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的時間感
.經濟日報社論.從歐洲困境看我國政策方向
經濟/從歐洲困境看我國政策方向
2016-03-17 02:3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歐洲央行(ECB)總裁德拉基日前宣布將歐元區的基準利率,從原本的0.05%下調到零,其他關鍵利率也全面調降,隔夜存款利率變成-0.4%,負利率擴大;此外還包括4月起,擴大購債規模,納入非銀行企業所發行的投資級歐元公司債;同時延長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計畫的期限,鼓勵銀行積極對實體經濟放貸。
針對此事件,媒體所用的標題用語,不是「下猛藥」就是「震驚市場」或「超乎市場預期」,各界之所以會有意外的感覺,是因為上一次德拉基在去年12月3日宣布的寬鬆措施,包括再度調降主要利率,並將量化寬鬆(QE)延長至2017年3月等,因為幅度不如市場預期,結果造成歐洲股市大跌,想來,此次索性加碼下猛藥。
另外,相較於去年底,以目前歐元區經濟而言,實在看不出有什麼迫切性需要如此大動作,尤其德國政治及銀行界人士,更是不以為然,認為歐元區目前根本沒有通縮的風險,物價和工資都沒有下跌趨勢。當然德拉基此舉也有可能是有樣學樣,1月時日本銀行也是以突襲方式宣布推行負利率政策。不過,無論原因如何,結果倒是頗為類似,效果僅及於股匯市,而且很短暫,事實上只維持了一個多小時,當他開始說明各項政策的理由時,失望性賣壓隨即應聲而起,因為他說考慮到經濟成長和通貨緊縮的情況,不認為還有需要進一步調降利率。
德拉基本身也知道貨幣政策能做到的也就這麼多了,他希望能夠獲得結構性改革的支持,更多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但以目前歐洲各國的政府債務條件,根本沒有能力再從事大規模赤字或舉債政策,否則南歐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再起,也不是不可能,所以說,雖然德拉基的擴大QE措施,為歐元區經濟爭取到一些復甦時間,但倘若各國沒有利用這些時間,儘速引導資金投入實質經濟活動,結果不僅辜負了德拉基的好意,同時還可能造成資產泡沫災難,以房價為例,雖然西班牙、義大利等南歐諸國還維持在相對低檔,但德國、奧地利等相對於2008年則分別已漲了20%及35%以上。
台灣目前的狀況,在貨幣面雖然好於歐洲,既無房價持續上漲的壓力,也還不至於有通縮疑慮,但實質經濟的成長動能,卻比歐洲來得弱,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歐元區19國與歐盟28國去年第4季實質GDP成長率,分別都還有1.5%與1.8%,但台灣去年第3、4季卻分別衰退0.8%、0.52%,預料今年第1季還會是負成長,看來需要引資、促進消費的急迫性,比起歐洲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台灣明明有著比歐洲更好的財政及民間資金條件,但態度上卻比歐洲還要保守,政府可用政策,方向上再也明白不過了,只是做與不做而已,也許目前過渡政府不宜大肆推動新政策,但民眾對於新政府的新政策可是引頸期盼,日前央行總裁彭淮南出席立法院財委會進行業務報告時,明白指出,降息救不了悶經濟,超額儲蓄導入投資才是正道,方向有三:一是積極排除投資障礙;二是透過公部門與民間機構的「公私夥伴關係」方式,加速基礎建設,導入民間資金參與公共建設;三是以國家投資公司的方式,投資台灣產業界,發揮創投角色促進產業創新。我們認為,彭總裁的第一、三項建議,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選前選後,已多次提及鬆綁、修法的決心,及政府將帶領投資五大創新及下世代產業的方向,上任後應即刻推動,不應再瞻前顧後;至於第二項建議,許多相關機制如BOT已被汙名化,未來應有更創新的金融設計,例如證券化等,讓更多的民眾、民間游資可參與公共建設。
聯合/民進黨的時間感
2016-03-17 02:3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的兩岸論述似乎尚未定案。有人說要等著看她五二○就職演說怎麼說,其實,更重要的是要看她於五二○前在綠營內部如何折衝。到了五二○演說,一翻兩瞪眼,已失騰挪轉圜的空間。
一月十六日大選揭曉後,包括曾任扁政府海基會董事長的洪奇昌等即指出,兩岸折衝的落點未必是在五二○,而是將提前至三月的大陸兩會。當時,持此類見解者即主張,民進黨的「時間感」必須調整;過了三月,情勢就不同了,不能等到五二○。
