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認真對待司法\星期透視/拜登推中國包圍網,中國平視反擊

◆  大屋頂下/從目的論移向過程論 當一國兩制對台下架
◆  星期透視/拜登推中國包圍網,中國平視反擊
◆  名家縱論/認真對待司法
◆  中美的冰與火權力遊戲
◆  強權交鋒 台勿引火上身
◆  畫中有話/高麗菜與鳳梨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認真對待司法


2021-03-21 04:43  聯合報 /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人民參與審判是司改重點,但至今仍未能落實。圖為高雄地院2016年舉辦人民參審活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一位德國檢察官出了一本暢銷書,題為「法治國家瀕臨崩潰」,描述在預算緊縮下,整個司法體系疲於奔命的窘況,環環相扣的結果,警檢審的品質都快速下降,長久必將影響人民對司法的信任,看在我們這樣以德國法制馬首是瞻的國家眼裡,更覺得百感交集。

預算緊縮竟會造成這麼大的影響,我們的問題真的只有媒體隔兩天就大幅報導的「百官行述」?只要打開十年的司法統計,看看整套司法機器的輸入和輸出,難道還不覺得德國的問題是怎樣的小巫見大巫?案子可以拖很久,但開庭又來得快速,卻又總在審級間輾轉難決刑法除罪愈除愈多,各級法院的刑案比重大概都是舉世第一。司法人員薪水高,工作時數也特別高,我讀過的司法改革理論,有一個研究路數是所謂動機類型,作者把美國基層法官的人格傾向分成地位、義務、照表、競賽四種,去觀察不同法院表現的差異,到了司法院服務以後,我覺得我們的各級法官幾乎只剩下一種類型—「疲乏」,請問要怎麼改?

但諷刺的是,在主持司法大計者的改革熱情上,我們又是舉世第一。儘管明顯違反權責相應的憲法原則,我們的司法院每隔幾年就要舉辦一次百人以上的司改會議,審檢辯學再加社會賢達濟濟一堂,然後不知怎麼就通過了幾十件改革議案,司法院立刻奉為圭臬,換了院長又從頭來過,沒有人需要為錯誤改革的後果負責

到了蔡總統上任,哪裡有票就去哪裡,竟還破天荒的直接主辦所謂司改國是會議,通過的改革就包括絕對可以讓前述德國檢察官眼球脫眶的終審法院法官縮編案減幅高達四分之三),沒有人知道前面講的諸多問題怎麼解決,只為了「人家美國最高法院不都只有九位法官」,好像完全不知道我們從司法體制延伸到法律教育法釋義學宗法的都是大陸法系,和聯邦、案例法、一元法院、學士後法學院的美國法制,幾乎全兜不攏

另一個牽筋動骨的改革就是讓大法官把終審法院已經判決確定的案子,從憲法角度再審一次,為了這個還要為十五位大法官增聘相當數額的法官當助理,有多少人仔細想過、算過,在案件的管理上這會增加多大的負擔和拖延,對於終審法院作為最後審判者,經過將近一世紀才建立的終審專業權威,會有多大的損傷。更不要說,就個案審判涉及的案件類型複雜性及法理複雜性,熟稔度必然不及的大法官們能從憲法角度作出多高明的判斷,對於人民真正期待大法官全心管好的法律有無違憲以及政府分權爭議,又會有多大的資源排擠效應。試問有多少關心司法的意見領袖聽聞或瞭解這個即將施行的法律?

在我看來,我們有太多關心司法改革的人,卻很少人真正認真對待過司法。司法當然不是不要改或不能改,就看你抱持什麼心態。就像做醫療改革的人一定會把每天仍然有這麼多人生病待醫放在心上,不會這麼輕率的用這種方式去改。總統不該介入改革,這正是憲法設置司法院,讓不需選票的司法院長主持改革的基本道理,更不該在會議結束時對民眾說,以後法官不可以再有錢判生沒錢判死。

