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房地合一與囤房稅應同時實施​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內外銷只剩撒幣一招,陳吉仲最該被去化
◆  聯合報黑白集/難得模糊
◆  經濟日報社論/房地合一與囤房稅應同時實施​






經濟日報社論/房地合一與囤房稅應同時實施​


2021-03-21 00:4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本報資料照片


央行再宣布第二波打炒房措施,信用管制範圍擴大,加上第一波信用管制,已對炒作房地產產生即時遏止效果,但一般認為這些都屬短期措施。稅制改革才是長遠之計,行政院日前通過所得稅法修正案,主要是把房地合一稅中關於短期交易者需要繳納最高稅率的期間拉長,讓短期獲利者需要繳更多稅,從而減少炒房,達到抑制房價的目的主要修正內容包括,一年內交易者交易所得需繳納45%的稅率,現在延長至兩年;其次,原本兩年內交易者需繳納35%,現在延長至五年內交易者都需要繳納35%。最後,法人持有的不動產交易所得原先是併入營所稅計算,最高為20%,現在改成與自然人相同。在此規定之下,五年內的交易所得稅都很高,預期可以降低炒房行為。

我們肯定政府修法抑制炒房的做法,因為房價過高一直是台灣民怨之首,然而,修正房地合一稅的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房地合一稅從民國 105 年(2016年)開徵,當時要求一年與二年內交易者支付45%與35%的交易所得稅,可以說是對於短期炒作房地產者很高的懲罰稅。但是,四年多來房價仍然呈現相當的漲幅,顯示房地合一稅的效果有限。如今拉長短期炒作期間的定義,效果可能還是有限。因為房地合一稅是針對交易利得課稅,一些投資者會認為只要買賣房地產能獲利,多繳稅也沒有關係,所以房地合一稅的效果就會打折。另外,如果投資者財力夠,先出租房屋,五年後再出售,就可以避免高稅率。

同時,部分專家學者強調應該要課徵囤房稅,針對持有者課稅,想要養房養地者每年都必須繳納較高的房屋稅與地價稅,如此才可以真正達到抑制房地產投機的行為,我們支持這樣的說法。因為囤房稅是專門針對持有大量房屋者所設計的租稅,例如每戶持有四棟以上者,台灣只有2%的家庭符合這個標準,受到影響的家庭不是很多,符合公平原則。其次,囤房稅是持有稅,每年都要繳,將成為持有大量房屋者的長期負擔,從而降低持有大量房屋的意願。因此,囤房稅對於房地產投機與房價的抑制效果遠大於房地合一稅。

另外,部分縣市現行囤房稅率較高,房價現值估價卻很低,因此實際繳交的房屋稅和地價稅都很低,所以中央官員才會認為調整房屋現值也很重要。問題是,房價現值的認定是由各縣市政府決定,未必會配合中央的政策。也就是說,中央不應該把這些問題和責任推給地方政府,這將會大幅降低囤房稅的效果。當然,中央可以鼓勵地方政府的「財政努力」,意即如果地方政府願意調高房屋現值,因而增加地方房屋稅和地價稅的收入,中央政府就可提供更多的財政補貼。

但是,衍生出來的問題是,如果把現值都調高到接近市價,一般自用住宅的家庭就必須同時面對較高的房屋稅與地價稅,大部分家庭其實只有一棟房子,理應不受囤房稅的影響才對。因而如果要提高房屋認定現值,就必須調降自住宅的稅率,以減輕自住家庭的負擔

總而言之,最簡單的方法還是應該回到由中央決定囤房稅的稅率,且全國採取一致的稅率;如果地方政府願意配合,同時提高房屋現值的認定,中央即可以給予更多的財政補貼,以鼓勵地方政府增加房屋稅與地價稅的收入。如果同時實施房地合一稅與囤房稅多管齊下,將會大幅增加囤房者的成本,降低囤房動機,長期而言,房地產價格才有可能受到抑制。否則,如果只實施房地合一稅,即使可以降溫炒房,對於控制房價上漲的效果卻可能很有限。











聯合報黑白集/難得模糊


2021-03-21 02:08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提出以「建設性模糊」取代九二共識,若能為一灘死水的兩岸關係拋出善意,自應喜聞樂見;不過,內有蔡政府營造的反中氛圍未褪,外有美中火爆交鋒,台灣成為火線議題,不知邱太三能夠「模糊」多久。

馬英九時期兩岸都接受「一中各表」的創造性模糊,即使北京著力「一中」,台灣突出「各表」,各自仍保有大內宣的空間。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並兩度勝選,等同率先撕毀模糊;其後北京為九二共識加註,蔡政府強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掛鉤,兩岸模糊更玩不下去。

現在邱太三重申「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也重提尊重九二歷史事實,又在宣布恢復大陸商務人士來台的同時,提議「建設性模糊」,希望再造兩岸模糊空間。

