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經濟/掌握節能減碳趨勢下的新機會

.聯合報社論..嘆行政效率:世界級笑話,世界級悲哀
.聯合報黑白集.屋檢是責任,不是恩惠
.經濟日報社論.掌握節能減碳趨勢下的新機會





經濟/掌握節能減碳趨勢下的新機會


2016-02-21 03:0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1次締約國大會(COP21)結束後,由185國代表共同提出「巴黎協定」,作為2020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後的下一份全球多邊氣候協定。各國在COP21會前各自提出「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INDCs,INDC於COP21後更名為NDC),做為2030年前預期達成之溫室氣體減量承諾,巴黎協定據此提出長期氣溫目標,期望本世紀結束前控制全球升溫在2℃以內。
在節能減碳的大趨勢下,減碳與經濟、產業發展的關係逐漸密切。聯合國環境署即指出:「以『碳效益』-意即每單位排碳量創造多少GDP,作為衡量企業競爭力的時代已經開始。」碳有價的概念也逐漸在國內發酵,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第5條即指出,秉持使用者付費的環境正義原則,溫室氣體排放額度之核配應逐步從免費核配到配售方式規劃。環保署進而於2016年1月發布「第一批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須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業者包括鋼鐵、發電、石油煉製、水泥、半導體、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以及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CO2當量者。在溫管法規範下,可預見將為高耗能、高排碳工業帶來轉型驅動力,促使該類產業及早啟動製程升級或低碳技術研發。
交叉比對國際重點節能減碳方向及我國減碳推動契機,以下幾個綠能產業重點領域應是未來新政府可以與產業一起努力合作投入的方向:
其一是電力及燃料的低碳化,尤其是新能源及再生能源複合式應用系統的研發。舉例而言,美國太空總署於舊金山灣區推動沿岸微藻生長薄膜系統,於發電廠與汙水處理廠附近設置藻類養殖區,利用汙水廠廢水提供藻類所需養分,藻類藉光合作用協助火力電廠減碳,亦可萃取成生質能源及其他高值化產品,而整個系統的運作則採用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
台灣擁有極佳再生能源潛能,可嘗試以系統整合概念,開發再生能源複合海水淡化、汙水處理、海洋牧場等創新應用,提升資源的循環與使用效率;惟由於我國易受颱風等環境因子影響,宜搭配抗災技術共同研發,進而創造新的利基。
其二為使用者終端產品的低碳化。全球知名的玩具公司樂高自2013年起進行綠色材料的研發,預計2030年前投資10億美元,將塑膠積木替換為光澤、觸感、實用性和塑膠幾乎完全相同的生質材料積木。
樂高公司案例的背後,隱含著石化原料面臨資源逐漸枯竭,及地緣政治、經濟波動造成的原料供給挑戰。面對未來石化產品的替代趨勢,政府及產業可以評估及早投入新生質材料的研發,以因應未來國際社會的要求及廣大市場的需求。
其三為能源效率與電力儲存。日本在福島核災後,因急速關閉核能電廠造成能源供給嚴重不足,許多新型能源管理服務應運而生。東京電力預定2017年3月將「電力家計簿」會員人數衝高至1,000萬人,相當於東京電力家庭部門用電人數的一半。其服務內容包含電力費用明細確認、費用模擬等服務,甚至藉由跨業合作,提供用戶能源使用建議與家電召修訊息,以達到家戶有效節能與用電安全的目標。對照我國的住商節能需求情形,在堅強的資通訊產業基礎上,相關能源管理產品、系統與服務,將有更大的開發與推廣空間。
值此綠色能源與減碳議題益受重視的時代,對應國際能源科技的研發方向,可發現台灣在相關領域的環境條件與需求驅動力實不落人後。若能透過資通訊產業的應用、技術研發與系統整合,加上國內研發機構與政策資源的有效整合,除可加強國際對我國政府、產業及產品的認同,亦得以降低因能源採購造成的國富流失,進而促使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之水到渠成。

聯合/屋檢是責任,不是恩惠


2016-02-21 03:0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二○六地震後,全台掀起「老屋健檢」計畫,由政府編列預算補助老舊建築的安全檢查;唯獨台北市,以成效不彰為由刪除了老屋健檢經費。柯文哲還說,要做就要做全套的,他反對「反射性」行為。
「老屋健檢」一詞,其實即反映了台灣在建築安全管理上的落伍思維。第一,在先進國家,建築安全檢查是政府定期強制實施的事項,目的在確保國民的居住安全。第二,安檢對象應該是所有建物,而不限於老屋;從台南震災看,老屋未必比新屋危險。第三,建築安檢應該以法明訂,而不是用專案補助的方式,顯示政府「法外施恩」。
台灣自詡民主,但建築法規老舊及管理思維之落後卻是不爭事實。舉例而言,日本的建築每五年要定期檢查一次,每十年要更新一次大樓外牆。有了政府的強制性作為,就不致讓危險建築裡還住著人,或大樓安全暗藏危機住戶卻一無所覺。
寒流一來,台灣許多大樓外牆磁磚剝落,甚至砸傷路人,不正是完工驗收後就再也不保養檢驗的結果?連中國大陸都規定二樓以上外牆不准貼磁磚,台灣卻樂此不疲。
在法國,建築必須每十年清洗一次外牆,使古蹟都能保持美好外觀。在韓國,大樓外牆每幾年必須清洗一次,這是維持城市觀瞻的必要手段。在新加坡,建築外牆每五年必須重新粉刷,如果住戶不做,政府會幫你粉刷,然後寄上帳單。台灣要進步,官民須把建築安全視為公共責任。