現在看到司法院推動人民參審如此困難,連增編宣導預算都備受批評,心裡真是難過。我在本專欄已經多次說明,當前司法必須改也最難改的就是人民的信任度,但不信任的本質是文化問題,無關司法制度的良窳。我在推動人民參與審判的經驗是,只有讓所有人民一生中有一次實際參加聽審和裁判的經驗,才能根本改變這種文化,所以提案是用三年來試行觀審。當時在民眾回應相當正面時,民進黨唯一的想法就是這樣的改革只會有利於執政黨,因此提出陪審對案來強力阻擋司法院的提案。等到執政後知道陪審問題極大,再回頭已經很難取信於人,看起來民眾面對這樣的改制紛擾也已心灰意冷。

所以我最後只能說,即使我們這樣冰凍三尺的司法不好改,也還是非好好改不可。但改革者必須把人民放在心裡,而且一定要遠離選票。











星期透視/拜登推中國包圍網,中國平視反擊


2021-03-21 04:50  聯合報 /   楊永明(作者為國安會前副秘書長)
美國總統拜登。 路透社


美國回來了,拜登再重返亞洲,召集同盟,直面中國,警告遵守國際規則與秩序。然而,韓國與東協國家默然不願選邊、澳洲與印度反而進入冷靜期,或許日本右派與台灣政府心中竊喜。中國則強勢回擊,正式宣告兩大強權體制來臨,中國已與美國平視世界,至少在亞洲!

拜登上台後修正所有川普政策,只有對中國強硬加碼。拜登政府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民主挑戰、戰略敵國,新的印太政策要牽制中國地緣影響的擴張、壓制中國科技與經濟成長,及要求中國遵守國際規則。

這些牽制中國目標需結合盟國進行,因此這兩周從美日印澳的四方安全對話,到美日、美韓二加二會議,以及宣布中國科技公司管制名單和制裁中國官員等作為,拜登政府揭露其強勢且針對中國的印太戰略,可以簡稱為中國包圍網。

這個包圍網有兩大特色,首先是「多重制中聯盟」,從多組雙邊軍事同盟(美日、美韓、美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五眼情報聯盟,以及正在積極推動的核心科技產業鏈管制聯盟,拜登政府運用現有平台建構對抗中國的多重聯盟。

其次,中國包圍網是前進部署戰略,將衝突與管制點放在印太區域,或中國的前院,從東海、台海、南海、科技管制與稀土合作等。川普時期則將中美對抗場域放在美國門口,包含美國海關、美國技術出口管制、禁孔子學院等。

中國包圍網的最大問題還是在執行力,美國願意投入多少資源與政策作為,盟國同床異夢早是公開秘密,實際配合意願與作為必定受限。而中國大陸也非昔日吳下阿蒙,戰狼外交表面下是縝密的內外計畫,亞洲經濟整合下各國與中國經濟將更加密切。

例如在美日二加二會議聲明中,第二段火力全開指責批判各項中國大陸的擴張性作為,日本右翼驚喜獲得全套餐,但日本政府卻低調處理,雖然日本擔心的大陸海警法與釣魚台議題受到美國全力支持,但日本不願作美國的急先鋒,更不願引起中國大陸的強力反彈。

至於在美韓二加二會議,布林肯在會後共同記者怒批中國大陸一再違反承諾,以攻擊性、權威性行為破壞印太安全,韓國方面則克制不願附合,並堅持不在共同聲明中提到中國,避免美韓軍事同盟成為反中前線。

布林肯一路高調批判中國,使得隨後在阿拉斯加的拜登上任後首次中美高層會議中,雙方開場就猛烈對峙發言,楊潔箎回敬批評「美國沒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也重批美國內部問題;布林肯再強調代表盟友維護民主價值,批判中國破壞國際秩序(其實是美國霸權秩序)。

中美高層會議也顯示外交與大內宣的重要關係,外交仍是內政的延長,中美雙方都在講硬話,不願示軟,尤其目前拜登面臨太多國內議題壓力,強硬對中政策以避免拜登政府內外兩面受敵。

然而,中美關係影響鉅大,會議是為控管分歧,拜登曾說中美「不必衝突、激烈競爭、必要合作」,三輪會談之後,分歧仍在,但在國際議題如伊朗、北韓、氣候變遷等有交談進展,還好仍有公約數,不致全面破局。

這場會議已在中美外交史上留下深刻意涵,中美在印太對峙的大架構已然確認,不確定因素大增,亞洲國家會更加戒慎,台灣怎能不警惕!












