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防疫馬拉松需補給的「心」能量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5930/web/ 

◆  打疫苗後死亡 速設EUA藥害補償基金
◆  抗疫超限戰中的「游擊戰」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防疫馬拉松需補給的「心」能量
◆  能源政策錯誤 蠻橫護中火
◆  中火特種建照 立院決議是聖旨還是草紙
◆  遠距醫療 應再推一把
◆  針對孕婦打疫苗 盼建完整資訊平台
◆  民眾黨團「海洋國土規劃,不能只是風電」線上記者會觀後感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防疫馬拉松需補給的「心」能量


2021-06-24 04:46  聯合報 /   方元沂(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務長)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許多高檔餐廳到平民小吃都受疫情影響改為外帶不內用,服務生在店內等待客人上門外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臉書分享做菜或怒吃外帶美食的開箱照,重新體會溫暖珍貴的居家時光,防疫的苦悶緊繃也略略舒緩。靠著三級警戒,這波又快又急的疫情擴散傷害已逐漸降低,但也直接衝擊到許多產業,才滿月就已讓不少餐飲、旅遊業難敵虧損拉下鐵門。

困難的逆境時刻,想以創新思維調整商業模式、開發新商機,格外需要勇氣與智慧。撐下去雖辛苦,卻有機會發現轉機,得以繼續照顧員工。相對於雨天收傘裁員關廠,能兼顧獲利與員工利益的企業,實在令人敬佩。

例如米其林一星餐廳教父牛排,面對疫情洪水的闖關概念是「重新整隊,一起向前走」。一方面調整營運模式、菜單設計和食材處理,進軍外帶攻占家庭餐桌;另方面不因人力需求減少裁員減薪,讓員工能先以全薪休假保障薪資

又如兼營旅宿管理平台生鮮市集區塊鏈新創集團奧丁丁,透過重新整合冷鏈物流電商平台推出各類食材箱協助小農生計,也彌補了旅遊業務的營收。員工在家遠距上班期間,不僅保障全薪加碼發行員工股票選擇權獎勵員工

不過疫情對經濟的挑戰實在太立即而險峻,更多企業因為本身條件和資源限制,必須仰賴政府紓困來度過危機。政府在運行企業紓困方案時,除了要簡化流程盡量便民之外,更要以「投資」的觀點取代「補貼」的心態,持續關切收到紓困金的企業是否能善待員工,保障員工權益,同時給予良善經營模式的企業更多支持,補貼才不致跟撒幣畫等號,而能發揮成效和正向影響。

其實不論疫苗施打或紓困政策,都很難盡如人意。但遵循民主制度,建構「值得信任trustworthy)」的政策機制,是政府要致力達成的目標。重大災難引起的恐懼不安,往往伴隨著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危機。只有以科學證據詳細說理,在公開透明足夠資訊下,讓民眾得以參與檢驗,才能強化決策機制的「可問責性」(accountability),信任度穩定回溫

台灣目前正在經歷的一切,過去一年曾被新冠肺炎橫掃全境的國家都曾承受過。經驗顯示,除了疫苗接種率,社群的凝聚和團結支持,絕對是對抗當前疫情和變種病毒的關鍵力量。基層人民的抱怨與情緒,往往來自於下情難以上達的種種不被了解,政府的決策要能站在百姓端來換位思考,接到地氣才有信任可言;企業在與危機對戰時亦然,唯有善待員工,才能得到相挺的戰友

唯風險時刻,焦慮的社會很容易在各有心思的議題操作和攻訐之下陷入對立撕裂,此時理智作主尤其重要。情緒一觸即發的當下,多停一秒,多一次深呼吸,多一層轉念,過程和結果很可能不一樣。這場疫情是馬拉松也是接力賽,靠著一棒接一棒的善念與體諒,方可減少內耗、維持能量衝向終站。不論政府或民間,這樣的示範也才能快速壯大台灣的防疫「心」力量。












