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蔡政府須跳脫同溫層的思考
.聯合報黑白集.臉書成官員洩憤工具
.經濟日報社論.2017挑戰嚴峻 台灣要有贏的戰略
經濟/2017挑戰嚴峻 台灣要有贏的戰略
2016-12-30 03:2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再過幾天即將跨入2017年,也將是全球經濟挑戰重重的一年,三大經濟體美國、歐洲及中國大陸都處於劇烈變動中,工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的消長亦在歷史轉折點,誰主浮沉?誰能勝出?在在考驗各國政府的應變及領導能力。台灣夾在美中兩大之間,挑戰更為嚴峻,要如何因應而不淪為輸家,更是政府執政的關鍵試煉。
美國準總統川普帶有強烈反全球化特別是針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主張,在2017年1月他上任後,勢必掀起巨大波濤。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在立法院回應質詢時不諱言,川普主張一旦付諸執行,台灣恐將受到重傷。台灣出口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近七成,雖然美國已從過去第一大出口地區降為第三,次於大陸及東協,但是大陸占台灣總出口比重近四成,其中很大部分是台灣輸出中間財到大陸加工製為成品後賣到美國,川普力主製造業重返美國的政策,勢必衝擊台灣直接和間接出口;如果美國對大陸產品課徵懲罰性關稅,據估算,如果稅率15%,大陸經濟成長率將下降1個百分點,進而也將造成台灣經濟成長率最多下修0.7個百分點,影響可觀。
為因應川普製造業重返美國政策,雖然國內大型企業如台塑、鴻海等已有計畫到美國投資,但這是企業本身利益的考量,無法減輕台灣出口可能減少,以及所衍生對經濟成長和就業的衝擊。假若川普堅持對抗性的貿易政策,政府要如何應對?新南向政策能否濟急?政府必須給一個答案。
2017年全球金融風險將大幅上升。12月中旬美國聯準會(Fed)宣布升息1碼,正式宣告美國已進入升息循環,此意味熱錢四處流竄的全球金融失序現象將走到盡頭,金融去槓桿將成為新常態,雖然歐洲、日本量化寬鬆政策尚在持續,但貨幣政策對經濟影響力顯然日益衰減,以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取代貨幣政策,已逐漸成為各國共識。
金融去槓桿勢必終結全球金融泡沫,並導致另一波全球資金大挪移。耶魯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日前提出警告,1920年代美股崩盤的股災可能重演。至於因資金泛濫所造成全球各地房市泡沫,也將因熱錢派對結束而進入漫長調整期。
美國升息及強勢美元政策,對全球匯市的衝擊也愈來愈大。過去一年歐元區資金流出創歷史新高,上周歐元匯率已貶破1.04美元兌1歐元的14年新低,歐元貶值已是歐元區的最大風險。再者,因為資金撤離中國大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亦加速貶值,並帶動亞洲貨幣紛紛跟貶。
最近人民幣從2014年初最高6.05元兌1美元高峰,跌到6.95元價位,將2010年第二次匯改後的升幅全部吐回還超過,大陸外匯存底也從2014年高峰3.99兆美元回落到今年11月3.05兆美元,逐漸逼近安全警戒線。北京近來走回頭路,大幅加強對資本流出管制,顯示人民幣貶值已是當前大陸經濟的最大隱憂。
所以,2017年全球股匯市的劇烈波動恐難避免,尤其對新興市場及亞洲國家將構成可觀衝擊,政府如何維持台股及新台幣匯率穩定,並預防房地產市場硬著陸,亦須及早妥謀對策。
政治風險是2017年全球經濟的另一變數,今年全球市場的黑天鵝不斷,英國通過脫歐公投、美國川普贏得大選、義大利修憲公投失敗等,讓全球擾攘不安。明年川普上任、英國脫歐啟動、法國總統選舉及德國國會改選等,對全球政經情勢是否更向民粹傾斜,具有更關鍵的影響力。而中共十九大召開,也關乎中國大陸穩定和未來發展;北京在十九大前後,會否加大對台灣政經施壓,更是政府不可忽視的變數。
處於劇烈變動的2017年,我們要有作最壞打算的心理準備,傾全力扭轉不利情勢;拒絕淪為輸家,才是台灣贏的最佳策略。
聯合/臉書成官員洩憤工具
2016-12-30 03:2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右圖)、駐德國代表謝志偉(左圖)。 本報資料照
臉書是一種社交工具,對政治人物而言,也可以用來宣傳造勢。但對一些自命不凡的官員而言,臉書的用途則進化成「憤怒發射器」,用來向民眾叫陣對罵。
張景森和謝志偉最近都把臉書的嗆聲功能發揮到極致,當成洩憤工具。張景森規劃國民旅遊卡新制,因限制多端,引發公務員不滿;許多人要求廢國旅卡,改發加班費。沒想到,張景森還在臉書發文,慫恿大家去連署廢卡,還說可幫國家省下八十億元,極盡挑釁之能事。結果,他遭徐國勇打臉,說政府沒有廢卡計畫。
謝志偉的亢奮則猶有過之。他在臉書上評學生納粹變裝秀,扯到國民黨是「納粹陰魂在台灣」;外長李大維認為此說不當,稱將提醒他的身分與作為。未料,謝志偉變本加厲,在臉書反問質疑者:「你們是什麼身分?」言下,根本不把李大維及駐德職務放在眼裡。
李大維管不住謝志偉,林全管不住張景森,大家其實見怪不怪,這就是蔡政府的常態。但就算不談行政倫理或政府形象,官員大剌剌在臉書上嗆民眾、嗆長官,牙尖舌利,咄咄逼人,這是民主國家的正常現象嗎?