大屋頂下/從目的論移向過程論 當一國兩制對台下架


2021-03-21 04:44  聯合報 /   黃年
兩會期間,李克強報告的涉台文字部分,未見「一國兩制」。(中新社)


「一國兩制」四字,連續兩年在北京兩會涉台報告失蹤,這應是「一國兩制」政策將悄然對台下架的徵兆。

對北京而言,這是合理的發展,也是不得不然的發展。北京已無可能繼續用「一國兩制」這令全世界質疑、在香港擱淺,更在台灣全無生機的架構,作為對台政策號召。

對台灣,一國兩制已是殭屍政策。因此,下架是理智的決定,也是非如此不可。留著它,只是自討沒趣,自取其辱。

在兩岸關係上,北京現今最重要的問題在必須重建一套兩岸政策的新論述。因為,此前的兩大論述體系「一國兩制」與「九二共識」皆受重創甚至失敗。

「一國兩制」的口號存在已久,原本只是一個政治擺飾,無人認真探其究竟。但一九年習近平「元二談話」後,民進黨將「一國兩制」與「九二共識」掛鉤,再加上台灣大選與香港反送中的相激相盪,遂使「一國兩制」與「九二共識」均受重創。尤其,如今港版國安法立法,香港選制解構,落得「一國兩制」竟是如此「垂範台灣」,那麼這四字從兩會涉台報告下架,自是不得不然。這四個字在台灣已玩不下去了,不能傻傻硬撐。

跡象顯示,北京已在轉彎。一方面,「一國兩制」四字在兩會涉台報告下架,勢將淡出。另一方面,則在修補搶救「九二共識」。

一、新說法是:「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這應是在強調,「統一」(目的論)雖是兩岸課題,但也不能放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過程論,這甚至是更重要的前提性課題。

二、新說法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將「一中原則」與「九二共識」分切成兩個概念,並一再聲明「(雙方)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這應是在闡明,九二共識不是一國兩制(目的論),而包含了「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則指向過程論。

以上是用兩組四個概念說出「兩堅持兩推進」,亮出轉彎燈號。

「一國兩制」已是殭屍政策,「九二共識」也觸礁擱淺,如今已可見到北京在轉彎。但台獨路線也是殭屍政策,「九二共識」則成了作繭自縛,民進黨會不會轉彎?

邱太三接任陸委會後,幾度重申「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這應是指蔡政府仍在憲法一中及一國兩區的架構之中,不是台獨。甚至問中共:「台獨的定義與概念是什麼?」意指如果民進黨持守中華民國,就不能視為台獨。

關於九二共識,則一再說:「台灣人民沒有接受並質疑北京當局所界定的『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至此,不再說「根本沒有九二共識」或「反對九二共識」。說的只是,不接受「北京當局所界定」的九二共識。這是不是說:北京如不再「加註」就好。倘如此,能不能說民進黨也在轉彎,至少在試探?

我認為,兩邊正在相互試探已是有目共睹,雙方都不會愚蠢到非要把殭屍政策一路走到黑。

其實,經過這兩年的激烈衝撞,兩岸當局都獲得了一些重大教訓。北京應已感知:含蘊著「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的「一國兩制」,及意圖塗銷「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絕無可能說服台灣人民。而民進黨也應感知:寄望於「中國崩潰論」的法理台獨已經幻滅,台灣的生存憑靠仍在「中華民國憲法(一中)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區)」,而不在自欺欺人的台獨。

因此也可看出,前述雙方的試探其實是朝向「我不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或「我不消滅中華民國,你不台獨」的方向在推演。這就是「兩不路線」,亦即《大屋頂下》說的《兩鎖同開論》。