打疫苗後死亡 速設EUA藥害補償基金


2021-06-24 04:47  聯合報 /   鍾兆馨/律師(台北市)
疫苗施打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期長者施打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後死亡案件頻傳,政府二月修改「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主張受害家屬可依此程序進行救濟;亦有人主張受害家屬應提起國家賠償或侵權行為之訴訟。依據筆者在臨床試驗產業十多年相關經驗,以及參考 WHO 與他國作法,建議政府盡速設立 EUA 藥害特別補償基金

目前台灣施打的新冠疫苗並未在台申請人體臨床試驗也未申請上市後產品藥證,而是政府特別採行緊急授權(EUA),故疫苗本身仍屬於試驗藥物,出現頻繁不良事件,對臨床試驗新藥而言實屬常態。

正常臨床試驗程序中,依據新藥臨床試驗時適用之「藥品優良試臨床作業準則」,藥廠必須事前請受試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上應記載「不良反應為何?受試者應有的救濟與補償為何?」施打後更應該有監測或病人回診接受訪視,不良事件應通報主管機關。

本次政府透過 EUA 機制將新冠疫苗列為法定傳染病預防接種藥物,施打後有藥物不良反應,造成死亡或傷殘與藥廠無涉,而是由受害者家屬按照接種救濟辦法第十條第十三條規定,由專家小組認定死亡與疫苗是否相關,如相關再由救濟基金補償

時間關聯性下是否足證係因該疫苗造成死亡,實務上仍需要透過解剖確認死因,然在傳統習俗下,有多少家庭願意繼續追究死亡真相?或是由專家小組依據家屬口述狀況,透過自由心證來判定死因?

既然EUA通過的疫苗本質都是未完成臨床試驗三期的新藥,對於受施打者之保障明顯低於正常臨床試驗之受試者,但對不良事件的審查卻要求採用與上市後藥品造成藥害的相同標準檢驗,對受害者及家屬公平嗎?故筆者主張 AE不良事件或SAE嚴重不良事件或 SUSAR不可預期的藥物不良反應疫苗間因果關係認定應從寬認定,不採接種救濟辦法第十條及第十三條中要求的專家認定之直接因果關係,應透過舉重明輕的法理,採用無過失責任原則,只要有死亡或傷殘結果即給予受害家屬補償金,與疫苗間之因果判斷採用推定的因果關係。目前我國無任何法律或法規有相關規定,筆者呼籲盡速制訂相關 EUA 藥害特別補償辦法

我國目前是透過 WHO 的 COVAX 機制取得疫苗,COVAX 公告,對於疫苗造成的身體損害,可向 WHO 申請 No-Fault Compensation無過失補償),但僅限於九十二個中低收入國家,台灣並不在列;同樣不在九十二國名單中的其他經濟發達國家,至五月底已有廿餘國設立特別補償機制,多是參考 WHO 採無過失補償方式補償責任藥廠轉移至政府

有人主張協助受害家庭申請國賠訴訟,或按民法侵權行為以醫療過失為由請求賠償,但筆者多年經驗判斷,此舉緩不濟急。國家賠償成立要件是受害家屬要先舉證公務員有故意或過失,對受害家屬實屬不易;而醫療過失訴訟雖可將舉證責任倒置醫療機構或藥廠,但牽涉到國家為控制傳染病採用 EUA 等措施保障人民利益,有憲法依據,難論醫療機構負過失責任。因此,呼籲立委與政府盡速設立 EUA 藥害特別補償辦法補償基金,方為現階段較能保障人民權益之方案。













抗疫超限戰中的「游擊戰」


2021-06-24 04:36  聯合報 /   黃光國/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台北市)
季青漫畫


美國加碼捐贈的兩百五十萬劑莫德納疫苗送扺台灣,蔡政府一堆官員拿著「感謝美國」字牌,陪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和 AIT 處長接機。當晚圓山飯店更以大樓燈光排出心形符號及英文「美國愛台灣」。

美國捐贈疫苗給台灣,其實是白宮公布拜登總統捐贈全球八千萬劑疫苗的一個環節而已。

依照白宮公布的疫苗捐贈聲明,台灣並沒有列入美國第一級戰略夥伴名單。更淸楚地說,拜登以「疫苗外交」作為工具,聯合歐洲積極準備打一場「反中拒俄」的「超限戰」,根本不可能特別關愛哪個地區。

白宮宣布疫苗捐贈聲明後,又有消息傳出:美方特戰部隊來台協助我國特戰部隊,組訓「地下反抗體系」,一旦敵軍登陸,特戰部隊即可執行「留置作戰」,隱入民間組訓受過軍事訓練的後備軍人,以「游擊戰」方式,持續打擊敵人。

很多人看到這個消息都會覺得奇怪:台灣地狹人稠,那有打「游擊戰」的條件?可是,當台灣的「抗疫超限戰」一開打,大家又不得不欽佩:美國人真是有先見之明!

