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經濟/國際電腦展如何轉型升級

.聯合報社論..兩場交鋒:中美關係的動盪期
.聯合報黑白集.另一種鄭捷
.經濟日報社論.國際電腦展如何轉型升級




經濟/國際電腦展如何轉型升級


2016-06-11 02:5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北國際電腦展今年邁入第36屆。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謝艾莉/攝影

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剛落幕,有關展場冷清且盛況不再的批評不絕於耳,甚至還傳出乾脆停辦的聲音。Computex從1981年開始舉辦,今年邁入第36屆,與台灣資訊產業共同締造不少輝煌成績,如何延續這項傳統,並在全球眾多新興會展勢力中,展現更強大的吸睛魅力,值得相關單位好好思考。
有關Computex愈來愈冷清的評論,並非今年開始。事實上,同樣列名全球三大電腦展的美國拉斯維加斯Comdex Fall展,早在2003年就已停辦,取而代之的是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德國漢諾威的Cebit展也在積極轉型中,如今在歐洲聲勢更浩大的則是西班牙巴塞隆納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資訊產業掀起激烈的典範移轉,美歐兩大電腦展都面對轉型考驗,位處亞洲的Computex,在中國市場與紅色供應鏈崛起下,挑戰當然更大。
不過,若要探討Computex的問題,要先釐清其性質。Computex從第一天開始,就是以推銷台灣電子業供應鏈為目的,邀請國際買家來台參觀的產業展,換句話說,這是撮合企業對企業(B2B)的商展,與前述眾多以市場行銷為目的(B2C)的展覽,有本質上的不同。因此,業內人士的說法是,「年初去CES看技術,年中到Computex下單」。
也因為要吸引國際採購商來台下單,為台灣IT業者拓展外銷市場,展場中的攤位並非重點,更重要的是在會場旁的房間談生意,或爭取客戶至公司進一步參觀洽談,因此,過往每年Computex舉辦期間,鄰近飯店與大型會場經常門庭若市,帶動的商機相當可觀。Computex已成為全球資訊業採購商每年到亞洲了解供應商近況,增進雙方感情的場合。
因此,當批評者認為,Computex展聲勢不夠大,沒有令人眼睛一亮的新產品或新科技,若對比的是蘋果的產品發表會或賓士的概念車,恐怕是錯估方向與預期,因為Computex訴求對象並非一般消費者,但是全球執產業牛耳的軟硬體與關鍵零件業者,例如ARM、nVidia、超微、高通、英特爾等公司執行長或高階主管,今年都利用這個集合買家、賣家的場合,公布最新策略、技術與產品,希望取得最大的曝光與宣傳效果。
不過,就算Computex的目的與定位有別,也不代表Computex就沒有改善空間。事實上,要把展覽辦得更吸睛、更創新,讓更多人潮駐足及下單,不僅需要全盤檢討改進,也是台灣資訊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首先,由於B2B的特性,Computex要持續保持對採購商的影響力,關鍵還是供應商有無實力提供便宜又好用的技術與服務,就算電腦不紅了,但各種新應用還是層出不窮,從智慧製造、醫療、安全、物聯網、機器人、車用電子、虛擬實境等,若業者無法推陳出新、提出好的解決方案,Computex的影響力自然會降低。至於有不少人提到Computex應該改名,但重點是若名稱改了,實力卻無提升,恐怕還是很難解決問題。
當然,產業實力不再,也不見得就不能辦一個叫好又叫座的大展。MWC在巴塞隆納舉辦,主辦國西班牙並非科技強國,也沒有叫得出名號的科技大廠,但並無礙於MWC可以辦得有聲有色。
國際商展是很專業的領域,若Computex主辦單位外貿協會與電腦公會,能夠參考先進國家辦展的經驗,引進商展專業人才規畫承辦,Computex當然還可以有很大的進步。
此外,任何一項展覽,也絕對不能忽略配套措施與相關環境,例如香港會針對海外參展人士,提供快速通關的服務,這種服務觀念目前在台灣顯然還未被接受,不過,經常到歐美各國參展的人都會反應,許多地方的食物吃一天就受不了,但來台參展的國際友人,對台灣的在地美食與豐富人情都有深刻印象,如何將Computex結合台灣本地特色,更需要主辦單位好好籌畫。