聯合/嘆行政效率:世界級笑話,世界級悲哀


2016-02-21 03: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世新大學前校長賴鼎銘投書本報,訴說法國藍帶廚藝學校「看見台灣笑話」的故事。這所不少台灣名廚曾前往朝聖的廚藝學院擬來台設分校,卻受阻於法規設不成分校;改與高雄餐旅大學合設廚藝教學中心,又因合資而受公司法規範,股東身分不合規定。排除萬難後,新建物和設備都齊全了,卻只能以「補習班」名義招生,又出現建築法規對補習班的額外要求,及《就業服務法》規定外籍師資只能教語文、不能教技藝的難題。經本報報導後,勞動部正面回應,將有條件放寬外籍廚師來台教授廚藝。
這起事件並非為單一個案說項,波折過程令很多有心做事者心有戚戚焉,類似情節也不斷上演。「藍帶名廚只能教法語」的問題解決後,誰能保證不會再有下一個藍帶事件發生?
早在二十多年前,一家當時已是台灣領導品牌的電腦公司,為使自家產品及整個產業提升,提出向社會全面擴展電腦推廣教育的計畫,沒想到卡在「教育部管補習教育」及「公司轉投資不能做補習教育」之間,層層阻礙難衝破。企業老闆曾痛陳不願被迫遊走灰色地帶,以找人頭設立補習班的方式便宜行事,也足見政府管制向來發揮著「興利不成,扼殺創意」的功能。
二十年倏忽而過,台灣早已錯失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契機。眼看著美國紐約大學的「全球校園」戰略已選擇在上海設了分校,耶魯大學首座海外分校落腳於新加坡開始招生,而一波三折的藍帶來台設校計畫最終可能被擋在「外籍師資不能教技藝」的門外。這樣一件小事都行不通,馬總統和即將上任的蔡總統,猶能夸夸其言台灣要加入TPP嗎?
法令不鬆綁,腦袋不開放,政府不必管、不該管的事拚命管,讓民間想進步的事做不成,公務員手裡握的生殺之權則無限大。其結果:第一,各方在形式主義裡兜圈子,例如藍帶設校被迫一再用迂迴手法找巧門,徒然浪費資源;第二,鼓勵了投機的業者和貪婪的官僚聯手勾結,林益世案和葉世文案即是典型;第三,公務員管不勝管,遂選擇性執法,或讓真正該管的事卻沒法管,這次台南震災裡維冠大樓暴露出的建築法規漏洞,正好見證了此一後遺症。
維冠大樓事件映照台灣政商文化的縮影。建商每推一建案之後,為免後續糾紛牽連,遂改名另起新公司以切割責任。這樣的情節聽來不熟悉嗎?不但在建築業界是公開的秘密,先前食品界的進口廉價劣米混充台灣本土米風波裡,大品牌山水米的糧商泉順遭農委會撤照,其後卻被爆手中另有八張執照;三大糧商的另二大龍頭中興米與三好米,同樣握有不只一張執照,可見形式主義和造假文化之橫行。
維冠事件裡,如今追究建築執照和使用執照之核發有無問題,但同樣為業界周知者是:建商在拿到使用執照後,多半立刻進行「二次施工」,豪宅建案廣告所宣傳的游泳池多半是由使用執照中的「蓄水池」變身而來,交屋到住戶手中的成品則很可能已與使用執照不符。這也算新聞嗎?由「二工」一詞之普遍使用,即可見其中奧妙。
再者,建築法規本身的諸多問題,由結構技師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向媒體投書指責的「政府無責嗎」,即歷歷現形。鄰近國家日、韓等以法規強化政府對建築安全的施工勘驗管制,但台灣現況卻是如結構技師專業所指稱的「政府放棄對建築物設計和施工的審查和監督責任」。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拚命管,二者並立,便是造就「藍帶看見台灣笑話」之元凶吧?
世界級的笑話,製造出世界級的悲哀!無怪乎台灣競爭力評比常受累於政府行政效率。馬政府的行政革新無功而返,新政府將如何接手處理此一悲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