蔡政府宣布三級警戒後不久,獨派大老蔡丁貴就先跑到美國去打疫苗,同時「期勉」台灣同胞耐心等待國産疫苗!「順時中」變成了過去式,各地諸侯都得見機行事,自謀生路;中央指揮官「畫餅充飢」式的承諾,只剩下「參考價值」。

民間團體要透過自己的管道,購買國際疫苗,蔡政府端出「政治正確的顯微鏡,予以「卡關」。日本將他們不敢打的 AZ 疫苗送給台灣,蔡政府感激涕零。

很多人覺得奇怪,現在台灣好像是商人在扮演政府的角色,而政府官員反倒愈來愈像商人?

其實我們是靠民間力量,正在打一場「抗疫超限戰」中的「游擊戰」!拜登總統死了愛犬,蔡英文立刻貼文悼念。很多人更不解:在這個節骨眼,她怎麼還有閒情逸致做這種事?難道台灣人的命,不如美國狗?

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蔡英文其實非常聰明,她知道:日本捐贈的 AZ 疫苗已經把台灣民眾「嚇壞」,現在大家正在引頸期盼,美國捐贈的莫德納疫苗來救命。如果不藉各種機會對「美國老大表示感恩戴德,這場「游擊戰」還撐得下去嗎?













能源政策錯誤 蠻橫護中火


2021-06-24 04:54  聯合報 /   李敏/清大原子科學院院長(新竹市)
台中火力電廠興建燃氣機組計畫卡在中市府都審15個月,內政部營建署認為不需都審,已由行政院發給特種建築執照。 本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發給中火燃氣機組特種建築執照,台電可據此逕行動工。中央政府可以不尊重台中市政府,跳過都審,讓台中火力燃氣機組施工,如此蠻橫,更凸顯錯誤的能源政策,需要檢討。

展綠、增氣、減煤、非核政府電力政策八字箴言。根據經濟部五月公布的《一○八一○九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如果所有興建計畫能如期完成,電力系統總裝置容量由一○九年的五,四九一萬瓩逐年增加至一一六年的七,八七一萬瓩。風力與太陽能光電,將由一一○年六月的九七七萬瓩增加至一一四年的二,八八四萬瓩,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太陽能光電

眾所周知,風電與太陽能光電均不可調度,台灣離岸風電靠的是冬季東北季風,夏天需用時幾乎完全派不上用場,晚上太陽能發電設施是不可能供電。風光發電設施巨幅成長,需要搭配儲能裝置,電源供需報告中提到,未來四年新增儲能設施僅五十九萬瓩

要維持電網穩定,依賴的是可調控發電機組,包括燃煤、燃氣、燃油、核能與水力,惟水力發電要看水情。政府電力政策是以燃氣取代燃煤與核能,但整理後發現一一四年七月前可調度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比一一○年六月還少。沒有足夠可調控發電容量,如何因應太陽下山後的負載需求,五月十七日電力不足,就發生在晚上。「展綠」解決不了未來缺電與分區停電危機

一一四年二至五月可調控電力裝置容量,比今年六月還少二五三萬瓩,五月核三二號機停轉後,還再減少九十五萬瓩;神奇的是,該年六月四一○萬瓩的燃氣機組商轉,一一四年七月總量驟升為四,九五九萬瓩。為了對「減煤」有所交代,一一四年十月與十二月,興達三號機麥寮三號機停止運轉,可調控電力裝置容量又比一一○年六月少五十四萬瓩。在經濟部的規畫中,中火十部燃煤機組一部都不敢關,原因無他,每年夏月少了中火燃煤機組,缺電與分區停電是常態。對中部居民言,「減煤鏡花水月