若從政治角力而論,中共能將民進黨穩住在「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上,已是不易達到的停損點。但中共或許可逼使民進黨不敢法理台獨,卻不可能迫民進黨棄守中華民國或接受一國兩制,因為這是台灣人民的底線。相對而言,民進黨今日能使北京對台淡出一國兩制(當然,主要是因香港的「垂範」),及取消九二共識「加註」,亦可視為難得的成就,但民進黨也絕無可能令中共接受台獨。

顯而易見,兩岸的解決方案,不可零和(台獨或一國兩制),必須雙贏(你不吃掉我,我不切斷你)。因此,均衡點在維持中華民國。

除非發動武統,在國際及兩岸情勢愈來愈複雜的趨勢下,兩岸統一(目的論)也愈來愈難,因而必須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過程論)就愈來愈重要。要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必須維持中華民國。因此,中共在此際將「一國兩制」從兩會涉台報告下架,並闡明九二共識並非一國兩制且仍具「一中各表」之義,應可視為是要為較長預期的「過程論」做好鋪墊。

相對而言,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在十八日再申,「尊重一九九二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的歷史事實」,以此回應北京所說的「核心意涵」與「歷史事實」,欲引導雙方在「九二共識」四字脫困。並宣佈,即起恢復中方商務入士往來及評估其他境管事宜。這已不僅是試探,而有點像仙人指路。

本文的期待是:中共應當認真思考,「下架一國兩制/補救九二共識」是一個合理、自然且正確的大局走勢,雖然並非出於中共的原本意志,卻是不得不接受的變化。民進黨則當思考,應認知並珍惜這個難得的大局變化,因勢利導,以保全「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維繫兩岸競合(過程論)的有利地位。如法理台獨終無可能,即不必將兩岸搞臭到這種地步。

一國兩制與台獨皆是殭屍政策。中共必須直面一國兩制的失敗,民進黨則必須認知法理台獨的必無可能。因此,兩岸解方即在相互維持中華民國,如此始可能「推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這也才是「合情合理的安排」。

在兩岸終極方案(一國兩制/台獨)失去支撐時,營造兩岸關係和平競合的「過程論」就比「目的論」更重要。這是我一貫的思想:先要有合理的過程,才可能有改善之目的。

統一難,法理台獨不可能,但猴年馬月的日子總要過下去。兩岸天平,目的論的法碼要減,過程論要加,始可能和平發展。











畫中有話/高麗菜與鳳梨


2021-03-21 04:05  聯合報 /   記者陳柏亨
記者陳柏亨/攝影


有宮廟敦親睦鄰妙招,答謝芳鄰免費送高麗菜,不但安撫居民對法會吵雜的不滿,更幫菜農度難關。相較政府凡有問題組「國家隊」,或臨渴掘井,天差地別。

近日鳳梨遭大陸禁入,行政院說要組「農產國家隊」。只是「台農發」遭爆成效不彰,甚至淨值剩不到半個資本額;這樣的農產國家隊,會否只是平民怨的「大內宣」?還不如「在地敦親團」。













中美的冰與火權力遊戲


2021-03-21 04:00  聯合報 /   鄭龍溪/大學教師(台北市)
美中外交高層會談在針鋒相對的開場白後,兩天內舉行三場閉門會議。 路透社


阿拉斯加美中外交高層會談,無懼戶外冰天雪地,一開場即是熊熊烈火,會談後美中關係會延續冰與火的權力遊戲嗎?

首先,從會前就充滿層層算計。美方先出訪日、韓,再在主場阿拉斯加與中方見面;會前一天又宣布對香港國安人員制裁,強勢態勢咄咄逼人。

中方主談楊潔篪為美國通,美國老布希總統還為虎年出生的他取名 Tiger Yang;楊潔篪的長篇開場,當然就是對美方的先聲奪人,表態中方嚴重不滿。

其次,中方強硬也是基於習政權穩定考量,面對習近平即將突破兩任任期,內部反習暗潮洶湧,外交強勢表現才能激起民氣,強力支持習破例延任。中方強勢以對,顯現的不只是要對中國民眾做交代,更重要的是,楊談話中指出「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明白告知經川普關貿圍堵和疫情考驗後,美中實力已有消長;而拜登政府也試圖對俄羅斯展開對峙,對中俄同時開戰,以美國現今實力實非良策。