一月二十一日,蔡英文透過自由時報表達「九二歷史事實/推動兩岸關係」的新觀點,承認「一九九二年兩會達成了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美國方面,如施藍旗甚至認為,「(蔡英文)這些說法已包括了許多九二共識的元素,足讓北京找到雙方可以互動的空間」。
北京雖覺得蔡英文已有調整,但認為尚未到位。經過一個多月相對平緩的過程,三月兩會揭幕,竟是鋪天蓋地的「堅持九二共識/堅決遏制台獨」。洪奇昌等人的憂慮,至此已成事實。
所以,不能等到五二○。蔡英文必須在五二○以前尋求一個節點,把情勢搞定。四月九日的臨全會也許是一時機,民進黨雖已宣稱「只處理黨章/不處理黨綱」,但這仍是一個宣示兩岸政策的時機。如能藉此場域將九二共識的繩結打開,或許即不會使五二○演說承受太大的壓力。
時不我與,民進黨必須調整時間感。
聯合/蔡英文應以扁馬的用人缺失為鑑
2016-03-17 02:3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左)日前舉行記者會,宣布由新境界智庫執行長林全(右)出任閣揆。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于志旭/攝影
蔡英文宣布將由林全擔任行政院長,這個決定不令人意外。林全在扁政府時代有完整財經歷練,他與蔡英文互動密切,且近年長期為其擘劃政策藍圖。此一布局,也意味在「完全執政」後,民進黨政府上下皆將以蔡英文的意志為意志,施政成敗由總統兼黨魁的蔡英文一肩扛起。
林全出線,外界議論最多之處,是新閣不少成員係「扁朝舊臣」,而有「扁營回朝」之質疑。若陳水扁的執政經驗對民進黨是加分,這項「傳承」當然沒有問題;但外界之所以疑慮,主要是扁朝八年已成台灣民主史上不堪回首的一頁,如今外界關心的不僅是人選如何,而是蔡政府會不會步扁政府後塵?
對此,林全的回應是:「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要認為扁團隊就是不好的」,因為扁政府時期也培養了很多政務官。林全進而談到,儘管今天外界對馬英九政府有不同看法,但也不必因此認為「馬政府閣員都不好」。此一說法,確有道理。問題在,台灣社會「就事論事」的能力因長年政治惡鬥而逐漸流失,如何趁著政黨輪替建立起新的政治文化,朝野都應深思。
事實上,內閣閣員來來去去原因不同,其表現之良窳,外界也自有公評。扁政府的失敗,未必是所有閣員的失敗;馬政府受批評,也不表示所有官員皆一無是處。癥結在,一因藍綠政治對立,政務官的表現被汙名化、標籤化已成常態;二則無論個別閣員的表現如何,最後皆因總統的能力而被化約。而扁、馬用人都有盲點,成了這兩朝政府失敗的重要因素。
陳水扁用人,除了上任初期曾邀少許藍營或無黨籍人士出任要職,作為和解象徵,到了執政中後期,政府運用幾乎都只依賴「親信」。陳水扁的政務官,主要來自民選首長、民代及黨內幕僚,再穿插少數技術官僚和學者;這樣的結構,固然在政治宣傳及政策辯護上戰鬥力十足,但在實際政務上卻未必拿得出傲人成績。
更糟的是,扁家的貪腐濫權讓若干政務官有樣學樣,公然收賄者有之,赴賭場接受招待者有之,下台前濫權為自己找後路者有之,在在留給政壇「吃相難看」的貪腐印記。八年執政下來,民進黨可謂損兵折將,傷痕累累。
馬英九在這樣的背景下上台,取得「完全執政」,當然受到民眾的深切期待;然而八年執政下來,政績卻令人失望。馬政府用人之褊狹,比起陳水扁毫不遜色;其人才率皆來自技術官僚和學界,號稱「博士內閣」,卻因不接「地氣」而與社會脫節。馬政府不僅決策過於保守,官員對民眾需求反應遲緩,不僅開創性不足,連守成都力有未逮。
馬政府用人的主要癥結在,無論學者或技術官僚都缺乏政治性格,一則拙於為政策辯護,二則因留有後路,隨時皆可回任原職,因而缺乏拚政績之鬥志。相形之下,國民黨的民選公職人員在政策上又幾乎沒有「造血」的功能,導致行政與立法脫節,整個內閣意興闌珊,到執政中後期,「首長下台、副首長接任」已成常態,人才和士氣被消磨殆盡。
總結扁政府和馬政府用人之失,兩人用人眼光皆過於狹隘,加上親信主義及本位主義作祟,甚至不同的聲音均遭排除。其結果,是政府人事「近親繁殖」,決策瞻矚無法與時俱進,甚至常常落後民間部門,更遑論領導國家前行。一眨眼十六年過去,台灣政經卻停滯不前。
在扁政府任官期間,林全算是正面評價高於負面評價的政務官,在財政收支平衡、租稅改革上也可見其功。蔡英文誇他「溝通能力好」,而且熟悉她的治國理念,並將林全組閣定位為「改革內閣」;這一切,希望都不只是說說而已。無論如何,蔡英文和林全應以馬、扁的用人缺失為鑑,進而設法為政治注入新的氣息,才能讓台灣擺脫惡鬥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