當然不是!我們觀察到,蔡政府官員有兩種極端的類型:一種是張景森、謝志偉者流,向來發言充滿挑釁,語不驚人死不休;另一種則像是得了「失語症」,如隱形人般躲在角落,希望人們忘了他們的存在。當前者把發言權都用到透支,你想政府的形象會如何?
聯合/蔡政府須跳脫同溫層的思考
2016-12-30 03:2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昨天以民進黨主席身分,聽取政務委員鄧振中報告新南向政策,指示國營事業要當這項政策的領頭羊。 記者蘇健忠/攝影
最近一綠一藍兩個新民調出爐,「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顯示蔡英文總統的聲望已跌至卅八%,TVBS民調則指蔡英文的施政滿意度僅廿七%;比起五二○剛就任時的七成支持度,兩者皆已折半。這樣的民意,對就任僅七個月的新政府,當然是一項嚴重的否定。問題是,蔡總統對於民意驟跌是否有所警覺?她有沒有辦法調整自己的施政步調及方向?
從蔡英文和林全近日分別與立委和媒體的談話看,政府高層似乎仍未意識到這股民意不滿的壓力應如何紓解。例如,蔡英文和綠委餐敘,提到明年下半年要「開始拚經濟」,在此之前,要先處理年金改革等重大議題。可見,「拚經濟」在總統的執政順位中,竟是在很次要的位置。又如,林全說內閣目前沒有調整計畫,至於投資環境的改善,他則寄望於顯不相關的《電業法》、《公司法》之修改。這些說法,既缺乏說服力,也看不出政府有回應民意力挽狂瀾的決心,著實令人失望。
蔡政府施政不獲民意支持,除了「民意如流水」之類的陳濫因素外,其實有一個結構面的深層因素,那就是:政府團隊的「同溫層」太窄,官員視野太過單一,因而無法照顧國家治理的複雜面貌及社會大眾的多元需求。且看,蔡總統的核心執政團隊,幾乎就是她競選團隊的同一批人馬。這些人員的裝備和技能雖打贏總統選戰,未必足以治理一個國家;但蔡英文卻不積極設法對外攬才,以為這批人就足以幫她撐起整個台灣的治理。
蔡英文用競選團隊的同一班底來治理國家,立即產生了兩個問題:其一,競選時的戰略,採取的是在野思維及在野立場,目的在攻擊執政者,這與執政所需的建設導向的完整治理架構大不相同。也因此,我們看到,蔡政府過去七個月的施政經常左支右絀,顧得了東邊,就顧不了西邊;解決了一個問題,卻衍生更多後遺症。華航罷工、一例一休修法、同性婚姻等問題,表面上看,蔡政府似乎採取了新思維因應,但結果其實是治絲益棼。
其二,在野競選時凝聚的國政方針,不但可能產生視野的誤差,更可能因時間的滯後及情況的變化,產生現實的落差。因此,如果一味根據競選時的假想藍圖來治國,除了與現實的節奏變化脫節,更可能使人民對新政府的期待一次又一次落空。遺憾的是,蔡政府一上台就先把兩岸關係打入冷宮,然後把「轉型正義」的招牌掛上神殿,開始在歷史的灰燼中翻找黃金;至於人民殷切盼望的振興經濟及生活改善,時程卻被排到一年之後。這樣的施政順序,只死盯著過去,卻看不到眼前人民的痛苦,豈不太瞎?
蔡英文的民調雪崩式下滑,除反映其團隊的同溫層太窄,感受不到人民的喜怒,也說明政府決策思維相似度太高,無法跳脫框架的侷限。如此往覆循環,很快就出現馬政府時代的「自我感覺良好」現象,實非佳兆。問題在,「同溫層」一旦形成,團隊成員就會愛上這種「相互取暖」的舒適感,而失去自我檢視的能力,這才令人擔心。
且看,蔡政府執政七個月來,內閣一些顯不適任的閣員仍在那裡尸位素餐,總統府懸缺兩個多月的秘書長,至今仍未找到新人,彷彿也無所謂。此外,資政好不容易公布名單,卻有多人請辭;至於近日剛剛公布的長串國策顧問名單,則遍尋不到幾個讓人眼睛一亮的名字。這些,究竟說明了蔡政府核心成員的排他性太強?或是包容性太弱?抑或是蔡總統尋遍全國,卻找不到可堪入其眼簾的人才?
以蔡英文民調滑落的速度,我們擔心,等到她想要回頭努力拚經濟,恐怕已經時不我予。蔡總統用人有其潔癖,但其周遭同溫層的夥伴顯然已侷限了政府的表現,目前她該做的,恐怕就是打開心胸和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