建燃氣機組容易,但天然氣接收站在哪?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明確說,「三接延後營運,初步估算一一二至一一三年大潭電廠,全廠每小時供氣量較原規畫減少,影響機組供電能力減少約一○二至一八六萬瓩」。能源局一○五年五月十四日「天然氣需求預測與供應規畫」簡報資料,一一六年以前液態天然氣進口設施不足因應需求,一○九年已超載運轉八%,今年將超載十六%,明年十八%。以前宣稱天然氣安全儲量為七天,現在如果連即時供應都得超載如何奢談安全儲量近五成電力來自天然氣,如何確保供電穩定。燃氣發電天然氣約占成本八成五,若價格飆漲對成本帶來極大衝擊。「增氣」後果是讓台灣更脆弱。

非核」可能是民進黨能源政策唯一可達的目標。惟倉促執行非核家園,讓社會付出慘痛代價,包括一一六年前將面對缺電與分區停電、高汙染燃煤機組無法停機的健康代價、幾乎遍地開花的電力設施對生態衝擊,以及民怨與社會對立。

大家對民進黨的電力政策有太多的不滿與不信任,民進黨已喪失自省能力。藉著八月廿八日核四商轉公投,明確告訴執政者,能源政策需要重新審視。













中火特種建照 立院決議是聖旨還是草紙


2021-06-24 04:57  聯合報 /   陳立誠/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台北市)
經濟部長王美花。 本報系資料庫


報載經濟部長王美花宣布,內政部營建署認為中火興建燃氣機組不需都審,已由行政院發給中火特種建築執照,台電可據此逕行動工。

行政院有如此大動作,也是被逼非如此不可。台中兩部燃氣機組規模極大,單機容量為一三○萬瓩,規畫於民國 114、115 年(二○二五及二六年)完工商轉,共可增加二六○萬瓩生力軍,勉強補上將除役的核二及核三廠三部機組約二九○萬瓩電力缺口。中火新增兩部機組對供電安全太重要了,政府實在沒工夫和台中市耗下去,非出奇招不可。

但王部長為安撫台中市,宣布特種執照同時,也承諾當第一部燃氣機組民國 114 年(二○二五)上線,民國 115 年(二○二六年)啟動中火兩部燃煤機組拆除工程

個人聯想到年初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領銜「中火燃煤機組除役不拆除」提案,主張十部燃煤機組提前除役,但不拆除,留著備用。他解釋,留下備用是防備台海形勢吃緊,占供電五成的燃氣電廠斷炊,台電仍可啓動台中燃煤機組應急。此提案並由民進黨占多數的立法院表決通過

王部長現在宣布台中第一部燃氣機組上線次年,即將啟動中火燃煤機組拆除工程,是否公然違反立法院決議?打臉蔡其昌?

本人在立院通過該決議時,曾寫「台中電廠備用,又創世界紀錄」一文,指該決議根本不可行,民進黨又鬧了世界級笑話。因若為供電安全,中火除役不拆除,則電廠煤場員工均應留任,維護設備保持可用狀態。但如果台海五年十年都風平浪靜,留守人員就無所事事孵豆芽嗎?蔡政府是否了解「除役不拆除」不可行,所以王部長承諾先拆除兩部燃煤機組。但如此一來,王部長置立院決議於何地決議是草紙可任意拋棄

其實真正怪異的,是核四燃料棒運回美國一事。相關單位混淆視聽,強調將燃料棒移出乃遵循立法院「三讀通過」決議。其實當時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是國營事業預算案,所謂「全數移出核四燃料棒沒有約束力附帶決議」。政府這回又將草紙當聖旨,欺騙民眾。

看來立法院決議也是蔡政府可以揑著玩的,遵不遵循,完全自由心證,自由轉換聖旨與草紙













遠距醫療 應再推一把


2021-06-24 04:53  聯合報 /   彭壽貴/退休醫師(台北市)
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日前啟動「遠距門診」,提供慢性病患者「慢箋領藥免入院」模式。圖/軍聞社