聯合/另一種鄭捷


2016-06-11 02:5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自稱是「公民記者」的女子洪素珠,不斷在各公共場所對外省老者叫囂攻擊,辱罵他們是「中國難民」,譴責他們「啃台灣人的骨」,叫他們「滾回去」。洪素珠還將她羞辱他人的過程全拍錄成短片,貼在自己臉書上自炫。
能把莫名所以的族群仇恨「實踐」到這種地步,只因為口音差異就把其他市民視如仇敵,這是社會的可悲。台灣一向自豪的多元和包容,為何只剩下淺薄和歧視?又是誰養出這樣的「公民記者」?
鄭捷在捷運隨機殺人,人們至今仍不明白他的恨意從何而來。從某個角度看,洪素珠就是另一種鄭捷:她的仇恨情緒在台灣奇特的政治氛圍下被喚醒,繼而壯大,然後難以遏抑地在高雄街頭尋找發洩的對象。從曝光的影片看,她「犯案」的現場從公園、廟前、公車上、到巷弄間,無所不包。洪素珠也許以「台灣護衛軍」自許,並沾沾自喜;但在外界看來,她更像一名街頭恐怖份子,用仇恨語言濫行攻擊自己的同胞。最可鄙的是,她專挑落單的老人下手。
這麼一位充滿偏見的人,竟然被國小邀請去當「故事媽媽」,向學童散播她那套「中國好壞,台灣好笨」的仇恨思維。校方對此真的一無所知嗎?
鄭捷之可怕,是我們不知道其這種人格是如何養成的,又何時會神經發作。洪素珠的可怕,是我們知道她是政治的「基因改造者」,這種人不會只有一個,而且隨時隨地在伺機霸凌。

聯合/兩場交鋒:中美關係的動盪期


2016-06-11 02:5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美兩國最近連續兩場交鋒,一場是在四、五兩日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對話」,另一場是六、七兩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前者是多邊軍事外交論壇,兩國代表講話都很強硬,主要是針對台下的亞太各國而發;後者是雙邊會談,希望解決問題與分歧,更可看出彼此的虛實。
美國防部長卡特在香格里拉的發言,顯然有備而來。他一周前在海軍官校的講話,已定調中美在南海是「新冷戰」;這次,更把中國不講原則的行為與北韓的核武相提並論。美國擔心的是,一旦海牙國際仲裁法庭近期宣布南海裁決之後,中方將在其占據的黃岩島上進行填海造陸,設置軍事設施。
卡特直截了當地警告,中國若繼續在黃岩島填海,美國和其他國家不會「袖手旁觀」,更揚言將在南海地區重新部署B-52戰略轟炸機。黃岩島的地理位置非常接近菲律賓,也接近美國想要使用的前克拉克空軍基地;因此,美國的警告也特別直接。針對卡特形容大陸是「自我孤立的長城」,中方則回應,希望美國不要修建一個排斥中國的城堡。
華盛頓已和五個亞太國家訂立雙邊軍事同盟,租借港口和機場基地,以增加前置軍事力量,並加大在南海的偵察、巡航的力度。卡特的談話,反映的正是美國的政策。美國務卿凱瑞在參加戰略與經濟對話前,特別在蒙古講話,「如果中國真的在南海設立防空識別區,將視此為挑釁及令南海不穩的行動,將令人質疑中國會否履行承諾,以外交手段解決爭議」。
正是美國擔心中方的第二點:解放軍會仿效先前在東海的作法,宣布在南海設置「防空識別區」。儘管南海空域太大,中共難以像控制東海一樣,自岸上基地進行監控攔截;但解放軍可藉此採取主動,宣告美國機艦接近偵查為非法。雖然大陸外交部的標準口徑是:「是否劃設南海防空識別區,取決於空中安全是否受到威脅、威脅程度及其他各方面因素。」但美方引蛇出洞,中方的說法正好印證了亞太國家最深的恐懼。
會場從新加坡移至北京之後,中美對立的情緒明顯消減許多。習近平在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致詞時,仍強調要為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不懈努力,至於如何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今年則多了針對南海問題的「要就亞太事務加強溝通和合作」。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最早是由中方提出,如今仍希望將中美關係定調於此。換言之,中國向美方保證,崛起中的中國,無意挑戰美國的霸權,更不會重複過去因權力轉移而帶來國家間的緊張與衝突。但是,美國並不輕信中國的保證,也擔心不對今天中國的行為做出強硬的約束,對未來的中國可能就無計可施。
美國一向象徵性地避免太過重視這項美中對話。美國與重要盟國的對話,如亞太的日韓,甚至是印度與菲律賓,定期會晤通常是「二加二」,由外交與國防部長出席,不同於中美間由外長與財長出席。然而,已經進行八輪的戰略與經濟對話畢竟有其成效,每次討論的議題不下數十項;解決不了的,就留給中美領導人峰會去談。每年中美領導人總要見個好幾次,如APEC、G20、聯合國大會等等,戰略與經濟對話就像是預備會議,交給領導人拍板。
但今年是歐巴馬的最後一年,即使承諾任何協議,也要看繼任者買不買帳。無論是希拉蕊或是川普當選,恐怕都需要相當時間的磨合,中美關係才能回到原先的順暢。因此,這輪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成果有限,原可預期。
中美關係目前正經歷一波新的動盪與不確定階段,從地區對峙、權力消長、到領導人更迭,都會使兩強僵持,甚至衝突,這絕非亞太之福。台灣身為地區國家之一,新政府不要妄想可以左右逢源,更不要期待能從中美衝突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