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經濟/推動新南向 多做少說


.聯合報社論..從菲韓作法談外交靈活之必要
.聯合報黑白集.統戰就是縱橫捭闔
.經濟日報社論.推動新南向 多做少說






經濟/推動新南向 多做少說

2016-08-18 04:0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總統府開始啟動新南向政策,由蔡總統召集行政院長、陸委會主委、文化部長、外交部長、國發會主委等人,召開對外戰略經貿會談;除了討論新南向相關議題之外,重點是通過了「新南向政策綱領」。此一綱領預料將成為今後內閣的施政重點,打造台灣和東協等「南方國家」的新關係。
在總體與長程目標方面,「綱領」希望促成台灣與東協、南亞與紐澳等國經貿、科技、文化與各層面連結,共享資源、人才與市場,創造互利共榮新合作模式;透過廣泛協商與對話機制,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而在短中期目標方面,將結合國家意志、政策誘因與企業商機,促進並擴大貿易投資、觀光、文化、人才等雙向交流;配合經濟發展新模式,推動產業新南向布局。在行動準則上,要長期深耕、扮演創新者、分享者與服務者等三種角色;推動軟實力、供應鏈和區域市場、人和人等四項連結;規劃完整配套與有效控管風險、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全面強化協商對話機制、兩岸善意互動與合作、善用民間組織及活力。
經過兩個月的構思,「新南向」的雛形已逐漸成形-簡單講,就是要善用我國在產業、科技、醫療、創新和人才培育上的優勢,透過人才、文化、經貿和協商對話等途徑,強化我國和「南方」國家的全面性關係,產生新的「共同體」。但為了化解對岸的疑慮,也加上「不排除在適當時機和對岸善意互動與合作」,使兩岸關係和南向政策「相輔相成」。
我們曾指出,「新南向」至少必須讓國人了解這些目標國不同地區的「人身安全」風險,做為最起碼的政策誠意,但如果它不會過度排擠其他施政的資源,也不會引發兩岸關係明顯倒退的話,我們當然可對此項政策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原因很簡單,東協或南亞諸國距離不遠,經濟上成長快速,逐漸成為我國的競爭對手,我國也有許多新住民來自這個區域,但是我國不管是政府或民眾,對於這個區域的了解和交流,傳統上僅止於旅遊及貿易投資,對於當地的語言文化、宗教習俗、社群交流、教育往來等向來缺乏足夠的了解與互動,乃至於我們對歐美日諸國的理解和熟悉度,遠遠超過了這個地區;這不僅是極為矛盾的狀態,也貽誤了許多國際交流、參與的機會,以及重大商機。
造成這種矛盾現象,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長久以來,這區域對我國的經濟重要性不足;二是政府的資源配置,長期以來僅重視美歐日。兩個原因當然都造成我國一般民眾對這個鄰居「好像認識,又好像不認識」。但是,這個涵蓋了6.25億人口、全球排名第七的經濟體(東協),在日益強化其整合內涵下,已讓全球各國提高了對它的重視、強化對它的關係。在此趨勢下,如果我國不逐漸調整和東協或「南方」諸國的政策,必然會讓這個矛盾現象更加擴大。這其實是國民黨政府施政上的弱點,也可以看成新政府的獨到之處。
然而,此項政策是否能夠成功,要看三方面的處理狀況:首先,它必須不會讓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因此,其操作要謹慎,名稱可有彈性,例如可稱為「強化南方關係」,以免對岸誤解而刻意打壓封殺,招來不必要的障礙。其次,是必須調整資源配置、提供足夠的資源來落實政策。例如,外交部準備調整外館的人力配置,增加在東協國家的人手,並增設柬、寮兩國代表處,這些當然都是正確的方向。其三,要有優秀的駐地人才和適當的策略,透過多面和深入的交往,才能整合配套措施和可用資源,創造出最好的成效。
李登輝和陳水扁兩位總統都曾力推南向政策,但都無疾而終,主要是兩岸關係不佳和執行力不足。如果蔡政府無法維繫好兩岸關係,就多做少說,努力去執行就是了。

聯合/統戰就是縱橫捭闔

2016-08-18 04:0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沙海林將代表上海市長出席今年的「滬台雙城論壇」。 中新社資料照片

上海市常委兼統戰部長沙海林將來台出席雙城論壇,使「統戰」一詞引發議論。
統戰就是增加朋友、減少敵人,這是古今權謀所固有。比如說,在《戰國策》中的「統戰」,稱為「縱橫捭闔」。
縱是聯合,橫是分割。捭是開也、言也、陽也,闔是閉也、默也、陰也。
試以縱橫捭闔來看新南向政策。若是欲以新南向取代兩岸經貿,這是橫,就是台灣分別與東南亞各國交易,坐視兩岸經貿萎縮。反之,若只是要以新南向來增補兩岸經貿,這就是縱,就可與一帶一路及亞投行相輔相成,也可營造加入RCEP的契機。
再者,若是壓低姿態,多做少說,以「閉也/默也/陰也」的手法來推展新南向,惦惦吃三碗公,這就是「應闔則闔」。反之,若是敲鑼打鼓、明火執杖,大聲嚷嚷「蔡英文的新南向來了」,即成打草驚蛇,使自己成為箭靶,這就是「不該捭而捭」。
其實,縱橫捭闔,絕不能視作一種二分法,而必須保有「縱中有橫/闔中有捭」的靈活性。例如九二共識,台灣若視「一中」為闔,但必須視「各表」為捭。
最忌諱也最拙劣者則為如今之新南向政策。發動時,一副必欲取代兩岸經貿的姿態(橫),但最後卻明列「兩岸善意互動合作」(縱);而且,不知潛滋暗長的道理(闔),卻搞得大張旗鼓(捭),將一切阻力都召喚了出來。
全世界都在搞統戰,只有自認是統戰的失敗者才反統戰。