第三、台灣問題搬上美方開場白,搭配前一天陸委會邱太三所提「建設性模糊」說法,美台明顯事先通氣。但中方主談的白話式言詞,楊潔篪「中國人不吃這一套」,和王毅「美國的這個老毛病要改一改了」,直接宣示中方對美干涉中國內政之不滿和反對。

既然雙方都在新疆、香港、台灣問題,各自宣示干涉與紅線;阿拉斯加對話絕對不可能讓台灣獲得多大外交空間,甚或渺小獨立可能。美方對兩岸一貫的戰略模糊,「不排除介入」讓中方不會貿然動武,「不說直接派兵」讓台獨只能空喊,除非美中檯面下利益交換,否則台灣終究只是棋子。

第四、布林肯三月初首場外交政策演說,直接挑明:「中國是唯一具備足夠經濟、外交、軍事與科技實力,能嚴重挑戰現行穩定開放國際體系的國家」。既然美國早將中國視為強大競爭對手,中國豈會毫無防備?

中國在外交的強硬態度,搭配內部法令嚴管,已逐步建立對美國強力打壓的對抗實力。

王維詩: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冰凍雪急,美中高層對戰是否能有獵獲?普遍悲觀。習近平測試了拜登聯盟圍堵的外交真企圖,會後低溫勢將延續美中冰與火的權力遊戲,全球更拭目以待。













強權交鋒 台勿引火上身


2021-03-21 04:06  聯合報 /   王晨鐘/自由作家(高雄市)
日前美中高層戰略對話強硬對抗。路透


一般外交會談,與會各方都是使用外交辭令,不正面攻擊對方,而用隱喻的言詞傳達意念。話裡藏針,但針尖不外露。此次美中會談,完全不顧國際慣例與外交禮儀,引發議論認為雙方都是刻意表現,以回應國內政治需求。

事實上,美中強硬對抗真正原因,是美國心虛、中共自大。美國的強硬,背後隱藏著對中國大陸和平崛起的焦慮與惶恐。中共強硬,則顯示過分自信。

在剛結束的大陸兩會上,習近平曾說:「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習所說的「世界」,顯然是暗指「美國」。大陸迅速崛起態勢,令美國焦慮與不安。害怕有朝一日地位會被迫與陸分享。因此,必須在局面成形前遏阻。

雖然美中首輪會談不歡而散,但是美中關係錯綜複雜,彼此無法互相忽視,今後必定繼續接觸鬥爭。

近月來,美軍艦三度通過台海,布林肯與國防部長奧斯丁日前在美日二加二會談中,也對大陸周邊海域強硬表態,令大陸不滿。美中若起衝突,台海首當其衝。因此,國際危機組織去年將台海列為「政治安全情勢重大惡化地區」。

當焦慮的美國,與自大的中共怒目相向時,極可能擦槍走火。台灣身處美中之間,必須謹小慎微,步步為營,以免引火上身。


溫俊維/補教業者(竹縣竹北)


美中高層對談,雙方脣槍舌戰,罕見公開展現兩國關係遇到的危機。然而正當全球媒體及政府關注中方強硬的態度時,我們亦要理解中方為何惱怒,以及他們理直氣壯的底蘊所在。

外交辭令的取捨和表達方式,往往取決於國內政治需求,以及自身實力在國際間定位;並非理想主義者眼中處於平等且自由開放的。如近代李鴻章代表清廷簽訂辛丑條約及馬關條約時,便近乎以哀求懇告態度達成。又像近日美日雙首長會面時,首相菅義偉竟向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鞠躬,令網民備感沮喪,都可從其言行察覺國勢地位、隸屬關係。

當中方能強烈回駁時,台灣應從還能倚仗美國的迷夢中清醒,去面對那殘酷卻又迫近的現實。