邱太三的建設性模糊,既想得九二共識創造性模糊之利,又想避九二共識內外爭議之弊。但九二共識的核心「一個中國」是清楚的,只在兩岸表述上創造模糊空間;從「創造性」走向「建設性」的模糊,如果是打算先模糊掉核心,恐怕北京未必埋單。

鄭板橋「難得糊塗」,寓意人生該裝糊塗時卻難覓糊塗;兩岸關係何嘗不是?蔡政府本有模糊卻親手毀了模糊,現在要再造模糊,球已回北京手上。但以美中火辣對嗆的強勢姿態,北京還願意打迷糊仗嗎?











聯合報社論/內外銷只剩撒幣一招,陳吉仲最該被去化


2021-03-21 03:5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本報資料照片


大陸暫停進口台灣鳳梨的禁令讓外界看到,蔡政府一面藉鼓動抗中獲得政治紅利,另一面水果出口幾乎集中銷陸的真相。而農委會不僅拓展外銷市場無力,面對內需產銷失調也只剩收購和去化一招,不見長遠規畫只求速效的大內宣與大撒幣,看來最該被去化的不是水果,而是農委會主委。

除了大陸鳳梨禁令,最近外銷受阻的還有銷日台蕉因農藥殘留過量遭下架。而傳統業務就是外銷香蕉和鳳梨的「農業國家隊」台農發公司,五年來已虧損近六成資本額。外銷出不去,內需也失調,農委會在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就狂砸了六億多元收購滯銷農產品,其中三億被當堆肥去化。農委會真不愧功在農民!

台灣這幾年為何多數水果都集中銷陸,除水果多不耐久放,距離加上飲食習慣相近雙重因素外,不可忽略的是大陸對台灣的讓利,在台灣禁止大陸水果進口下,大陸不僅給台灣單方面的關稅優惠,還有多次政策性採購,在檢疫與藥殘上更是大開綠色通道。

有人批評這是「養、套、殺」,但農委會做了什麼開拓國際市場的努力?拓展新市場向來不易,農產外銷難度更高。別說基本的冷鏈設備,更牽涉到品種、栽培方式、施肥用藥都要符合輸入國的檢驗標準,往往需規格化的專業處理,尤其國際標準嚴格的檢疫跟藥殘,靠的是政府長遠的規畫,但農委會只想切西瓜炒短線。

例如大陸暫停台灣鳳梨進口,國台辦表示去年向台通報廿八批鳳梨不合格,提醒加強源頭管理,遭已讀不回。農委會回應竟是「明明只有十三批」,防檢局更嗆要對方提出照片或鑑定報告等科學數字。但台蕉遭日方下架,農委會有要求公布農藥超標檢驗過程、方法跟照片嗎?且違規數量就算不是廿八批,也有十三批,加上三月新增五批達十八批,有那個國家會容許這種情況一再發生?農委會無非吃定大陸會睜隻眼閉隻眼,這種漫不經心的態度,難怪外銷到別的國家處處碰壁,連台農發虧光了老本也不受監督。

農委會拓展外銷無方,對內產銷調節更是技窮,只剩收購一招。根據立院報告,民國 104、105 年(二○一五、一六年),農委會每年編列一億五千萬產銷調節緊急處理計畫的預算執行率,都只有個位數,僅千萬元之譜。此後大幅增加,到了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大選年,也就是陳吉仲真除農委會主委那年,該預算決算暴增到預算的四點一五倍,支出的六點六億中,一半都用來收購農產品當堆肥及飼料,好撐住「農產品價格平穩、沒有產銷失衡」的皮囊。

面對在野黨質疑,農糧署長竟大言不慚地說,國民黨不懂,農民很高興,更說如果不花這個錢,「農民會造反」。確實,有錢可領,誰不開心,但有那一個農民辛苦耕作是為了掩埋當堆肥?他唯一說對的是,如果沒撒錢,農民不開心,民進黨選情很難看。

陳吉仲還是農經學者時,常抨擊補貼收購政策,認為政府不應太多的介入市場。但他當官後就拋棄了原本的信仰,大撒幣強力介入農產市場,即使被批評是「嗎啡政策」也樂此不疲,以保住他從小「力爭上游」得來的官位。

不只內銷靠撒幣,為替蔡總統扳回被踢爆去年只賣出五十六公斤鳳梨乾到澳洲的顏面,農委會砸大錢用鳳梨價格數倍的運費補貼,努力送二噸鳳梨到澳洲。在陳吉仲心中,或許沒有用錢解決不了的事,如果解決不了,那就砸更多的錢。陳吉仲躲在以照顧農民為名的大撒幣政策傘下,掩飾自身的無能與失職,不正是最該被去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