不起軍人。
現今國軍最突出的形象竟是颱風天清運垃圾,這樣的軍隊豈不令人心酸?難怪民調指出,民眾對國軍保台能力的評價,只有二十九%有信心。
看看以色列,三軍效忠國家,心無貳思;軍隊不但戰志昂揚,且軍人在營的訓育與退伍生涯緊密接軌。這些,難道能指望我們的周末戰士?
聯合/日本交流協會「正名」的弦外之音
2016-12-31 04:0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日本對台灣的準外交機構「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本政府的主要對台窗口「日本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將於明年一月一日正式更名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雖然只加上「台灣」兩字,卻引起中國大陸的強烈抗議,尤其在中共軍機及航母繞台之際,日本政府的舉動更增添外界許多的政治遐想。
從日本的立場看,正名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目的無非只是要方便民眾更了解其業務內容,讓名稱更加名正言順,所看重的是名分。從大陸的角度看,交流協會加上「台灣」兩字,似乎有脫離「一個中國」的指向,是日本意圖操弄兩個中國的伎倆,北京所注重的是文字的意涵。從台灣的角度看,交流協會的「正名」,則可解讀為台日關係提升的起手式,讓我們以「台灣」之名走向世界,所看重的是象徵。
兩個字之別,卻形成了「一個名稱」,日中台三方「各自表述」的奇特現象。事實上,無論如何表述,仍然無法改變交流協會是「公益法人」的本質;而無論如何美化,也無法改變台日兩邊不對等關係的現實。
日本常常自詡台日關係是一種特別夥伴關係,但是在外交關係上,日本政府卻一直吝於給予台灣任何正式的政治名分。自從一九七二年斷交至今,台日雙方都還是透過所謂的民間機構「日本交流協會」及「亞東關係協會」等白手套來進行互動交流;交流協會還特別冠以「公益財團法人」等字,以強調台日關係只是民間關係,而非官方關係。反觀韓國,早已在一九九三年便將其駐台機構改稱「駐台北韓國代表部」,英國也在二○一五年改稱「英國在台辦事處」。日本正名的腳步實遠遠落後他國,由此可見,日本的作法其實是口惠而實不至。
其次,日本也常常說台日是民主的「價值同盟」,但是,在日本的刻意操作下,台日兩方卻長期處於不對等的關係。日本交流協會雖為民間機構,我國政府卻讓其駐台人員擁有「準外交官」待遇;反觀我國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卻長期被日本貶低為民間機構,館處不但沒有外交車牌,人員也無法享有外交豁免權。為此,我國政府雖然多次向日本提出交涉,但日方根本無意改變這種不對等的現狀。由此可見,日本的態度其實是表恭裡倨。
日本政府這次更名,似讓國內許多人對日本產生奇特的遐想,認為今後可以順勢更改「亞東關係協會」的名稱,甚至駐日代表處的頭銜,一舉讓台日關係提升為準邦交國關係。殊不知,日本這次「讓利」只是一次性的表態,沒有太多實質意義,且台灣也將因此被當成日本抗中的籌碼。因此,我們要提醒國人,必須注意日本正名背後的政治意圖,以及對兩岸關係的衝擊。
近來中國大陸軍機及航母不斷突破日本宮古島防線,讓日本產生高度的不安全感,在美國態度不明朗的情況下,日本只能拉攏台灣來抗衡中國大陸;交流協會的正名,只是日本政治操作的手段之一。其次,明年是中日關係正常化四十五週年,日本想趁此機會促成中日領導人高峰會的召開,以全面改善中日關係;在此情況下,台灣儼然成為日本對中談判的籌碼。事實上,這次日本只更改了日本交流協會名稱,卻未提升台灣駐日代表處名稱,這只是供台灣民眾消費之用,在台日關係上稱不上是突破。
對日本而言,更改交流協會的名稱,既可達到拉攏台灣的效果,又不致改變台日關係現狀,這當然是一本萬利的好交易。但對台灣來說,交流協會的正名,卻可能形成台灣「聯日抗中」的錯覺,讓兩岸關係陷入更大的動盪;其負面效應不可小覷。
因此,對於交流協會的正名,民眾不但要看清名實之間的玄機,也要因應其對兩岸關係的衝擊,千萬勿陷入誤以為這是台日關係大突破的迷思。日本沒有脫下它的白手套,台日關係還是隔層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