聯合/從菲韓作法談外交靈活之必要


2016-08-18 04: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菲律賓前總統羅慕斯8日以特使身分啟程赴北京,為南海仲裁結果與中國舉行雙邊對話。 Getty Images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十四日表示,將委請前總統羅慕斯擔任特使前往北京,商談雙邊談判處理南海仲裁的後續事宜。 路透



菲律賓在南海仲裁案大獲全勝後,非但未乘勝挑起區域的緊張,反而強調願意與中國大陸分享南海資源。菲國總統杜特蒂並派前總統羅慕斯為特使,赴港進行「破冰之旅」,謀求重新開啟中菲兩國對話管道。羅慕斯不辱使命,中方已表示歡迎菲國特使訪問北京。
杜特蒂總統行事雖頗具民粹風格,但面對外交工作,卻充分表現出務實的一面,不願為南海問題與中共鬧僵。八十八歲的羅慕斯則是幹練的親善大使,屢屢運用自己從政時累積的形象、經驗和人脈,為菲國化解外交危機。三年前,他為台灣漁船廣大興遭菲公務船射殺案來台,促成雙方共同調查該案,不卑不亢的態度令人印象深刻。台灣其實並不缺乏這類人才,但因為藍綠政府彼此猜忌,加上意識形態作祟,鮮少被用上。
羅慕斯要修補中菲的南海齟齬,並不是輕鬆的任務;雙方設定為兩階段的溝通,先在香港進行試探性接觸,以營造和解氣氛。羅慕斯的定位是:香港行之任務不在談判,而在幫中菲「恢復歷史的傳統友誼」;也因此,他在港拜訪多位與中共高層有聯繫的老友,包括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五天的訪問中,他最後與人大外事委員會主委傅瑩發表共同新聞稿,宣布兩國將探討「海洋生態保護」與「避免局勢緊張及促進漁業合作」的可能性;中方同時表示,歡迎菲國特使訪問北京。
由此可見,菲律賓沒有被仲裁的勝利沖昏頭,反而意識到對外關係的平順才是國家利益之所在。而提出仲裁的艾奎諾下台,杜特蒂執政,讓菲國元首有調整中菲關係的機會,以追求最佳的國家利益。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中韓的關係變化。五月間,韓國總統朴槿惠同意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飛彈系統,引發中韓關係的緊張。為此,中國大陸最近祭出「限韓令」,首先取消了韓國演藝人員在大陸的一些演出以為施壓,同時縮緊韓國企業家的赴大陸簽證,並揚言考慮將排除韓國某些零件製造商於中國供應商的名單之外。
事實上,中共並未全面推動所謂的「限韓令」,迄今為止,僅對韓國演藝人員及經紀公司造成較大的衝擊,尚未擴大至經貿層面。韓國社會雖有批評中國缺乏大國氣度的聲音,但韓國政府則小心翼翼,派出六名國會議員前往大陸溝通,強調薩德系統並非針對大陸而來。此外,青瓦台也把九月初將在杭州召開的G20會議,當成兩國融冰對話的機會。亦即,薩德飛彈部署雖影響中韓友善關係,但雙方鬥而不破,為彼此的和解預留空間。
由中菲、中韓的外交作法對應,對我國處理兩岸關係或許可以有一些提示作用。民進黨政府上台三個月,兩岸對話機制處於斷線狀態,服貨貿的簽署談判已形同放棄進度,在彼此猜忌下,來台陸客及陸生人數逐漸減少,對民間的衝擊日益明顯。在欠缺對話管道的情況下,中共屢屢逕將台灣詐欺犯押解到大陸受審,大陸對於台灣國際空間的打壓也日益增強。然而,人們卻看不到蔡政府在這方面作出試圖化解的努力。
當前台灣的外交困境,主要是蔡政府的兩岸政策過於僵化,無法隨形勢的轉變而調整;長此以往,這將使台灣陷入愈發孤立而難以自主的困境。民進黨選擇積極配合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政策,並推動新南向政策以化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從戰略觀點似無可厚非。問題是,當對美的依附角色損及台灣的主體性(例如太平島在南海仲裁案被貶為礁),當新南向政策缺乏主客觀的支撐(例如台塑越鋼廠頻遭當地政府剝削),我們的政策要不要作出相應的調整?
為撫平民怨,內政部長葉俊榮日昨赴太平島宣示主權,蔡總統拍板「南向政策」綱領,也聲稱不排除與大陸合作。如果這是政府路線調整的第一步,我們希望能看到更具體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