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經濟/國際油價陷入50美元拉鋸戰

.聯合報社論..英國會告別它的理性時代嗎?
.聯合報黑白集.林佳龍的斷代史
.經濟日報社論.國際油價陷入50美元拉鋸戰




經濟/國際油價陷入50美元拉鋸戰


2016-06-22 02:4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際油價於年初跌破每桶30美元後開始反彈,5月時一度反彈到50美元以上,最近一周又因英國「脫歐」憂慮而回到50以下。面對國際油市多項不確定的供需因素,這場「50美元拉鋸戰」還有得打;但無論50美元的攻、防有多激烈,可以確定的是,上、下檔空間很有限,中期間油價將維持相對穩定的格局。
年初30美元以下的油價,其實是市場恐慌性心理所造成。當時金融市場擔心中國經濟大幅減緩及全球陷入衰退,曾出現股市、商品、新興資產全面重挫;油市更出現「多殺多、空加空」的賣壓,跌勢難以倖免。但如此低的油價已低於多數產油國的生產成本,引發供給減少,尤其美國頁岩石油更大幅減產,因此隨著中國經濟走穩,股市回升,加上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等產油國拋出「凍產」的題材,油價立即回升到40美元;之後「凍產」雖然破局,但基本面的供需因素仍能支撐油價不墜。
油價能於5月突破50美元,原因甚多。供給面包括加拿大森林大火使油砂產量劇減,奈及利亞與利比亞國內衝突升高使生產受阻,油價偏低使美國頁岩石油繼續減產;這些突發性、地緣性及經濟性事件碰巧同時發生,使5月全球供給量平均每天減少約370萬桶,超過伊拉克及伊朗的增產量。另外在需求面,則有美國夏季用油增加,中國及印度石油需求續增等。供給減少、需求增加,油價自然續漲。
目前市場聚焦油價能否在每桶50美元附近走穩?高盛集團的看法是最新一波油價反彈其實相當「脆弱」,因為加拿大油砂已恢復生產,油國組織的產量高於預期,而油價回升已使美國頁岩石油的開工油井數量止降回升。
由於頁岩石油產量的增或減極具彈性,一座油井投資額僅約100萬美元,從鑽井到產油只需幾周,因而成為全球油市的主要平衡力量。花旗集團指出,頁岩石油業的油價「甜蜜區」在每桶50-70美元。油價站上每桶50美元後,已有9座油井恢復生產。伍德麥肯錫顧問公司指出,如果50美元的油價一直維持到今年底,頁岩石油的投資將「持平,或下降」;如果在50-60美元,投資將「持平到增加」;若超過60美元,將「全面增加」。換言之,50美元的油價雖不會使供給迅速增加,但至少不會再大幅減產。
當然沙國的產量對油價仍是舉足輕重。由於沙國仍堅持「增產保市」策略,加上阿美石油公司預訂於明年上市,沙國很可能先增產石油以提高阿美公司的價值,而且50美元的油價遠高於沙國的生產成本,多產便多得利,因此可以確定沙國仍將維持高產量,而伊朗、伊拉克也將盡可能增產。
至於目前最受矚目的英國「脫歐」公投,一旦確定「脫歐」,油價將面臨多重下壓。其一是美元將升值,其二是英國、歐盟乃至全球經濟成長可能減緩,都對油價不利。如果是「留歐」,則油市基本維持現狀,最多只會出現短期、溫和的上漲。
就需求面來說,每年5-6月通常都是美國原油需求及油價的頂峰;7月起煉油廠陸續開始歲修,油價支撐力道將下降。中國原油需求增加,部分是因為小型「茶壺」煉油廠擴大經營,這些以低成本進口原油煉出來的油品,也是油價支撐力量,一旦「茶壺」的進口量減少,對油價續漲也是一項壓力。
展望未來,油價能否守穩每桶50美元,甚至更高?關鍵不在於供給,而在於需求;影響需求的關鍵,又在於全球經濟成長能否回溫。低油價對經濟及需求有利,已帶動油價從谷底回升;但花旗集團警告,油價如超過每桶60美元,原本對經濟的利多將完全消失,油價又將回跌。因此50美元可視為中期油價的參考指標,40-60美元將是合理的波動區間。

聯合/林佳龍的斷代史


2016-06-22 02:4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中市長林佳龍在議會答詢時自稱「民調祖師爺」,引起學界、政壇譁然。 
圖/台中市新聞局