新冠疫情,打亂了社會生活,但也提供了轉機。

日前有基層醫師投書,就實際使用遠距診斷軟體經驗,發現缺了最後一哩路。使用者仍需到醫院診所過卡,領處方箋,仍有防疫上的顧慮。

現在美國加州已使用新冠疫苗卡,人們可以去這網站註冊輸入姓名、出生日期、手機或email,並設四位數密碼,只要和打疫苗紀錄符合,就會收到一個簡訊或email。輸入密碼就可看到你的加州個人疫苗注射卡

這遠距診療的臨門一腳,並不難,只要看美國模式,美國是以商業取向,法律規定下,早有此類遠距醫療平台公司。再如加拿大,與台灣一樣實施全民健保,去年疫情緊張,OHIP 安大略健保局就提供遠距醫療平台,看診,取處方,很方便搞定

我們可以學習馬斯克發展電動自駕的用心,參考專家學者論述,發展自己的,將傳統醫療模式轉換視訊遠距方式,避免近距離傳染。

請政府及本土網路軟體高手,一起動起來,迎接遠距醫療智慧醫療看病模式














針對孕婦打疫苗 盼建完整資訊平台


2021-06-24 04:51  聯合報 /   陳玫儀/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秘書長
孕婦接種疫苗。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提供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已宣布將孕婦納入新冠肺炎疫苗施打的第六類,並可以選擇 AZ 或莫德納疫苗。指揮中心、婦產科醫學會都表示,孕婦接種前要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的效益與風險,由醫師與民眾共同決定。然而,做決定所需的資訊,目前嚴重不足,並有以下三大問題:

●目前政府與醫學會有關疫苗對於孕婦的影響,針對民眾而提供的資訊十分稀少。各方意見,從「有就打」到「臨床試驗未納入孕婦,因此需要謹慎評估」,差距甚大。我們需要政府與專業團體針對民眾提供完整而詳細的資訊,民眾才能知情判斷。

目前缺乏以台灣本地資料為基礎的相關說明。政府與醫學會提供的資料,幾乎都是翻譯自國外的訊息。本地疫情影響孕婦的情況,以及孕婦施打的安全性等資料,幾乎完全缺席。

●目前政府與醫學會的相關資訊主要以醫事人員為對象,缺乏一般民眾能清楚了解資訊;缺乏由官方或專業團體建立系統性的資訊平台,使得民眾往往得到破碎、矛盾、未更新、甚至可能錯誤的資訊。

為此,生育改革行動聯盟要求政府針對孕產婦施打疫苗,建立資訊平台,該平台應涵括以下內容:

一、清楚而完整說明目前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不確定性。目前所有可打的疫苗均為緊急授權使用,並沒有長期而完整的資料。孕婦更因為在臨床試驗予以排除,所以現今仍缺乏來自臨床試驗的資料。我們建議在資訊平台上,清楚說明目前疫苗保護力與安全性的科學證據到何種程度,有哪些不確定性,以利於民眾進行判斷。

同時,各國的疫情流行程度不一、每位孕產婦暴露在風險的狀況也不同,也都會影響施打疫苗的迫切性,需要顧及個別情境的資訊來判斷。疾病管制署僅簡述「目前缺乏孕婦接種新冠疫苗之臨床試驗安全性資料,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 SARS-CoV-2 病毒可能較一般人容易併發重症。孕婦若為新冠肺炎病毒之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具慢性疾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後,評估是否接種。」內容過於簡化,建議予以擴充,詳加說明

二、納入台灣本地的資料,作為評估的標準建議政府提出孕婦相關的本地統計資料作為施打疫苗的重要參考,包括:目前確診人數的孕婦與重症比率;目前已有孕婦施打疫苗,安全監測的結果如何。建議在這些台灣已有的資料中,特別呈現孕婦相關的資訊,有助於民眾判斷。