林佳龍的「祖師爺」說,引起外界譁然。此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他對此輕描淡寫以「用詞不妥」解釋,意圖把風波就此帶過。黨內同僚游盈隆看似緩頰,要外界「一笑置之可也,不必太當真」;但一句「林佳龍算是後進」,當然也透露出褒貶之意。
其實,學界不容含糊,就連「一時口誤」,也是被徹底研究過的課題。根據心理分析學派「(正牌)祖師爺」佛洛伊德的理論,口誤這回事,反映出個人在深層意識裡壓抑的蛛絲馬跡。口誤也好,說夢話也好,在佛洛伊德看來,都是「心靈的窗戶」,一個人潛意識裡藏著些什麼秘密,由此無所遁形。
尤其像林佳龍身經百戰,選舉期間表現出身段之柔軟、手段之機靈,怎會是輕易口誤、「用詞不妥」的人?祖師爺之說,反映出他的「斷代史觀」:民調從「我」開始,以前的都不算。再想一下,台灣目前存在的諸多政治爭議,包括課綱之爭,不也都是因為不承認別人的史觀?於是稍嘗權力滋味,即表現出「在我之前的都不算」的姿態。
嬰兒潮世代,曾被稱為「唯我的一代」(me generation),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到了千禧年世代,這種心態更加厲害,前人自嘆弗如,發展出「我我我世代」(me me me generation)的種種觀察和理論。倒是像林佳龍這樣,社科界老前輩稱「我們做民調時,他還沒上大學」,事實俱在,他自己卻大言不慚「祖師爺」;只能說,me me me的強度破表吧!

聯合/英國會告別它的理性時代嗎?


2016-06-22 02:4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英國周四就要進行脫歐公投,全球聚焦。 路透
英國明天將舉行「脫歐公投」,全球市場為之屏息,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陰霾籠罩,連我國央行也準備了七千億元的種籽基金作為銀彈,以因應市場可能的動盪。令人好奇的是,英國人民會向它的理性時代說再見,割袍斷義棄歐而去嗎?
前年蘇格蘭才舉辦過「獨立公投」,希望脫離英國而獨立,經過險惡角力,英國好不容易將它留住。如今,則是英國人對於歐盟感到厭倦,希望脫離這個「歐洲俱樂部」的各種束縛;結果,反而是蘇格蘭持反對意見,揚言如果英國「脫歐」,蘇格蘭也要「脫英」,以獨立成員國身分加入歐盟。接連兩次公投,使英國深陷「分離」陰影,即使明天公投未過,也已元氣大傷。
從蘇格蘭「獨立公投」到英國「脫歐公投」,其實都有同源的脈絡。一方面,是國內民族主義情緒作祟;二方面,是政治人物煽風點火;三方面,是執政者無法解決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又無法作出有效的領導號召,只好冒險訴諸公投。其結果,卻是將原本不必攤開在桌面的歧見,變成了國家對立的鴻溝。
以這次脫歐公投為例,主要是首相卡麥隆企圖利用公投來解決保守黨內的歧見,並壓制國內主張退歐的聲浪。三年前,當他開出這張公投支票時,英國內部支持脫歐的民意不到兩成,卡麥隆因此有恃無恐,以為勝券在握。孰料,近幾年移民和難民大量湧入,掀起歐洲的反移民情緒,在這股風潮刺激下,加上對手的強力炒作,英國「脫歐」的民意近兩月來突然暴漲,甚至壓過了「留歐」陣營的聲勢。這不僅讓人為英國捏把冷汗,也讓歐盟和全球繃緊神經。
論利弊得失,英國如果決定「脫歐」,等於選擇了「孤立主義」之路,放棄今後在歐洲的影響力和發言權;此後,無法再與德、法兩國並駕齊驅擔任領頭羊角色。這樣的發展,既不符合政治理性,當然也不符合英國的利益。何況,放著咫尺之近的歐洲鄰國不顧,卻聲稱脫歐之後天下更為寬闊,其誰能信?觀察「脫歐派」的主張,充斥著保護就業、保護農漁業、保護社會安全、反對金援債務國等保守論調,更不斷攻擊歐盟的開放政策大而無當,侵犯了國家的主權。事實上,倫敦之所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正是得利於開放政策之助;如果各國皆斤斤計較地方農漁產業之失,歐盟推動的人員、貨物流通及就業自由如何成為可能?
日前當街狙殺女議員考克斯的兇手,在行凶時連續高喊「英國優先!英國優先!」的口號;可見,這場變調的公投,是如何滋養了社會仇恨,甚至蒙蔽了英國人的理性。試想,如果不是政治人物不斷惡意激化,一場公投何致演成流血事件?其實,所謂「本土優先」,何嘗不是拉扯台灣社會神經的慣聞口號?包括在兩岸服貿爭議中,為了保護單一行業或特定地區而將其他人皆貼上「賣台」的標籤,不也是台灣屢見不鮮的指控?所幸,英國這起謀殺事件倒是喚起英國社會的警醒,民眾對於脫歐的激進主張多了一分省思,連日來民意蹺蹺板因而向「留歐」的一方平衡了些許。
無論英國人最後將作出什麼樣的選擇,情勢演至今日,其實已是個「兩傷」的局面。對英國而言,它企圖棄歐以獨善其身的作法,使自己留下一個深深的烙痕,將被其他歐洲國家視為無法「共患難」的朋友。對歐盟而言,歐洲議會的運作效率在這次英國公投爭辯的過程中備受詆譭,歐洲一體的機制被冠上「違反民主」的罪名,它的和平與人道目標則遭到蔑視。這些傷害,在公投之後,恐怕也需要相當時間才能消釋。
素有理性和冷靜之名的英國,會不會就此告別它的理性時代,讓人好奇。無論如何,卡麥隆和他的對手們任意把國家推到這個懸崖,後果已超乎他們所能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