三、以民眾能夠理解的語言,呈現資料。透過這樣的資訊平台將衛生當局與專業醫學會提供的疫苗資訊,轉譯為民眾能理解的語言,協助民眾對於新冠疫苗建立更完整的認識,以做出知情真正切合自身利益的決策。國際學界與WHO 等皆呼籲疫苗風險溝通應被重視,僅提供科學證據並不足夠,更重要的是回應民眾疑慮、並進行有效溝通;將專業知識轉譯為民眾所能理解之語言,已被視為防疫工作必要部分。資訊平台必須以友善語言進行疫苗資訊溝通,才能有助於孕婦與其家人充分理解疫苗接種的利弊風險,並做出妥切的決策。















民眾黨團「海洋國土規劃,不能只是風電」線上記者會觀後感


2021-06-23 20:01  聯合新聞網 /   王立誠/科技業者


國家整體綠能政策的推動上,離岸風電所關聯的航道規劃問題,引發各界關注。特別是在先前外傳主管機關有意將方案彰化行道延伸直行的規劃改為分流內切,激起產學界的多方議論。

為此,今天(6月23日)上午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召集委員邱臣遠,偕同立法委員蔡壁如共同舉辦線上記者會,特別邀請台北海洋大學的學者專家方光明副教授蔣元贊副教授,針對航道相關的安全疑慮,表達專業看法;以下為重點摘要,敬祈公眾佐參!

方光明副教授 記者會重點摘要

1、船舶航行的基本原則為避免無謂偏轉,而強勁的東北季風在台灣海峽管口效應下,大幅增加了船舶偏轉的風險。

2、洋流在臺灣海峽向北過了澎湖之後,於臺中港外海產生很多的迴流,在此情況下要求向內切,特別在繁忙的台中港外與進出的客貨輪、LNG液化天然氣船匯流,不僅管制困難,也平白增添船難風險。

3、航道內切也會增加與漁船的衝突,特別在天候不佳、漁船雷達設備不足的情況下,航行安全難以獲得充分保障。

4、LNG船進港及外海暫泊時的安全要求極高,如今竟然有方案將航道內切,不僅要在台中港(天然氣第二接收站)外海匯流交錯,更在三接(觀塘天然氣接收站)壓迫衝突外海的錨泊區,呼籲政府應正視如此高度風險,讓航道與三接錨泊區保持距離,並保留三接外推的空間,方能與藻礁共存。

5、而內切的航道更會衝突到三接外海的錨泊區,為了讓航道能夠內切,甚至出現了先往內轉,到三接前再往外切的論述。我的航海生涯走遍全球,還沒有遇過這樣荒唐的航道規劃。

作為一位船長,實在很難理解好好的延伸直行不走,非得要這裡拐,那裏轉,甘冒風險也要這樣做,卻讓人看不出有什麼積極正面的理由。希望藉著這樣的機會呼籲各界關注這個議題,請主管機關能夠公開透明,告訴大家非得這麼做的理由。

蔣元贊副教授 記者會重點摘要

曾經,我以為的直行航安基本原則,為了國家綠能大計,有所犧牲與妥協,是可以理解並接受的,所以當我聽到政府為了能夠讓國家可開發風場區域更大,要將本來從彰化延伸直行政策改為分流的當下,我很認真地去算了風場的面積,但是結果反而讓我更加疑惑了。

1、這樣的改變,居然可開發風場面積反而更小,更弔詭的是,這向內偏轉方案是公認的更不安全,讓我們的海洋、航商、LNG 船去承擔無謂風險,看不出對國家有任何好處,唯一得利的卻是航道外側的特定開發商,這讓人民怎麼看得下去?

2、很想問航港局 a 方案不分流直行有沒有比 c 方案分流內切更安全?我想大部分學者幾乎是肯定的答案,從a變C,理由無外乎是要讓可開發風場面積增大,但如果分流內切反而讓風場更小呢?那一開始的動機不就不存在了嗎?這樣又要怎麼讓人不懷疑有其他原因呢?

3、或許安全絕非100%不容妥協,妥協犧牲為國家可以,但絕不容為了私利量身訂做。如今將航道扭曲閃過特定開發商,這要怎樣不讓人懷疑其中的圖利爭議? 為何好好的綠能政策,卻不能好好坦然面對,非得招來眾人非議,如此豈不可惜了這個能源轉型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